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精:精益求精
9451300000003

第3章 千锤百炼始见金(1)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三千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中创作了三千多首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诗篇。在这三千多首诗篇的创作过程中,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一首诗写完后,他常常苦思、苦吟,从内容到字句反复修改,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760年初夏的一天,杜甫和妻子杨氏在刚刚落成的草堂前闲坐,近望清澈见底的浣花溪、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远眺终年积雪的西岭,杜甫不禁心旷神怡,便和妻子讨论起诗来。杨氏一见奔波半生的丈夫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心情很好,便高兴地对丈夫说:“你写了这么多诗,我不能全部记住,但其中一些好的诗句,却令人永记不忘。”

杜甫一听,甚是高兴,便对妻子说:“哪些是好的诗句,你不妨说说你的高见!”

杨氏说:“好!我就把我的意见说给你这位大诗人听听。如写木皮岭的一首中有四句,‘远山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你这首诗,要写木皮岭的高峻,但不直写其高,而是用远处的群山来衬托,说它们像臣子争着辅佐帝王一样,自动跪倒在木皮岭面前。接下来说,这才知道除了五岳之外,还有木皮岭更加高大。四句之中,前两句用人来比,后两句用山来喻,富有变化,避免了雷同。一个‘尊’字,用得极妙,不但显示了木皮岭的高大,而且显示了它的尊严,也同上面的‘争辅佐’、‘自崩奔’照应得非常紧密……”

杜甫听到妻子分析得这般清晰、透彻,不由得心花怒放。他感到自己的匠心没有白费,也决心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写好今后的诗篇。果然,在他后半生的诗篇中,珠玑之字、光彩之笔,比比皆是。

有个叫陈从易的人,偶然得到了一本《杜甫诗集》的旧本子,其中《送蔡都尉》一首中有两句:“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鸟后面少了一个字。他便约来许多朋友,请大家补上这个字。众朋友经过认真的思索,有的说补一个“疾”字,有的说补一个“落”字,有的说补个“起”字,有的说补个“下”字。大家吟咏再三,都认为这四个字均不恰当。

后来,陈从易又找来一本《杜甫诗集》,翻开一看,原来杜甫用的是“过”字。陈从易和他的朋友不由得惊叹杜甫用字的匠心和功力。原来,诗中描写了一位骁勇的武将驰马战斗的形象,他那勇猛轻捷的身影,好像碧空中倏然掠过的一只轻鸟。这个“过”字,给人一闪而过的印象,与下句的“枪急万人呼”正好相应。对比之下,用“疾”太露,用“下”太笨,用“起”、“落”又太死,只有用“过”才恰如其分。

◎故事感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所以在诗中能写出这么惊人的语句,在于他“读书破万卷”的深厚基础,在于他“下笔如有神”的文字功力,更在于他殚精竭虑追求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史海撷英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被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四、西南漂泊时期(48—58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们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文苑拾萃

杜甫与其“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三吏”和“三别”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等,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世人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能够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特定条件下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练精诗句一头霜

◎典尽客衣三尺雪,练精诗句一头霜。——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年),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坷,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

唐朝末年,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诗人——杜荀鹤。他的诗篇广泛地反映了唐末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语言浅显通俗、平易委婉,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然而,要知道在这如话家常的诗中,除浸透了诗人对人民群众的深刻同情外,还浸透了诗人一丝不苟的“求精”精神。

杜荀鹤自幼对诗非常喜爱,他曾经说过:“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

因此,尽管兵祸连连,干戈扰攘,诗人颠沛流离,但他始终把整个身心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在艰苦的动乱生活中没有放弃自己酷爱的文学艺术。

杜荀鹤出身寒微,家中产业不多。但他为了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咬着牙“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有些书,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他就借来在如豆的灯光下抄写,以致鬓发早白,视力急剧下降。他却毫不后悔地说:“鬓白只应秋练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在诗歌创作中,杜荀鹤十分注意观察生活,捕捉形象,锤炼句子。由于精力都集中在诗歌上,家中生计无暇过问,生活曾遇到较大的困难。他却不无自豪地说:“非为营生拙,皆因觅句忙。”

杜荀鹤写诗,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地步。无论条件怎么恶劣,他都不忘构思他的诗篇。一次,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别人逃命犹恐不及,他却不顾自身的安危和痛苦,及时写下了在战乱后碰到的一个农村老人的遭遇:“八十衰翁位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自落前山独倚门。”

还有一次,他住在客店中,正值隆冬,地冻天寒,夜空寂静,孤月凄冷,寒风嗖嗖,穿隙而入。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便捡来一些枯叶,一边在墙根下取暖,一边又吟起诗来。

为了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杜荀鹤无时不在呕心沥血地锤炼诗句。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名作佳句俯拾皆是。写战争,他有“戍抽三急号,探马一条尘”;写景色,他有“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写人民的痛苦,他有“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官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杜荀鹤执著地追求事业的成就,过早地耗尽了心力,以致未老先衰,形容消瘦,鬓发苍白。但是,他却并未因此止步不前,倒是豪迈地写道:“典尽客衣三尺雪,练精诗句一头霜。”意思就是说:为了诗歌事业,在三尺深雪中,我可以卖尽自己身上的衣服;为了锤炼精当的诗句,我又何惧须发皆白。

◎故事感悟

杜荀鹤为求诗歌的精练,耐得半宵寒。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后人所感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史海撷英

杜荀鹤“苦求为官”

有一年,杜荀鹤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游览,向朱温献了《时世行》十首,希望朱温能省徭役,薄赋敛,但却不合朱温的意愿。后来,杜荀鹤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杜荀鹤上《颂德诗》三十首取悦朱温(《鉴诫录》)。之后,他在大梁住了几个月,进退两难,但终于还是见到了朱温。

然而,朱温专横残暴,杀人不眨眼,是个有名的“屠夫皇帝”,人们都把他比成虎豹豺狼。身边的人如果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朱温立刻就会杀了他们。杜荀鹤对朱温简直是惊惧成病,因此当官没多长时间,就离开了人世。

◎文苑拾萃

唐末诗歌流派

唐末诗歌,大致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以韩偓为代表;二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以李洞等为代表;三是着重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继承元白“新乐府”衣钵的,以皮日休等为代表。

贾岛“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结识孟郊、韩愈等。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三百七十余首。另有小集三卷、《诗格》一卷传世。

贾岛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作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作一首都这么费劲,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好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作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并把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也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故事感悟

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正是其关注细节的最好表现。我们现在常用的“推敲”一词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

◎史海撷英

尘缘未绝说贾岛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在文场失意后,他便去当了和尚,法号无本。

所谓无本,也就是无根无蒂、空虚寂灭的意思。由此看来,他是要一辈子念佛的。但是,后来贾岛与韩愈相识,便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

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姚合《寄贾岛》)贾岛的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也正是在这双重的性格当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文苑拾萃

送崔约秀才

(唐)贾岛

归宁仿佛三千里,月向船窗见几宵。

野鼠独偷高树果,前山渐见短禾苗。

更深栅锁淮波疾,苇动风生雨气遥。

重入石头城下寺,南朝杉老未干燋。

张旭观剑悟真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写。

公孙大娘是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宫廷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及。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

唐朝时期,出了一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草书大师张旭。

张旭早年的书法,师承晋朝王羲之、王献之,楷书端正严谨,行书流逸飘洒,在当时书坛上已享有盛名。但是,张旭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整日思考的是如何摆脱古人的传统,用书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个性,抒发自己广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