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张旭在一条小路上,偶然遇到两个挑担的壮汉争吵,你推我顶,犹如打太极拳之势。他不禁忘掉了一切,呆呆地看了一阵,从中悟出草书往返曲折的笔势。
又一次,张旭偶然听到乐队吹奏的抑扬顿挫、激荡回旋的乐章,又不禁深深地沉醉其中,从中联想到草书轻重疾徐的笔意。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在张旭的眼中,公孙大娘那绮丽的舞姿,同书法也能触类旁通。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张旭一边目不转睛地细致观察公孙大娘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一边冥思苦想草书的真谛。从公孙大娘那变幻多端、刚柔一体的体形动作中,他悟出了草书之形;从公孙大娘那势如雷霆、气贯长虹的舞蹈气势中,他悟出了草书之势;从公孙大娘那潇洒利索、出神入化的舞蹈技艺中,他悟出了草书之意;从公孙大娘那剑随心欲、心剑一体的舞蹈艺境中,他悟出了草书之神。
当别人在那里为公孙大娘炉火纯青的舞剑技艺欢呼、惊喜之时,张旭却像呆了一般,脑海中充盈了公孙大娘舞剑的神韵仙姿。回到家中,他仍然如醉如痴地思考如何吸收公孙大娘舞剑的神韵,来完善他醉心的草书艺术。终于,他大彻大悟:公孙大娘并不是单纯的技巧表演,而是把全部激情融入了舞剑之中,才舞得如此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形神兼备,撼人心魄。草书亦是如此,只具其形,不具其神,只能是点画的堆积,而不是艺术珍品。
悟到了草书的真谛,张旭的字有了质的飞跃。在他的笔下,落笔势如奔马,行笔龙蛇蜿蜓,字体变化多姿,笔势连绵不绝,整篇上下贯通、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喜怒哀乐之神韵均在其中。假如碰到令他激动不已的主题,他甚至会手执毛笔,情不自禁地在旁边跳来跳去,大呼大叫,精神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创作境界,然后铺纸挥毫,一气呵成。有一次,连“疾书”也无法表达他那难以宣泄的激情,他竟用头蘸上墨汁,在纸上“写”了起来。
正因为张旭对自己喜爱的艺术如醉如痴的追求,所以,他在草书的造诣上登上了前无古人的高峰,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草圣”。
◎故事感悟
“草书如剑”,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张旭沉浸其中,回悟良久,并从剑舞中得出书法的真谛。其实,精益求精不只是一种明确的目标,还是一种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
◎史海撷英
饮中八仙
饮中八仙是指唐朝嗜酒的八位文人墨客,也被称为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书·李白传》中所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一仙是指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是指汝阳王李进: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是指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是指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是指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是指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是指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是指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文苑拾萃
草 书
草书为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而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的笔画省变而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后来的草书已经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则出现在唐代时期,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的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千锤百炼求一“绿”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做官时实行变法改革,历经磨难。晚年在钟山定居,江南明媚的湖光山色抚慰了他劳累困顿的心。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了许多歌咏江南青山绿水美景的名篇佳作。
后来,朝廷又招他去京城做官。王安石怀着眷恋的心情乘船渡过了长江,来到瓜洲。船停下了,回首望去,依稀可见长江对岸的京口(今镇江市)。啊,钟山只不过在数重山之外,但是却可望而不可即了!王安石怅然,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拿起朗读一遍,圈去“到”,在旁边注上“不好”二字,于是闭目吟哦,提笔写下“过”字。又读一遍,还觉不妥,改为“入”。“春风又入江南岸”——“又入江南岸”?王安石摇了摇头,江南的春风不是这样凌厉的。他圈去了“入”字,撂下笔,长叹了一声,走出船舱。
滔滔的江水拍击着船舷,滚滚的思绪充溢在胸间。王安石遥望江南,忽然想到,何不换成“满”字。他急进船舱,提笔把诗的第三句改为“春风又满江南岸”。他一边写一边读,刚写完,立刻又把“满”字圈去了——是啊,江南要是“满”春风了,还有什么韵味,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呢?再说,春风是不见踪影的,用“满”来形容春风也不确切。
王安石反复修改,换了十几个字,总是不满意。直到想出了“绿”字,这首诗才算完成。春风无迹可寻,但春风一至,江南倏忽绿了,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绿”字描绘了江南春风的气韵,引出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情和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于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句,王安石千锤百炼炼字炼意,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故事感悟
王安石不畏辛苦,绞尽脑汁,充分体现了他为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的这种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史海撷英
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为宰相,于是王安石便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王安石明确地提出,理财是宰相要管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的财政问题。
执政后,王安石便继续实施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将发展生产的任务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强调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却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而是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王安石带领的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还积极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还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等进行了改革。
然而,变法却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次年复拜相。
然而,复相后的王安石因得不到更多的支持,不能将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便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实施的新法都被废除。不久后,王安石便病逝了。
◎文苑拾萃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萧显题匾山海关
◎作之不止,可以胜天;止之不作,犹如画地。——杨梦衮
萧显(1437—?),字文明,号履庵、海钓,祖籍江西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后其家移居直隶山海卫,即现在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
去过山海关的人,谁都会对巍然屹立的雄关上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时山海关“镇东”城楼已经修好百年之久,但一直没有与之相称的匾额。明朝成化皇帝朱见深亲笔诏旨,要在山海关东门城楼上悬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一来可以为山川日月增辉,二来也可以为大明帝国壮威。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奉旨邀请全国名手为山海关题写匾额,书写“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应邀来写匾的人很多,但写出来的字,朝那三丈多高的城楼上一挂,不是显得纤弱、轻浮,就是笔锋呆板、累赘。兵部主事都不大满意。
这时有人建议兵部主事请本地两榜进士萧显来写,兵部主事早就听说萧显的书法很有功力,但也听说此人架子很大,从不轻易下笔,因此,开始没有邀请萧显。可是,眼下又无第二人可求,兵部主事只好带着厚礼去求萧显。
萧显笑笑说:“我乃赋闲之人,不过练笔养生,实难担此重任。”
兵部主事听到萧显婉言谢绝的话,躬身揖礼说:“萧大人,您是德高望重的清官,又是远近闻名的写家,书此匾额非您莫属。如果您今天不答应,我就不走!”萧显沉思了半晌,才勉强应允。但最后提了个条件,说:“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送去,千万不要催促。”
兵部主事心想,一共五个大字,一天一个,五天就足够了,就答应萧显:“任凭萧公自由,决不催促。”
没想到,20天过去了,萧显一个字也没送来。兵部主事派人到萧府打听消息,派去的衙役回报说:萧先生还未动笔,每天只是坐在书房里,欣赏历代书法家的墨宝。
一转眼,又是20天过去了,兵部主事再次派人打听动静。这人回来说:萧先生从早到晚都在背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等诗句,还没有动笔的意思。
兵部主事这回有点沉不住气了,忙让手下人备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给萧显送去。时间不长,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大人正在书房里吟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兵部主事追问:“萧大人收到‘四宝’怎么说的?”
“他看了看礼物说:‘回去转告你家大人说,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写匾了。’”送礼人回答说。
兵部主事又急又气,怎么还要一个月?看来还得等待。
可是事情发生了变化。第二天,兵部主事就收到快马急报,新任葫辽总督三天之后替皇上事先视察悬挂匾额一事。一切事项必须准备停当,不得有误。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出汗来了,他命人将巨匾和一坛子墨汁随他同进“围春山庄”萧显的家。
兵部主事见到萧显寒暄几句之后,拱手施礼说:“下官今遇急难,务必请萧大人伸手帮助,下官永世不忘。”萧显忙问个究竟,兵部主事就把总督要前来视察之事说完。萧显听罢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瓜不熟,蒂难落啊!”
于是萧显让人把匾靠在墙上,匾下边垫上几块砖。他亲自从书房取来一支如椽之笔,将笔放在墨缸里润得饱满,在匾前轻踱小步,屏心静气,凝神细息,静观默察,犹如思接千载,视通千里;意在笔先,翰逸神飞,拿笔似公孙大娘武剑。只见他,把全身力气灌注到胳膊上,再由胳膊贯通到手腕上,直至笔端,起笔像飞燕掠食,落笔如高山堕石,有快有慢,又稳又准;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手随意运,笔与手会,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凤鸢戾空,纶常在手;凤樯阵马,沉着痛快;一气呵成,入木三分。
兵部主事在一旁看着看着,竟入了迷,心想,练武的讲究“身剑合一”,功夫不纯不行,功夫不到也不行。像萧显这样,身随笔行,笔动身移,也是“身笔合一”呀。这下子可真开了眼了。正想到这,就听耳旁有人说:“献丑了,令兵部见笑。”抬头一看,萧显汗流满面站在匾前,匾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墨迹未干,墨香缕缕,笔遒法足,超然旷绝……
兵部主事见此连忙拱手向萧显道谢,祝贺并称赞说:“萧大人所题此匾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朴而自古,拙而自奇,骨重脉和,浑然天成,真不愧为当代书坛巨擘呀!”
萧显听后又摇头又摆手,带着惋惜的神情说:“兵部大人过奖了。我本想写得更好些。为了这五个字的形体结构,我先用一个月的时间,精研了前代著名书法家的碑帖墨迹;为了增加腕力,我用一个月时间练习兵器,这两步是做到了。可是我想这匾是要悬挂在山海关这座著名雄关上,字体端正有力是不够的,它必须具有神韵,道伟高古,应该骨在肉中,趣在法外。就是说匾上的字应该突破那块木匾,三尺见方的字挂上去让人们从下边一望,是五尺见方或者更大些,既要力透纸背,又要离纸欲飞……为了达到这种地步,我用诵读古人诗词来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可惜呀,这点没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