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精:精益求精
9451300000008

第8章 精通源自不断的努力(2)

最早的冶金专家欧冶子

◎进道若登塔,上一层则识见高一层。——赵世显

欧冶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是我国古代铸剑的鼻祖。欧冶子铸造的一系列赫赫有名的青铜名剑,冠绝华夏。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与摄人心魄的技术魅力。

欧冶子的事迹见于《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书中记载说,越王勾践有五把宝剑,请善于相剑的人薛烛来为其看剑。

当看“纯钧”(宝剑名)时,越王说,有人想用“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作交易,行不行?

薛烛回答说:“不可。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欧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测。群神不下,欧冶子即死。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何足言哉!”

上述记载虽然带有传说的成分,但也足见欧氏所铸之剑的精妙绝伦。宝剑所用的原料为铜和锡,显然铸的是青铜剑。

据现代考古发掘报道,在1965年底,考古人员在湖北挖掘出土了越王勾践剑。该剑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剑身满布菱形花纹,用鸟篆刻镂的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铨”。经北京钢铁学院等用质子X射线荧光非真空技术分析得知,该剑是用相当纯粹的高锡青铜铸成的,黑色花纹处含有锡、铜、铁、铅、硫等成分,铸造工艺非常高超。这一考古发现,也给上述欧氏铸剑的记载提供了一个实物佐证,说明欧冶子铸宝剑的技术并非神话。

另外据《越绝书》记载,欧冶子曾应楚王之邀,与干将(传说与欧冶子同师)一起“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做成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一作工市)”。楚王曾引泰阿之剑大破晋郑王三军。

◎故事感悟

欧冶子其名能够流传千古,全在其所造宝剑。古代铁匠无数,为何单欧冶子脱颖而出?无他,精通尔!通过他铸造的宝剑,我们不难想象欧冶子在宝剑背后所付出的常人不能企及的努力。

◎史海撷英

楚王见剑

有一次,楚王命令风胡子到越地去寻找欧冶子,请他制造宝剑。于是,欧冶子就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产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因为只有这三种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最后,欧冶子来到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松树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净如琉璃,冷彻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就凿池储水,即成剑池。

欧冶子又在茨山下采得铁英,拿来炼铁铸剑,就以这池里的水淬火,铸成剑坯。可是,却没有好的亮石用来磨剑,欧冶子又跋山涉水,千寻万觅,终于在秦溪山附近一个山岙里找到了亮石坑。他发现这个坑里有丝丝寒气,阴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异物。于是焚香沐浴,素斋三日,然后跳入坑洞,取出来一块坚利的亮石,用这儿的水慢慢磨制宝剑。

用了两年的时间,欧冶子终于铸成了三把利剑,分别为“龙渊”、“泰阿”和“工布”。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简直就像腰带;一松开,剑身便自动弹开,笔挺笔直。若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可一分为二。

楚王见到剑后,十分高兴,便赐此宝地为“剑池湖”。

唐乾元二年,此地置县就以其中的一把宝剑为县名,称为“龙渊县”。因避唐高祖名讳“渊”字,便改为“龙泉”,并一直叫到今天。为了纪念龙泉宝剑鼻祖欧冶子,后人还在剑池湖建造了“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成了千年古迹。

◎文苑拾萃

冷兵器

狭义上的冷兵器,是指不带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而广义上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

冷兵器的发展曾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按材质分,冷兵器可以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用途分,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作战方式分,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分,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

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便不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由于具有特殊作用,所以一直延用至今。

世界各国、各地冷兵器的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和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其中,石木兵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最长。

农学家赵过的重要贡献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赵过(生卒年不详),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人。农学家。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的农业改进,使许多的农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农业大国,赵过在中国农业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关于赵过的家世和个人经历都知之甚少。大约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赵过被任命为搜粟都尉。《汉书·食货志》中,还记载了有关赵过在农业生产动力、技术和工具三个方面的创造和贡献。

“过能为代田,一晦(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这段记载,扼要地说明了代田的由来和特点。

所谓“古法”,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畎亩法”。《国语·周语》的“韦昭注”解释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一亩三畎”,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岁代处”指的是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清代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说:“代田者,更易播种之名。甽播则垄休,岁岁易之,以畎代垄,以垄处畎,故曰岁代处也。”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闲轮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况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复和增进。其栽培管理也比“畎亩法”有很大改进,“播种于酬中。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陨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壮,每耨则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

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旱农地区,常年雨水稀少,尤其是春旱多风。而沟里可以保持住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将种子播种在内,有利于出苗;幼苗出土后,在沟里也可以减少叶面的水分蒸发,使幼苗可以健壮生长;中耕锄草时,将垄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垄平为止,这样作物根部深下,可以吸收到更多的水分,还可耐风、耐旱和抗倒伏。

因此,代田的增产效果显著,“用力少而得谷多”,“一岁之收,常过墁田(没有甽亩的平作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赵过所掌握的代田法,是从前辈农民那里学来,然后自己又加以改进和提高的。他推广了代田法时,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有计划、有步骤。

首先,在“离宫”(正式宫殿之外别筑的宫室)内的空地上做试验,证实这种方法确实要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他又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培训,“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再通过他们把新技术逐步推广出去;再次,他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为重点推广,然后普遍开展,“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使代田法成为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防风抗旱的多种农法之一,不仅对恢复汉武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推广代田法的同时,赵过又大力推广牛耕,并发明了功效高的播种机——耧车,以适应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种的需要。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的牛耕技术虽然起源于商代,但在战国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到了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富豪之家使用,一般农民仍然以木质或铁质耒耜。

赵过推广的牛耕为“耦犁”,即“二牛三人”,操作时,二牛挽一犁,二人牵牛,一人扶犁而耕。

东汉时期,这种耕作法快速推广到了辽东地区,开始时也是“两人牵之,一人将之”。在耕地时,一人牵着合了犋的两头牛,后面一人扶着犁中间,一人压犁辕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是牛耕初期时的情形,因为那时的驾驭耕牛技术还不熟练,铁犁构件和功能也都不够完备。

此外,赵过还在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工具长处的基础上,发明了三脚耧车。东汉时期崔寔所著的《政论》中记载说:“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鞔耧,皆取便焉。”三脚耧,即耧车,下有三个开沟器。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埋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质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

◎故事感悟

在我国农业史上,像赵过这样有独特创造和贡献的高级农业官员是不多见的。赵过作为一个古代的农学家,既能发明出耧车,又对前人经验加以总结,创造出了更加科学的代田法,使农田产量得以提高。这些措施惠及万民,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史海撷英

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

汉武帝刚刚即位时,政治形势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不过,此时的诸侯国分裂因素依然存在,存在着不小的潜在威胁。所以,汉武帝即位后便继续推行景帝时期的各项政策,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同时,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

在军事方面,汉武帝积极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俘虏的大月氏人,开扩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等地的通道。

在经济方面,他采取了重农轻商的措施,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自此,儒家学说也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苑拾萃

耧 车

耧也被称为“耧车、“耧犁”、“耩子”,是古代的一种畜力条播机,由西汉时期赵过所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耧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部分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用来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西方国家在使用条播机之前,种子都是用手点播的。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且要常常将当年收成的一半谷物留作翌年来播种。用于撒播的种子,发芽后长成植株时,都聚集在一起互相争夺水分、阳光和营养,而且还有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无法锄草。

虽然条播机从来没有传到欧洲,但中东的苏米尔人在3500年前却有过原始的单管种子条播机,只是效率很低。直到我国在公元前2世纪发明的多管种子条播机耧车(后来印度也予以采用)后,人们才在第一次有效地开始播种。这种条播机只需要用一头牛、一匹马或一头骡子来拉,并按可控制的速度将种子播成一条直线。

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

◎能为世必不可少之人,能为人必不可及之事,则庶几此生不虚。——陆绍珩

落下闳(公元前156—前87年),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浑天说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代的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历经一百余年,误差积累已经十分明显,出现了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照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便上书汉武帝,建议改历。汉武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遂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落下闳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的工作。

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二十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等人,对于改历都各有方案,因此也是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便给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被称为太初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