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撷英
中国铁路知多少
中国第一条小铁路——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修建了一条长仅为一里的“展览铁路”——德小铁路。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条铁路。不久,清统治者便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将其拆掉。严格地说,这条铁路还不能算得上实质意义上的铁路。
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在上海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淞到上海),并于1876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5公里,经营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后来,清政府用了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并将它全部拆除。
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是第一条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丰台柳村——张家口)。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是詹天佑。
◎文苑拾萃
“东方底特律”——十堰
湖北省十堰市的别称是“东方底特律”。
之所以有这样的别称,是因为十堰是闻名全国的汽车工业基地,也是闻名全国的汽车城。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也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的故乡,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十堰具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型汽配企业,拥有全国最具实力的汽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最大汽车配件交易市场,更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
许振超爱岗敬业争一流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三国演义》
许振超(1950—),1974年进青岛港工作,曾先后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工人技师、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1974年,许振超初中毕业后,便进入山东青岛港当了一名工人。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便成为青岛港第一代桥吊司机。
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会影响货物的安全,于是,许振超就带上测试表反复进行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了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只能吊十四五个箱子,改革后,一小时就能吊近20个箱子。
有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青岛港码头的装卸作业被迫停了下来,直到中午大雾仍不散。货轮的船长急忙找到许振超,请求他马上把集装箱卸下来。
原来,这一艘货轮中装载的都是冷藏箱,不料供电电源发生了故障,如果不尽快卸载,一旦箱里的温度升高,货物就会变质,损失可就要好几百万元。
可是,一台桥吊就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起吊用的四个锁孔每个才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四个爪准确地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即使是晴朗的好天气操作起来都有困难,何况是现在这样大雾弥漫的天气呢。
看到货轮船长着急的样子,许振超一咬牙答应下来了。他首先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了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然后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的位置,自己则登上桥吊,认真进行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箱子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地全部卸了下来。
就这样,许振超凭着自己过硬的本领和娴熟的技术,硬是闯过了雾天作业的禁区,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的队长。这时的许振超,不仅要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帮助工友做更多的事。
有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一共干了12天,就挣走4.3万元。这让许振超深有感触。他想,如果自己会修的话,这笔钱不就可以省了吗?
然而,桥吊的构造十分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恐怕也要两三年才能处理桥吊中的一般性故障。而许振超只有初中水平。
可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许振超像着了魔似地钻研起来。他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这也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
许振超偏不服输,每天下了班,他就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研究起来。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镶嵌的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模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为了可以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专门用玻璃做了个支架,然后把模板固定在玻璃上,下面再安上一个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让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然后再一笔一笔地绘制成图。光是分辨这两千多个焊点就已经够麻烦的了,还要弄明白它们之间的连接,那就更麻烦了。
许振超硬是凭着自己的细心和努力,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这项技术的难关。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也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
一次,一台桥吊上的一块核心模板坏了,许振超跑到电器商店,花八元钱买了一个运控器,回来换上后,桥吊就正常工作了。这要是在以前,换一块模板就要花费3万块钱。
2000年,队里的6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公司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来组织技术骨干完成,一来可以锻炼队伍,二来还能节约不少资金。
面对这种复杂的维修工艺,许振超与自己的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终于提前完成了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工作。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了八百多万元的费用。
许振超不仅自己研究技术,还把各种技术和经验都奉献出来。他系统地总结自己多年来驾驶和维修桥吊的经验,专门编制了《青岛港集装箱装卸桥吊司机操作手册》。现在,这本手册已经成了青岛港桥吊司机的必备教材了。
◎故事感悟
爱岗就要敬业,敬业就要精业。许振超参加工作30多年来,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勇于钻研技术,克服种种困难,凭的就是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需要的就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
◎史海撷英
奥运圣火
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希腊的历史上,火是代表着创世、再生与光明。在希腊神话中,火是赫菲斯托斯的神圣象征,也是普罗米修斯以生命为代价从宙斯手中偷得赠送给人类的礼物。
在每一个古希腊城邦的中心都会有一个燃烧长明圣火的祭坛,而城邦中的居民每家每户也都有长明圣火,以供奉女灶神赫斯提亚。火炬传递最早在古希腊也被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在夜晚举行,时隔不久,就逐渐演变成为首先在青少年中兴起的一种团体竞技运动,并最终演化成为最为流行的古希腊体育项目之一。
在古奥林匹亚城的议事大厅中,有一个供奉赫斯提亚的祭坛,祭坛的圣火是用凹面圆盘或镜面聚焦太阳光点燃的,圣火永不熄灭。想古代的奥运会举办之前,依照宗教规定,人们都要聚集在奥林匹亚宙斯的神庙前,举行庄严肃穆的仪式,从祭坛点燃火炬,然后奔赴到希腊各个城邦。火炬手一路要高举火炬,而且要一边奔跑一边呼喊:停止一切战争,参加运动会!
奥运火炬也像一道严格的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的权力。火炬到达哪里,哪里的战火就熄灭了。即使是正在进行激烈厮杀的城邦,见到圣火后也都纷纷放下武器,奔向奥林匹亚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文苑拾萃
奥运火炬手许振超
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在奥运火炬的传送过程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手举奥运火炬在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工地进行传递。
作为雅典2004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北京传递的火炬手,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在吊桥工的岗位上始终勤勤恳恳、刻苦钻研,不断追求卓越,由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令世界航运界敬佩的一流桥吊专家。
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接力在北京传递期间,54岁的许振超说:“我已经到了不容易激动的年纪,但从摸到火炬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一种神圣,一种力量。”
爱军习武标兵曾蛟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顾炎武
曾蛟(1964—),中国人民解放军爱军习武模范,第二炮兵某部装备技术科科长,四川省奉节县人,1982年10月入伍,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蛟改为导弹兵后,刻苦钻研导弹发射技术,以惊人的毅力苦练硬功,熟练地掌握了8种专业25个号位的操作技能,能够精确地默画出拥有11000多个接点、4000多个技术参数的导弹控制系统电器设备原理图,先后17次参加旅以上单位组织的比武竞赛和军事表演,夺得过14项第一名。
初中毕业后,曾蛟便进入了二炮工程部队。4年后,部队改编,曾蛟从一名钻山洞的工程兵变成了导弹兵。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刻苦与勤奋,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曾蛟在刚刚进入战略导弹部队时,因为习惯了抱风钻、打山洞,现在面对那些深奥难懂的导弹原理与密密麻麻的电路图,他简直看得是头晕眼花。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曾蛟抱着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的信念,靠着当工兵时的那股闯劲、韧劲和拼劲,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把与导弹专业相关的10多本教材背得滚瓜烂熟,系统地掌握了控制系统8种专业25个号位的操作技能。
那年年底,曾蛟首次参加了全旅导弹专业技术比武。在比赛中,他力压群雄,夺得了冠军,并打破了默背10张电路图用时最短、背讲最全的两项历史纪录,荣立二等功。从此以后,曾蛟便稳坐全旅首席导弹操纵员的“交椅”。
然而,曾蛟也深知,控制系统是整个导弹系统的神经中枢,一个称职的操纵手就必须能够掌控全局。为了练好眼、耳、手三项功夫,曾蛟经常盯着天上的星星练定力,在各种嘈杂声音中辨别不同指令,蒙着双眼在模拟控制台上反复练习,并默记按钮开关。为了能够登上控制系统电路图默画这座“珠峰”,在连队不到8平方米的仓库中,墙壁上挂的、地板上铺的,全部是被曾蛟分割成的块块电路图。
3个月后,曾蛟整整瘦了一圈。但是,他却带着自己的“战利品”——近万张草稿纸和数百支铅笔头走出了那间小屋。最终,那一组组技术参数、一条条电路走向、一个个开关按钮,就像经过精心编制的电脑程序从曾蛟口中完完整整地背讲出来,开创了二炮部队历史上的奇迹。
1991年,在新中国成立42周年全军军事训练成果展上,时任排长的曾蛟作为二炮部队的唯一代表,进京为中央领导作汇报表演。他那背讲电路图的绝活,受到了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并荣立了一等功。
1994年7月,曾蛟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军习武标兵”荣誉称号。1995年3月,曾蛟爱军习武的先进事迹被写进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建军以来我军士兵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第一人。
◎故事感悟
曾蛟怀着献身国防、矢志精武的强烈愿望,自觉服从部队建设的需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当工兵时,不怕苦累,埋头苦干,成为团队过硬的施工能手和技术骨干。如今,军事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了尖端技术,很多陌生的东西是需要优秀人才来掌握,能不能打赢战争,不但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人不是生来就优秀的,只要肯努力,你也可以成为传奇!
◎史海撷英
曾蛟和他的妻子
曾蛟一家共9口人,上有双目失明的爷爷和80岁高龄的奶奶,还有患有严重肺结核病的母亲,以及因修房不慎摔断了腰而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下有4个未成年的弟妹。一家人靠着9亩责任田,蜗居在四川大巴山区的一隅。
曾蛟结婚后,妻子毛国秀刚一进门就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她常常是伺候完爷爷,又忙着去伺候奶奶;这边刚照顾完公公,那边婆婆又有事要做,每天忙得都不可开交。遇到农忙季节,就更是忙得不分昼夜了。
可是,不论多苦多累,妻子都从未向丈夫吐过一个“累”字,从未说过一个“苦”字。为了让几位老人晚年生活得幸福一些,吃得好一些,除了牙膏、肥皂、洗衣粉等必备品外,毛国秀从未给自己添置过一件新衣,但对老人她却毫不吝啬,关怀备至。
有一年冬天,曾蛟的爷爷无意中说想吃点挂面,不料家里和村里的商店都没有了,毛国秀便便顶着刺骨的寒风,翻山越岭,跑了十几里的山路到镇上买回了挂面,煮给爷爷吃。
曾蛟的母亲病逝后,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毛国秀坚持不让亲人给曾蛟发电报,自己披麻戴孝,为老人料理了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