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汉王朝派到西域去的使臣每年多达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少则百余人,多则几百人。有的使者以所携官物为私产,到西域牟利,因此使者队伍实质上就是商队。
张骞前后两次出使匈奴,费时十五六年,行程数万里,足迹远至今中亚地区。张骞是汉朝沟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奠基人。因张骞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汉朝所遣使者,多打着张骞的旗号,以取信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的报告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成为今天研究中亚史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故事感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中外友好关系,也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张骞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也成就了自己的万代英名。
◎史海撷英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为丝路,通常指的是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期的张骞与东汉时期的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以河南南阳方城县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由于经过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得名。
到目前为止,丝绸之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的丝绸之路沿线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游览。
中国段的丝绸之路沿线也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保存释迦牟尼佛骨的法门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等等。
◎文苑拾萃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蓝。
余玠为国招贤
◎公加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余玠(?—1253年),宋末抗蒙名臣,字义夫,蕲州(湖北蕲春南)人,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1241年),余玠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宣谕使,后又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祐元年(1253年),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
淳祐三年(1243年),余玠被派往四川任安抚制置使,负责掌管防御,治理四川。
这巴蜀之地本属富饶的鱼米之乡,但由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不便利,使得这里有些“天高皇帝远”。下面的地方官和地方部队各行其是,割据分赃。他们擅自任命郡守县令,纲纪废弛,老百姓日子苦不堪言。川蜀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余玠一到四川,先大刀阔斧地改革弊政,削革不称职的地方官,选拔有识、有才、有德之士当郡守县令,并在他官邸旁边建造一座与他住所的规格、陈设完全一样的招贤馆,大门上还贴着告示:“集思广益,是诸葛亮治蜀的好办法。希望大家献计献策,同心同德,共同将四川建设好。当地的可直接来公府找我,外地的可到所在地的郡县去谈。提出的好建议,我们一定采纳,并将重金奖励。豪杰之士,应当建功立业,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一些人读了告示后,就来找余玠,余玠亲自将他们一一安排在招贤馆住下。所提建议有大有小、有好有差,余玠都虚心听取。好的立即采纳,不能采纳的,也赠予厚礼表示感谢。
一时间,招贤馆里群贤会聚。
这一天,天才蒙蒙亮,余玠刚起床在院子里舞剑,门卫就噔噔噔跑了进来:“老爷,老爷,门外有两个人要马上就见你,我让他们等一会儿都不肯。”
“谁?”余玠问。
门卫递上名帖。余玠一看,立即将剑交给门卫,连衣服也来不及换,就快步迎了出去。
原来来的是播州(今贵州遵义)的冉瓒、冉璞兄弟俩。这兄弟俩是文武双全的才俊,一直隐居在少数民族中。以前,地方部队曾多次招聘他们去当将领,他们都不肯出来。余玠早就听说过他们的事,见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当然非常高兴。
冉瓒、冉璞兄弟正在猜测着余玠会否出来会见他们时,余玠已来到大门口。他双手作揖,热情地说:“失迎,失迎,久闻两位大名,今日得以相见,真是万分荣幸!”
兄弟俩见余玠毫无官架子,心里踏实了很多。
余玠将冉瓒、冉璞迎进招贤馆,请他们先住下,并吩咐手下的人:“两位先生远道而来,你们要好好招待。”
这两位兄弟也真是怪人,每天在招贤馆里吃吃睡睡,有时见他们用白土在地上画山川城池,见有人过来,就赶快擦去。几个月住下来,没提出一个治蜀的建议。
余玠见他俩不来找他,就亲自上门请教。他备了一桌酒席,将兄弟俩和一些客人请来,举杯说:“我因公务缠身,不能时常来看望大家,招待不周之处,还望多多包涵。今日特备一杯薄酒,以表歉意。”
大家见余玠身为四川总领,如此平易近人,都很感动,酒桌上就纷纷出谋划策。可冉瓒、冉璞却始终闷着头喝酒吃菜,不说一句话。
余玠身边的人实在看不过去,议论说:“想必他俩是无用之人,只是来混饭吃的吧!”
这些话被余玠听到了,赶忙加以制止:“不许胡说!他们是在看我对待人才的礼数诚意呢!”
第二天,照旧是好饭好菜款待,丝毫不减热情。
如此又过了10天,兄弟俩突然提出要请见余大人,并要求旁人离开。
“我们兄弟二人这么多天来得到大人如此厚待,无功受禄,真是惭愧。前些日子,我们一直在琢磨着大人的西蜀防务之计,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因此没来找你。”哥哥冉瓒说,“大人的问题是否在于迁移合州城(今合川县)?”
余玠一听这话,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拉住他们的手,急切地说:“这正是我的心愿,可是没有合适的地方。”
“钓鱼山这地方,三面临江,悬崖峭壁。将合州城迁移到那里,再派合适的人屯粮把守,胜于10万大军,四川就不难守住了。”
余玠听了这建议,喜出望外:“我本来就猜测先生不是才疏学浅之士,你们的好主意,真是解了我心中之难。”当日,他就派快马密报朝廷,并请求朝廷破格委任兄弟俩官职,全权负责迁城之事。
冉氏兄弟被朝廷重用,他们非常感念余大人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完成迁城之事。合州城的顺利搬迁,也为四川的防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巴蜀人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故事感悟
余玠招贤是一心为了国家,身为臣子,心系百姓。为了国家的强盛、富强,他礼贤下士;为了招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排除异议,终于赢得了冉氏兄弟的帮助,为其治理地方出谋划策,完成了迁城之举。
◎史海撷英
余玠防蜀之战
宋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因蒙古大汉窝阔台汗病死,内部纷争汗位,根本无暇全面部署对南宋的大规模战争。为此,南宋王朝才得以暂时休整和调整防御部署。
宋理宗赵昀命在淮东屡立战功的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负责四川的防务。余玠赴任后,积极革除弊政,实行轻徭薄赋、整顿军纪、除暴奖贤、广纳贤良、聚小屯为大屯等政策,并采纳播州人冉氏兄弟的建议,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方略,先后筑起了青居、大获、钓鱼、云顶(今四川南充南、苍溪东南、合川东、金堂南)等十余座城池,并迁郡治于山城。
随后,余玠针对蒙古军骑术精良、善于野战的特点,采取守点不守线、联点而成线的方略,利用山险制骑,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交战过程中,屡败蒙古军,为以后的抗蒙作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苑拾萃
蹴鞠的出现与发展
如今,足球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尽管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目前仍较落后,但足球最早却起源于中国。
足球的原型是“蹴鞠”,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又被称为“蹋鞠”,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汉代,蹴鞠还用于练武。刘向在《别录》中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发展到唐代,又被称为“蹴球”。《文献通考》中记载,唐代的“蹴球”运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设立了球门,而且还分队比赛。
宋代时期,蹴鞠更加盛行,上自帝王,下到普通百姓,都以蹴鞠为乐为趣。云南省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一件宋代蹴鞠纹的铜镜,反映了当时人们蹴鞠的情况。
平民教授与真理同行
◎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我害怕离开我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方永刚
方永刚(1963—2008年),出生于辽宁省建平县,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方永刚是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先后在海军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生前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等,专业技术七级,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3年,方永刚出生在辽宁省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让方永刚有幸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之后,方永刚又参军入伍,并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为党的事业一奋斗就是二十年上下。
方永刚工作后一直从事政治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许多优异成绩。他坚持深入学习,到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
方永刚经常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科学、最深刻、最彻底的理论,也是最具有时代特色、民族气派、实践品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的理论创新、深化党的执政规律有很大帮助。正因为有了这种深刻的认识,方永刚才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他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过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
1997年,方永刚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时候,方永刚依然坚持看书学习。
1998年以来,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的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方永刚先后为部队和地方的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了1000多场辅导报告,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都曾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问题讲透彻,他甚至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中,与大家聊天、拉家常,把生活当成是课堂,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
2003年7月,方永刚从电视新闻中获悉,国务院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他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到课堂中。
正是因为具有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仰,方永刚才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当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次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和观点,他都会及时学习研究,随后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
方永刚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日夜操劳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也让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由于工作太忙,方永刚一直都没有到医院做过一个系统的检查。即使是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他仍然主动请缨,承担海军基层政工班四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为学员们讲述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讲好这堂课,方永刚也是精心准备,研究了上百万字的资料,还亲自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多次修正讲稿,甚至还提前试讲了10次之多。
然而,就在准备正式讲课的时候,方永刚的身体却实在无法支撑了。最后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最糟糕的结果摆在眼前,但方永刚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仍然在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
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手术后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方永刚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1月22日,他又带病给大连市地税局作了《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1月23日,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对三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20多年中,方永刚每次遇有理论困惑都不动摇,碰到现实困难从不回避,面对错误思潮敢于斗争,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决捍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