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里脱脱敬业扶明主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
康里脱脱(1272—1327年),字大用,元顺帝朝大臣,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两任中书右丞相,曾率兵镇压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及张士诚起义军。朝臣劾其劳师费财,流放云南,服毒死。
元成宗铁穆耳病重后,康里脱脱刚好来到京城。当他得知元成宗的病情后,立刻派人将元成宗病危的消息转告给后来的元武宗海山。
海山接到消息以后,马上就从青海起程。在抵达了北方的和林城时,各位王公大臣和皇室贵族都众口一词地劝说他登上皇位,治理国家。但海山没有接受他们的劝告,而是对他们说:“我的母亲和弟弟都还在燕京的都城,要等到全部皇室贵族和王公大臣召开会议,全部通过以后才能正式决定。”因此,海山就驻扎下来,静静地等候燕京都城传来的消息。
大德十一年(1307)初,元成宗病卒。因其独子先于成宗早卒,嗣位空缺,卜鲁罕与左丞相阿忽台便互相勾结,图谋拥立安西王阿难答(成宗堂弟),并定于三月三日起事。
等到皇太后等人到达京城后,鲁罕与左丞相阿忽台的叛乱已经平定了。随后,皇太后就将自己两位皇太子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星宿命相交给阴阳家,让阴阳家仔细推算一下,并问阴阳家该拥立谁为皇帝,希望能够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阴阳家沉稳地说:“重光虽是老大,但却处在偏远的角落,有灾难;旃蒙的命相虽然不好,但可以长久。”
皇太后听了阴阳家的话后有些疑惑,于是派近臣朵耳传旨给海山,对他说:“你们兄弟都是我生的,不会有亲疏之分。但那个阴阳家说的天运帝位的长短,由不得不考虑!”
海山听后,什么也没有说。
经过一番考虑后,海山对康里脱脱说:“我辛勤劳苦十年,按年龄我居于长位,帝位归我,难道有什么疑问吗?皇太后现在以星宿命相为理由让我避位,可是天道运行迷茫不清,我想谁也未必看得清楚。”
海山接着说:“如果我登上帝位,所施行的政策符合上天的安排,又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怎么可以把阴阳家的话当真呢?难道这样不是在违背祖宗的意愿吗?或许这正是现在掌权的大臣专权横暴,乱杀无辜,害怕我以后当了皇帝后治他的罪,这样一来他就麻烦了,所以才散布这些谣言,他们以此来动摇帝位统治。脱脱,你为我前去观察事情的变化,一有情况马上回来报告我。”
康里脱脱听了这话后便立即出发了。
康里脱脱急忙赶到大都,进宫拜见皇太后,并且详细地向皇太后说明了海山的旨意。皇太后听后,惊奇地说:“太子在位长短的说法尽管是阴阳家的说法,但这一切也都是为太子深思远虑,出于我的爱子之心。现在图谋不轨的奸臣已经除掉了,决定已经作出,太子为什么不赶快前来?”
当时,诸王秃列等人都侍立在旁,说:“我们辅佐拥戴太子为皇帝,绝对没有二心呀!”
太后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摒退身边的大臣,单独留下康里脱脱,并告诉他:“太子孝顺,天下人对他寄予厚望。现在听到你转述的话,大概有人想离间我们母子关系。希望你能赶快回去为我们弥补这个缺憾,使我们母子不致产生很深的隔阂,我希望我们能和睦相处,这样一来你的功劳可是很大的!”
康里脱脱叩头拜谢说:“皇太后、皇太弟不必太过烦虑,我在王府侍奉太子已经有很多年了,太子对我十分信任。这次回去我一定向皇太子解释清楚这件事情,使二位不至于产生隔阂,以后三宫和睦相处,不会产生隔阂,这是我康里脱脱所应该做的事情呀!”。
起初,皇太后见海山犹豫迟疑,没有到京师来的意思,便决定拥立他为皇帝。等到康里脱脱接着前往,行到旺古察时,海山在马轿中望见康里脱脱前来,急忙派使者前往迎接,与他共乘一车。康里脱脱详细地转达了皇太后及爱育黎拔力八达的话,海山心中的疑虑便全部消除了。于是,海山派阿沙不花回报两宫,爱育黎拔力八达命令到上都奉迎海山。
海山登上帝位以后,是为元武宗,尊奉太后为皇太后,册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三宫相处和睦,脱脱出力最多。
◎故事感悟
脱脱知无不言,言无不实,中外翕然称为贤相。此外,他临危受命、忠心辅佐的敬业精神也是后人的榜样。
◎史海撷英
红巾军
红巾军又被称为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统治者的主要起事力量。
该起义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起来所发动的。由于打红旗,头扎红巾,故而被称做“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被称为香军。
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都纷纷加入红巾军,因此,红巾军的队伍也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红巾军坚持与腐朽没落的元王朝斗争了12年之久,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政权,为后来明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文苑拾萃
元 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是在民间流传的,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而入主中原,元曲便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代也是元曲发展的鼎盛时期。通常来说,杂剧和散曲都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郭太敬业苦育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郭太(128—169年),东汉名士,也称郭泰,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太原介休人。
郭太幼年丧父,母亲将他抚养成人。青年时期,他辞别慈母远赴他乡拜师求学。
郭太先是拜成皋屈伯彦为师,后又拜在河南太守李固门下,与李固结成忘年交。他的名声也随之在洛阳传开,许多学者,甚至名门望族都主动与他交往。但他牵挂母亲和家乡父老,决心回家以教书为业。
郭太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对学生全面负责,敬业精神极强。对于不爱学习的,他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受乡里人敬重。
学生中有一个叫左原的,因为淘气而触犯法律,被学校除名,声名狼藉,自己从此也不敢见人。有一天,郭太在街上遇见了他,他刚要钻胡同逃走,被郭太硬是叫住,拉到了酒馆。郭太见左原一直闷不做声深低着头,便教导他:“怎么,又想着过去的事儿啊?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是能认真地改正错误。战国时的颜泳聚,原来是个强盗,人人痛恨,可后来却做了齐国人人敬重的将军。就连孔夫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不例外,何况咱们普通人呢!有了过错,不要怨天尤人,要深刻反省自己,痛改前非,做一个人人敬重和爱戴的人,这才是你的出路呀!”
一番话说得左原热泪盈眶,茅塞顿开,他向恩师深深鞠了一躬。
还有一个叫贾淑的青年,鱼肉乡里,打骂成性,是人见人怕的混世魔王,可他却很敬重郭太。在郭太母亲去世时,他也来郭家吊孝。
当时,正赶上巨鹿学者孙威直也来吊丧。当孙威直看到贾淑也在场后,没等进门转身就走。郭太见状,忙追出门外解释道:“先生休怪,不是我有意接近名声不好的人,他主动前来吊孝,靠近我,说明他有意改过,因此我接待了他。先生看我这样做是否合适?”
孙威直听后,无语默许。
事后,这番话传到了贾淑的耳朵里,他非常感动,决定重新做人。郭太以身作则,以仁待人,以德服人,他培养了许多国之栋梁,成为师之表率。
◎故事感悟
郭太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兢兢业业,对待工作更是尽心尽责,对待那些不好教育的人,他没有鄙视,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接触他们,说服他们,使他们浪子回头,其敬业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在位期间,宦官专权,把持朝政,世家大族李膺等人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宦官将李膺等人逮捕。后来虽然将其释放,但却终身不许他们做官。
到了灵帝时期,外戚解除了党禁,并想要诛灭宦官,结果事情泄露未果。169年,宦官将李膺等百余人全部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了数百人。后来,灵帝在宦官的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等,都免官禁锢。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党锢之祸”。
◎文苑拾萃
汉代的服饰风格
汉代时期,人们的服饰比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所发展。尤其是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时期,服装的面料仍然较看重锦绣。
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中华服饰文化逐渐传往世界。从秦代到汉代,深衣也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的上层阶级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不论单、棉,大多都为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则为歧头履。腰间束带。史书中曾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多种。
张骞敬业开丝路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唐·杜甫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西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西汉)旅行家、外交家、卓越的探险家,对丝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张骞开拓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他一生不畏艰险,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动用30万精锐骑兵,东边打败了东胡,北边征服了丁零,西边驱逐了大月氏。如此一来,匈奴的地盘就越来越大,东起到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原,与氐、羌相接,南边则延伸到河套以至今山西和陕西的北部。
西汉初年,汉朝与匈奴之间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和亲”关系。尽管汉朝皇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馈赠匈奴厚礼,通关市,一再忍让,可还是不能避免匈奴铁骑的侵扰与践踏。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汉朝决心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汉武帝听说,后定居在西域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的想法。根据这个线索,他选择合适的人出使大月氏,准备采取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的方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骞应募出使西域。
当时的西域,是从五门关和阳关以西起(今新疆)到更远的地区。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上,分布着一些小国。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是人烟稀少的荒漠。匈奴征服了其中的一些国家,设置了机构,派了官员管理被占领的西域各国,根本目的是掠取这些地方的财富。
有道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是指通往西域的道路上举目无亲,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匈奴的威胁。可是,张骞领了皇命之后,全然不顾前面的艰难险阻,他唯一的念头就是:不辱使命,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彻底改变国家被匈奴侵略的现状,以实现国家的安宁。
建元二年,张骞率领100多人出陇西向西域进发。
在西行途中,张骞先被匈奴骑兵俘获,拘留匈奴10年,但他秉持汉节不失。后来总算逃脱,与堂邑氏奴甘父又继续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
当时,大月氏已定居在妫水,又统领大夏,安居乐业,不愿东返故土,也无意报复匈奴。张骞在大夏留居一年多,后来返国。
在回国途中,张骞为了避免再次遭到匈奴骑兵的侦缉,改变了行进的路线,从南道傍南山而行。但到底还是被匈奴捕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
风尘仆仆远道归来的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汉武帝委任他为太中大夫。
那么,这个太中大夫的官职究竟有多大?它的品级有多高?这些,在《汉书》中可以找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太中大夫的品级是三品,一般为皇帝亲近的大臣,权位显贵。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总算活着回来了,得了个太中大夫的官职,上朝就在皇帝跟前晃荡,也算没白受罪。
元朔六年,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击破匈奴,取得河西地带。从此,盐泽以东空无匈奴,汉与西域之间的道路终于打通了。
元狩四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他这次的任务是招引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率将士300人,每人备马两匹,牛羊以万数,金币丝帛巨万。张骞到乌孙后,未达到预定目的,于元鼎二年同乌孙使者数10人返抵长安。随后,被张骞派到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陆续回到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同击破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