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立:人贵自立
9452800000006

第6章 战胜自我,走向辉煌(1)

自学成才的贺时泰

◎面壁十年图破壁。——周恩来

贺时泰(1546—1629),字叔交,号阳亨,江夏武昌人(其父贺永源,母唐氏)。贺时泰被敕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著述有《思聪录》等。

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天,湖北江陵县(今武汉市武昌区)的学宫门前,人们熙熙攘攘,互相拥挤,抢着看一张县学教官贴出的布告,有人还不时地发出惋惜的声音。

原来,布告上写的是品学兼优、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贺时泰被开除了。被开除的原因,是由于他大病过后双耳全聋了。有人为之惊奇,有人为之婉惜。这时,一个衣着朴素的少年默默地挤进人群看了布告,然后又默默地挤出人群,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个人,就是贺时泰。

在封建社会里,被县学开除就意味着通过科举做官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这对于以追求做官为目的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贺时泰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觉得,读书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通过读书使人增长知识,培养人的高尚品德,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所以,贺时泰虽然被开除学籍,却并不灰心丧气,仍然坚持刻苦自学,潜心研究学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贺时泰刻苦学习,知识愈来愈丰富,慢慢地在地方上有了好名声。为了抵制那些歧视聋哑人的习惯势力,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聋人”,并办了一所私塾,招收学生读书。

贺时泰还潜心著述,先后写出了《思聪录》、《作师篇》、《人模样》等七部著作。其中,《人模样》一书是专门研究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的书。该书是他高尚心灵的写照,大家都尊称他为“人模样先生”。

贺时泰不仅教出了很多优秀学生,而且,他把他的儿子贺逢圣也教育、培养成了一个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后来,贺逢圣因不畏权势,与实权派大奸贼、大宦官魏忠贤作坚决的斗争而名震一时。魏忠贤被处死以后,贺逢圣也被提升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当上了宰相。

◎故事感悟

贺时泰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而意志消沉,也没有完全依靠别人,而是以坚强、独立的精神去拼搏和奋斗。这种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品德值得继承和发扬。

◎史海撷英

魏忠贤之死

明朝时期的宦官魏忠贤之所以可以胡作非为,仰仗的是荒嬉度日、懒于政事、稀里糊涂的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撑腰。

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明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检入继帝位,改元崇祯,即为明思宗。朱由检一向熟知魏忠贤的罪恶,同时,东林党人也都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于是,明思宗下令将魏忠贤发配凤阳。后来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畏罪自杀,结束了他罪大恶极的一生。

◎文苑拾萃

贺姓的起源

史料记载,贺姓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

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名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

庆封在齐灵公时担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来,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中发生内乱,庆封便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就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享受,结果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

后来,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将朱方赐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都赶来相聚。从此,庆氏家族在吴国比在齐国时候还要富裕。

到了西汉末年,庆氏子孙迁徙到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便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

扛起命运的不公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语录下》

余元仙湖北省武汉人。在20岁的时候,她认识了上海小伙子李高泽。两人很快就相恋了。

然而不幸的是,一场工伤使李高泽成了一个高位瘫痪的残疾人。在这种情况下,余元仙的家里人都反对她继续与李高泽交往,要求他们断绝交往。然而,重视情意的余元仙怎么也舍不得,更不放心瘫痪的恋人。

于是,余元仙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全然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辞去自己那份所有人都觉得很好的工作,前往上海与李高泽结了婚。

可是,更不幸的事情还在后面,婚后的日子要远远比余元仙想象得艰难。

由于丈夫高位瘫痪,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有人来照顾,而公公婆婆也已经年迈,所以,余元仙每天不仅要悉心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还要好好照顾年迈的公婆。更要命的是,由于余元仙的眼底不好,她的视力也在操劳中急剧下降。

但是,余元仙是个极度要强的人。其实像她这样的双残疾家庭,加上双亲年迈,又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完全符合当地享受低保的标准了,但她却拒绝了政府给予的照顾。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目前她和她的爱人都还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能自己养活自己,不想给政府增加负担。

为了维持生活,在街道和居委会的帮助下,余元仙自己开了个水站,为周围的单位和居民送水。

让余元仙感到欣慰的是,在余元仙的影响下,丈夫李高泽也开始自学起手艺来,而且慢慢学会了家电维修。后来,李高泽不仅维修家电有一手,连相对“高端”的网络维护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每当社区或居委会有什么活动,需要做义务服务工作时,余元仙总是用轮椅推着李高泽去为居民们免费修理电器。由于活动比较多,有时候还出现“撞车”的现象,这时候,余元仙总是上午推丈夫去这边,抓紧时间为居民做好服务,下午再马不停蹄地推丈夫赶去另一边。几年下来,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参加了多少次这样的活动。

除了参加义务服务的志愿者活动外,余元仙夫妇在日常生活中也为居民们做了不少好事。周围的居民们慢慢都知道自己的身边有个维修高手,所以家里有什么电器坏了,他们都会送到李高泽家中。每次,余元仙都是热情接待,等爱人把电器修好以后,再跟邻居联系,让他们过来取回去,而且一些小修理还不收钱。居民们都是高高兴兴而来,满意而归。

余元仙还是自己所住的那栋楼的楼长,平时小区有什么日常活动,哪家有什么事情,她都会积极地去帮忙。由于住在一楼,她还理所当然地负责起了本楼的治安巡查——有什么陌生人上楼,她都要上前去询问一下;有人乱发传单,她就主动上前制止。这让周围的居民都对这一家评价很高。

余元仙的水站中人手有限,经人介绍,她让同是残疾人的一名小伙子过来帮忙送水。很多人不理解,问她为什么不找个正常人帮忙,那样干活也方便啊。但余元仙有她自己的想法。

她说,自己本身就是个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的难处,他们没办法与正常人一样去竞争就业,而自己这样做,也是给他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

除了支持、帮助丈夫外,照顾婆婆也是余元仙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婆婆曾是个很要强的人,但性格有点儿孤僻,不太愿意与别人交流。前几年公公在世的时候,两位老人除了相互照应外,还能说说话。那时候,虽然有两位老人,再加上瘫痪的丈夫,照顾起来有点儿吃力,但至少婆婆情绪还好,精神基本正常,不用人时刻盯着。但2000年公公因病去世后,婆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变得更不爱说话了。

不仅如此,老人还患上了“臆想症”,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由于年轻时婆婆带大的儿孙及亲戚的孩子有近20个,她对孩子们非常有感情。所以半夜里,她经常爬起来去厨房打开煤气,说是要给孩子做吃的。打开后,又因为想起别的事情走开了。

因为怕出什么事故,余元仙夜里连觉都不敢睡太沉,婆婆那边一有点什么动静,不管多困多累,她都会起身去看一看。

除此之外,婆婆还经常在夜里大声尖叫,说是有人谋杀她,其实都是她的臆想。每当此时,余元仙又是一顿安慰和开导,老人才能睡去。

水站的生意也常常受到婆婆的影响。婆婆的“臆想症”使她的情绪和思维时好时坏,经常大白天从房间里冲出来,大叫着“她们要谋杀我”。有时正赶上有客人时,就会吓得客人再也不敢来了。如此一来,很多的客人都让婆婆吓走了。

虽然生活很艰辛,但余元仙仍然是没有一丝怨言,而且还处处替婆婆着想。对于婆婆,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婆婆不容易”。每次做饭时,她都先征询婆婆的意见,问婆婆想吃什么。有时,婆婆原本说要吃这个,结果做完后又不吃了,嚷着吃别的,余元仙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老人80多岁了,一辈子也不容易,我们都是做晚辈的,能忍让一点就忍让一点吧。”

◎故事感悟

命运对于每个人也许不全是公平的。有些人会因为命运的不公平而堕落甚至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但是余元仙还是以她那乐观、自立、顽强的性格战胜了所有的“不公”。我们为之感慨的同时,也要从中学会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上天带给我们的“不公”。

◎文苑拾萃

坚 强

佚 名

坚强

没有人不喜爱你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选择你

是一种无奈

考验就在眼前

孤零零行着

周遭瞧你的眼神

怪异的

没人在乎你的脚步

蹒跚而沉重

嗅着鲜花人人嫉妒

看这傻子

呆呆的痴样糟蹋了鲜花

你轻轻笑着

怀里的鲜花绽放着芬芳

用双手“感受”光明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我心中充满了光明。通过自己的双手,我与社会永远保持密切的联系。只要始终充满对生活的激情,精神上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光明。——杨新平

杨新平(1963—),浙江省宜兴人。1982年入伍,1983年11月入党,1984年在一次军事训练中因突发事故导致双目失明。1994年退伍回到家乡宜兴后,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市残联与爱德基金会先后将其送到上海盲人诊所、武汉盲校学习保健按摩,使他掌握了许多中医知识和推拿技巧。1997年3月18日,杨新平在市聋哑学校开设的“新平康复按摩所”正式开业。

杨新平很小的时候就对军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1982年,他终于圆了自己绿色军营的梦想。

然而不幸的是,杨新平的眼睛在一次训练中受伤,并最终失明,被定为一等伤残军人。面对这样的打击,杨新平没有放弃。短暂而丰富的军营生活,磨炼杨新平坚强的性格,激发了他对生活的满腔热情,让他立志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杨新平一直在想,虽然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同,但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自己的眼睛虽然失去了光明,但还有双手可以创造生活。经过一系列的反复琢磨,他自主学起了按摩技术。

由于肯吃苦、爱钻研的性格,杨新平的按摩技术日益提高,并且受到了当地居民及病人的好评。杨新平因此还被聘为宜兴市康复中心新平康复按摩所的兼职教师。

在临床辅导过程中,杨新平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只能是手把手地来完成。学生能否准确地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是掌握推拿技能的关键所在,为此,杨新平煞费苦心,拉着学生的手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上反复摸索,直到学生都能熟记为止。

更为可贵的是,杨新平还经常想到身边的残疾人及有困难的人,并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1998年,正在读高三的陈芳同学底椎长了骨刺,非常痛苦。当时又正赶上高考期间,病痛几乎使她放弃了参加高考的念头。

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杨新平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积极勉励陈芳克服困难,并对她实行了半费治疗。最后,陈芳同学的骨刺病痛基本得到了消除,并且还考取了大学。

周谊平原本是一家企业的供销员,后来因病导致双目失明。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曾一度使他一蹶不振。杨新平在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对周谊平进行现身说法,让他做自己的徒弟。

不到两年,小周在按摩所里已经可以挑起大梁了,月收入达1000多元。后来,小周又自强自立,开起了自己的诊所。

对于谦虚谨慎的杨新平来说,事业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兴奋不已,他还在不断要求自己向上攀登。近些年来,他自费用于学习培训的费用总计达1.5万左右。在青岛盲校进一步系统学习解剖、经络、推拿技术后,又到南京深造学习。如今,他已获得高级推拿师证书,又在南京通过了医士考试,实现了从战士到医士的巨大跨越。

这就是自立自强的杨新平,这就是残疾人中自立的旗帜,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故事感悟

失去了双眼,但是还有双手,他用双手创造了奇迹。我们相信,即使杨新平失去了所有,他一定不会失去的是那自立、拼搏的可贵精神!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文苑拾萃

国际盲人节

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这也使盲人在国际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在这之前,盲人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些欧洲国家的盲人们经常在秋天举行文艺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的记念日称为“白手杖节”。

1989年9月18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每年的国际盲人节时,由省(市)盲人协会出面,业务部门协助,结合当地情况,举行适当的庆祝活动,以活跃盲人的生活,体现国家和社会对盲人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