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谦:谦乃受益
9454000000008

第8章 三人行,必有吾师(3)

叶天士到了金山寺,怕老和尚不收留,便隐姓埋名,谎称自己是个流浪汉,愿意伺候和尚,讨口饭吃。老和尚见他聪明伶俐,喜欢学医,就收下了他。叶天士每日给病人按方抓药,端屎端尿,好不勤快。如果师傅出诊,他就身背药箱,紧跟其后。

三年后,有一天,寺院里来了个急重的病人,碰巧师傅又不在,叶天士便给病人诊治。病治好了,师傅归来,看过药方,仰头大笑起来。

叶天士吃惊地问:“徒弟有不妥之处吗?”

和尚大声说:“好你个叶天士,竟骗了我!除了苏州的叶天士,谁敢开这有毒的砒霜?!”

叶天士俯身跪倒,说:“徒儿为了得到真传,不得不如此啊!”

叶天士本来就聪明绝世,加上又肯虚心求教,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30岁就已经医名远播了。

叶天士在世八十年,临终前告诫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这是一个对自己的言行极端负责的仁者之言,同时也显示出叶天士在医学乃至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

◎故事感悟

明朝理学家陈几亭说:“君子有两种羞耻。一是夸耀自己的长处,二是掩饰自己的缺失和不能。”自己有长处要保持谦虚,自己不会的就要虚心学习充实,叶天士就是这样做的。无论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叶天士都值得后人学习。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更是当代青年的光辉典范。

◎史海撷英

叶天士的医学成就

清代以前,中医在论治热病上大都采用《伤寒论》中的方法。直到明末清初吴又可著《温疫论》后,才将伤寒与温疫分别对待。虽然他对温病理论的建立起了先导作用,但却没能分清“温疫”和“温病”的界线。

叶天士首次阐明了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和传变规律等,明确地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温”的传统认识,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了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的,首先会出现肺经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外解,就会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其中“逆传心包”之说,的确属于对温病传变认识的一大创见,也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

◎文苑拾萃

四季药名诗

(清)叶天士

春风和气满常山,芍药蓖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丰年。

庭前几多红娘子,笑道槟郎应采莲。

秋菊开花满地黄,一回雨路一回香。

扶童便取葡萄酒,醉到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纸糊窗重复重。

睡到雪消扬起石,户悬门外白头翁。

四首诗含有常山、芍药、牡丹、远志、使君子、当归、泽兰;半夏、菖蒲、红娘子、槟榔;地黄、茴香、童便、天南星;防风、白芷、阳起石、白头翁等19味药名,道出了叶天士先生的高雅情趣。

程砚秋拜轿夫为师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自满的人学一当十。——京剧谚语

程砚秋(1904—1958年),满族正黄旗人,最早的官名是承麟,砚秋的恩师罗惇曧先生(字瘿公)做主把“承”改为汉姓的“程”。程砚秋最初的艺名是菊侬,1918年改为艳秋,取意于“艳于秋者厥为菊”,字玉霜。1932年起改艺名为程砚秋,取意“砚田勤耕秋为收”,改字御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青衣程派创始人。

程砚秋自幼学戏,演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而且,程砚秋还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能达到的高峰之一。这一成就的得来与勤奋、创新有关,也离不开他的谦虚好学。在艺术界,至今都流传着一则他“拜轿夫为师”的故事。

为了能在演出时走出剧中人物“端庄流利、刚健婀娜”的台步,程砚秋每天都坚持勤学苦练。他按照传统的方法,手挡肚子,脚后跟后压,两腿间夹着扫帚,每天走一百多回,常常练得脚疼腿麻,浑身发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付出,程砚秋终于练成了稳重端庄的台步,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然而,成名后的程砚秋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坚持每天勤学苦练。有一次,他与朋友上山游玩时,看到一位轿夫从身边走过。朋友们都没有在意,但程砚秋却被他深深地吸引住了。

按理说,在陡峭的山路上,常人要走稳都很困难,可轿夫在抬着轿子时,却能步履稳健,沉着自如。于是,程砚秋便跟在轿夫身后,模仿他们的姿势,不知不觉走了几里山路。起初轿夫并没有在意,走了一段时间后,轿夫越来越纳闷:“这人怎么会这样?学什么不好,单单跟在人家身后学走路,从来没见过。”

于是,轿夫便停下来问程砚秋。程砚秋如实相告,并说想拜他们为师,学其步法。轿夫听了,都被他的谦虚精神所感动,欣然答应。于是,就有了这则广为流传的程砚秋“拜轿夫为师”的故事。

程砚秋不仅在京剧艺术上保持谦虚好学的精神,为人处事也是处处谦恭。

1930年,程砚秋在上海。国人自营的“长城”唱片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压倒当时外国的唱片公司“百代”和“高亭”等,特别邀请了名角来灌制他们的特别唱段。其中有一张由四大名旦合灌的“四五花洞”,剧中人潘金莲唱的四句慢板由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和荀慧生每人唱一句。然而,由谁先唱,谁轮第二句、第三句和谁唱最后一句而产生了问题。依照当时这四位名旦的名气地位来说,梅兰芳唱第一句是没人有意见的,但第二句由谁来唱就有了争议,尚小云第一个很客气地说到“我唱第三句”,说完就因为轮到他还早,就说出去走走等会再回来。这时,担任提调的梅花馆主郑子褒开始发愁留下的荀慧生和程砚秋谁唱最后一句,想让荀慧生唱最末一句,却难以开口。正在为难时,程砚秋爽快地主动提出“我最年轻,应该我唱最末的第四句”,这句话让梅花馆主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程砚秋谦逊礼让、不计排名,使灌制“四五花洞”的唱片圆满成功,这张唱片到今天已是罕见的珍品。试想,如果程砚秋当时不自谦地放弃灌唱名次前后,那么这张唱片也许就不一定能录制成功,那也就没有了四大名旦合作录制的佳话了。

◎故事感悟

名家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品德——谦虚。无论对待自己的家人还是对待外人,他们总是温恭自谦,这种谦逊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程砚秋创立“程派”

程砚秋幼年时,家道中落,6岁便投到荣蝶仙门下练习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以后,他又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来因其嗓音极佳,改学了青衣,师从陈啸云。

程砚秋童年时进行的基本功训练是异常艰苦的,但他都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程砚秋11岁登台,12岁便开始商业性演出,以其超凡的唱、念、做、打文武之功崭露头角,令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他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了《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1917年,程砚秋因嗓子倒仓,暂时停止了演出,继续学习深造。嗓子变声后,他又得到了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先从阎岚秋(九阵风)、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后来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到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程派”。

◎文苑拾萃

绝 句

程砚秋

松柏青青入眼同,好花不竞一时红。

惊心尚有东篱菊,正在风霜苦战中。

李相不耻下问

◎责己则攻短,论人则取长。——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与李汀州》

李相(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武官,对文学颇为热爱,以好学而著名。

李相是唐代的一名武官,虽身为武官,但他对文学颇为偏爱,最喜欢读史书《左传》。无论公务怎样繁忙,他每天都坚持读一卷书。

李相少年时代因家贫无力拜师读书,长大后常常引以为憾。他读《春秋左氏传》时,总是把鲁国大夫叔孙婼的“婼”字读成“若”。李相身边有个小文官侍读,每当李相把“婼”读成“若”字时,那小文官的脸色就显得极不自然。

李相对小文官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一天,他怎么也忍不住了,就问小文官是否也常读《左传》。小文官急忙点头。李相严肃地追问为什么自己一读叔孙婼时,他的表情就很怪异。小文官看到李相十分严肃,以为是责怪自己,连忙躬身跪倒,然后恭谨地回答自己过去随老师读《左传》时,“婼”字读法与将军的读法不一样。现在听将军把“婼”字读做“若”,才知道老师的读法有误,故而羞愧难当……

李相听他说是老师教错了,不由得心中暗自生疑。小文官坦言说自己小时候读书没拜过老师,是按本朝陆德明先生的《经典释文》上的注音读的……李相顺手从书橱上取下《经典释文》,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是把“婼”字注音看错了。其实,小文官做的这一切,都是在委婉地为李相纠正错误。

李相顿时满脸通红。他觉得自己身为高官,熟读《左传》,多次误读而不自知,若不是小文官给予纠正,恐怕这辈子就一直误读下去了。想到这里,李相立即离开座位,把太师椅放在北墙边,请小文官坐上去接受自己礼拜。小文官哪里敢坐:“这是相公的金座,小人岂敢越礼僭坐!”李相把小文官按在坐椅上:“不许动,不然,我要生气了!”小文官不敢拂逆,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局促不安,十分尴尬。李相站在南面,整了整衣冠,然后脸朝北,向着坐在太师椅上的小文官躬身下拜。小文官又要离座,李相喊道:“不许动!”小文官见此情形,知道李相是诚心诚意的,只好尴尬而又勉强地坐在太师椅上。李相面向小文官,整了整衣冠,躬身施礼。

行礼过后,李相诚恳地说:“我身居高位,却常读错字,实在惭愧。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一字师’,我要再读错字,请你一定要给我指出来,千万不要客气啊!”

小文官见身为高官的李相如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深为感动。从此以后,他便将自己从师所学的学问都教给了李相。这样,李相的学问也就与日俱增了。

◎故事感悟

身为大将军的李相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虚心向小文官求教。因为谦虚,使得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也是在谦虚的帮助下,他才能不断进取,丰富自己的才学。

现代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宝库不断地更新内容。人非圣贤,一个人的头脑再聪明,也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要使自己少犯错误,就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史海撷英

太宗纳贤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下诏让官员们上书议论国家大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中郎将常何递上来的奏章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那奏章一共写了20条建议,而且都切中要害,说理清楚,文笔也很好。唐太宗很了解常何,知道他没有什么文化,根本写不出这样的奏章,就把常何叫来,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常何告诉唐太宗,那奏章是他的门客马周写的。

马周本来是山东地区的一个老百姓,起初在州里教书,因为爱喝酒,经常被当地官员斥责,后来实在没办法,干脆辞职不干了。马周四处游历,由于他很穷,衣衫破烂,走到哪儿都让人看不起。有个人见他通晓文墨,就介绍他到常何家里去记账,这份奏章就是他帮常何写的。

唐太宗听了不但没有生常何的气,反而非常高兴.他让常何快把马周请来,自己在宫里焦急地等待。马周一时没到,唐太宗等不及了,一连四次叫人去催促。马周来了后,唐太宗和他谈了很久,发现他确实是个奇才,心里非常高兴,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还任命他做了中书令,成为了朝廷重臣。

◎文苑拾萃

初晴落景

(唐)李世民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

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萨都剌拜服野老

◎真正有学问的人没有不虚心学习的。——徐特立《我们怎样学习》

萨都剌(1305—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答失蛮氏(回族)人。《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是蒙古族人。萨都剌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将近八百首诗词,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有怀古也有伤今,诉述个人和社会的不平。诗词作品以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为后人推崇。他本人被称做“雁门才子”。

元代作家萨都剌是西域少数民族人,擅写诗词,他的诗词清新俊逸,兼有一些豪迈奔放之作。另外,萨都剌还十分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在游历中,他还写下了一些有名的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