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师:尊师重教
9455000000004

第4章 尊敬老师(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燕伋情系望鲁台

◎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奸伪。——《省心短语》

燕伋(公元前541—?),字子思,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出生于今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据燕氏家谱记载,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知书好礼的耕读传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胜,父亲名公滕。

孔子西行而不入秦国,据说有两个原因:一种说法是说孔子不喜欢“虎狼之邦”的秦国,讨厌秦国不讲他的那一套“礼仪”;另一种说法,是说孔子在潼关遇到几个小孩子玩土堆城,孔子要孩子们让路,孩子们质问他,“是车该绕城走还是城该让车行?”孔子在秦国的孩童面前输了理,就更不敢到秦国丢人去了。但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名列“七十二贤”的燕伋,却是秦国人。

燕伋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如颜渊、曾参、子贡、子路等相比,可能成绩稍差些,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在立言方面,都没法和他们相比,所以名气也没他们大。但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却追封他为“渔阳伯”;宋朝的皇帝更看重他,将其晋级加封为“千阳侯”。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厚封,原因只有一条:燕伋一生“尊师重教”。

在完成学业后,燕伋便回到了自己阔别17年的故乡,即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水沟村。他一不做官二不经商,而是在千水之滨办学校宣扬教育,在偏僻的西秦传播他的老师孔子的儒家学说。

燕伋终生都没有忘记恩师,每天讲完课后,都会登上学校后面的窑背上,遥望着东方老师孔子的居住地——鲁国。一往情深的燕伋当然看不见远在天边的老师,他就每次用衣襟捧一包土垫在脚下,日积月累,脚下便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土台。后人给这个光秃秃的土台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望鲁台。

就凭着每天的这一捧土,燕伋被后代人封为侯爵。

◎故事感悟

燕伋尊师,可以说是感情的流露和实际行动的表达。不忘恩师,以遥望鲁国表达自己的思师之情,办学搞教育,也是为了将老师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这种尊师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更觉得实实在在,也让人钦佩。

◎史海撷英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有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看到一家布店的门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与卖布的吵起来了。

这时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先施一礼,然后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了。”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要是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我就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就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虽然不服气,可还是听从老师的话,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有些想不通。第二天,他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文苑拾萃

《中庸》

《中庸》原本属于《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后裔子思。后来秦代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在宋朝时期,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很多,尤其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更是极力尊崇《中庸》。后来,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将《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便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中庸,其实就是既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现代文字表述,也就是指“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魏文侯(?—前396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一辆由四匹马牵引的四轮马车,在一幢绿树掩映篱笆围成的小院前停下了。国君魏文侯在人们的搀扶下下了车。

魏文侯扬扬手臂,随从们停在了车旁。他独自缓缓来到门楼前,轻轻地敲门。开门的是位妇人。他向妇人作了揖,说:“请你禀告段先生,魏文侯求见。”

妇人一听是国君魏文侯来了,忙跑回屋去转告。刚推开门就说“国君要……”可是一看,屋里没人了,她不知方才还在的段干木突然哪儿去了。

段干木先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文人。由于他不愿做官,就一直住在这个贫困简陋的小院子里,想就这样隐姓埋名地度过一生。但是由于他学问出众,所以全国都知道有个学问渊博的段干木。魏文侯就是特意来向他请教学问的。

妇人进去不一会儿,神色紧张地出来报告:“段先生今天不在。”

段先生今天在与不在,难道妇人非要回去看看才知晓?显然这里有问题。魏文侯心里疑惑,但始终站在院门外,未向小院迈进一步。

魏文侯没说什么,向妇人深施一礼之后,后退两步,等妇人把院门关好,又连连后退十来步,深深地向小院鞠个躬。

他微微向随从们招招手,随从们牵着马,车轮转动了。他紧跟车后,步行很远之后,才坐上车。

妇人回到屋里,正为找不到段干木着急,过了一会儿,后窗响过之后开了,段干木探进身来。

原来,妇人在开院门时,段干木透过窗孔看个官人模样的人找他,确认不会有好事,便掀开后窗,跳墙跑了。

魏文侯遭到冷遇,非但没对段干木产生反感,反倒对他增添了几分敬意。以后,他又几次上门拜访段干木,妇人总说他不在。等妇人关了院门,他就向着小院深深鞠一个躬。

有一次,妇人很直率地告诉魏文侯:“尊敬的国君,实话告诉您吧,我家段先生不愿见您。”

魏文侯笑了:“这我知道。不过,他的才能值得我尊敬,我愿恭恭敬敬做他的学生才来拜访他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段先生是会愿意见我的。”

妇人把这些话和国君魏文侯每次向院子鞠躬的情形向段干木说了之后,段干木再也坐不住了,他告诉妇人,国君再来,请他进屋。

魏文侯终于见到段先生了。

魏文侯和段干木第一次见面,就恳切地提出,请段干木出来当国家的宰相。可是好说歹说,段干木都不肯。魏文侯就只能经常登门求教学问,不敢再提请他当宰相的事了。

每次,魏文侯来到段干木家,段干木和妇人都热情地迎接,倒茶让座,但魏文侯坚持请段先生坐着讲,自己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听。

段干木给魏文侯讲如何爱护百姓,讲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增强兵力等治理国家的道理,常常从太阳出山讲到烈日当空,又从烈日当空讲到晚霞满天。

魏文侯每次都站在老师身边,认真地听讲,努力记忆,积极思考,腿站累了,腰站痛了,也不肯打断老师讲课。

魏文侯从段干木那里得到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和办法,在自己做国君期间,都按老师教授的办法治理国家,魏国也因此越来越强大了。

在魏文侯治国有了巨大成就之后,仍然坚持经常听取段干木的教诲。每当魏文侯来到段干木的小院,都叫随从到院外等候,自己轻轻步入段先生的书房。就是他外出路过段干木的小院,都下马下车改作步行。人们都称段干木的小院是可敬的小院。

◎故事感悟

身为一国之君的魏文侯数次被拒之门外依旧不怒,不强迫于人,反而更加尊敬段干木,虚心求教,其品行实在可贵。

◎史海撷英

平籴法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以后的公元前445年,魏国的魏文侯即位。不久,他便认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这也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

实行平籴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魏国的国力发展,提高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由国家调剂粮食价格,以稳定小农经济。并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文苑拾萃

西门豹治邺

春秋战国时期,邺是抑制赵国南进中原与魏国争利的战略据点,因此必须任用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臣,才能担当重任。魏文侯选择了当时名声赫赫的西门豹。

当时,漳河的水经常泛滥,涌向邺地,致使邺地的百姓深受水灾祸患。而当地的三老、廷掾以为河伯妻平息水患为名,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了大量的钱财。

西门豹到达邺地后,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废除了为河伯娶亲的陋习,阻止了人口流失现象,为百姓节省了大量赋税。

为解决漳水泛滥和邺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西门豹在漳水南岸开凿了12条水渠。这些水渠出色地完成了泄洪任务,消除了漳水的泛滥现象。西门豹还利用这12条水渠将漳水引入邺地灌溉农田,改善了邺地的耕地质量。邺地的经济开始复苏,原来逃走的百姓也陆续回来了。

邺地的老百姓对西门豹充满了感激,因此也十分拥护魏国的统治。在西门豹的治理下,邺地成为魏国制赵的战略基地,处于魏国中央政府的控制下。赵国对邺曾采取过多次的进攻,但都无法占领,魏军在邺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能赶走赵军,夺回邺地。由于无法突破邺地对邯郸的封锁,赵国也一直无法进入中原。

文王尊姜子牙为师

◎木受绳而直,金就砺则利。——《荀子》

姜尚(公元前1128—前1015年),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汉族(华夏族)。“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所以姜子牙年轻时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60,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年轻时便胸怀济世之志,欲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都怀才不遇,大半生处于穷困潦倒之中。他曾在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转眼便到了垂生暮年,两鬓白发苍苍。他听说了当朝贤主周文王的圣名后,便来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常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时间一年年地过去了,姜子牙的头发也由花白变成了全白,仍然没有等到文王。他每天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石头上,已磨出了两个浅浅的小坑。人们见他一直垂钓,却毫无收获,都劝他放弃,他却说:“你们不懂其中的奥妙!”依旧坚持垂钓。

有一天,姜子牙又在河边垂钓,从身后的大路上来了一辆马车。车后面跟着的人都垂丧着脸,其中有的人还哭哭啼啼,就连赶车的人也哭丧着脸。他问明原因后,方知车中躺着的人是这家的大公子,在出门拜师求学途中,突然昏迷不醒。找了几个郎中看了,都说是得了不治之症,让赶紧回家准备后事。

姜子牙用手撩起车帘看了一会儿,说:“诸位不必悲伤,尽管放心,此人三日内必好。”当然没人相信一个穷困潦倒闲极无聊的钓鱼老头说的话是真的。

几天后,姜子牙又在钓鱼,从城中出来一伙人马,直奔他而来。到了他钓鱼的地方,从车里走出一个英俊青年,然后对着姜子牙叩头便拜,嘴里不停说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一定要拜姜子牙为师。

原来,这个青年就是前几天躺在车里的人。他的父亲是当朝重臣,正在辅佐周文王治理国家。此时,他要把姜子牙请回家中当老师,并许以重金,还想认姜子牙为义父,但都被姜子牙婉言谢绝了。

又有一天,姜子牙依然在钓鱼时,从大路上走过来两个人,每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武将打扮,正值中午,马要饮水,人要洗脸。姜子牙看了一眼其中一人的面相,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老朽看你印堂发黑,有赤脉贯瞳,如果现在回去马上救治还来得及;否则你七日内必死。”谁知道这两人冲着姜子牙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姜子牙是疯老头,说完后毫不在意地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