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两个人正是周文王属下负责守城的副将,其中一个人第五天突然暴病而亡(用现代面相术语说,赤脉贯瞳是人的眼球突然出现大量血丝,说话时语言略有颠倒和迟钝,行走时步伐不稳,视力有双影出现。这是患脑溢血的前兆。其人暴病而亡,很可能是患脑溢血而死)。
“渭水河边有个钓鱼的穷老头能断人生死,百发百中。”这件事在城里一下子就传开了,姜子牙也名声大噪。同时,这些话也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一个钓鱼算卦的穷老头,对国家能有什么用呢?”周文王并没有放在心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姜子牙依然天天在渭水河边钓鱼。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不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
周文王又回想起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不经意间就来到了渭水之滨。
幽静的林间传来了阵阵马的嘶鸣,喧哗的人声也由远而近。姜子牙看见一个王者打扮的人向这边走来。
周文王见这位垂钓老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便上前与他交谈起来。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自己的身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让周文王惊讶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对天下大事以及国家的武攻文治知道得十分清楚,知识又是如此渊博,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他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他高兴地感叹:“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您啦!”于是,周文王就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
可是,这个穷老头却不识抬举,看到周文王这么尊重他,他反倒摆起谱来。周文王坐的马车他不但不上,还非得让周文王亲自背着他回城。当时,天下可是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车,让他坐在车里文王亲自为他赶车还不行,这已经是天下最重的礼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还没有第二个人能遇到这样的礼遇。
这可难为了周文王:不背吧,国家朝廷求贤若渴,正是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失去这样难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来哪有国君背臣民的?但为了国家兴旺就不要考虑个人面子了,想到这,周文王真的背起姜子牙向城中走去。
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后,周文王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趴在周文王背上的姜子牙似乎一点也不知体谅别人,看到把文王累成这样,嘴里却总是说:“再多走几步……”周文王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来。
周文王这时累得也顾不上国君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满脸流汗,姜子牙看着累得汗流满面的周文王,笑着对他说:“你一共背我走了294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294年,一步一年呀!”说完,他又哈哈大笑起来。
文王听姜子牙这么一说,立刻来了精神头,也不感觉累了,一骨碌就爬起来拽过姜子牙还要背。这时姜子牙笑着说:“再背就不灵了,就294年吧,我们坐车回城。”
后来,姜子牙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掉了商纣王,武王尊他为军师和先生。
◎故事感悟
姜子牙为辅佐文王,一心直钩钓天下。而文王也求贤若渴,为能使国家兴旺,不顾个人面子,甘愿背姜子牙行走,这在当时可是非常人之礼,而文王却能尊重老师,尊重人才。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划者、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史海撷英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位于山东省临淄永流镇张家庄的太公衣冠冢北侧。公元前11世纪,姜子牙封于齐,为齐国的第一代国君。他在任期间,“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死后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
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55米。1993年,临淄区在太公衣冠冢北侧建姜太公祠,建筑面积98平方米,主殿为歇山式挂廊配殿,各三楹,现为名人书画展厅。
◎文苑拾萃
姜元帅赞
(明)许仲琳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秦始皇敬重恩师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秦庄襄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嬴姓,赵氏,名政(正),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之赵政(赵正)、秦王政为妥,但后世多称之嬴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在一个刚刚收获过的田地里,一位老夫子领着十来个孩子拣谷穗。老夫子是孩子们的老师,他告诉孩子们种粮食的艰难,爱惜粮食的重要;他还告诉孩子们,拣到的谷穗存放在一起,等地的主人来了,交还给他。
老夫子年纪大了,眼力又不好,孩子们常常背着他淘气。一个孩子,趁老师不注意偷偷跑到山上,摘了一兜酸枣,回来分给伙伴们吃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罚他站在地头,他站在地头仍不规矩,满地追蚂蚱。
这时一头小毛驴驮了两捆荆条从地边过。小毛驴路过老师身边,老师叫住赶驴的小伙子,问这些荆条是从哪里砍的。驴背上驮的荆条棵棵都有手指粗,立起来有一人高,尖上还挂着碧绿的花叶。
小伙子叫住小毛驴,自己坐在土埂上歇息,对老师说,荆条是从靠近海滩礁石的一个长长的小岛上砍的,拿回去用来夹篱笆。
这时,孩子们也都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这个说曾经去过那长长的小岛;那个不示弱地说,已经上岛好几次了。
老师把孩子们拦到身后,试探地问小伙子:“这荆条能给我一根吗?出点钱也可以。”
小伙子不马上回答,反问:“我看,您是这帮孩子的老师吧?”
“是的,是的。”老师点着头。
“不用说一根,您需要一捆,我也舍得给。”然后向老师面前凑凑:“跟您说吧,我特别羡慕有知识的人,只可惜我家里贫穷,说不定以后有什么写字、写文章的事要向您请教哩。”
老师痛快地说:“完全可以。”说着从荆条捆里抽出一根。
从此,老师有了“武器”。教学生认字时,可以用这荆条指读;哪个学生不听话,可以用这荆条打手掌、打屁股。
后来,来了个叫嬴政的学生,给老师带来些麻烦。一开始,老师要一个个地教学生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偏偏“嬴政”这么难写。他把字拆开教孩子记,说:“记住‘亡、口、月、女、凡’上摞俩,下排仨。”老师反复教他读,帮他记。
第二天老师让嬴政写,他把字写错了,而且要往家跑,说是让爸爸重给他起名字。
老师一听就生气了,连个字都不肯用心学,遇到困难就退缩,将来怎么能干成大事业!他一把拉过嬴政,抓过他的手,在手掌上重重打了三下;又让他趴在凳子上,在屁股上打了三下。
聪明人不是不挨打,不受批评,而是挨了打、受到批评之后能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得到教训。
嬴政挨了打之后,立刻醒悟了,学知识不能怕苦、怕累。当他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学习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也越来越喜欢他,他对老师也更加从心里尊敬了。
他见老师年纪大了,行走不便,每次老师要去什么地方,他总站到老师身边,让老师扶着他走;见老师视力不好,在给同学们上课时,看书很吃力,就把课本上的字用毛笔抄下来,让老师用。由于他学习用功,字越写越好,经他抄的书,老师也非常愿用。
后来,老师去世了,嬴政也当了秦国的皇帝。
嬴政每次路过海滩礁石,总要登上那长长的小岛,看看那些生长茂盛的荆条;每当金秋季节来到小岛时,他总要面对荆条,双腿跪下,沉思很长时间。
他的官员、随从谁也不知道这位国君为何面对小岛下跪,不知他为什么对荆条如此深情,但谁也不敢问。于是只得跟随皇帝,他站,他们也站;他跪,他们也跪。
等秦始皇起来,李斯才问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爱卿,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见了这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
众人无不赞佩。后人把这个岛改称为秦皇岛。
◎故事感悟
嬴政每次路过海滩礁石,便要面向小岛、面对荆条下跪参拜,原来是因为想起了自己的恩师。叩拜荆条,亦犹如叩拜自己的老师,犹见秦始皇对老师的尊重之情。
◎史海撷英
秦始皇泰山封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等70余人,前往山东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
在古代,封禅为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就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就是指祭地,也就是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类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应该如何进行,于是秦始皇就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也是众说纷纭。秦始皇听后,觉得儒生的说法都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他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文苑拾萃
秦始皇进行文字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都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这种状况也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便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期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了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势,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的规范文字,同时又废除了其他异体字。
此外,当时一位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入监狱。在监狱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的字体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了总结。这一行为深受秦始皇的赏识,便将他释放出来,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他经过研究,制定出了一种新的字体,即“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
礼震才请求替师受刑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伏生(公元前260—前161年),名胜,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南部的济南)。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
欧阳歙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学者,其先祖为欧阳生。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曾焚书坑儒。博士伏生冒杀头之祸,把《尚书》保存下来,并把《尚书》又传给了欧阳生。
欧阳生把《尚书》传给他的子孙。传到第八代是欧阳歙,并形成了欧阳“尚书派”。由于这一派是得到伏生的真传,在社会上很有地位,拜欧阳歙为师的有千人之多。
欧阳歙学识渊博,为人忠诚老实,对学生则是呕心沥血,循循善诱,非常受学生的爱戴。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儿,欧阳歙获罪下了监狱。他的学生听说了,纷纷到洛阳皇宫门前请愿,有时多到千人。可是朝廷对此却不闻、不问、不放。
当时,平原郡有个青年,名叫礼震才。当他听说老师被判处了死刑后,非常难过,连夜赶赴京师。走到半途,他就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捆起来,托人把他送到洛阳监狱,坚决要求自己替老师受刑。监狱看守说:“古今中外还没见过这种事,我们不敢作主。”
听了看守的话,礼震才就给皇帝上书,要求替师受刑。他的奏稿中写道:“我的老师欧阳歙是学界宗师,世传八代博士。他的儿子年纪尚小,尚不能继承欧阳博士的学业。博士死后,《欧阳尚书》将失传。如果这样,陛下岂不是背上了杀戮贤臣的罪名,而学界从此也将失去最好的导师,这将是学臣无法弥补的损失。我恳请陛下能允许我顶替欧阳老师的死罪……”
可惜表章呈上后,待批期间,欧阳歙就病死在狱中了。而礼震才坚决要求替师受刑的行为,却传为千古佳话。
◎故事感悟
敬师有很多的方式,而替师受刑却是古来未有之事。但礼震才甘愿要求替师受刑,即使老师病逝之后,也依然不改初衷。可见他对老师的敬重程度之高,以及老师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史海撷英
《今文尚书》八世博士
所谓的“八世博士”,指的是随伏生传授《尚书》的弟子欧阳生,以及他以下的欧阳高、欧阳地余、欧阳政、欧阳歙等八代子孙。
汉朝初定,汉武帝便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孝文帝时,听说故秦博士伏生治《尚书》,便派晁错去求教。此时伏生已经90多岁了,口出不清,不能征用。只有广饶县(时称千乘郡千乘县)的欧阳生是伏生的嫡传弟子,便授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