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顺:顺其自然
9455300000019

第19章 顺其自然的人生(2)

庄子说:“当然可以。就像一百个骨节,九个孔穴,六个内脏,都兼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上,我和哪个最亲呢?都喜欢它们呢,还是都不喜欢它们呢,还是有所偏爱呢?如此不是把它们当成臣妾了吗?它们是臣妾就不能相互支配吗?还是让它们轮流做君臣呢?难道果然另有其君存在吗?即使求得真君的真实情况与否,对它的本真是有所益损的。人一旦禀受而形成形体,就认为躯体是常住不变的而等待最后的耗尽。和外物相接触,既有相互矛盾之时,也有切中事理之时,他的心行追逐外物像奔驰一样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的吗?一辈子劳劳碌碌而看不见他的成功不也是可悲的吗?这样的人生虽说他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若在言论中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是非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所以大言小言是齐一的,是没有是非标准的。”

庄子所说的那番话,时时都在惠施的脑海萦绕。虽然不是很甘心,但他觉得庄子的话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故事感悟

这则故事虽然旨在说明庄子的相对主义言论无是非的齐一观点,但是其中不以主观偏见作是非标准的见解还是对人们有启示作用的。这就是顺其自然的真谛吧!

◎史海撷英

惠施赴楚

魏惠王在位期间,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于是,惠施来到楚国,楚王接待了他。

大臣冯郝对楚王说:“挤走惠施的是张仪,大王与惠施结交,这是在欺骗张仪,我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惠施是因为张仪排挤才来到楚国的,他也定会怨恨您与张仪结交。如果惠施知道这种情况,他一定不会来楚国,而且宋王偃对惠施不错,诸侯中无人不知。现在,惠施与张仪结仇,诸侯中也无人不晓。惠施与大王结交,您便抛弃了张仪。我不理解大王这样做,是有些轻率呢?还是为了国家的大事呢?大王不如帮助惠施,送他到宋国去。然后,对张仪说:‘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张仪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个被排挤、遭困窘的人,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这样您实际上不失为张仪着想,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

楚王说:“好。”随即就把惠施送到宋国去了。

◎文苑拾萃

惠 施

佚 名

心若如风不断空,菜蔬何逊万金庸。

己施勿忘责人报,百镒难浇半粒功。

返璞归真的境界

◎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周国平

春秋时期,有一次,孔子的高徒子贡到楚国游历。子贡在返回的路上经过汉阴,见到一位老人正在侍弄菜园。老人挖了一条地道通到井中,然后抱着瓮罐取水来灌溉,用力多而见效少。

子贡见状,就对老人说:“如果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见效显著,您老人家不想试试吗?”

种菜的老人仰起头看了看他说:“那又怎么样呢?”

子贡说:“用木料凿制成机械,后重前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出一样,快速如同水沸向外涌出一样,这种机械的名字叫桔槔。”

种菜的老人脸上露出生气的样子,冷笑了一声,说:“我的老师曾说过: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就必然有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就必然产生机变之心。有了机变之心,心地的纯洁就不具备了;心地的纯洁不具备了,就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大道就不能存留了。我不是不知道叫做桔槔的机械,只不过是感到羞耻而不用罢了。”

子贡听了这话,羞愧满面,低着头说不出什么。

过了一会儿,种菜老人问:“你是做什么的?”

子贡答:“我是孔丘的弟子。”

种菜老人说:“你不就是那个以博学比拟圣人,以夸诞矜持超群出众,以独自弦歌哀叹人世,来向天下邀取名声的人吗?你自身都不能修养好,哪有闲暇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误了我的事情。”

子贡深感惭愧,失去常容,闷闷不乐地走了三十里,心里才平和下来。

子贡的弟子问:“刚才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先生何故见他之后变容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

子贡说:“我原以为天下的圣人只有我的老师孔丘一个人,哪里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我听老师说:事情求可行,功业求有成就,用力少而见效多,才是圣人之道。如今听这位老人讲,却完全不是这样。守持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形体才健全,形体健全的人精神才完美,精神完美才是圣人之道。这样的人寄身于世上,与平民一起生活,并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多么淳厚朴素呀!功利机巧全不放在他心上。像这样的人,不是合乎他意志的不去求取,不是合乎他的心愿不去从事。即使天下的人都称誉他,而且称誉之辞合于他的德行,他也傲然不顾;即使天下的人都非议他,而且非议之辞不合于他的实际,他也无动于衷。天下的称誉和非议对这样的人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这才是全德之人啊!我们只能被称做世俗之人。”

子贡返回鲁国后,就把自己所经之事告诉给孔子。孔子说:“那是修身养性之人。他守持自我的纯朴之性,而不顾世事的变迁;修养内心世界,而不去治理整个社会。这样清澈素洁、虚静无为、体悟真性而守持精神,遨游于世俗间的人,你当然感到惊异。况且,混沌的境界,我和你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认识呢?”

子贡连连称是,信服地离开了。

◎故事感悟

在老人的眼里,一切顺其自然,返璞归真,回到原始的“混沌”世界,那样一切矛盾就会化为乌有,一切就太平了。这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对尔虞我诈的社会的厌倦情绪,以及他们消极遁世的消极态度。社会总是在前进的,明智的人不能只看到社会黑暗的一面,也要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而且要为光明的未来而奋斗。

◎史海撷英

子贡谦逊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因此他的名声地位也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

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公开在朝廷上说:“子贡贤于仲尼。”鲁国的另一位臣子服景伯就把孙武的话转告了子贡,但子贡却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

子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就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而老师孔子的学问本领却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为如此,诸位才有了这样不正确的看法。

◎文苑拾萃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子贡

(宋)林同

未须论大块,以死息乎人。

所愿学赐也,姑惟息事亲。

以天地为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行游,有一天,他来到楚国,发现有一个空骷髅(人头骨)裸露在旷野之中。

庄子走过去,用马鞭敲了敲那尊空骷髅,问道:“先生是因为贪图生命的乐趣,以至丧失了自己的真性,而到了这地步的呢?还是遇到了亡国之难,遭到刀斧的砍杀,而到了这地步的呢?还是你有不好的行为,为给父母妻儿带来耻辱而羞愧,而自杀身亡到了这地步呢?还是受到了寒冷和饥饿的煎熬,最后到了这地步呢?还是年寿已尽而自然死亡到了这地步呢?”

庄子说完,就把骷髅当做枕头,躺下睡着了。

到了深夜,骷髅出现在庄子的梦中,对庄子说:“看你谈话的样子,倒满像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你所谈的内容,都是活着的人受拘束的想法,死了的人就没有这种忧虑了。你愿意听听死了的人是怎么回事吗?”

庄子说:“好吧,你就谈谈吧。”

骷髅说:“人一旦死去,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官吏,也没有春夏秋冬的奔波劳累,从容不迫地与天地共久长。即使是君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死后的快乐。”

庄子不相信,就说:“假如我让掌管生命的神恢复你生前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把你送回到你的父母妻儿和朋友那里,你愿意吗?”

骷髅深深地皱起眉头,忧虑地说:“我怎么能够放弃像君主一样的快乐而再次遭受人间痛苦呢!”

庄子听了这话,深有感触。

庄子回到家后不久,他的妻子就死了。好友惠子前来吊唁,看到庄子正伸着两腿坐在地上,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歌。惠子感到很奇怪,问庄子:“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她死后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却竟然恶作剧似的敲着瓦盆唱起歌来,这不也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事情不是这样的。她刚刚死去时,我怎么能不感伤呢?可是再仔细想一想,她最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而且不仅是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不仅是没有形体,也没有产生阴阳之气。在若有若无之间,经变化而有了阴阳之气,阴阳之气经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经变化而有了生命,现在经变化又归于死亡,这样生来死去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死去的人已经安然地寝卧于天地之间,而我却还为她的死去呜呜啼哭,仔细想来,这样做是不通晓生命的道理,所以我才不哭泣了。”

惠子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也随着敲击瓦盆之声,跟随庄子一起唱起歌来。

后来,庄子也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给他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并准备置办丰厚的陪葬品。庄子却不同意。他对弟子们说:“我把天地当做棺椁,把日月当做一双璧玉,把星辰当做珠玑,万物都可以当做我的陪葬品,我的陪葬品还不够多吗?还有什么比这更隆重丰厚的呢?”

弟子们又说:“我们担心这样做的话,乌鸦和老鹰就会啄食先生的尸体。”

庄子说:“尸体抛在荒野自然要被乌鸦和老鹰啄食,埋在地下自然要被蚂蚁啃食。你们是想夺过乌鸦和老鹰的食物去交给蚂蚁,为什么要这样偏心呢?”

庄子死后,弟子们遵从他的意愿,将他的尸体放置在旷野间,任从乌鸦和老鹰啄食。庄子生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之初是禀受天地间阴阳二气的作用而产生的,而且经过变化终归要死亡。死和生一样,都是生命的一个过程;生生死死,也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都是必然的现象。因此对死亡不用哀伤和哭泣,也不用深埋和厚葬。

◎史海撷英

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有一次,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到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一条溪水旁边,特别显眼。

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就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的木材,怎么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呢?”

伐木者好像对此树不屑一顾,回答说:“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做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这段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

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庄子愈说愈兴奋,最后又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文苑拾萃

《庄子·外篇·天道》节选

(战国)庄子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道运行之理

◎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庄子

战国初期,宋国有一位神巫,名字叫做咸祒。他的权力很大,主管奉祀天地鬼神,用占卜、星历的法术为人们祈福化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