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14

第14章 明者尚贤(7)

当时,袁绍的军队有五六万,号称十万,而曹操的军队只有两三万。开始时,曹军先胜了两场小仗,但袁军自恃兵多粮足,欲渡河与曹操决战。曹操军粮告急,派人到许昌催粮。不料这催粮的书信被袁军截获,送到袁绍的谋士许攸那里。许攸得知曹军缺粮的情报,立即向袁绍建议分一部分军队进攻许昌,剩下的人趁曹军粮尽,攻击曹操。

谁知袁绍刚愎自用,听不进去。正巧有人送了一封信给袁绍,信中说许攸的子侄侵吞公款,他本人也有贪污行为。袁绍大怒,把许攸大骂一顿,赶出营门。

许攸受了侮辱,又羞又气,想起曾与曹操有些交情,便连夜投奔曹操。

军士将这一消息报给曹操的时候,他已经脱了衣服休息。听说许攸来投,曹操并不因为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就敌视、怠慢他。他立即披上衣服,靴子也来不及穿,光着脚跑出营门口迎接。一见许攸,曹操满面笑容,拍手欢迎。他亲切地拉着许攸的手一同走进大帐,刚到帐中,曹操就向许攸行了个大礼,一拜及地。

许攸见曹操不计前嫌,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出来迎接自己,心里已是十分感动,现在又见曹操行如此大礼,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慌忙扶起曹操,说:“公乃汉朝丞相,我不过是一介布衣百姓,你为何这样谦恭?我实在不敢当!”

曹操说:“你这是说的哪里话。你是我的老朋友了,我哪敢以官职与你分上下尊卑?”

许攸见曹操如此以礼相待,便将袁绍如何不听自己的话,反侮辱自己的事情告诉了曹操。曹操听了吓了一跳,暗自庆幸袁绍不听劝告,曹军算是躲过了一劫。他虚心地向许攸请教破袁之策,许攸建议说:“袁绍在乌巢屯有一万多车军粮,守粮官淳于琼是个酒鬼,防备很松。您可派一队轻骑偷袭,将粮食全部烧光。不出三天,袁军必定不战自败。”

曹操接受了许攸的主张,第二天夜里亲自带人夜袭乌巢,烧了袁军的粮草。袁绍仓促发兵,曹操又听从许攸的意见,抓住时机,向袁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一举歼灭了袁军主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故事感悟

曹操之所以能够取胜,除了他多谋善断、智勇双全之外,更与他爱贤惜才分不开。袁绍刚愎自用,无识人之明、容人之量,逼走了谋士许攸。曹操爱才如命的举动彻底感动了许攸。正是许攸的计谋帮助曹操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这一典型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任贤纳谏对于事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史海撷英

曹操屯田

东汉末年,战事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了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大量屯田。屯田的土地都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当时,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50人为一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官府分成:使用官牛者,须上交官府六成;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能随便离开屯田。军屯则以士兵为主要劳动力,60人为一营。士兵们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曹操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文苑拾萃

秋胡行(其一)

(魏)曹操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

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陶谦传贤不传子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陶谦(132—194年),字恭祖,丹杨(今安徽宣城)人,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战乱不已。当时的徐州太守陶谦是一个忠厚贤明的人,很受徐州百姓爱戴。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陶谦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本来他可以让儿子接替他的职务,但他认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很不成器,在这诸侯纷争的形势下,任用不贤之人,将会给徐州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于是,他就时刻注意物色合适的人选。

有一年,曹操带领大军攻打徐州。当时的平原相刘备带领张飞赶来救援,击破了曹军的拦截,首先进入了徐州城。

陶谦老早就听说过刘备的贤名,这次见了面,更觉得他是个非凡的人才,便决定将徐州相让。他命人将徐州官印拿出,双手捧给刘备说:“现在天下大乱,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你年富力强,才能卓越,正是为国家和百姓出力的时候。我年高体衰,早有心让贤,今天有幸遇上你,我这桩心事总算可以了结了,请你不要推辞。”刘备听了,连忙摇头说:“我本为救徐州而来,如果反而取徐州,是不仁不义之举,所以,我无论如何不能从命。”陶谦只好暂时作罢。

徐州解围之后,陶谦设宴庆功,慰劳将士。当着大家的面,陶谦请刘备坐在上座,再次提出让贤的问题。他说:“我已是风烛残年,两个儿子都是无能之辈。我想来想去,刘公是汉室后代,德高才广,如能接替我治理徐州,我死也放心了。”刘备再三推辞,陶谦流着泪说:“您要是不答应,离我而去,我是死不瞑目啊!”刘备还是坚持不肯,最后,陶谦只好请刘备暂时屯军小沛,帮助保护徐州,刘备勉强答应了下来。

过了些时候,陶谦得了重病,他派人到小沛请刘备来商议后事。当刘备赶到时,陶谦已经奄奄一息。他拉着刘备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的病已不可救,眼看就要离开人世。万望您接受我的委托,治理徐州,那么,我死也瞑目了。”接着,陶谦又向刘备强调自己的儿子不堪重任,一再告诫刘备要亲自管理徐州,决不能传位给他的两个儿子。刘备还要推托,只见陶谦用手指着自己的心口,慢慢咽了气。

刘备办了陶谦的丧事,在徐州军民的一致推举下,这才接任了徐州太守。

陶谦三让徐州,传贤不传子的故事,受到了后人的称赞。

◎故事感悟

陶谦身处乱世之中,但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富贵生活,为实现保境安民的目标,他一再让贤。他的举动体现了以民为重,以大局为重,尊重贤才的高贵品德。

◎史海撷英

陶谦屯田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陶谦任命下邳人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实行屯田。陈登当时只有25岁,年纪虽轻,能力却很强,一上任就“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在陶谦、陈登的共同努力下,徐州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收获也“粳稻丰积”。陶谦在徐州的屯田比起公孙瓒在易京、曹操在兖州的屯田要早6年,可以称得上是汉末第一个想到屯田解决粮荒的人。

◎文苑拾萃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为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三国演义》展示出了东汉末年尖锐复杂而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而对曹操则是极力揭露鞭挞。今天看来,作者的这种尊刘反曹的倾向也暗含了罗贯中所处时代的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刘备三顾茅庐请贤才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梁佩兰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河北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年至223年在位。东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政治舞台。赤壁之战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魏黄初二年(221年),时曹丕已于上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遂于成都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因病去逝,享年63岁,谥号昭烈帝。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群雄逐鹿。皇族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起事。起初刘备兵微将寡,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官渡之战后,刘备带领关羽、张飞投奔到刘表处。刘表拨给他1000人马,并让他屯驻荆州境内一个偏僻的新野县城。刘备欲成大事,但他的人马还很有限,为了能在荆州立足,他求贤若渴,经常亲自访求人才。

刘备手下有个谋士叫徐庶,此人足智多谋,深得刘备的信任。徐庶也觉得刘备胸怀大志,将来定能成就大业。有一天,他对刘备说:“我向主公推荐一个人,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现隐居在隆中。这是一位有远见卓识、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栋梁之才。他一定能帮助主公成就大事。”

“既然此人如此有才能,就烦劳你辛苦一趟,把孔明先生请来见一面如何?”刘备听后说道。

“主公,此人非同常人,恐怕在下请不动他啊!还是请主公亲自拜访为好,或许这样才能请他出山。”

“说得有理,是我们请人家来帮助我们,怎么能让人家自己来呢?明天我们就上路。”

诸葛亮当时正隐居在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今湖北省襄樊西),与其弟诸葛均躬耕自食。因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故自号“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被誉为周之姜尚,汉之张良。

这天,刘备兄弟三人带了厚礼,来到隆中。只见此地山清水秀,地坦林茂,刘备赞叹不已。走到庄前,刘备下马亲叩柴门,恭敬求见。不巧,诸葛亮出门去了,刘备怅然而归。

过了几天,刘备得知孔明已回,急忙叫人备马前往。张飞不满道:“量他一个山野村夫,何劳哥哥亲往,派人把他叫来不就行了吗?”

玄德斥责说:“孔明乃当世大贤,怎么可以随便召来呢?”于是上马再访孔明。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他们行了没几里路,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不一会儿,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说:“天寒地冻,连打仗都忌讳的鬼天气,怎么偏要远行去见一个无用的人呢?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正色说:“我正想让孔明知我殷勤之意,此等天气,正是机会。”

兄弟三人顶风冒雪,经过大半天的艰难跋涉,终于来到了隆中。庄前下马,刘备又亲自叩门,问道:“先生今日在庄否?”

“家兄昨天应人之邀闲游去了。”诸葛均回答说。

“去何处闲游?”刘备急忙问。

诸葛均答道:“有时驾一叶小舟行于江湖之中,有时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有时寻访朋友于村落之间,有时操琴下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刘备更加怅然道:“刘备真无此缘分,两番不遇大贤。”说完,遂向诸葛均借了纸笔,留书一封,然后拜辞而回。

光阴荏苒,转眼间已是早春。刘备选定吉期,斋戒沐浴,欲再往卧龙岗拜谒诸葛亮。

三人来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地,刘备便下马步行。等叩门时,家僮说:“今日先生虽在家,但在草堂上午睡未醒。”

“既然如此,暂且不要通报。”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则恭立阶下。半晌,先生还未醒来。关、张二人在外久立,不见动静,早已有些不耐烦了。张飞闯进来大怒说:“这先生如此傲慢,我大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我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关羽再三劝住,刘备仍命二人在外耐心等候。刘备再望堂上时,见诸葛亮翻身将起,正想行礼,不想诸葛亮忽又朝里睡去。家僮欲叫醒诸葛亮,刘备急忙止住。又立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方才醒来,他翻身问家僮:“有俗客来否?”

“刘皇叔已在此立候多时。”

“何不早报,尚容更衣。”诸葛亮说完,乃懒洋洋地起身,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才整冠出迎。

诸葛亮依据自己对天下形势的深刻洞察,为刘备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即回避北方兵精粮足的曹操和东南地险民服的孙权,占据荆州,向西夺取昏庸无能的刘璋所据的益州,形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一旦中原有变,则从荆州、益州两地同时进军中原。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刘备认真听完了诸葛亮的局势分析与战略,佩服得五体投地,更觉相见恨晚。他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向诸葛亮施礼道:“先生的高见,如同一剂良药,驱散了我心中的愁云。我恳求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共图统一天下的大业。”

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邀请,随他走出了隆中。刘备拜他为军师,两人事事都在一起商量,形影不离。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到水一样啊!”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下西川,取成都,建立了可以与曹操、孙权相抗衡的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后来他又辅佐后主刘禅,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世的人们将他视为智慧的化身、忠君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