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行:行为有度
9457300000013

第13章 行高于言,君子重行(4)

后来,杨屾专门设馆教学,先后从学弟子达数百人。他还撰著讲学用的讲义《知本提纲》,向学生演说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业”的道理,强调“夫欲修四业之全,宜先知农务之要”;在《豳风广义·弁言》中,他说:“农书为治平四者之首”。因此,他一生都致力于农桑的研究。

清朝初年,关中地区既不种棉、麻,也不种桑养蚕,只种粮食作物,因而这里的老百姓常常有食无衣,每年都要卖掉一半以上的口粮到外省去换布缝制衣服,结果是衣食皆缺,生活艰难。杨屾见到这种情景后,便思索着要为解决家乡人们衣着问题寻找一条新途径。他曾试种过棉和苎麻,但“殚思竭虑,未得其善”。试种虽未成功,但他却是第一个把棉花引种到陕西西部的人。

其后,杨屾在读《诗经·豳风·七月》时受到了启发。他认为,《豳风》中所指“豳地”,即邠州(今陕西邠庆)、长武(今陕西三水)等处。古代陕西能够种桑养蚕,那么现代也应该能种养。

于是,杨屾决心要重兴“邠风”,恢复陕西的蚕桑事业。他根据历史和事实,强调农桑并重和南北各地都宜栽桑养蚕,并博考各种蚕书,博采众长,又访问各地栽桑养蚕的经验,亲自试验,寻找出了在陕西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后,他还将自己积累了13年的经验,写出了一本蚕桑专书——《豳风广义》。该书一出,兴平、周至、户县一带的乡民便互相仿效传阅,都大获其利。但是,省县当局对此事却是置若罔闻。

为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推广发展蚕桑,乾隆六年(1741年),杨屾给当时的陕西布政使帅念祖上疏,请求由省府出面倡导,又把《豳风广义》一并附上。在上疏中,杨屾不仅从历史到现实陈述了推广桑蚕的利益,可以“广开财源,以佐积贮,裕国辅治,以厚民生”等,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推广蚕桑“八策”,建议用“规劝”和“课税”的办法巩固发展蚕桑业;要有赏有罚,凡栽桑百棵以上者可以得不同等级奖励。至于桑籽、树苗、灌溉等重要措施,官府也要有统一筹划,与民方便。

杨屾的观点得到了帅念祖的支持,于是下令各府、州、县大力推广蚕桑。不到10年的时间,陕西关中、陕南,甚至陕北的很多地方蚕业便快速发展起来了。

为了加强蚕桑业的发展,杨屾还在省城和凤翔、三原等地区设立了蚕局和蚕馆,负责推广和作具体的技术指导。雍正三年(1725年)的春天,有一次他出游终南山,“见檞橡满坡,知其有用,特买沂水(今山东境内)茧种,令布其间”,也取得了成功。柞蚕首次开始在关中地区得到大量放养。

除蚕桑外,杨屾对耕作、树艺、畜牧等也有很深的研究与实践。他“更思秦中园圃久废,树艺失法,追仿素封之意”,建立了“养素园”,作为树艺、园圃和畜牧的研究和实践基地。

养素园大约是在雍正六年至八年间(1728—1730年)建立的。园周围主要栽种桑树和用材树木,园内间套种各种果树、蔬菜和药材等。在园中央凿了一口大井,安装有水车,供抗旱浇园之用。园内还盖有房舍,设学馆,藏图书,“储学育才”。

同时,养素园还是杨屾从事农事研究试验和学术著述的场所,他常常“身亲其事,验证成说,弃虚华之词,求落实之处,获得实效,即笔文于书”。

杨屾生平的著作计有《知本提纲》、《论蚕桑要法》各十卷,《经国五政纲目》八卷,《豳风广义》四卷,《修齐直指》一卷。现存的只有《知本提纲》、《豳风广义》和《修齐直指》。张元际《补印知本提纲序》说:《知本提纲·农则》为杨屾“一生之最得力,又恐未详也,作《修齐直指》申言农,《豳风广义》专言桑”。

◎故事感悟

“千古文人帝师梦”,“学而优则仕”,可杨屾偏偏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生矢志实学,探索自然与人生、伦理与实业,最终青史留名。

学问对人最主要的帮助不是沽名钓誉,而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杨屾身亲其事,验证成说,弃虚华之词,求落实之处,这样才能裕国辅治,以厚民生。

◎史海撷英

理 学

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理学主要产生于北宋时期,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期,清代中期以后日益衰落,但其影响却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上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程颢不同学派;而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北宋以后,理学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尤其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在中国哲学史上,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也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文苑拾萃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爱求柔桑,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内谨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寂,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近代科学拓荒者徐寿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宋·朱熹《答潘子善》

徐寿(1818—1884年),字雪村。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中国近代造船、造舰、造机奠基人。他系统地翻译引进西方先进化学知识,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中国第一批六艘兵船“恬吉”(惠吉)、“操江”、“测海”、“海安”、“驳远”、“澄庆”等号及船上各式枪炮。鲜为人知的是,徐寿还是我国最早用机器制造金属钱币的开创人。

徐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郊外的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5岁时,徐寿的父亲病故,靠母亲一人支撑家庭。在他17岁时,母亲又去世了。幼年丧父,再加上清贫的家庭生活,使徐寿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朴素的品质。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赋性狷朴,耐勤苦,室仅蔽风雨,悠然野外,辄怡怡自乐,徒行数十里,无倦色,至不老倦。”

这种经历也促使徐寿的学习更为主动和努力。他自幼喜欢学习近代科学知识,而且涉及面也十分广泛,凡是科学、律吕(指音乐)、几何、重学(即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等书籍,他都会认真阅读,这些书籍也成为他生活中的伴侣。就这样,徐寿逐渐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在徐寿的青年时代,我国还没有进行科学教育方面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学。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很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853年,徐寿和华蘅芳结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知识,他们专门拜访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当时李善兰正在上海墨海书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他们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的态度给李善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从上海回乡后,两人不仅购买了许多书籍,还采购了不少有关物理实验的仪器。

回家后,徐寿便根据书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为了攻读光学,他买不到三棱玻璃,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这样结合实验来学习物理,也让徐寿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

有一次,徐寿给包括华蘅芳的弟弟华世芳在内的几个孩子作物理实验演示。他先叠一个小纸人,然后用摩擦过的圆玻璃棒指挥纸人舞动,孩子们看了后,感到既惊奇又可笑。通过这样的演示,他把自己学到的摩擦生电的知识传授给了他人。

1856年,徐寿再次来到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刚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的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中便介绍了诸如氧气、氮气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近代化学知识,还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徐寿的极大兴趣,他依照学习物理的方法,购买了一些实验器具和药品,然后根据书中内容,边实验边读书,从而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徐寿甚至还独自设计了一些实验,表现出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就是这样坚持不懈地自学,并运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终于使徐寿成为远近闻名的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学者。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徐寿还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器具。他在《博物新编》一书中,得到了一些关于蒸汽机和船用汽机方面的知识,根据书本提供的知识和对外国轮船的实地观察,徐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独立设计制造出以蒸汽为动力的木质轮船。这艘轮船命名为黄鹄号,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己设计制造的机动轮船。

为了造船需要,徐寿在此期间还亲自翻译了关于蒸汽机的专著《汽机发初》。这也是徐寿翻译的第一本科技书籍,标志着徐寿从事翻译工作的开始。

1866年底,李鸿章、曾国藩等要在上海兴建主要从事军工生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因其出众的才识,被派到上海襄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徐寿到任后不久,就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四项建议:“一为译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轮船水师。”

之所以将“译书”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要办好这四件事,首先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译书不仅使更多的人学习到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能探求科学技术中的真谛即科学的方怯、科学的精神。

为了做好译书工作,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除了招聘傅雅兰、伟烈亚力等几个西方学者外,还召集了华蘅芳、季凤苍、王德钧、赵元益及儿子徐建寅等略懂西学的人前来参加翻译工作。

经过共同努力,他们克服了层层的语言障碍,翻译了数百种科技书籍。这些书籍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对于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一批批介绍国外科学技术书籍的出版发行,徐寿和他的译书也是声誉大增。在制造局内,徐寿对于船炮枪弹还有多项发明,例如他能自制镪水棉花药(硝化棉)和汞爆药(即雷汞),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此外,徐寿还参加过一些厂矿企业的筹建规划,这些工作也使他的名气日益增大。李鸿章、丁宝桢、丁日昌等官僚都争相以高官厚禄邀请他去主持自己操办的企业,但是徐寿都婉言谢绝了,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译书和传播科技知识的工作中。

◎故事感悟

徐寿自学成才,靠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边学边实践,自己动手做实验,凡事必须经过考察才能得到确认,因此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成为我国近代科学的拓荒者,成为我国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史海撷英

徐版银元

19世纪时,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徐寿早就想改革我国历史上沿用下来的翻砂造币的落后技术了,然而,那时的中国近代工业还没有踪影,没有蒸汽动力机,没有制币的压力机,也就没有机床加工模具。可是徐寿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最终仿制出了墨西哥银元。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以前,徐寿在家乡无锡社降里曾采用类似“模”的方法,利用物体下落的冲力,把银子坯料冲压成银元。他先用两块钢板,镂刻好正反两面不同花纹,再制成银元的金属模子,然后校正银子份量,溶化成饼,置入金属模具内。在设定的温度下,在高处悬一石锤,用绳牵之,往下一放,石锤就会沿着木制轨道猛然坠落,用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冲击,便制成了银元。

后来,徐寿把这种银元拿到市场上交易,即使是老于商贾的人,也都误以为这是墨西哥银元的新版。由于这种银元的含银量高,邑人乐于使用,并称为徐版银元。当时,一个英国商人韦廉臣还特意向徐寿换了几十枚银元,送到伦敦博物馆去,至今仍被完好保存着。

◎文苑拾萃

《格致汇编》

清朝末年,为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徐寿和傅雅兰等人在1875年于上海创建了格致书院。同年,徐寿等人创办发行了我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格致汇编》,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