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汇编》在创办之初,曾通过上海申报馆发行,因此早期的《申报》中也有关于《格致汇编》的珍贵报道,包括系列书评、申报馆告白、主编傅兰雅和其他机构告白等。从中,可以看出《格致汇编》这份传播西学的刊物在晚清中国社会的反响,同时也体现出《申报》在宣传出版物方面的过人之处。
徐寿等人创办的《格致汇编》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普及期刊,开创了在当时封闭、落后的中国进行科学启蒙、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先河。
潘德明一个人的征途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宋·文天祥《题戴行可进学斋》
潘德明(1908—1976年),又名文希,上海南汇人,生于浙江湖州。自行车环球旅行家,从小酷爱体育运动,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后在南京开西餐馆。1930年开始环球旅行。
潘德明的祖籍是上海市南汇区,他出生在离上海不远的浙江湖州城内。父亲是一个“红帮裁缝”,年轻时从上海来到湖州,专给外国人做衣服。由于有了这样的条件,潘德明自小就有与外国人说话、打交道的机会和经验。幼年时期的潘德明看到湖州城内的外国人都过着十分阔绰的生活,心里常想: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穷,外国人这么富?要是有一天能亲自到外国去看看该有多好啊!
潘德明从小就爱动,七八岁时,他第一次来到城外。这天正是大年初一的早晨,他爬上城外的道场山,到山里的庙宇看和尚怎样过年。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带着他登上山巅。从道场的山巅纵目四望,底下是一望无垠的大地,平时繁华热闹的湖州城竟只是一个小方块,潘德明不禁惊叫起来:“这世界可真大啊!”
老和尚抚着潘德明的头,意味深长地说:“这世界确实很大,如果你站得再高些,还可看得更远。但是,不管怎样,你始终不能把这大千世界都看到。在1300多年前,我们中国有一位叫玄奘的法师,他走了17年,连世界的一半的一半还没有走到呢。”
老和尚的这番话,激起了潘德明想要看看整个世界的强烈愿望。从此以后,潘德明便刻苦锻炼身体,经常环城长跑,爬山登高,让自己的身体能适应将来的长途旅行。同时,他还阅读了许多有关中外地理和旅游探险的书籍,为远大的理想积累有用的知识。
1930年6月下旬,潘德明偶然在《申报》上看到上海有几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徒步走向亚洲的报道。这个步行团还发表了对公众的宣言,慷慨激昂地疾呼:“在历史上背负了5000余年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22岁的潘德明读完,顿时觉得热血沸腾,他立即乘车赶往上海参加。但是,等他到了上海后,由四男三女组成的“亚细亚步行团”已经出发了。潘德明脑子一转,决定前往商务印书馆,寻求该馆交际科主任黄警顽先生的帮助。在黄警顽先生的帮助下,潘德明如愿地被接纳入团。
“亚细亚步行团”从上海出发时,曾热血满腔,但是,豪言壮语代替不了艰难的实践。一路上,持久步行的艰辛使有的团员因病告退,有的团员畏难而返。当步行团来到越南海防时,八人之团只剩下了三人了。而当三人走到清化时,因意见分歧,全团竟只剩下最后一个加入该团的潘德明了!
面对这样的艰难,潘德明没有退缩,而且他根据已征服的路途决定改变初衷,超越亚洲,走向世界,以更大的“环球一圈”来实现步行团的宣言。
为了能实现目标,潘德明买了一辆英制的“兰铃牌”自行车,从此就采取了以自行车和徒步相结合的旅行方式。在路上,他还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以备沿途各国各界的名流、团体题词,作为他环球旅行的珍贵纪念。
这本《名人留墨集》厚5厘米,重达4公斤。在它的扉页上,潘德明端端正正地写下了“旅行世界自叙”,其中有:“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潘德明从西贡向西北行进,经柬埔寨来到暹罗(今泰国),又由暹罗过马来西亚,渡柔佛海峡到达新加坡,继从新加坡乘轮船向南亚次大陆进发。他深入印度腹地,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潘德明从印度西行,来到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地波斯(今伊朗),然后再向阿拉伯挺进。在这里,他必须穿过一片大沙漠。由于计算不足,他只带了最多维持三个星期的食物和水。沙漠中白天的气温非常高,烈日晒得人举步维艰,潘德明不得不采用了夜行昼宿的办法。在艰难地向前走了20天后,还没有见到沙漠的尽头。这时水断粮绝,体力已尽,潘德明终于昏倒在大漠之中。过了很久,正巧一支骆驼运输队从附近经过,奄奄一息的潘德明听到了驼铃声,挣扎起身子,挥动衣服,终于被骆驼队发现。潘德明得救了。
潘德明来到了伊拉克和叙利亚,又从叙利亚越过戈兰高地继续向“圣城”耶路撒冷而去。在翻越一个山口时,潘德明被一群蒙面武装盗贼团团围住,钱财被全部掠去,就连自行车也被抢走了。所幸的是,他的那本《名人留墨集》却给留下了,这让潘德明一路上最珍贵的记录得以保存下来。
失去了路费和自行车,潘德明只好以步代车,继续义无返顾地奋勇向前。在游览耶路撒冷后,他无畏地徒步向南横越荒凉的西奈半岛,然后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了非洲大陆。在向往已久的埃及,潘德明瞻仰了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金字塔,看到了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游览了宏丽的阿蒙神庙,尽情地欣赏了尼罗河两岸明媚秀丽的自然风光。
潘德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到了希腊,由此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他特地去拜访了奥运会的发祥地——奥林匹亚村,特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运动场遗址旁的石柱上,用中文和英文写下了一行大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潘德明此行遍访了欧洲16个国家,欧洲各国城市、乡村到处都充溢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这些深深地感染了潘德明,使他感到无限的愉悦和沉醉。
潘德明从欧洲大陆乘渡轮过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然后又从利物浦乘“欧罗巴号”横渡大西洋到达美国纽约。随后,他去加拿大走了一遭,又再返回美国。美国也是潘德明在世界环行中盘桓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无论在曲折绵长的密西西比河,还是在地势险峻的内华达山脉,到处都留下了潘德明的足迹。
在周游美国以后,潘德明决定结束自己的这次环球旅行,返回祖国。他第一次搭飞机从美国越海到古巴,然后在巴拿马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客轮,过旧金山,开始横渡太平洋。到夏威夷檀香山后,他又换船继续西行,经斐济群岛,终于远行到达澳洲新西兰的奥克兰。以后,他又渡过了塔斯曼海,来到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港。
从澳洲,潘德明乘船到了印度尼西亚。他的最初计划是访问印度尼西亚后再去日本,然后从日本返国。但是,当时日本已经侵占我国的东三省,军国主义气焰嚣张,因此他决定不去日本,以示抗议,而是渡海到达新加坡。至此,潘德明实际已经完成了“环球一圈”的伟大目标。
潘德明从新加坡到达马来西亚后,穿过其中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地带,又到达暹罗。在暹罗北部重镇清迈市,一位80多岁的老华侨热心地为潘德明画了一张前往缅甸的路线图,潘德明便循着这条路线进入缅甸,由缅甸入境来到云南。1936年6月,潘德明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随后从湖南沿长江顺流而下,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
至此,潘德明历尽千辛万苦,延续七载,行程数万里,经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旅行正式结束。
在潘德明返回上海的第二天,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在日益险恶的环境中,潘德明试图探险青藏高原和其他的旅行计划都没能实现。
◎故事感悟
潘德明一人完成了环球一圈的伟大目标,七年之行,无论经历了什么,他都顽强地坚持下来。小时候的一次偶然经历,让他觉得这个世界真大,从此立志环游世界。机会来临时,他更努力地争取并且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这一走,就是一个传奇。
◎史海撷英
黄警顽帮助潘德明
在上海滩,黄警顽先生以朋友多、交际广、肯助人而闻名,素有“交际博士”、“好友先生”的美称。“亚细亚步行团”组织期间,他就是一个热心的鼓动者和串联者。当潘德明请求黄警顽的帮助时,在听了潘德明的自我介绍后,看到他一副坚毅、精干的模样,黄警顽毫不犹豫地提笔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希望步行团能接纳这个志向远大的后到者。潘德明得到这封介绍信后十分高兴,简单整顿行装,马不停蹄地立即乘车奔赴杭州。
由于步行团是徒步前进的,速度不快,这时全体人员正好停留在杭州。潘德明见到众人后,便递上了黄警顽的介绍信,恳切地说明了自己的要求,从而如愿地被接纳入团。由此,潘德明便开始了以后将令中外钦佩的伟大远行。
◎文苑拾萃
《名人留墨集》
《名人留墨集》由潘德明做著录。全集共260页,里面有中外名人用世界各种文字书写的签名和题词,包括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亲笔手迹,以及世界各地1200多个组织团体和个人的签名题词。
此外,集中还盖有潘德明所到各地大量的地方邮戳。
执著的“西部牦牛”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邓廷良(1943— ),藏族。青海果洛人,生于重庆。著名历史学家、人文学家、探险家。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协会创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方面的考察与研究。是重庆美专创办人之一,曾任教务长、艺术系主任。曾在西南师范大学、重大人文艺术学院、四川美院,重师艺术学院等校任教,从事艺术教育及创作30余年。
邓廷良是我国徒步全程考察完“西南丝绸之路”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研究“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横断山民族走廊”等领域的权威人物。
自20世纪60年代,邓廷良每年都会只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间。他曾在少数民族地区度过了十多个春节,有时甚至整年不归,人称“牦牛”教授。
邓廷良11岁那年,去松潘的哥哥处玩耍,那里奇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勾起了他的兴趣。从此以后,他经常和猎户们一起去打猎,拜访民俗。再后来,他做了乡村教师、中科院工作人员。
还在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当老师时,邓廷良就一直渴望有机会能去探寻一下西南横断山区的秘密。刚过“不惑”之年,他便做出一个决定:徒步全程考察“西南丝绸之路”。为此,他卖掉了自己在重庆市区的一套24平方米小屋,还搭上了自己多年的积蓄……
沿西南丝绸之路考察人文地理的探索之旅,是真正的科学考察体验。一天行60公里,有时还要停下来访问民俗风情,2000多公里长的西南丝绸之路,邓廷良竟然走了两年。
在考察途中,邓廷良住8毛钱一晚的“鸡毛店”,走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就住岩洞。邓廷良特别喜欢徒步,曾多次徒步探险西南丝绸之路,徒步考察黑竹沟。凡是考察项,他都要亲自去走一走。一般考察,探险者都乘一段车再走路,而邓廷良就只是带他们走,常常是上段路带这个人,下段路带那个人。
考察虽然辛苦,但邓廷良也获得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考察经历,写成了《西南丝绸之路考察札记》、《西南丝路》、《丝路文化》等多部著作。这些著作都是严谨科学的,不是任性写来的。
有一天,邓廷良从米亚罗山上下来,到一藏族人家“讨饭吃”。他惊奇地发现,在住户家的墙上挂着一个牦牛头,他很感兴趣。后来他发表文章,指出并不只是当地民族属于“牦牛部落”,还有其他民族。为亲自弄懂这个“其他民族”,以后的10多年间,邓廷良多次奔赴西藏、云南等地考察,结果发现:纳西族也是以牦牛为图腾的。
此外,邓廷良对少数民族的体育还进行了研究。他从一个崭新角度发现:因纽特人酷爱的传统舞蹈与四川羌族的民间舞蹈“沙朗”有许多动作很相似;因纽特人的皮鼓样式和动作与西南到东北的古老民族的巫师法器也有相当的可比性。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有许多令人难解之谜,特别是在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由貌似平淡的文化现象入手,可层层剥示历史的内涵。
◎故事感悟
邓廷良被人们称为“牦牛教授”,因为他有像牦牛一样执着的性格。他治学严谨,从事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力求真实的史料,徒步探险,只身考察,亲临“现场”。他的身上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知行合一、尚行重行的美德。
◎史海撷英
西南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