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赵丹为女儿举行拜师会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则不侮。——《论语》
赵青(1936— ?),女,又名赵青鸾,艺名赵露丹。山东省肥城市人,生于上海市。中国歌剧舞剧团演员,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之女。自幼学习芭蕾,1948年,在上海向俄罗斯舞蹈家玛葛兰姆学习芭蕾近三年,1951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学员班学习,1953年任中央歌舞团舞蹈演员。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同年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主要演员。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赵丹、赵青父女两代,都是成就卓著、蜚声中外的著名艺术家。
赵青从小就十分喜爱跳舞,并受过严格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她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夯实了舞蹈艺术的根基。1956年,在公演《西班牙舞》和《滑冰舞》时,她以纯熟精湛的舞蹈语言博得了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然而,一次演出结束后,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先生在一番祝贺之后,语重心长地对赵青说:“你的舞固然跳得好,不过是跟在外国人后面跑,学得再好,最多是二三流水平。我们民族有许多好东西,只有在民族传统上推陈出新,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李少春先生的一席话,使赵青陷入了沉思……
当赵丹听到这番评价后,就对赵青说:“李少春先生说得太好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又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舞蹈艺术也应该吸收民族的素养,在其中开拓新路。”
赵丹为了使女儿能够从著名老艺术家身上更好地吸收中华民族的艺术营养,进一步提高艺术造诣,在北京丰泽园饭庄特地为女儿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拜师会,邀请了我国文化、戏剧、电影界的著名大师夏衍、田汉、梅兰芳、肖长华、裘盛戎、吴祖光、新凤霞、李少春等来参加。
在拜师会上,赵丹拱手向大家致意,并诚心诚意地说:“赵青是我的女儿,也是诸君的女儿。20年前,在她刚出生两周时,我们大家就曾对她寄托了厚望。如今赵青长大了,在舞坛上开始起步了,但是还很幼稚,还在学步。今天,特拜诸位长者为师,恳盼多加指教!”说完,赵丹和女儿分别向到会的各位先生施拜师礼。
当走到李少春先生面前时,赵青向他深深地鞠躬施礼,并恳切地说:“李老师,我一定听您的话,走自己的路,发展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舞蹈,请老师多多赐教!”
拜师会后,赵青没有辜负父亲和大师们的一片苦心,她一方面虚心地向各位艺术大师学习技艺,一方面更加刻苦地训练,表演艺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年,赵青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中,成功地饰演了主角三圣母。她把贤良、妩媚,追求幸福,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和邪恶势力的三圣母塑造得惟妙惟肖,真切感人。她的表演也赢得了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一致好评。
◎故事感悟
赵青的这次拜师会可谓是相当隆重,也处处尽显尊师的礼仪,这为她日后成为一代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人都已经忘记这种中华传统美德。那么我们要再次呼吁,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予以之继承和发扬,不应该随便丢弃。
◎史海撷英
赵丹与周总理的情结
抗战初期,周恩来在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在给抗敌救亡演剧队作动员报告时,周恩来与赵丹相识了,而且两人一见如故。赵丹接受了周恩来布置的任务,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义演献金的活动当中。从此,周恩来就经常对人们说:“我和阿丹是老朋友了!”赵丹也经常对人们说,他一生最敬佩的不是别人,是周恩来!抗敌救亡演剧队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辗转来到了重庆。在重庆,赵丹公演了《全民总动员》、《上海屋檐下》、《阿Q正传》等话剧。
1939年秋,赵丹又与好友徐韬、王为一、朱今明等10人结队赴新疆开拓新剧工作。当时,新疆由盛世才统治。盛世才虽然宣布“和平、建设、民主、民族平等、亲苏、团结”等六大政策,但我党已经了解到盛世才是“假革命、真投机”,盛世才政权已经逐步暴露出反动的本质。因此,听说赵丹等人已出发前往新疆,周恩来连忙派阳翰笙、冯乃超等赶去把赵丹接了回来。
崔小萍不忘恩师曹禺
◎如果你懂得礼仪,别人就会尊重你。——列恒键
曹禺(1910—1996年),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现代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主要著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家》、《原野》、《蜕变》等。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89年春天,曹禺先生因病住院时,收到一封国立剧专21位毕业学生(在台湾)的来信。信中写道:“老师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我们心里非常挂念,真诚地为老师祈祷,敬祝老师早日康复。学生们因工作羁绊,脱离不开,不能一一前去问候老师,心里感到无限歉疚,近期一有机会,一定推派代表专程赶去大陆看望您。”洁白的信纸,潇洒的行书,多姿的签名……令曹禺先生心潮澎湃!
转眼到了秋天,剧专六届校友崔小萍女士回大陆探亲,在台湾的剧专校友纷纷托她一定要当面向曹禺先生问安。
一天下午,崔小萍女士带着台湾众多同学的祝福,到医院看望了老师曹禺先生及师母李玉茹。
曹先生身着病员睡衣,身体显得很虚弱。但当他听说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学生时,精神相当亢奋。
见到老师虚弱苍老的容颜,崔女士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急忙奔上前去,握着先生的手,真情地说道:“老师,我早就想来看您了,现在终于能见到您了!”
“谢谢。”曹先生凝视着崔小萍女士,心里努力追忆着这位近半个世纪前的学生的样子。
崔小萍接着说道:“我来的时候,台湾的校友都托我向您问安!他们都非常非常想念您!我能回来见您,他们都非常‘嫉妒’,说我独占了会见老师的幸运。”
“我在台湾没有改行,教书、导戏、写剧本,还是按照您当年教给我们的内容去教学生。”
曹先生接道:“过时了,怕不行了。”
“有一些演变,可主要内容永远有用,我就一直在用,有人把我看成是‘老派’,但我的戏一贴海报票就卖光了,只要观众欢迎就行。”
曹禺点头道:“观众是最公正的审判官。”
“老师,您的剧本《雷雨》、《日出》、《家》、《北京人》都非常受台湾读者欢迎。您的作品深刻,人们看后都觉大开眼界,非常钦佩,评价极高。”
崔女士把一批自己导演的戏的说明书送给了曹先生。见他似乎仍在回忆,就拿出了一张自己当年在江安剧专时的照片给老师看,问道:“老师,您想起来了吗?”
曹先生点头说:“想起来一些了,是个小孩子么!”
崔小萍也调皮地说:“当时老师年纪也不大呀。”
“对,大概30岁,不,不到,20多岁吧!”
一幕幕对往事的追忆,一句句暖人的话语,师恩难忘,情深意长,犹如一股暖流流进了曹先生的心田。
崔小萍女士取出一件真丝衬衣送给老师说:“老师,我看了您的照片,想象着估计了尺寸,买了这件衣服给您,我想一定合身的。”
“你真细心,谢谢!”曹先生的眼眶湿润了。他的思绪已远远超过了衬衫本身。
“上次,我托人求您题的字,我已经把它作为我的一本有关表演的书的书名。”
时间渐渐逝去,崔小萍不得不起身告辞,临行时她说:“明年我还要再回来,一定再来看望您!”
“回去向台湾的同学问好!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曹禺先生吃力地要站起身,崔小萍轻轻把他按在沙发里,又向老师注视良久,才拖着依依惜别的脚步慢慢离去……
◎故事感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故事反映的正是这个道理吧!崔小萍是这样敬爱自己的老师,这让我们感动。敬爱、礼待老师,才是尊师的最高境界啊!我们每个人也当如此啊,对待自己的长辈和老师也当如崔小萍待曹禺老师一样!
◎史海撷英
曹禺创作《雷雨》取材于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曹禺担任宣传队的队长。这一年的10月12日一大早,曹禺与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一起到保定进行宣传。在火车上,他们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这个大汉对学生们的抗日行为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了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和抗日的勇气,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便渐渐在他心里明朗起来。
到达保定后,曹禺率抗日宣传队在保定的育德中学进行了抗日宣传,并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是一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演出后,受到当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也有个铁厂,曹禺经常到工厂与工人们聊天,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与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后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的时间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
◎文苑拾萃
曹禺名言
(1)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2)我有一种谬论: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引伸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3)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4)我觉得,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是作家的那个极其亲切又极其真实,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当然,无疑问的,还包括作家刻画人物的本领,文字的美、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及丰富的知识。但是,如果作家没有那个活生生的思想,那个深刻的感受,那么,作品的艺术生命就短。艺术生命长的作品,它总是打动人的灵魂,叫人多懂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多读《红楼梦》,多读读关汉卿的作品,就会感受到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