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仪:君子重仪
9458000000013

第13章 重德行,显仪态(1)

钟仪念国重礼仪

◎礼者,节之准也。——荀子

范文子(生卒年不详),名燮,晋国大臣士会之子。由于士会在晋国政坛长达40年的经营,使范氏成为晋国几个强大的家族之一。范文子继承了乃父的不少品德,为人更显敦厚与耿直,更具长者风范。

楚伐郑一战,楚人钟仪被俘,被郑人献给了晋国。晋人把他囚在军府中(储藏军器的地方)。

过了两年,晋侯到军府去,见到被拘执的钟仪。他仍旧戴着故乡楚国的帽子,他的行为礼仪仍旧保持着楚国礼仪。于是晋侯问道:“南冠(戴着南方楚国式的帽子)而执(拘禁)者谁也?”

有司回答道:“郑人所献楚囚也。”

晋侯问明钟仪是个伶人,于是让他弹琴。他奏出的是楚国的音乐。

范文子赞赏说:“楚囚,君子也。”并建议放了钟仪,以合晋楚之好。

晋侯采纳了范文子的意见,放了钟仪。

◎故事感悟

楚人钟仪怀念故国完全从他不忘故国的礼仪中体现出来。可见,礼仪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这是对礼仪的一种升华,更是对礼仪的精确诠释!我们也许做不到像钟仪这样,但是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要“一日三省”,处处有礼。

◎史海撷英

范文子忧国

公元前575年,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中原的霸权,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了一场大战。最终,晋国打败了楚国。

在胜利面前,晋国君臣都开始有些飘飘然了,只有范文子没有丝毫高兴之感,反而显得更加忧心忡忡,认为整个国家其实正处于灾难的边缘。他甚至希望自己快一点死去,一死百了。

从鄢陵回国后,范文子就对自己族中主持祭祀的人说:“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爱我者唯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意思是说,我们国君傲慢奢侈却战胜立功,那些以德行获取胜利的人尚且害怕失掉它,更何况傲慢奢侈的人呢!国君宠幸的人太多,现在获胜归来,这种情况肯定会更加严重了。如果这样,你们祸难就必然要发生,而且这祸乱恐怕很快就轮到我头上了。凡是我的宗人、祝史,请你们为我祈祷,赶快让我死了吧,以免我遭到祸难。

◎文苑拾萃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晏子谏灵公重仪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晏婴(公元前578—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莱州)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灵公有一个独特的癖好:喜欢看妇女穿男人的衣服,他觉得女人穿上男人的衣服另有一番韵味,于是下令:内宫里所有的嫔妃侍女都女扮男装。

没有多长时间,这种女人穿男人衣服的风气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一时间,女扮男装的人与男人混杂在一起,让人们分不清谁是男、谁是女,全国上下一片混乱。灵公知道后很生气,认为这有伤风化,便命令各地官吏:“凡有女扮男装的,一旦发现,一律撕裂衣服,扯断腰带。”尽管如此,这股女扮男装的风气仍然禁止不了。

一天,晏子去拜见齐灵公,齐灵公便问道:“寡人已经命令各地官吏,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可是女扮男装的人还是到处可见,为什么还禁止不了呢?”

晏子回答:“不知道大王见过没有,有的肉铺门口挂着牛头,案上卖的却是马肉。大王让内宫女人穿男服,却想在外面禁止女扮男装,等于是挂牛头卖马肉,怎么禁得住呢?要让下不效,首先要上不行。”

齐灵公照办了,果然,一个月后,女扮男装的风气就在全国止住了。

◎故事感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凡事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令行禁止。晏子的劝谏是正确的,所以国家上下不好的风气才会止住。可见,作为领导,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保持着良好的仪态以作榜样啊!

◎史海撷英

晏子辞谢更宅

晏子刚开始担任宰相时,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宅,说:“您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湿狭窄,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请让我替您换一所明亮高爽的房子。”晏子辞谢说:“君主的先臣我的祖父辈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晏子回答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当时齐景公滥用酷刑,要实行割去脚刑,有出售假脚的,所以晏子回答说:“假脚贵,鞋子贱。”齐景公听后,便减省了国家的刑罚。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晏婴

佚 名

正人徒以刃相危,贪利忘忠死不为。

麋鹿命悬当有处,驱车何必用奔驰。

子路临死结缨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

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公元前480年,卫太子联合孔姬,将卫国的大夫孔悝(孔姬之子)扣了起来,逼孔悝“歃血为盟”,发动政变。

当时,孔子的门生子羔(高柴)与子路都是孔悝的家臣。当子羔听说主人孔悝被围困后,便从城里逃了出去。

子羔到了城外,碰巧遇见子路要进城去救孔悝,子羔就对子路说:“城门都已经关上了,快走吧,你不要自投罗网了!”

子路回答说:“我拿了孔家的俸禄,就不能贪生怕死,明知主人有难而不去救助。”

子路一口气跑到城门口,发现城门早已关闭,守城人认识子路,也让他赶快逃命去。子路大声地喊道:“我最恨那些没脸没皮的人,吃了人家的饭,看见主人遇难,却只顾自己逃命。狗吃了主子的饭还知道咬贼呢,你们难道连狗都不如吗?”

谁知守城人不管子路怎样叫骂,就是不肯打开城门。

正巧这时有人要出城,城门一开,子路就挤了进去,一口气跑到孔家,只见孔悝已经被人挟在歃血盟誓台上。

子路大声喊道:“我子路在这里,请大夫下来吧!”

孔悝被左右看守着,不敢言语。

子路又大喊:“你们如果还不下来,我就把这台烧了!”

卫太子蒯聩一听吃了一惊,赶紧命石乞等人下去与子路搏斗。子路毫无畏惧,拔剑应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石乞一戟刺透胸口,并将子路的帽缨也一并砍下。

子路倒在血泊之中,发现自己帽缨已断,头盔歪戴脑后,便挣扎着说:“且慢动手,正直的君子死时帽子是不能不正的,衣服也不能不整。”

于是,他竭尽全力扶正自己头上的帽子,整理好帽缨,又理了理衣服,安然地死去了。

◎故事感悟

我们敬佩子路勇武刚毅而果决,豪侠坚毅、竭诚奉献而富有正义感,但我们更敬佩的是他有着临死不忘传统的衣冠礼仪的作风。这种儒雅的士大夫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更为当今社会的一些没有礼仪之心的人们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

◎史海撷英

子路问“道”

有一天,孔子闲暇在家,感慨地说:“铜鞮(地名)伯华如果不死,天下可能已经安定了!”

子路说:“我想了解他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他年轻时,聪敏而好学;壮年时,勇敢而坚强;老年时,又将仁义当成自己行为的准则而待人谦恭。”

子路说:“他年轻时聪敏好学是可以称道的,壮年时勇敢坚强也是可以称道的,但为什么自己行仁义,还要对人自谦呢?”

孔子说:“这你就不知道了。我听说,凭多数人去攻打少数人,没有不消灭的;自身高贵,而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卑贱的人,不会没有收获的。过去,周公旦规定治理天下的政治措施,而以谦恭的态度接待70位读书人,难道他本人是不行仁义、不懂道理吗?他是要得到这些读书人呀。行仁义、懂道理,并且能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天下的读书人,这就是君子啊!”

◎文苑拾萃

孟子·子路喜闻过

陈 普

讳疾之人每忌医,夫谁有过喜人规。

仲由勇义能如此,令闻无穷百世师。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子路

林 同

食藜殊列鼎,负米异重茵。

不待今朝养,伤哉昔日贫。

无礼导致玉帛成干戈

◎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齐顷公(生卒年不详),姜姓,吕氏,名无野,齐惠公之子,在位17年(公元前598—前589年)。公元前589年,顷公在马鞍山(山东济南西)一战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绕华不注山跑了三圈),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二人互换衣服,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得以逃走。后来,齐顷公变得低调内敛,周济穷人,照顾鳏寡,颇得民心。

晋国和楚国争霸多年,楚国渐渐处于上风,把原来晋国的一些附属国都拉了过去。后来楚国令尹孙叔敖和楚庄王先后去世,晋景公想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去拉拢东面的齐国和鲁国。公元前592年,晋景公派上军元帅郤克出使齐鲁。

郤克先到鲁国去,再从鲁国出发到齐国。正巧鲁国上卿季孙行父也要出使齐国,于是两人同行。走到齐国边境,又碰上来齐国出使的卫国上卿孙良夫、曹国大夫公子首。四人见面寒暄之后,便一起来到齐国拜会齐顷公。

齐顷公看见四国使者,不由低着头掩着脸吃吃笑起来。原来,这四国使者都有点残疾:郤克有些驼背,季孙行父跛腿,孙良夫瞎了一只眼睛,公子首没有头发。齐顷公看见这样四个人并排站在下面,暗地里憋出一个坏主意。下朝以后,齐顷公就去找他的母亲萧同叔子,让她第二天躲在楼台的窗帘后面看笑话。萧同叔子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齐顷公设宴招待四国使节。他故意找了一个驼背、一个瘸子、一个独眼、一个秃头,叫他们分别跟随侍奉对应的使者。宴会要开始了,只见驼背、瘸子、独眼、秃子成双成对地走进来。萧同叔子在楼上看见了,跟身边的宫女们哈哈大笑,笑声刺耳。郤克他们听见女人的笑声,再一看齐国给安排的侍从,马上就明白了。四国使臣酒也没喝完,就气呼呼地走了。

出来以后,郤克他们一打听,知道嘲笑他们的是齐国太夫人萧同叔子,心里更加气恼,觉得齐顷公太无礼。他们约定一起讨伐齐国之后,便各自回国了。郤克回国渡过黄河的时候,指着河水发誓说:“如果不报这奇耻大辱,就永远不再东渡黄河。河伯为我作证吧!”

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故事感悟

礼仪在日常生活和国家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礼仪不周到,甚至可能引发冲突和战争。“鞍之战”就是因“礼”而发生的战争。在这个简短的历史故事中,充分反映了礼仪在交往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不知礼则必失礼,失礼者无人理,我们要把这个故事引以为戒。

◎史海撷英

鞍之战

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晋国和卫国联合攻打齐国,最终迫使齐国与晋国结盟。为此,齐国和鲁国也因为边界的纠纷而结成世仇。十八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又背叛了晋国,并联合楚国进攻与晋国结盟的鲁国,并打败了援助鲁国的卫国军队。晋国见不能联合齐国,就应鲁、卫的要求,派中军元帅郤克并协同上军佐士燮与下军将栾书等,率兵车800乘及戎人步兵攻打齐国。

齐顷公闻讯后,立即东撤,晋国、鲁国和卫国的联军尾追到糜笄(机)山下。六月十七日,两军列阵于鞍(今济南西北)。齐顷公求胜心切,自恃齐军勇猛,蔑视晋军,因此马不披甲,领兵便冲向晋军。在激战中,晋军主帅郤克中箭,想要退回大营。驾车的驭者解张虽然也负伤了,但仍能坚持一手驾车一手代郤克击鼓指挥,并与车右郑丘缓协同,鼓舞晋军奋勇拼杀,终于打败了齐军。齐顷公无奈之下,引残兵而逃,联军一直尾追到齐国的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迫使齐国割地求和,与晋国结盟。

◎文苑拾萃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

(东晋)谢灵运

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

秋岸澄夕阴,火旻团朝露。

辛苦谁为情,游子值颓暮。

爱似庄念昔,久敬曾存故。

如何怀土心,持此谢远度。

李牧愧长袖,郤克惭躧步。

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

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生幸休明世,亲蒙英达顾。

空班赵氏璧,徒乖魏王瓠。

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

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