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撷英
欧阳修创立应用文概念
欧阳修在其《辞副枢密与两府书》中称,嘉祐五年(1060年)十一月,奉制命授枢密副使,“学为应用之文”。这里的应用文,指的是公文文体。他在同一年的《免进五代史状》中,曾自述为得功各事无用之时文,得功名后,“不忍忘其素习,时有妄作,皆应用文字”。“文字”也就是文章,这里的应用文其实指的就是实用文章。可见,欧阳修是从文体形式、实用性质两方面来明确应用文的概念的,他已将应用文当作独立的文章体裁来看待了。
◎文苑拾萃
摸鱼儿
欧阳修
卷绣帘、梧桐秋院落,一霎雨添新绿。
对小池闲立残妆浅,向晚水纹如縠。
凝远目,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
倚阑不足,看燕拂风帘,蝶露草,两两长相逐。
双眉促,可惜年华婉娩,西风初弄庭菊。
况伊家年少,多情未已难拘束。
哪堪更趁凉景,追寻甚处垂杨曲。
佳期过尽,但不说归来,多应忘了,云屏去时祝。
陈昉家和重礼节
◎尽显君之仪态,贤能尽能,方能安天下。——格言
陈昉(生卒年不详),字叔方,号节斋,温州平阳人。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以父任知浦城县。真德秀荐之朝,与刘克庄等号“端平八士。”累迁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谥清惠。陈昉撰有颍川语小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宋朝时,有一个备受瞩目的家庭,那就是以纯朴厚道的家风代代传承的陈氏家族。陈家上下有13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足足有700人之多。他们的祖先陈崇,德高望重,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希望子孙后世得以恪守不移代代相传,从而使敦朴厚道的家风,能够绵绵远远地传承下去,至久不息。
到了陈昉主持家务的时候,家道依然非常的淳朴善良。陈昉为人温和厚重,他以身作则勤勤勉勉,使得陈氏家族枝繁叶茂,代代有贤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顺的年节般的景致。
家族人数如此众多,他们的生计如何维持呢?原来,陈家的子弟都克勤克俭,维持着非常俭约朴实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事务都尽可能自己动手来完成,从来都不委用仆役或者婢女。习劳知感恩,孩子们从小沿袭敦厚俭朴的家风,了解世事维艰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一生都能够刻苦耐劳,知足常乐。
俗话说,连锅碗瓢盆都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人一多,口舌是非怎么可能避免得了?然而这个庞大的家族,老老少少却比任何家庭都还要来得和睦。他们深知和气致祥、戾气致殃,所以不会去张家长、李家短地闲言碎语,更不会无中生有地造谣生事。家里从来都听不到互相争吵的声音,永远是一派和气融融的欢声笑语。
陈昉家中矗立着一座特别建造的厅堂,非常的宽阔,能够容下700多人共聚一堂用餐。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穿戴整齐,扶老携幼地来到厅堂中。彼此见了面感到分外的亲切,都互相地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他们按照年龄、尊卑的先后次第而坐,大人坐在一个区域,小孩另外坐在一起,可谓长幼有序条理井然。
全家的人,只要还有一位尚未到来,大家都一定会静静地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齐了之后,才开始用餐。吃饭之时,厅堂悄无声息,一片宁静肃穆。等到都吃完了饭,大家才开始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有的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有的文质彬彬地寒暄问候,互问短长。这是全家共有的幸福时光,是其乐融融最感亲情温馨的交融时刻。许多家族性的问题,也常于此时及时沟通解决,避免了各自为政的误会与猜疑。
陈昉的家中,养了100多条大大小小的狗,它们的性情都特别地温顺,跟街头上那些互相叫吼打斗的野狗完全不一样。更有意思的是这群家教严格的狗,全都是在同一个大槽里用食。主人们为家狗作了最好的示范,所以它们各个都“从善如流”,温和而又乖巧。每到吃饭的时候,它们也牵家带口地来到大槽前,彼此互相摇着尾巴,以示问候。爷爷奶奶儿子孙子见了面分外的开心,说不完的心里话,都在脉脉的神情里,摇头摆尾地传递。
几条年长的老狗,非常威武地站在哪里,原来是在清点人数。只见它们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了阿平家的大狗还没有来。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那里憨态可掬地等待着它的到来。不一会儿,有的狗开始悠悠闲闲地来回踱步,有的狗以示问候地摇摇尾巴,调皮的小狗干脆一把搂住哥哥的脖子,在地上雪球般地滚了起来。
大家左等右等,终于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只见一只强壮的大狗,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原来,今天主人为它洗了个澡,还理了理身上的毛,这才耽搁了用餐的时间。大狗非常抱歉地摇着尾巴,向大家低头忏悔,虽然刚才自己已经像离弦之箭一样地冲到了这里,可是还是来迟了。于是,100多条狗就开开心心地开始了它们的午餐。
陈家主人们那上下同心喜气盈人的祥和气氛,连狗都普受熏陶,从而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乡里的人见到这种情形,深受感动,想想看,连狗都能够互敬互爱,如果人们父子兄弟之间不能和谐共处,那将何以为人呢?所以乡里之人都纷纷起而效法,忏悔改过,使得那一带的风俗日渐淳朴厚道。
郡守张齐贤将陈昉一家的事迹向朝廷作了禀报,朝廷有感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之诚,所以就免了他们的徭役,而且礼遇有加。希望这个家族的典范,不但得以影响全乡,而且更能感化全国。
◎故事感悟
陈昉百犬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和煦温馨的一面。和气就是家庭最温暖的阳光,它能够使一个家庭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美满的家庭,更是国家未来栋梁成长的温床。一个美好的家庭气氛的构成,正取决于家里的每一分子能否互相尊敬,互相关怀,互相礼让。您是否愿意为朝夕共处的家人,献上您灿烂的微笑与温暖的关怀呢?
◎史海撷英
陈昉权吏部侍郎
淳祐十一年(1251年),陈昉被封为吏部侍郎。第二年,他出任为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到任时正赶上大水灾,陈昉立即发钱30万,并且又奏请百万,用来救济灾民。在郡上,陈昉重士子,爱黎民,恩威并施,最终令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府库也日益充盈。福建人在数说历任好官时,都以陈昉为第一。刘克庄送其诗云:“八郡皆知德度宽, 筒罢设讼堂闲。治如清献乖崖样,人在原明子野间。岂有珠鱼堪作贡,亦无金鹤可携还。暮年腰脚犹顽健,惜不从公看雁山。”
◎文苑拾萃
落 花
(宋)陈昉
兰麝香消委废宫,纷纷漠漠夕阳中。
长门梦断金闺月,南国歌残玉树风。
流水池塘春色去,绿阴庭院彩云空。
西园半醉休回首,烟草凄凄雨正红。
观棋不语才是君子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钱大昕(1728—1804年),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晚号潜研老人。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学者、诗文家。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弘历南巡,因献赋获赐举人,官内阁中书。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复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三十四年(1769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四十年,居丧归里,引疾不仕。
清代的时候,有许多人喜欢在闲暇时下棋。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也是个棋迷。几天不下棋,心里就痒痒,在棋盘上拼杀一番,才觉得精神畅快。他不但爱下棋,而且还愿意看别人下棋。并且,他还有一个小毛病,观棋时爱发表自己对棋势的见解,有时甚至伸手动棋。因为彼此都是熟人,所以下棋的人碍着面子也就不说什么。
有一回,他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寒暄了几句落座后,发现有两位比他先到的客人在下围棋。
一看见棋,瘾头就上来了,匆匆同主人敷衍了几句,就直奔棋局,凑上去观看。
当时,那两个人正下到紧张处,其中一个处于劣势。钱大昕见状,表现得比输棋的人还着急,再也忍不住,忙不迭地支招。看到人家没按他说的做,在一旁急得直搓手,几次都想伸手动棋。
一盘棋下来,这个人果真输了。钱大昕见状,感到比人家棋艺高超,心里就埋怨人家没听他的棋招,忍不住又讥笑人家缺乏算计。
过了一会儿,那两个人又摆开了阵势。钱大昕这回可不仅仅是支招了,跃跃欲试要帮那人改变投子的位置。
看着他那焦急神态和一副志在必胜的样子,那位失败的客人便请他过去对局。这正中他的下怀,急不可待地奔过去,毫不谦让,举棋入局。
刚开始,客人以为他棋艺精湛,心怀警惕,每投一子,都斟酌再三。
但钱大昕出了几个子后,那人抬头看了看钱大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便埋头只管下棋。
双方又接连投了几子,这时棋盘上的形势有了变化,钱大昕处于劣势。为了挽回败局,同时,也是为了挽回面子,他变得谨慎多了,每下一子都琢磨半天。
他心里想:“我观棋的时候,全盘棋的走势似乎都在我心里装着。怎么亲自这么一实践,却漏洞百出,觉得力不从心了呢?这盘棋我无论如何不能输啊,要是输了,这脸面往哪放呢?”
他越想越急,越急越乱,而对面那位却不疾不徐,有章有法,一路攻杀,迫使钱大昕只是频于应付、招架。
这时的钱大昕尽管紧张,但还是傲气不减,硬是拿出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十分小心地投子布局,力图挽回劣势,但无奈招数已乱。
旁边观棋的人连连摇头。
就这样,棋下到一半,钱大昕便完全趋于被动,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回手之力,额上渗出了汗珠,脸色越来越不自然。而那位客人却神态自若,每次投子都显得敏捷从容。看来,对付钱大昕这样的棋手,还是轻松得很。
钱大昕已没有丝毫办法挽救败局,眼见大势已去只得长叹一声。终局后双方各数棋子,客人胜了十几子。
钱大昕此时极为尴尬,无颜正视棋盘和对手。他心里还是疑惑:“我看棋的时候觉得会稳操胜券,为什么亲自投子布局,就赢不了对方呢?”
最让他惭愧的还是他观棋时表现出的傲慢和轻蔑。这盘棋算是把他彻底唤醒了,既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棋艺不如人,也认识到自己光有口头知识没有实践本领的缺点。他越想越觉得难堪,脸上白一阵、红一阵,好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此,钱大昕虽然还是迷恋下棋看棋,但一改随意支招的老毛病,不再夸夸其谈,而是静观不语认真研究棋局,琢磨赢家的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亲自下上几盘,不久棋艺就大有长进。
◎故事感悟
水平、能力、技术不是体现在嘴上,而是体现在实践中。有了一点知识,尽管是一知半解,就到处指手画脚,到最后被讥笑的还是自己,而且显得很没有礼貌。我们应该懂得谦虚礼貌地去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把已有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并且善于吸取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史海撷英
钱大昕全才
钱大昕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在研究正史﹑杂史之外,钱大昕还兼及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及音韵等。钱大昕对宋﹑辽﹑金﹑元四史研究甚深,尤其精于元史。他曾打算重修《元史》,结果未能如愿。
钱大昕还精通蒙语。史载,清廷得元代蒙古碑文,无人可知,于是由国师章嘉多必吉译之。后来抄录成册时,只有钱大昕一个人能够指出这篇翻译的谬误所在,可见其博学强记,冠绝一时。
钱大昕的书法也很出色,他源于金石之学,善写汉隶,用笔古茂,奇趣纵生;楷行苍逸朴健,具有宋元的书法风致,脱胎于学问之厚养。
◎文苑拾萃
题王秋塍明府龙门揽古图卷
钱大昕
缑氏有仟令,家世出子乔。
诗名鲍谢伍,政续邱何高。
山水耽奇癖,金石敦素交。
嵩岳两室峙,伊阙百仞标。
北顾探王屋,西行穷二崤。
昔贤登览地,往往回鞭梢。
龙门况不远,紫翠如相招。
嗜古黄叔度,千里来游翱。
廿载车笠旧,合并倏今朝。
折简迓儒衡,联骑崇山椒。
秋高石骨露,叶脱风刁刁。
深洞穿地肺,孤亭耸岩腰。
奇绝丈八像,镌凿齐隋朝。
字体杂隶楷,笔踪辨分豪。
欧赵所未录,一一归毡包。
石丈傥解语,邂逅庆所遭。
兹图洵可传,泼墨装生绡。
邮筒忽远寄,快若背痒搔。
安得生六翮,相随陟岧峣。
林白水崇礼感容庚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孔子
林白水(1874—1926年),初名林獬,又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福建闽侯(今福州)青圃村人。现代报界先驱,曾任养正书塾讲席。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科兼习新闻,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历任福建军政府法制局局长、北京大总统府秘书、众议院议员等职。1916年起从事新闻事业,创办《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北京《公言报》、上海《平和日报》等。1926年8月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著有《剑绮缘》、《生春红室金石述记》、《各国宪法源泉》、《林白水先生遗集》;“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这是他永不褪色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