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仪:君子重仪
9458000000004

第4章 文质彬彬扬仪节(2)

又一次,担任内史的小儿子石庆喝醉酒回来了,进入里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知道这件事后,就不肯吃饭。石庆非常恐惧,忙袒露上身请求父亲恕罪,万石君仍不允许。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都袒露上身请求万石君恕罪,万石君才责备说:“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不知约束自己,这是不应该的嘛!”说完就喝令石庆走开。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兄们进入里门时,都要下车快步走回家。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万石君去世。大儿子郎中令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以致手扶拐杖才能走路。一年后,石建也去世了。万石君的子孙们都很孝顺,其中石建又最为突出,其程度甚至超过万石君。

◎故事感悟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小心总是对的,可以避免很多过错和失误,小心谨慎也是待人的一种礼貌。他可以称为是行为忠厚的君子长者。石奋作为朝臣,外为恭谨而实际内心特别惶恐,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文苑拾萃

典故“毕恭毕敬”

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是周幽王姬宫涅。他昏庸暴虐,因此当时的政治相当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周幽王非常宠爱她。褒姒不爱笑,周幽王就用各种方法讨褒姒一笑。有人献计说,可以点燃报警的烽火台,招来各路诸侯兵马,让他们都上当,以此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欣然同意。于是,他带着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时便传令点燃烽火。各地诸侯见烽烟四起,以为京城有敌人侵扰,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结果到京城一看,只见幽王正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们受到欺骗,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回去了。褒姒看了,不由得大笑。看到褒姒笑了,幽王也开心得很。

后来,褒姒生了个儿子名叫伯服,周幽王就废掉了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同时还废掉了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到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便写了一首题目为《小弁》的诗,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毕恭毕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

由于周幽王昏庸无道,诸侯都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但诸侯们因为曾受过骗,这次看到烽烟后,都不派救兵。结果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周幽王,掳走了褒姒。

后来,“必恭敬止”便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仇览自整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仇览(生卒年不详),字季智,一名香,东汉官吏,陈留考城人。先为蒲县亭长,劝人生业农事毕,乃令子弟还就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

汉朝时期,有个名叫仇览的人。青年时期,仇览作为书生淳朴寡言,乡里没有人了解他。四十岁时,县府征召他补任官吏,选拔他当薄亭长。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为百姓制定法令条文,以至到果树蔬菜定出限额,鸡猪规定数量。

每当农事完毕之后,仇览就让子弟们到学校学习。而对一些轻浮放荡的人,仇览就用耕田桑蚕之事役使他们,并严格制定惩罚规章。他还亲自帮助有困难的人办丧事,救助、抚慰贫困孤寡的人。一年以后,当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仇览刚到薄亭时,有个叫陈远的人,与母亲住在一起。可是有一天,他的母亲却到仇览那里控告陈元不孝。仇览吃惊地说:“我近日经过你们家,看到房屋很整齐,田地按时耕耘,这个人不是恶人,应当是没有受到教育感化罢了。你作为母亲,守寡养育孤儿,自己受苦,又接近年老,怎么能因一时发泄愤怒,就将不讲道义之名送给儿子呢?”

这位母亲听了很感动、后悔,流着泪离开了。后来,仇览又亲自到陈元家,与他们母子交谈,并向陈元讲述人伦孝敬的行为,用祸福之类的话使他自己领会,陈元终于成为有名的孝子。

当时考城县令河内人王涣,政事崇尚严厉,听到仇览善用道德感化人,便委任仇览当主簿。他对仇览说:“你听到陈元的过错,不是治罪而是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鹯一样的威猛心志吧?”仇览说:“我以为鹰鹯虽威猛,但不如鸾凤美好。”

王涣致谢送走他说:“棕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的大贤人走的路呢?现在太学中那些人拖着长长的衣襟,名誉飞扬,可言行却都不如你。我拿一个月的俸禄作为奖励,勉励你最终成就崇高的品德。”

仇览进入太学后,当时生员中同郡的符融有很高的名声,住所与仇览的房子挨着。但是,在宾客满屋时,仇览就常常坚守自己的心志,不与符融谈话。

符融暗暗观察仇览的容貌举止,内心唯独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便对他说:“我和您是同乡,住所又相邻,现在京城英雄都从四方聚集,是志士结交之时,您虽然致力于守住学业,为什么这样坚定?”

仇览面色严肃地说:“天子设置太学,难道只是让人们在这里游谈吗?”

然后,仇览就向符融高高地拱手施礼离开了,也不再跟他说话。后来,符融将这些事告诉了郭林宗,郭林宗便与符融带着名帖到住处拜见仇览,趁机请求留下住宿。郭林宗很感叹,下床向仇览行礼。

仇览学业完毕后回到乡里,州郡官府都一起邀请他做官,他都以生病为借口推辞了。虽然在家闲居,但仇览也一样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时,他就脱帽(表示犯过失)自责。妻子儿子在院中道歉,等到仇览戴上帽子,才敢走进房屋。家人没有谁见过他因喜怒在说话声音和脸色上表现出不同,后来他被征为方正之人,因病去世了。

◎故事感悟

仇览的礼节让人钦佩。如果每个人都像仇览这般彬彬有礼,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良好的礼节有助于人们之间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友谊关系;反之,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

◎文苑拾萃

蒙求(节选)

(唐)李翰

苏武持节,郑众不拜。郭巨将坑,董永自卖。

仲连蹈海,范蠡泛湖。文宝缉柳,温舒截蒲。

伯道无儿,嵇绍不孤。绿珠坠楼,文君当垆。

伊尹负鼎,甯戚叩角。赵壹坎壈,颜驷蹇剥。

龚遂劝农,文翁兴学。晏御扬扬,五鹿岳岳。

萧朱结绶,王贡弹冠。庞统展骥,仇览栖鹰。

葛亮顾庐,韩信升坛。王褒柏惨,闵损衣单。

蒙恬制笔,蔡伦造纸。孔伋缊袍,祭遵布被。

周公握发,蔡邕倒屣。王敦倾室,纪瞻出妓。

暴胜持斧,张纲埋轮。灵运曲笠,林宗折巾。

屈原泽畔,渔父江滨。魏勃扫门,潘岳望尘。

京房推律,翼奉观性。甘宁奢侈,陆凯贵盛。

进退有节的嵇绍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嵇绍(253—304年),字延祖,谯国铚人,嵇康之子,谥号忠穆。嵇康是晋朝的名士、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所写的《养生篇》等佳作,流传于后世,十分地久远。嵇康才华横溢,以丝竹音乐闻名于世,像著名的《广陵散》,就是他的代表作。当时他和六位朋友,经常聚集在竹林里吟诗、喝酒、作乐,非常的悠闲,他们都是四方的贤达之人,对时局有清醒的认知,对人生有着不同流俗的志节与追求,被后人尊称为竹林七贤。

曾经有人对王戎说:“我昨天在市集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见到了嵇绍,看到他气质风度不同凡俗,就像是一只鹤站在鸡群当中一样。”王戎说:“嵇绍确实是一位品格高尚、气宇非凡的青年才俊,看到他,就如同看到他的父亲当年一样,父子二人,竟然如此地相像。”这是成语“鹤立鸡群”的由来,也是嵇绍卓绝品操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有一次,几位大臣聚集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有人提议,请嵇绍为大家展现一下他的音乐才华,于是就把琴端了出来,可是被嵇绍拒绝了。他说:“诸位都是朝廷的大臣,肩负辅佐君王、报效朝廷的重责,一举一动都是世人的榜样。而今我们身穿礼服,在厅堂当中讨论着朝廷的大事,怎么能在这么庄重的地方,像艺人一样当庭弹唱呢?今天如果是身穿便服,在家里闲聊,那我当然不敢推辞,能为大家助兴一番,何乐而不为?可是现在,这样做是失礼的。”

◎故事感悟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嵇绍是多么的讲求恭敬,重视礼节,知道进退,他尽其一生,立身处世都非常的端严,这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史海撷英

嵇绍正直

元康初年(291年),嵇绍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文苑拾萃

咏史下·嵇绍

(宋)陈普

佞舌如簧乱孝思,

竹林人物固猖披。

御衣炯炯嵇生血,

不似王生泪着枝。

孙晷的恭谨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孙晷(生卒年不详),字文度,东晋时期吴国扬州富春人,是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司空何做扬州刺史,表奏孙晷为主簿,司徒蔡谟征召他为属下,孙晷都不应召。尚书经国明,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上表举荐他,官府直接征召。

东晋时,有个姓孙名晷的人。孙晷很小时候,从未被呵斥过。顾荣看到后,对他的外祖父薛兼赞扬他说:“这个孩子神色清明,有志气,不是一般的小孩。”

等到长大后,孙晷恭敬孝顺,清廉节俭,学识符合公理道义。每当独处暗室时,容貌举止顾盼之间也未曾有所偏离。虽然自己家业丰厚,但孙晷常常穿布衣、吃素食,亲自在田间耕种,功读不辍,欣欣然独享其乐。父母担心他,怕他用功过度,想让他轻松一些,但他早起晚睡,没有一点儿松懈之意。

父母日常的饮食,即使是兄弟们亲自送来,他也从不离半步,照顾父母起居。富春一带通车的道路很少,动不动就要从江河间通过,父亲不习惯水路,每出行乘坐舆,孙晷亲自扶侍。到达以后,就藏在门外的树后或能遮挡身体的地方,不让主人知道。

兄长曾长期卧病,孙晷亲自照顾,尝药送水,精心料理,远涉山水,祈求诚恳备至。

孙晷每每听说别人的优点,高兴得像是自己有所得;听说别人的缺点,难过得像是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儿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讨要东西,人们多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人。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会稽人虞喜在海边隐居,有赶超世人的风范。孙晷钦佩他的品德娶他的弟弟虞预的女儿为妻。虞喜劝诫侄女抛弃浮华崇尚朴素,与孙晷志同道合,当时的人称他们为“梁鸿夫妇”。济阳人江淳很小就有高尚的品行,听说孙晷才学品行超越常人,从东阳前往看望,刚见面,就整天欢宴,尽兴而去。

◎故事感悟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如孙晷般恭谨的礼仪及善待他人,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能使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

◎史海撷英

孙晷之死与老者哭丧

孙晷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朝野上下嗟叹痛惜,没来得及为孙晷举行盛殓。

有一位老人穿着破衣草鞋,不通报姓名,直接进来抚着灵柩大哭,哀声悲苦,左右之人无不感动。哭完出门径直离去,他容貌清朗,眼孔方正,守门人告诉办丧事的人,办丧事的人感到奇怪就去追他。他径直而去也不回头。同郡的顾和等一百多人为其精神面貌异于常人而慨叹不已,但不能推知是怎么回事。

臧荣绪拜经显礼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臧荣绪(414—488年),南朝齐东江苏莞莒人,古代齐史学家。出身在官宦之家。祖父奉先曾任建陵(今江苏泰县)令,父庸民曾任国子学助教。所著的臧版《晋书》成为后来唐朝房玄龄、诸遂良等人修史《晋书》的最重要蓝本。

南北朝时候,南宋朝的臧荣绪从小失去了父亲。他亲自在园地里种出菜蔬,用来作为祭祀祖宗的祭品和供养母亲。

后来,臧荣绪的母亲去世了,他就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很恭敬地进行祭拜。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他也一定要献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