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急切地问:“那么依将军之见,我们目前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韩信回答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反项王之道而行之:任用勇敢能干的人才,把攻得的城邑都分封给立有军功的部下,严明军纪,安抚百姓。若能做到这些,大王您就可以收得人心,赢来众多的支持,那时大王就拥有了比项王大得多的优势,还怕不能打败项王,赢得天下吗?”
韩信对时局的一番分析,让刘邦越听越高兴。韩信所言他完全赞成,到现在他才意识到自己如果没听萧何的话,恐怕就失去这个难得的人才了。
从此以后,他对韩信言听计从,以礼相待,使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几年间,韩信攻城略地,屡建奇功,从没有打过败仗,为灭楚建汉立下了不朽功勋。刘邦曾高度评价他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故事感悟
对待贤能只有以礼待之,贤能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以死效忠。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史海撷英
潍水之战
潍水之战是楚汉战争中,韩信巧妙利用潍水(今山东潍河)歼灭楚齐联军的一次进攻作战。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率领汉军东击齐王田广,以完成对楚军的翼侧迂回,支援成皋战场。次年十月,韩信又袭破齐军,进占齐国的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田广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向楚国求救。
于是,楚国的项羽派将军龙且率军救援齐国。十一月,楚齐联军二十余万与汉军数万对峙于潍水两岸。韩信鉴于敌众己寡,便命令部队乘夜在潍水上游以沙袋垒坝塞流。拂晓后,韩信又亲率一部分兵力渡河进攻,随后又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汉军怯弱,便率军渡河追击。
这时,汉军乘龙且渡河决坝,使得河水直下,将楚军分割在潍水两岸。汉军乘势迎击西岸楚军,并杀死龙且。东岸联军见势也快速溃散。汉军乘胜追歼,捉住了田广,平定了齐地。汉军在北方战场取得的决定性胜利,直接威胁到了项羽的统治中心,为转入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文苑拾萃
韩 信
黄庭坚
韩生高才跨一世,刘项存亡翻手耳。
终然不忍负沛公,颇似从容得天意。
成皋日夜望救兵,取齐自重身已轻。
蹑足封王能早寤,岂恨淮阴食千户。
虽知天下有所归,独怜身与哙等齐。
蒯通狂说不足撼,陈豨孺子胡能为。
予尝贳酒淮阴市,韩信庙前木十围。
千年事与浮云去,想见留侯决是非。
丈夫出身佐明主,用舍行藏可自知。
功名邂逅轩天地,万事当观失意时。
汉明帝登门求教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汉明帝刘庄(28—75年),字子丽,庙号显宗,东汉第二位皇帝。建武十九年(43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年)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
东汉的汉明帝刘庄十分尊敬老师。刘庄为太子时,光武帝为他选定一位叫桓荣的老师,为刘庄讲解经义,封他为太子少傅。当时贵为太子的刘庄十分讲究礼仪,恭恭敬敬地听从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刻苦攻读,几年之后成为当时出色的经学家,并早成大器,当上了皇帝。
刘庄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成为一国之尊而骄横。相反,对老师更是毕恭毕敬。
因老师桓荣年迈,刘庄便免去他上朝奏事的礼节,让桓荣在家休养,并经常带着大臣们去桓荣家听课。在繁华的洛阳城内,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宽敞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纷纷闪出一条路,然后有一辆高大、宽敞、华丽的彩色马车从中直驱而过,车后又跟着一支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向桓荣家驶去,老百姓们对圣驾都投以尊敬、钦佩的目光,并纷纷赞叹:自古以来,哪里有这样的皇帝,亲自驱车到老师家求学的?为了不惊动桓荣,每当马车临近桓荣家的时候,明帝便下令停车,步行进入老师家的小巷。
桓荣得知皇帝驾到,便赶紧整理好衣帽,到门外恭候,以行君臣之大礼,但汉明帝每次都是连连摆手说:“岂敢,岂敢,请老师免礼。”然后,亲自搀扶老师进入府中,让老师上座,并叫大臣们在桓荣面前摆设案几,让文武百官站在桓荣面前,以表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然后自己则像小学生一样捧着经书,全神贯注地听桓荣老师传授知识。
休息时,刘庄亲自捧着在皇宫特为老师做的点心,恭敬地送到老师面前,请桓荣食用。讲课结束后,刘庄便带着文武百官向老师行礼告辞。除此外,刘庄皇帝经常为桓荣解决各种生活困难,为他提供一切方便。
永和五年(140年),桓荣老师身患重病,刘庄多次去老师家看望,每次来都是小步跑到老师的病床前,怀着沉痛的心情,诚恳耐心地安慰老师,祝愿老师早日康泰,并叮嘱有关大臣经常到老师家帮助老师料理家事。
事过不久,皇帝刘庄得知桓荣病故的噩耗,悲痛万分,不顾圣驾的尊严,不顾大臣的劝阻,脱下龙袍,穿上丧服,亲自到桓荣老师家为之吊孝送葬。同时把周朝高士伯夷叔齐墓葬首阳山的一块要地,赏给桓荣作墓地,并赞扬其老师说:桓荣老师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可以和古代贤人相媲美。
◎故事感悟
汉明帝尊师的故事,是中华历史尊师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中国是礼仪之邦,尊师重教是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古人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足见教师的重要与伟大。尊师,以实际行动礼待老师,这是汉明帝做到的,也是需要我们做到的。
◎史海撷英
汉明帝平西域
汉明帝允许北匈奴与汉朝互相进行商业交往的要求,但却并没有消除北匈奴的寇掠,反而动摇了早已归附的南匈奴。无奈之下,汉明帝只得改变光武时期息兵养民的策略,重新对匈奴开战。
永平十六年(73年),汉明帝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级千余,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此后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汉朝又复置西域都护。班超以三十六人征服了鄯善、于寘诸国。
◎文苑拾萃
吕氏春秋·劝学(节选)
吕不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义理,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石勒尊师重教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
石勒(274—333年),即后赵明帝,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省榆社),出身最低微的国君,羯族人。幼年时与同乡在洛阳做小贩,打零工。20岁时被人卖到山东为奴隶,后与汲桑聚众起义,不久投奔刘渊,被封为大将。他重用汉族失意知识分子张宾,并联合汉族官僚,发展割据势力,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曾是五胡十六国之中神气十足的一位君主。他东征西讨,使后赵王朝的疆土日拓,称霸于北方。在位14年,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晋国时期,晋元帝即位的第二年,匈奴的汉国国主刘聪病死,汉国内部发生了分裂。在这场反晋战争中,大将石勒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自称为赵王。
石勒是羯族人,家族世代是部落的小头目。石勒年轻时,并州一些地方发生了饥荒,石勒与部落失散了,后来还给别人做过奴隶、佣人等。一次,他被乱兵抓住,关在囚车里。碰巧车旁有一群野鹿跑过,乱兵纷纷去追捕野鹿,他才趁机逃跑。
石勒受尽磨难,无奈之下,只好招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织了一支起义队伍。刘渊起兵后,他投降了汉朝,在刘渊的部下当了一员大将。石勒不识字,但他从小就受过汉族文化的教育。因此在任大将后,也渐渐明白了要成就大业光靠有武力是不行的,于是拜了一个汉族的士人张宾为师,学习治国道理,还收留了一大批北方汉族中的贫苦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虚心向他们求教。由于他骁勇善战,又有张宾等一大批谋士、老师帮他出谋献策,石勒的势力也日益强大起来。两年后,他在襄国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后赵。
石勒虽然自己没文化,但却十分重视读书人和尊重教书的先生。称帝后,他命令部下,凡是遇到读书人和有学问的先生,一定要请到襄国来。他还采用了张宾等人的意见,设立学校,将他的部下将领的孩子都送到学校里读书学知识。他还建立了保举和考试制度,从全国各地招贤纳士,凡是保送上来的人经过评定,合格的就会给予官职。
石勒自己也特别喜欢学知识,他自己不识字,就请一些读书人和老师把书讲给他听。他一边听,一边思考,没有一点儿架子,还随时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一次,他让人给他读《汉书》,当听到有人劝汉高祖刘邦封旧六国贵族的后代的时候,他说:“刘邦采取这种错误做法,怎么能得到天下呢?”
讲书人马上给他解释:“后来由于张良的劝阻,汉高祖并没有这样做。”石勒才点点头说:“这才对呀!”
◎故事感悟
石勒重用人才,敬师好学,以行动去礼遇学者与老师,所以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后赵初期才出现了兴盛的景象。这种礼遇学者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史海撷英
石勒求贤纳谏
有一次,石勒想到襄国的近郊去打猎,主簿程琅劝他不要去,并举了孙策行猎遇刺的例子告诫他:即使是枯木巧株,也能为害。石勒认为这是书生之言,不听,还是去行猎了。在行猎时,突然所骑的马触木而毙,石勒自己也差点丧命,因此非常懊悔没有听信忠臣之言。回来后,石勒立即封程琅为关内侯,并赐给他朝服锦绢等物。由此,“朝臣谒见,忠言竞进”。
到了太和二年(329年),石勒在巡行州郡时,又引见了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赐予谷帛之类的物品;并令刺史太守宣告所属,凡是有意见要说的,不要隐讳不说,朝廷现在正希望听到忠言谠论啊!建平二年(咸和六年,331年)三月,石勒将营建邺宫,准备迁都于此,而廷尉续咸上书切谏,石勒大怒,要杀了他。徐光力救,劝石勒不可因为直言就杀害列卿,石勒叹息地说:“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耳!”虽然石勒停建邺宫是暂时的,但他还是赐予续咸绢百匹、稻百斛,作为对他直言进谏的奖赏,并且借此机会下令与公卿百寮,每岁推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等各一人,所考试的答策为上第者拜官为议郎,中第者为中郎,下第者为郎中。并令“其举人得递相荐引,广招贤之路”。
◎文苑拾萃
题石勒城二首
(唐)吕温
长驱到处积人头,大旆连营压上游。
建业乌栖何足问,慨然归去王中州。
天生杰异固难驯,应变摧枯若有神。
夷甫自能疑倚啸,忍将虚诞误时人。
唐太宗礼待三朝老臣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荀子·大略》
李绩(594—669年),原姓徐,名世绩,字懋功(亦作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唐汉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绩。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改为单名绩。后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李绩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极尽人间荣华。历事唐汉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李绩是瓦岗军的英雄和谋士,是建立唐朝的功臣。唐王朝统一后,他又是北抗突厥、征辽战争中的主将和统帅。唐太宗去世后,他成为辅佐老臣。他的忠诚和品德得到了太宗和高宗的敬重。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绩在反击延陀的战争中突然患了急病。医生说,这种病需要用胡须烧成的灰来治疗。
唐太宗得知后,亲手剪下自己的美髯,烧成灰,用来和药,为李绩治病。
李绩知道后,感动至极,病刚好就去拜见唐太宗:“顿首泣血,泣以恳谢。”
唐太宗却说:“我是为了整个国家着想,有什么可感谢的呢?”
一次,在宫宴中,唐太宗把太子托咐给李绩,诚恳地对李绩说:“我把幼子托付给你,因为我再三思索,除了你,再没有更合适的人了。以前你没有辜负李密,今后你也一定不会辜负我的!”
听了这番话,李绩十分感动,泪流满面,将手指咬出血来,表示出辅佐幼主的决心。
在这次宴会上,李绩喝得酩酊大醉,沉睡不醒,唐太宗怕他身体受凉,就脱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给李绩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