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社的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当时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五个部分,以戏剧活动为主。剧社的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人,剧社的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同时,剧社还创办了《南国月刊》、《南国周刊》等刊物。
南国社成立后不久,又开设了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分任文学、美术、戏剧等科主任,其办学宗旨以“培植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学院人才”。
南国社成立后的戏剧活动主要是上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包括《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孙中山之死》、《火之跳舞》、《一致》等。这些剧目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低潮时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因而在青年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1929年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南国社也进入戏剧活动的后期。1930年6月,南国社在上海演出了田汉根据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卡门》,对人民革命发出了热烈的呼唤。然而在演出后的第三天,该剧就遭到反动当局的禁演。1930年9月,南国社也不幸被查封,社中的绝大部分成员在田汉率领下加入了左翼戏剧运动。
南国社的戏剧活动因主要着眼于揭示内容和人物思想,因此在表现上也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对外国戏剧的模仿,并有力地挣脱了文明戏的束缚,富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南国社的不少成员,后来都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比如唐槐秋、陈凝秋(塞克)、陈白尘、赵铭彝、金焰、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
◎文苑拾萃
田汉诗二首
入狱
平生一掬忧时泪,此日从容作楚囚。
安用螺纹留十指,早将鸿爪付千秋。
娇儿且喜通书字,剧盗何妨共枕头。
目断风云天际恶,手挟铁槛使人愁。
司徒庙古柏
裂断腰身剩薄皮,新枝依旧翠云垂。
司徒庙里精忠柏,暴雨飚风总不移。
闪耀在大洋两岸的两颗明星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
邓稼先(1924—1986年),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邓稼先的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在20世纪中叶的科学天幕上,有两颗令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闪亮星斗,他们分别升起在太平洋东西两岸,光芒耀眼,交相辉映。
这是两位卓越的核物理学家,一位是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原理,开辟了微观粒子研究的新天地,荣膺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奠定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成为腾起的科学巨星。另一位是中国原子弹、氢弹事业的先驱邓稼先。他为在中华大地上点燃神奇之火殚精竭思,辛勤耕耘了30年。由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特殊,直到他去世之后,他的英名才开始被人们所传诵。
至今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同样对科学作出巨大贡献,又各自走过不同人生轨迹的科学家,他们之间相交相知50年,至诚相待,意气相投。他们真诚的友谊,谱写出了现代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读于北京西单一所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崇德中学。他们的父亲同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因此两家的来往很密切,两人从小就意气相投。
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机灵鬼”,可是他从不恃才自傲,也从不欺负弱小同学。邓稼先也很聪明,但性格较为沉稳,待人忠实厚道,真诚可靠。这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都很珍视对方身上的长处,并作为自己性格的补充。
抗战时期,因学校迁往昆明,他们又先后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共同在一起生活、学习了三年。他们一起躲警报的时候,共同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专业书籍,共同讨论物理学上的问题。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对杨振宁和邓稼先一生都很重要。他们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而且还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苦的生活中锤炼了意志,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这两个青年亲身体验到民族被蹂躏的痛苦,决心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振宁、邓稼先先后考取了留美研究生。他们相聚在异国,在芝加哥邓稼先与杨振宁、杨振平(杨振宁的弟弟)同住在租来的一间房子里,一起游玩、散步、聊天,同温儿时的情景,探讨学术上的问题。这是他们在美期间相聚时间最长,玩得最尽兴的一次。在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他们当时合拍的照片。
后来,杨振宁与在美留学的杜聿明先生的女儿杜致礼结婚,在美定居,从事理论物理的科学研究。
邓稼先则在1950年8月20日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冲破重重阻挠,于8月29日登上归国的路程。
在美留学期间,杨振宁和邓稼先都是用两年时间攻下了博士学位。他们都掌握了当时处于世界最前沿的理论核物理科学,为他们将来卓越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春天,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邓稼先的肩膀上,他被选做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在这个神秘而充满荆棘的领域里开始艰难的起步。
1964年10月,神州升起第一朵蘑菇云,全国人民为之欢腾。杨振宁这时也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听到这一喜讯激动不已,一直想回国看看,由于政治上的原因,1971年才实现这个宿愿。但邓稼先已被关进“学习班”,由于周总理的干预,这对阔别20多年的老朋友才得以相见。邓稼先在得到周总理的批示后,将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力更生制造成功的消息告诉杨振宁时,杨再也控制不住汹涌的激情,热泪滚滚而下。
此后,杨振宁更加关心祖国的科学事业,多次到中国讲学和访问。他给邓稼先带来交响乐唱片及一副设有电脑程序的国际象棋,要邓稼先注意休息和娱乐。
极度的紧张和繁忙过早损蚀了邓稼先的健康。1985年,邓稼先得了直肠癌,而且癌细胞已扩散……
邓稼先住院期间,杨振宁两次前往医院探视,并在美国买到治疗新药,请大使速送北京,但已为时晚矣。1986年6月,杨振宁又来看望邓稼先,并送上一大束鲜花。邓稼先吃力地对妻子说:“振宁知道我不行了,所以送来特大的一束鲜花……”
1986年7月29日,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1987年10月,杨振宁回到中国,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邓稼先。他徐徐步行到墓地,献上一瓣心香,洒泪痛悼故友,悲不自胜。他想起了邓稼先与他的半个世纪的友情。他曾写信慰问邓稼先的夫人:“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杨振宁听人说,邓稼先被委以重任时就说过:“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在去世前几天,邓稼先又欣慰地自语:“我死也瞑目了!”杨振宁默默地说:“稼先,你功垂千古,你可以无愧地长眠了!”
◎故事感悟
杨振宁和邓稼先都是杰出的炎黄子孙,他们的友谊也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他们作出的贡献是民族永恒的骄傲!
◎史海撷英
中美建交
1971年7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地乘机抵达了中国北京。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了《上海公报》,从此奠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建交公报》发表,美国在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两国也正式建交。
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也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的情况下取得的成果,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苑拾萃
原子弹
原子弹是核武器之一。所谓核武器,指的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被称为原子弹。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会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实质上,这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因而称其为核武器更加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