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春天,宋宁宗赵扩突然降旨要辛弃疾到京师临安(今杭州)去,征询他对北伐的意见。辛弃疾便把要去临安的事情告诉了好朋友陆游。陆游觉得这是向朝廷提出北伐建议的好机会,心里非常高兴,鼓舞辛弃疾进京面圣,上书皇帝坚持抗金复土的主张。陆游从家里送走辛弃疾后,激情涌动,情思澎湃,爱国主义感情冲击着他的心扉。他伏在书案旁,提笔给辛弃疾写了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陆游认为,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管仲、萧何一类的人物,担任浙东安抚史实在是大材小用,因此热切地鼓励他积极参战恢复中原,不要因为受排挤不得志而耿耿于怀。辛弃疾读了陆游这首诗,感慨万千,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辛弃疾到了临安后,便向韩侂胄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北伐建议。但遗憾的是,辛弃疾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大用,只是被安排为镇江知府。虽然遭遇了陆游所说的“大材小用”的处境,但辛弃疾还是牢记着老诗人的殷切嘱托和热切鼓励,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镇江为准备北伐而积极准备。他预先制成了一万件红衲军装,打算招募新兵,严加训练,组成一支北伐劲旅。他还派人四出刺探金国的兵骑数目、屯戍地点、库藏方位、将帅姓名等情况。
然而就在这时,韩侘胄却借故将辛弃疾撤职了。无奈之下,辛弃疾只好回家闲居,不久便身患重病,忧愤交加,再也没有见到老诗人陆游就病逝了。
◎故事感悟
陆游与辛弃疾这两位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收复失地的共同志向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佩服对方的才学,对彼此的人格和风范也极为欣赏。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地报效祖国。
◎史海撷英
嘉定议和
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休战了40多年。金章宗(1190—1208年)在位的晚期,金朝北边受到了蒙古族的侵扰,内部又有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南宋重臣韩侂胄便趁机对金用兵,进行北伐。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宋分道进兵金国,开始时还收复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而逃。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的祸首,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人竟杀死了韩侂胄,将其首级送给金人。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其主要内容:其一,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其二,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其三,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
◎文苑拾萃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宋)陆游
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
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
功名固是券内事,且葺园庐了婚嫁。
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
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
圣朝仄席意未快,尺一东来烦促驾。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
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
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
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
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
苏章劝友自首
◎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唯有道者能之。——王通
苏章(生卒年不详),字儒文,东汉扶风平陵(今属陕西咸阳西北)人。年少博学,善作文,曾负笈从师,不惮千里之遥。汉安帝时,举贤良方正,为议郎。
苏章,字儒文,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汉安帝时,他曾举贤良方正,任武原令。汉顺帝时,苏章又先后任冀州刺史、并州刺史。在苏章被朝廷派到冀州担任刺史刚刚上任时,有一位瞎眼老人状告清河郡太守贾明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残害无辜。苏章看了状纸以后,不禁喃喃自语道:“难道是他?”
原来,苏章有一位儿时的好友名字也叫贾明。在他的印象中,贾明与自己一样,从小就立下了报国安民的远大志向。那时候,他们两人经常形影不离,一起读书写字、练功习武,后来,两人又一起出来做官,做官后便慢慢失去了联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苏章接到这个状子后就想:难道这个贾明真的是我的那个好友贾明吗?天下同姓同名的人多得很,他不愿意相信;以他儿时对贾明品行的了解,他也不敢相信。一来案情重大,二来案涉好友“贾明”,苏章便决定亲自下去查一查。
其实,苏章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这个贾明还真的就是他儿时的好友贾明。这位贾大人自从担任清河郡太守以后,权高势大,便慢慢开始腐化堕落、贪污受贿、胡作非为起来。至于小时候与苏章共同立下的远大志向,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冀州来了一位新任刺史,贾明是知道的,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位新任刺史是谁。他听说有人到刺史府告他的状后,也有些手足无措,主要是担心新任刺史刚一到任时就捅出此事,一来给大人出了难题,二来自己也觉得丢面子。
于是,贾明就让手下帮他出出主意。出的主意倒是很多,比如先把瞎眼老人关起来,把他逐出清河,甚至有人提出把他杀掉,等等,但真正能用的却没有。最后,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给那个瞎眼老人一点钱,再跟他说些好话、软话,让他自己把状子撤了。
就在这时,清河郡府衙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阵喧闹声。原来,几个衙役正在拼命地拦着一个乞丐,不让他进府衙。那乞丐声称自己是贾大人的儿时伙伴,一定要进去见上一面。贾明听到外面吵闹得很厉害,走出来看到求见者原来是个脏兮兮的乞丐,立即吩咐衙役把他哄走了事。
与此同时,贾明的属下也在依计而行,试图用金钱和好话收买瞎眼老人,让他自己撤诉,但却遭到了老人的断然拒绝。软的不行,又来硬的。属下恼羞成怒,对老人大打出手。就在这危急的时刻,那个乞丐又及时赶到,出面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救了那位瞎眼的老人。
其实,那位乞丐不是别人,正是新任冀州刺史的苏章。通过这次微服私访,苏章不仅得知清河郡太守贾明就是自己儿时的伙伴,还了解到瞎眼老人所诉之事千真万确。深夜,苏章躺在床上陷入了沉思……他思前想后,彻夜难眠。
而此时的贾明也得到了令他高兴不已的消息——新任冀州刺史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儿时的好友苏章,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当年苏章家境贫寒,经常受人欺负,有一次差点被人打死,多亏自己及时出手相救呢!贾明心想:有了这样的生死之交,苏章是绝对不会为难自己的。
想到这里,贾明松了一口气。可是,当贾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属下后,属下却提醒他还是小心为妙,这又弄得贾明不知如何是好了。最终,贾明还是听从了属下的意见,决定备上厚礼,以叙旧为名,亲自到知府去贿赂苏章。
苏章微服私访后,已经知道了贾明的犯罪事实,心里感到很难过。儿时的好友,多年不见,如今终于相见了,却又出了这样的事。朋友犯了法,应该怎么处理才好呢?苏章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亲自去劝贾明坦白自首。因此就在苏章微服私访后的第二天,他带着衙役又来到了清河郡。也就是在这一天,贾明准备亲自到冀州府与苏刺史“叙旧”。
就在贾明上轿准备出门之时,苏章忽然派人来邀请贾明到他的下榻之处赴宴。贾明一听,立即喜上眉梢:果然是多年的好友,真是心有灵犀啊!于是,贾明衣冠楚楚地来到苏刺史下榻的馆舍。酒席上,苏章对贾明非常热情,又是劝酒,又是添菜。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儿时的趣事和友情,谁也看不出两人此时正各怀心事。
酒足饭饱之后,贾明乘着酒兴就对苏章说:“苏兄啊,你我虽非同宗同族,但感情却胜过同胞兄弟,您现在来冀州真是太好了!说实话,现在做官的手脚都不怎么干净。您作为我的顶头上司,如果发现我有什么过错的话,还请多多包涵呀!”
谁知苏章这时却不动声色地说:“我们今天在此相聚,这是你我之间的私事,所以我们只叙朋友情谊,不谈别的,其他的事以后再说吧!”贾明被苏章的这些话说得一头雾水。苏章则不紧不慢,继续说:“从明天开始,我作为冀州刺史,就要正式办案了!”
贾明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有些打鼓了,可他还是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猜测,于是又吞吞吐吐地说:“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苏章见贾明这样,就故意又问了一句:“你真的不明白?”贾明还是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我真的不明白。”
苏章见贾明如此,便单刀直入地说:“你不要再装糊涂了!我虽然刚刚上任,但已经听说了你这些年贪赃枉法的事,还聚敛了很多不义之财。如果你想争取宽大处理,我劝你还是趁早坦白自首为好。”贾明见苏章已把话挑明,就又嗫嚅地说:“难道您就一点都不念及我们当年的友情,执意要这么为难我吗?”
这时苏章语重心长地说:“既不是我不念当年的友情,更不是我执意要为难你。你要知道,我是皇上派来专门惩治贪官污吏的。贪污腐败现象一日不除,百姓就会遭殃,国家就不会安定。我如果袒护了你,且不说我以后无法去处理别人,最起码也违背了我们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
“做人也好,为官也好,首要的一点就是诚信。对你的所作所为,如果我装做不知道,也不处理,上不呈报皇上,下不告知百姓,那么,我就是上对皇上不忠,下对百姓不诚,中间对自己不实。如果我们这些为官的都是这样,朝廷将失信于百姓,法律将失信于百姓,我们自己也将失信于百姓。如果真的这样,那岂不‘国将不国’了!”
“所以,你还是坦白自首为好。这也是我的忠告。你知道,我这个人向来是坚持诚信为本、依法办事的,绝不会为了庇护一个朋友而去破坏朝廷的王法,更不会违背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今天我就说这么多,你先回去好好想一想吧!”
贾明听了苏章的一席话,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便急匆匆地告辞了。
第二天天刚亮,贾明就来到了苏章下榻的馆舍,主动向苏章呈交了坦白认罪书,并全部退出了赃款赃物。苏章核实了贾明的犯罪事实,如实上报朝廷,使他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故事感悟
好朋友不是相互帮助逃避制裁的,好朋友要在朋友犯错的时候苦口相劝,相互包庇只能助长不正之风!
◎史海撷英
汉顺帝当政
东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是汉顺帝。汉安帝死后,皇后阎姬无子,于是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了个幼儿刘懿当皇帝。阎皇后这样做是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而刘懿在做了7个月的皇帝后就死了,于是宦官曹腾、孙程等19人发动了宫廷政变,赶走了阎太后,将时年11岁的刘保拥立为帝,即汉顺帝。而那19位拥立刘保的宦官,自然也被全部封侯。
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大权也都交给了宦官,顺帝本人则温和软弱。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勾结,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使得汉朝的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简直就是民不聊生。建康元年(144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
◎文苑拾萃
蔡侯纸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从而使纸成为当时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既便宜质量又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因此很快就被普遍使用起来。
蔡伦将自己的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给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的造纸术也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