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求言强国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孙子、齐襄公的次弟,其母为卫国人。即位后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甄(今山东-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斗争很激烈,齐桓公为尽快地富国强兵,称雄于诸侯,制定了礼贤下士、广开言路的新政策。
为了方便四面八方的人士前来献计献策,齐桓公白天虚位以待,夜晚就下令在大门里边燃起薪火,三步一簇,五步一堆,把整个院落照得如同白昼,直达齐桓公帐下。他还在一棵大槐树上挂了一面进谏鼓。不管是白天黑夜,只要求见者敲响了这面鼓,桓公都要亲自出面来迎见。同时规定,凡是意见被采纳者,将馈赠重金予以酬谢。可是不知为什么,他等啊、等啊,足足等了一年,竟没有一个人来。
有一天,一个来自齐东的人一瘸一拐地前来求见了,自称会“小九九算法”,欲求见桓公。大门边的侍卫人员听说后,诧异得直眨眼,他们打量着来人,笑话他说:“‘小九九算法’连八九岁的孩子都会,你仅凭这点儿本事,就想求见我们的国君吗?”
齐东人并未慌张,一字一句地回答道:“我听说咱们的国君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可是过了一年了,竟没听说有一个士人前来求见。请问你知道士人不来的原因吗?”
侍卫人员顿时红了脸,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齐东人接着说道:“这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们都认为君王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在君王面前进言,恐怕是班门弄斧,怕君王看不起他们,所以才没人敢来呀!”
几个侍卫人员将齐东人围在中间,都认真地听着。齐东人又说:“我只会‘小九九算法’,这点本事连雕虫小技都谈不上,如能得到君王的器重,以礼接待,那么那些比我有才能的人就会接踵而来了。泰山不弃微尘,江海不辞细流,所以才能成就他们的高大、宽广啊!”
听了齐东人的这番话,侍卫人员赶紧报告给桓公。当时齐桓公已在卧帐内准备睡觉了,听说后急忙从床上坐起,大声说道:“客人言之有理!”然后穿衣戴冠,走出帐外,快步来到了大门旁向齐东人郑重地躬身施了个礼。然后他拉着齐东人的手,一同来到了议事厅内,连夜设宴款待齐东人。
齐东人在桓公那里一住月余,一直受到了上宾的礼遇。
桓公以礼接待齐东人的事不胫而走,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四面八方的士人纷至沓来献计献策。他们不存疑虑,畅所欲言,提出的许多中肯宝贵的意见为桓公所采纳。慢慢地,齐国国富兵强,逐渐强大起来了。
◎故事感悟
齐桓公能成为一代英主称霸诸侯,并不是偶然的。他深知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决心招揽人才。他虚心听取齐东人的意见,最终使自己爱才惜贤之名远扬,招来了杰出的人才,成就了一番大业。
◎史海撷英
齐桓公的强兵之策
齐桓公治国期间,在国内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措施,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轨为一伍,伍由轨长率领。每里50人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200人为卒,卒由连长率领。每乡2000人为一旅,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15乡共三军,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也不需要再支付高额的养兵费用了。
另外,为了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齐桓公还规定犯罪者可以用兵器进行赎罪。犯重罪的人还可以用甲和戟赎罪,犯轻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属赎罪,铜用来铸兵器,铁用来铸农具。诉讼成功,则要交一束箭。从此,齐国的兵器也逐渐充裕起来。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齐桓公
(唐)周昙
三往何劳万乘君,五来方见一微臣。
微臣傲爵能轻主,霸主如何敢傲人。
晋文公纳谏除奸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春秋时期,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即位成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曾经在晋惠公手下做过大夫的吕省、隙芮等人,表面上投降了晋文公,可是暗地里却秘谋策划着杀死文公,另立他人为君。于是,他们找来曾捉拿过重耳的履鞔,欲与其结为同盟。
履鞔从吕家回来后,就找到狐偃,让他带自己去见晋文公。
晋文公听到履鞔来求见,便说:“这是个罪人,能有什么国家大事呢?不见!怕是来解释当年杀我的事情,来求情的吧?”说完,就让卫兵把门外的履鞔臭骂了一顿。
履鞔听罢,哈哈大笑后说:“君在外逃难19年,我还以为你能看透世事呢!献公是你的父亲,惠公是你的兄弟,你们父子之间尚且相互残杀,何况外人呢?君不见我,那就算了。只是晋国恐怕就要大难临头了!”
狐偃听出履鞔话中有话,便向晋文公进言说:“我想履鞔一定有机密的大事求见您,您还是见他一面为好。”晋文公听罢,便召见了履鞔。
于是,履鞔就把吕省、隙芮准备焚宫造反的企图全都告诉了晋文公。
晋文公听罢,连夜制定策略,粉碎了叛乱。
◎故事感悟
晋文公的这次纳谏使他避免了一次宫廷政变,可以说是幸运的。事实告诉我们,以前对自己有过过激行为的人,只要不计前嫌、虚怀若谷,是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的。
◎史海撷英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准备起兵讨伐原国,便对身边的谋士说,七天要攻下原国,如果七天没有攻克,就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说: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再等待些时间。
文公答到:诚信,来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文公便班师回朝了。
第三年,晋文公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原国的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是以诚信治国,因此都纷纷归顺文公。最后,晋文公果然攻下了原国。
◎文苑拾萃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晋文公
(宋)林同
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
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汉文帝纳谏废肉刑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惠帝刘盈之弟,母薄姬,汉朝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后世将这一时期与其子景帝执政的时期统称为“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享年46岁。葬于霸陵,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汉文帝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原型。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前180年),公孙光又将淳于意推荐给临淄的另一位医学家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60岁,便收下淳于意为徒,让淳于意将过去所学的医方全部丢弃,然后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他。三年后,淳于意出师四处行医,足迹遍及山东各地。
齐文王一直患有肥胖病,所以经常出现气喘、头痛、目不明、懒于行动等症状。淳于意听说后,认为文王是形气俱实,应当调节饮食,运动筋骨肌肉,开阔情怀,疏通血脉,以泻有余。可是,当时却有一位庸医施以灸法,使文王病情加重致死了。同时,赵王、胶西王、济南王等,也都曾请淳于意为其治病而未成。于是,王公贵族便诬陷淳于意“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官府听信诬告后,就把淳于意传到长安受刑。
当时的刑法十分残酷,老百姓犯了罪,重的要判死刑,轻的也要受到割鼻、砍脚等肉刑。受肉刑的人也因此成了残废,苦不堪言。尤其是蒙受冤屈的人,要带着肉刑留下的标志,永世无法昭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被押走时,他感慨地说:“家中没有男丁,身受意外之灾,五个女儿,谁也救不了我!”
较大的四个女儿只知道哭哭啼啼,无法为父亲解忧排难。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虽然当时还不满10岁,但却挺身而出,激动地说:“父亲,你不要看不起女儿,我一定想法子免除你的刑罚。”于是,她不顾几个姐姐的劝阻,陪同父亲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前往京城。
淳于意被关进大牢后,狱卒不准缇萦探监。于是,她就想直接面见皇帝,诉说父亲冤情,但又屡次被宫廷卫兵拦住。缇萦便决定以文代言,上书汉文帝。
她在文中诉说道:“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到肉刑的人感到伤心。一个人被砍去脚,就成了残废;被割去了鼻子,就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再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被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缇萦的信写得虽然很稚嫩,但却情真意切,鞭辟入里。
汉文帝日理万机,当然不会重视缇萦的书信。但缇萦写信的事却很快在朝野中传开了,汉文帝也有所耳闻。他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勇敢,事情也很新鲜,于是就命人将信取来观看,看后他也被深深感动了。汉文帝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就拟定了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500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300板子。汉文帝觉得这样可行,于是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不仅救了自己的父亲,还为天下人免除了灾祸。
◎故事感悟
汉初的统治者注重轻徭薄赋,保护劳动力,恢复生产,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缇萦上书的初衷只是为解救自己的父亲,汉文帝本着爱民之心,不仅赦免了淳于意,而且进一步废除了肉刑,保护了社会劳动力,减轻了人民的痛苦。从这一方面说,他确实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帝王。
◎史海撷英
汉文帝减省租赋
汉文帝时期,为了吸引农民归农,文帝便实行以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来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和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三十分之一的土地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9年),还全部免去了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税一便成为汉代的定制。此外,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
汉文帝采取的这些举措,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文苑拾萃
《过秦论》
《过秦论》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全文分上中下三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文章旨在总结秦国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过秦论》也是一篇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讲了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文中还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来统一六国一样不可阻挡。
刘秀封赏郅郓
◎最大的信任,就是对逆耳之言的信任。——冯雪峰
郅郓(生卒年不详),字君章。东汉初著名廉吏。汝南西平人。
刘秀在新莽末年的乱世中重兴了汉朝,建都洛阳。有一天,刘秀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到洛阳东郊打猎。
刘秀一行人兴致勃勃,不知不觉天已大黑。回到洛阳上东门时,天色已晚,城门早已关闭。刘秀的侍卫只得高叫:“皇上驾到,快快开门迎接!”
上东门的守门官名叫郅郓,为人非常正直。当听到皇上为了自己尽兴游猎而不顾朝廷禁令,夜呼城门时,非常生气,便站在城楼上回答道:“根据国家禁令,夜间无紧急情况,一律不开城门!”
之后,任凭侍从在城门叫骂,甚至刘秀亲自解释,郅郓都是坚持执行禁令,闭门不开。刘秀无可奈何,绕到中东门才得以进城。
进城之后,刘秀气得七窍生烟,一夜无眠,只待第二天一早便传旨下去,除掉这个藐视皇帝的上东门守门官。
第二天一早,刘秀还没来得及传旨,便接到了郅郓送来的奏章。在奏章中,郅郓不仅没有认错的意思,反而义正辞严,指斥刘秀的错误。奏章写道:“皇上把国家政务丢到一边,夜以继日地出城打猎,本身已给全国军民做了坏榜样,犯了大错。更为严重的是,无视国家夜晚不开启城门的禁令,把城防安全丢在脑后,强行夜启城门,更是错上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