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15

第15章

新郎要在嬉闹之时浑水摸鱼,偷走厨房用具。把东西偷到手要迅速藏在身上。“偷厨”得手后,新郎便奋力冲出姑娘们的包围,在姑娘们的嬉笑声中,逃无踪影。

闹新房要砸枕头

闹房“砸枕头”是东乡人婚礼中的一个高潮。新房里,新娘蒙着面纱坐在炕角,姑娘们紧紧地护围着新娘,小伙们闯入洞房,七嘴八舌地要看新娘的嫁妆,并专门把绣得十分精美的一对花枕头拿过来评头品足,故意说花枕头绣得不好看,不漂亮,新娘子不灵巧,笨拙等。

紧接着,小伙子们边唱边用枕头砸向新娘。炕上的姑娘们紧紧地护着新娘,把小伙子们砸来的枕头抓住又砸向小伙子。这样一来一往,愈砸愈烈。小伙子们往炕上冲,姑娘们往炕下推。纤弱的姑娘们自然不是壮实小伙子们的对手。新娘子难免要挨枕头砸到,吃些苦头。

在这种情况下,新娘子只好揭去头上罩着的面纱告饶,站在炕上让小伙子们仔仔细细地端详她的模样,并叫姑娘们打开柜箱,小伙子们一件一件地翻着她带来的嫁妆。新房里洋溢着姑娘小伙们的欢声笑语,新娘新郎的脸上也充满了幸福的微笑。当快到深夜时,人们陆续撤走,新郎新娘共度新婚良宵。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后第二天,男家摆设酒宴招待亲朋。男方家的亲友们也开始给新郎家送大礼。其中送礼最重的是新郎的阿舅、姑夫、姨夫和姐夫。酒宴结束后,男方要向女方家长、亲戚送全羊背子,对个别男方长辈亲戚、贺客也要送羊背。之后,娘家送亲的人返回,新娘要哭送,表示对娘家人的深厚感情和不舍。

婚后第三天是新娘回娘家的日期。娘家家伍每家都要宴请新娘。新娘返回婆家后,婆家家伍各户也要宴请新娘。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在过去,东乡族存在着严重的夫权观念,妇女的地位较低。女子从结婚起,就要伺候公婆、丈夫和操劳家务。在夫妻关系方面,存在着岐视妇女的“打三休”习俗,即只要丈夫向妻子连说三声“我不要你了”,就算结束了夫妻关系,有效离婚了。

离婚时,作为妻子只能拿走结婚时陪嫁的东西及个人用品,孩子是不能带走的;只有乳婴可带走喂养,等孩子稍大一点,也必须要送回男方家。

如果自己的丈夫死亡,女方可以转房。转房须经女方本人同意,婆婆一般不得干预。转房制实行的却是夫兄弟婚制,即丈夫的兄或弟可娶亡人之妻,如果先夫无兄弟,则其叔、伯之子也可娶之。若本族内无继娶者,女方才能外嫁。寡妇改嫁的婚事也较简单,但要请阿訇念“尼卡哈”。

纳西族婚俗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云南丽江地区为主),为母系社会。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人口数为308839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纳西族有着自己的语言,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纳西人当中,约有80%的居民使用纳西语,纳西族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象形文的民族。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文。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纳西族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旧时,夫权极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无财产继承权。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20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曾普遍盛行“抢婚”习俗。

纳西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此外,姊妹共夫,兄弟共妻的群婚遗风,在个别村落还有发现。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旧有风俗等已有改变。

神秘“女儿国”的“走婚”

在云南,有一个美丽的泸沽湖,它被称作是“上帝创造的最后一个‘女儿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摩梭人,其婚恋习俗带有明显的母系制特点,男女双方建立婚姻关系后,各居母家,分别属于两个家庭,终身如此。这种婚姻关系在当地称为“走婚”,又被称为“阿注(摩梭语,意为伴侣)婚姻”。通常是男子夜晚到女子家住宿,次日黎明时返回自己的母家,与母家的家庭成员一起生产和生活。所生子女由女方家抚养,在传统习惯上男子没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婚姻关系从结合到解除都很自由,维持时间的长短视男女双方的感情而定。选择条件以女子的才貌和管理家务的能力来论,女子则重视男方家产和是否能干等。青年时期这种关系很不稳定,到壮年之后,多数以一个长期伴侣为主。

悲壮的“殉情”

“殉情”是旧社会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主要是一些热恋着的青年男女, 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抱着“生不同衾,死同穴”的思想,相约至丽江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现在的丽江玉龙雪山旅游开发区的云杉坪,据说就是旧时的一个殉情之地。随着新社会婚姻的自主,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习俗早已被人们所摒弃。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祭祀女神找爱人

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泸沽湖边,有座狮子山。传说,狮子山是一位女神,这位女神不仅主宰着这个地区粮食收成的好坏,而且还影响着女子的恋爱、婚姻和生育。居住在这个地区的纳西族人民用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

每年夏历二十五日,纳西族青年男女,都穿着民族服装,到狮子山祭祀女神。在狮子山,男女青年相互接触,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在狮子山物色爱人,被认为是吉利的事。据说,姑娘和小伙子在祭祀女神的狮子山恋爱,将来女神一定会受到女神的垂爱,使恋爱成功。

同浴选“阿注”

按照纳西族的风俗,女孩到13岁,在家里特设的“女柱”旁边举行穿裙仪式后,就可以自由选择配偶。无论是在天然浴池男女同浴时,或是妇女们在村外集体织麻时,以及姑娘独在“绣楼”时,都可以自由选取,物色“阿注”,也就是找同居的对象,而不受社会的非议。

有意思的是,他们在温泉洗浴时,不仅男女在众目睽睽之下同池沐浴,互相嬉戏,而且入夜之后,成年男女各自选择喜爱的异性,双双在温泉附近就地同居。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结亲喜乐连奏三次

如果是明媒正娶的正式婚姻,结婚前一天,新郎家也是一片忙碌,布置沿房堂屋,扎搭彩棚,到处张灯结彩,写贴婚联等,同时要杀猪宰羊,挂一红纸或纸绸裹扎的筛子,上插三枝柳箭,并写“麟麟在此”四字,以阻白虎。新床由媒人和新郎佼母安置,并请一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当晚陪新郎睡在为新婚准备的床上,叫做“压床”。

第二天,新郎在媒人和亲友等陪同下,前去女方家接亲,到达女方有门口时,接亲的队伍高奏喜乐,连奏三次后,女方的大门敞开,接亲者才得以进入,随后受到热情的接待。一般在午时前后,男方接亲的女伴把新娘抱入轿中或骑马上路。这时,新娘使劲挣扎,一副不愿去的样子。经安慰和劝说,才告别父母和亲友,由舅舅、叔叔、妹妹等陪同去往新郎家。

冷水淋头与酥油贴脸

当穿着盛装,头顶大红布的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新郎家门口时,一位伴娘抢先跑进男家,从水缸中舀一瓢冷水泼在新娘的头上。伴娘一边淋一边用手搓揉新娘的头发,连喊数声“大吉大利!”。

当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的大门是关闭的。这时,送亲的人们在门口唱纳西调子,让男方家开门,“金驼子来不来?银驼子来不来?”女方家的人在门外唱道:“金驼子来了,银驼子来了,快快开门。”一番对唱后,大门开了,新娘新郎要双双从红纸糊的马鞍上跨过去,才能进入大门。

进到大门后,新郎新娘要在祖堂前跪下,随后,东巴(巫师)取来两片酥油,贴在新郎新娘的额头,并领唱“媒歌”,主人提壶给客人敬酒、上茶。但新郎新娘还要长跪在地,直到酥油融化,流得满面都是。长长的媒歌唱完,东巴才会允许新郎新娘站起来,他们才可以把脸上的酥油擦掉。

傍晚时分,男方家以酒宴招待亲朋好友。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去闹房,可以欢聚在一起跳纳西舞,纳西东巴们则一刻不停地唱《结婚调》,气氛热泪而欢快。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后第二天,新郎母亲要亲自端来并喂新媳妇一碗莲子粥,一碗面条,以示对新娘的关心。这一天,还要举行认亲仪式,即把新郎家族中的人全部请来,按长幼顺序,让新娘一一拜见。长辈们也向新娘致以祝福,并送给新娘见面礼。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门。新郎要陪伴新娘带着礼物回到女方家。一一拜见女方的父母、舅舅、叔叔、伯伯等长辈,并同他们共同进餐。按习俗,不管路途多远,新人要当天返回来。

婚后第四天,新娘由新郎的妹子等陪同,上街买鱼、松明和葱等东西,分别表示鱼水之情、照亮前程和孩子聪明等含义。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在纳西族社会里,正式结婚的妇女,在社会和家里的地位,普遍比过阿注同居婚的女子低一些。当地的习惯,如果男子提出离婚,则无权索回结婚时送的彩礼,如果女子要求离异,则必须退赔给男子全部彩礼。因此,不少妇女是很难实现离婚愿望的。但是,只要妇女能退还男方的聘礼,即可随时离开男家。贫家女子无钱退聘金,常常采取逃婚的方法,达到恢复阿注婚的目的。公众对于女子逃婚并无责难,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同情。

景颇族婚俗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有130212万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

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景颇族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家庭里父亲是家长,妇女地位较低。婚恋方式和特点是单向姑表婚,即姑家的男子可以娶舅家的女子为妻,但舅家的男子不可娶姑家的女子为妻。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家的儿媳,但与此相反,姑家的女儿绝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景颇人将这种婚俗称为“血不倒流”。

此外,景颇族还严格奉行姨表不婚,同姓不婚的规矩。只要不违反上述原则、规矩,青年男女恋爱社交是很自由的,但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女子婚后不落夫家。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树叶情书羞答答

景颇族青年男女择偶的方式是以树叶传情。白花树叶代表“想念”,黄豆树叶代表“好好的(别牵挂)”,小黑豆树叶代表“一心(只爱你一个)”,竹叶代表“悄悄地(来幽会)”,蕨叶、酸母叶代表“一定要来(赴约)”等等。这是景颇族男女青年约定俗成的“情书”。

树叶传情有一定的讲究。如果把表示一定含义的树叶按不同的顺序排列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按照白花树叶、黄豆树叶、小黑豆树叶、竹叶、蕨叶、酸母叶的顺序排列下去,那么,这一叠树叶“情书”所表达的意思便是:“我一心思念的人只有你一个,我们应该好好地面谈。最好是悄悄地来,一定不要失约”。

这种树叶“情书”,只能用大芭蕉叶做“信封”,即用大芭蕉叶把叠放有序的树叶包裹起来,扎成一个小包。传递这种“情书”的“绿色邮差”,大都是小伙子或姑娘的知心朋友。

“情书”传递出去以后,如果对方有意,也会用树叶“写”一封回“信”,并会如期赴约;如果对方无情,写的“信”却是芭蕉叶包着的一堆杂乱无章的酸把叶、野枇杷树叶、白树叶、香柏枝叶等,意思是说:“小伙子(小姑娘),你说的话太多了,再多也是空的,我不和你谈情说爱。”

偷偷卜卦未婚妻

景颇族人一般通过“串姑娘”谈恋爱,串姑娘一般是在公房里进行。可以几个男子“串”一个女子,也可以几个女子“串”一个男子。“串姑娘”时,男子先暗取意中姑娘的几丝头发或布丝等物,请“董萨”(巫师)卜卦确定是否能结婚,再由父母请“勒脚”(男方寨里的媒人)与“强通”(女方寨里的媒人)联系,并向女方父母提亲。提亲时送去丝织品种、鸡蛋、酒等礼物,若女方收下,即表示同意婚事。然后,男方再把商定的聘金送去,决定婚期。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新娘漫步过“草挢”

新郎家在门前,搭起长2~3米,宽15~20厘米的桥,并在桥的两边栽上大叶的“公巴草”草丛,所谓的“草桥”。过“草桥”是景颇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

这一习俗来自一个传说,据说是从景颇族的先人宁贯杜娶龙王的女儿为妻,并用 “公巴草”驱除了龙女身上的腥味。草丛中立有木桩,每个木桩代表一个鬼,如祖先鬼、婚礼鬼等等。新娘要由新郎的弟弟或者侄子引领过草桥,意在洗去新娘身上一切不好的东西,希望新娘婚后身体健康、勤劳聪慧、多子多福。旧时,景颇族人认为,如果不过草桥,不举行仪式,不算正式结婚。

婚礼上闯“三关”

景颇族婚礼一般在一天的下午举行。枪鸣三声后,迎亲的队伍回来了。新娘在将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将其把守在那里。

一群女孩子把守在第一道路障那儿。当迎亲队伍来到第一道路障时,迎亲队伍中的主事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双方“纠缠不休”时,伴娘们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设置这些路障都是对新娘的一种美好的祝愿。

在景颇人居住的有些地区,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要栽上香蕉树,意味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蔗,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甜。在喧闹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桥步入洞房。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后第二天早上,新娘要酿制水酒,10天后新娘新郎带上酿好的酒到女方父母家举行“膳丁”仪式。同时带上两大包糯米团表示团结,20~40个熟鸡蛋表示洁白真诚,包好成双成包的春菜表示婚礼仪式已圆满结束,已成一家人。这些礼品都用芭蕉叶细包扎,其扎法非常讲究,表示吉祥如意,人丁兴旺,白头偕老等。

“膳丁”礼结束后,新娘在娘家小住几日。过后,新郎再送一此酒礼称为“看追”,所送礼品与“膳丁”大致相同。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在景颇族中,如果丈夫去世,寡妇再嫁的很少,而转房现象比较常见。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妻。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如果女方不愿转房而想另嫁,女方要退赔结婚时的全部聘礼才可以。

柯尔克孜族婚俗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多数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60823。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