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含义有多种解释:如“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等。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族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柯尔克孜族一般实行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直系亲属五至七代内禁止通婚。解放前柯尔克孜族盛行封建买卖婚姻,从订婚到结婚,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牲畜作为聘礼。家境贫寒的人家采用“换亲”与“入赘(招婿)”方式,完成子女成家立业。柯尔克孜族婚姻不大自由,过去一般为“父母包办”或“指腹为婚”,所以没什么恋爱过程,一般只有订婚和结婚两步。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两只羊作叩门砖
柯尔克孜族在订婚时,男方家用马驮着礼物去女方家,马头上要扎一朵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家人要拿出最好的食物和最高的礼节招待男方家人。如果女方家同意婚事,就在马头上扎上棉花,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面粉,表示新婚夫妇像白面那样洁净,并预祝两人生活富足。
柯尔克孜族的结婚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男方家在婚礼这天,必杀两只羊。一只作整羊煮熟;一只把五脏掏出烤熟,还要带上数十头小牲畜。快到新娘家时,举行“叼羊”游戏,并借此机会将那预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门前。随后才被新娘家的女眷们热情欢迎进入家门。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捆绑新人闹婚礼
举行婚礼仪式前,女方的亲友一起将新郎新娘双双绑起,拴在门口。这时,新郎的父兄要向这些亲友赠送礼物请求“释放”。婚礼正式开始,由男方的一位长者用木棒将毡房天窗挑开,从天窗向外撒糖果、点心等,客人纷纷争抢,以分享幸福。
接着,新娘的母亲要唱“送嫁歌”,还要举行“赛得河”,即让新婚夫妇背对背坐下,每人头上蒙一个口袋,众人用一只羊蹄轮流在他们头上轻打一下,然后将新郎新娘拉起来共同跳舞。
之后,由阿訇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给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面饼,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永远幸福。
嫂子家作洞房
仪式进行时,双方家长要举办传统的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以示祝贺。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这时的毡房外挤满了宾客,人们奏起传统的民间乐器“库姆孜”,跳起欢快的舞,唱起喜庆的歌,直到深夜,当讨得礼物,放新郎进入洞房后,才尽兴离去。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礼第二天,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2~3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马的鞍具、笼头和马鞭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新娘去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也作为嫁妆送给女儿。
在婚礼期间,公公和儿媳不能见面,有的在婚后两三天才可见面,有的要到一个月后才见面。见面时,儿媳要戴面纱,恭恭敬敬地向公公鞠躬,等到公公说声:“玉孜阔勒西”(意为“彼此见面”)。这时,由嫂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公公和儿媳才可以见面。
婚后,新郎和新娘的亲戚朋友还要轮番邀请新郎和新娘至家,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对他们的结合表示祝贺。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柯尔克孜族的妇女离婚后不能自由改嫁,而要嫁给丈夫的弟弟;无弟必嫁近亲,无近亲才能外嫁。改嫁之时,男方要付给前夫“聘礼”。离婚后的妇女,按宗教规定有“待候期”。观看是否有孕,待候期满才能改嫁。
土族婚俗
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尤其精于养羊。
土族人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土族原则上只是同族之间通婚,但实际上,土族和藏族、蒙古、汉等民族通婚的也不少。土族历来禁止同曾祖的兄弟姐妹之间结婚,就是相隔几代也仍然禁止。
解放前,土族地区是封建买卖包办婚姻。土族青年男女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婚姻不自由。而聘礼较重,穷人要娶妻十分困难。有的女方不收聘礼,但要男子为女家作工几年以后才能结婚或者招女婿入赘,或者两家互相要嫁,称为换门亲,土族劳动人民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只有土司,地主纳妾。解放后普遍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土族的婚礼仪式繁缛、自始至终是在载歌载舞中进行。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频频敬酒议彩礼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土族的婚姻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礼物让媒人带回。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订婚。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副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财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些恭敬‘亲近之类的话语,使财礼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首宴上请神择吉日
订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但主要财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财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钱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
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允许到女方家去。现在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家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的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
水泼接亲的客人
在土族举行婚礼时,前往迎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们“纳什金”。
娶亲的头一天晚上,两位“纳什金”带着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牵着一头母羊参加娶亲。他们到了女方一般要受到热烈欢迎,那些欢迎的方法,也是十分奇特的。“纳什金”到了以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进行对歌,要一一回答姑娘们的问题,姑娘们才会开门。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清凉的水泼他们。女方的长者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他们就会喊,“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纳什金”逃上楼,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
土族人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为了向新人祝福,因此,“纳什金”虽然浑身湿透,但不能生气。姑娘们自认为玩耍够了,会请他们更衣入席。
阿姑骂婚
土族娶亲多在傍晚进行。一般男方家委派两个娶亲人悄悄前往女方家,带上新娘的新衣、首饰和几包钢针。而这时女方家早已聚集着三亲六故的女客,土族称为“阿姑”。娶亲人快要到来时,新娘拖着哭腔,一遍又一遍重复“哀喉”(即哭婚)?“阿姑”们一边陪哭,一边想方设法整治前来的娶亲人。她们一会儿用冷水泼,一会儿又讨要钱、针等。
好不容易让娶亲人进屋后,“阿姑”们又开始骂婚,越骂越气,声调越来越高,为缓和气氛,娶亲人不时往“阿姑”的托盘里放钱。她们一会儿让娶亲人吃馒头,一会儿又让啃骨头,并下“逐客令”。
当然,这个“骂”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谩骂。这是过去时代,妇女反抗男权的残余表现,“骂”出现于当今很多民族的婚礼上,主要是为了热闹。
新娘启程到男方家时,那里早已燃起一堆大火。新娘被娶亲人扶下马后,脚不能沾地从火上抬过去。然后再把新娘抬到草房里,梳发整容,穿大襟绸缎长袍,步入洞房,接着在鞭炮声中拜天地。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娘在新婚一周内回家串亲,新婚时挂在耳朵上的“问号”形耳环,此时倒垂下来,用以表示是刚刚成婚的新娘。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在土族的招赘婚中,如果因夫妻不合或因其他原因中途离异者,根据不同情况,其财产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男方提出离婚,则自动离开女家,家中财产没有他的份儿,如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即可以带走自己的财产,并有权分得一部分女家财产。
达斡尔族婚俗
达斡尔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达斡尔族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
达斡尔族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达斡尔族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
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十分注重血缘关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他们认为表亲之间,只有姑母的儿子可以娶其舅父的姑娘。而舅父之子取姑母之女,属于“回头婚”,则在禁止之列。习惯上禁忌姑娘在偶数年龄或母亲生自己的年龄出嫁。过去达斡尔族人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缔结婚姻要经过订婚、过礼、迎娶三个程序。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提亲两次见分晓
达斡尔族的娶亲,媒人去提亲搭鹊桥时,头上要戴一顶帽子,帽子右边挂一块红布条,手里还要拎着“提亲酒”。别人一看这种装束,就知道是到女方家提亲说媒的人。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提亲,往往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因为女方家必须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所以,媒人至少还得去第二次才知分晓。假如女方家认为这门亲事值得考虑,女方的父母就要对未来的女婿进行一番必要的“考察”。
此后,未来的新郎官要跟随父母到女方家去两次,接受未来岳父岳母的考核,如同过去应考的秀才。第一次去,女方家主要进行“面试”。在女方家门口迎接他们的是一位长者,其实就是一位“主考官”,他负责端详年轻人的智力、教养和人品如何。当认为还满意时,才允许客人进屋并待为上宾,这说明这门亲事已有了八九分成功的把握了。男方第二次去女方家时,则是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商议完婚的日期和有关事宜。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送亲歌曲赞新娘
在举行婚礼婚礼的前一天,新娘家杀羊宰鸡大摆喜宴,热情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并把家中及村里的井全用大板盖严,象征夫妻生活中没有坎坷。然后唱歌跳舞,一直热闹到深夜甚至破晓。
第二天,新娘家组织送亲队伍,护送新娘到婆家。新娘在一群男女青年朋友的簇拥下坐上送亲的马车,一路上欢歌笑语,热闹无比。在送亲的路上要唱“送亲歌”赞美新娘找到了好婆家,嫁给了好儿郎,祝愿他们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偷杯窃碟戏新郎
当送亲人陪护着新娘到达男方家中后,新郎家对送亲贵客极为热情,视为最尊敬的客人,未进门,先敬“进门盅”,进屋后再设“接风酒”,可谓细致入微,唯恐怠慢。尽管如此,新娘的男性亲友们仍然要表示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并挑剔某些礼节的不周到。新娘的弟弟朋友们则一边吃喝,一边偷酒杯、筷子、碗碟等藏在身上,以此捉弄新郎和陪客。因为达斡尔人认为,酒杯是为新郎新娘准备的量粮食的斗,碗碟是盛粮食的箩筐,都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因而席后男方发现少了东西,便开始搜查。搜出便罚“偷”酒杯者喝酒一杯,“偷”碗者喝酒一碗。第二天,送亲人准备打马回程时,也伺机“偷”走几个酒杯、碗碟,待新郎带酒追来,才肯归还。显然,这个“偷”的环节,为喜庆的气氛又添彩不少。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二天,还要举行赛马等传统的娱乐活动,人们尽兴玩耍以示欢庆贺喜。娱乐活动结束后,新郎要给岳父岳母准备酒肉等礼品,请送亲人带回转交。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达斡尔族对离婚十分痛恨,一般很少离婚。在达斡尔语人有句俗语:“写离婚书的地方,三年不长草。”离婚的男子要受到众人耻笑。如果实在要离婚,则须举行离婚仪式,这个仪式也是十分庄重,丈夫必须跪卧在地上,让妻子从他颈部跨过。还要把一块白布缠在男家的烟囱上,用来象征丈夫已经死去。
离婚之后子女归男方抚养。旧社会提倡妇女守节,孀居终生。寡妇再嫁,也必须等到3年服孝期满。
仫佬族婚俗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
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仫佬人结婚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本民族,与周围的汉壮等族均可通婚。仫佬族子女达到婚龄,父母即替他们物色配偶,找媒人议婚。通常由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女方父母同意后,婚姻缔结的序幕就正式拉开了。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走坡”中对歌交友
“走坡”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走坡”的季节是中秋和春节的前后几天,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合八字后送猪肉订婚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