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9796000000010

第10章 顺治朝(1644-1661) (2)

《大清会典》记载:“选秀女,顺治年间定。”顺治帝是大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正是顺治帝扩大了联姻的范围,把满洲官员和外藩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纳入了皇后的选择范围。顺治六岁登基,十四岁的时候迎娶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位新娘——博尔济吉特氏。但是在三年之后,顺治帝将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室。跟据《清世祖实录》的记载,顺治帝于两个月之后,下旨布告天下:“选立皇后,作范中宫,敬稽典礼,应于内满洲官员之女,在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而改变满族统治者婚姻方式的正是这次以选皇后为由进行的选拔,从而确立了清宫“选秀”制度的基础,历经康熙、乾隆、嘉庆等朝的多次修订,直到光绪末年成为定式。幼年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皇帝都直接通过选阅秀女组成他们的后宫,成年以后登基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皇帝,则多是在即位之后,把做皇子时候的嫡福晋册立为皇后,这些福晋是皇子的祖父、父亲选秀女的时候为他们选定的。

皇家家族管理机构——宗人府

清代宗人府设于顺治九年,沿袭自明制,是掌管皇族户籍,生死、婚嫁、祭祀、封袭、升调、降革、奖惩、抚恤、教育、赡养、土地、刑名、继嗣、朝会行礼、编修牒谱等事务的机关。宗人府的现代职能相当于皇家的私人家族管理机构,不光是犯了错,得了功也都是要在宗人府记录的。长官称宗令(正一品),由亲王或郡王内选充。宗令的位置就相当于族长,负责本族事务的处理。宗令以下设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府丞、堂主事等官职。宗人府所属有经历司、左司、右司、银库、黄档房、空房、左右翼宗学、八旗觉罗学等部门。宗人府主要办理宗室内部诸事,记录宗族经历和成长,记录家族成员脉络、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以及对皇族人员的奖励、惩戒等。比如皇族的人战死,则已死的人的爵位由谁世袭,家人的抚恤,对战死皇族族人的嘉奖,战死人的子弟的教育,生活等。清代宗人府位居内阁、六部之上,以抬高皇族成员的身份。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宗室人员不断增多,疏通推广宗室升途成为宗人府的一大难题。

清朝官员的服饰及轿饰

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仙鹤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锦鸡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雪雀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鹇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鹭鸶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补服。

八品:起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九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一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多铎率领清军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徐州、亳州、盱眙,并乘势下淮安,夺泗州,渡淮河。顺治二年四月十九日,兵围扬州,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弧城,四月二十五日,弹尽粮绝,扬州城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多铎百般诱降,史可法坚定地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后被杀害。在这种情形下,史可法的部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清军一路南下极少有阻挡,只有兵临扬州,才第一次遭到了最坚决、最顽强、也最具杀伤力的反击,这也就惹恼了清兵统帅多铎。

清军攻破扬州城的当天大雨倾盆,多铎下令屠城。对于如此英雄、富庶的城市,清兵破城后,不杀百姓不足以解恨,不抢夺财物不足以饱私囊,不奸淫掳掠、四处放火不足以发泄侵略者的兽性。于是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所谓“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的誓约,早已成为空谈,聊欺后世而已。

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是清兵屠杀中原汉人的罪恶见证,它永远地将野蛮和罪恶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嘉定血腥三屠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一种历经千年的伦理观,这种思维方式在汉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颁布之后,遭到了知识分子的抵制,同时也激怒了下层百姓。剃发,对于当时的汉人而言,在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这不仅是对传统的违背,更是一种侮辱。于是那本来已经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七月初一,大约有十几万嘉定当地的平民百姓集合了起来反对剃发。清廷派明朝叛将李成栋前往镇压。李以骑兵冲击,刚一交战,乡兵便四散奔逃,败下阵来。七月初四,李成栋攻破嘉定城,下令屠城,遇害的大概有三万多人,嘉定城之内“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

百姓们并没有被恐怖的杀戮吓倒。李成栋走了之后,四处逃散的民众又再一次聚集了起来,反清义士朱瑛率五十人进城,集合百姓,再次控制了嘉定。李成栋派部将徐元吉前往镇压,由于居住于嘉定的百姓听到消息都逃走了,这次行动的重点便放在了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这便是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依然在继续着。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李成栋恼怒,嘉定再一次遭浩劫,连着平息吴的造反以及屠戮的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害。这便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了嘉定三屠,反抗的余波终于被野蛮的血腥压制住了。由于平定江南战功赫赫,清廷提拔李成栋为江南巡抚,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值得在这里提一下的是,李成栋降清后,曾作为多铎的先头部队,充当攻打扬州的前驱,“扬州十日”也有他的份儿。李成栋最终的下场如何呢?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永历的许诺更具诱惑力,于是李成栋又反清而去,最后被清军所杀。

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都说寡妇门前事非多,就连孝庄文皇后也不能例外。后人但凡谈到清史,必定会引出太后下嫁的诸多传言,久而久之,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就为清朝历史中的一大谜案了。

顺治五年(公元l648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无比怪异的称呼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许多人都认为,只有皇帝的母亲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

有人认为孝庄为了保顺治帝的皇位才被迫下嫁的,也有人称当时顺治帝是为了孝顺,考虑到母亲的孤苦以及跟多尔衮多年的情谊和多尔衮对自己拥立帝位的恩情,在大臣的提议下议请多尔衮与母亲结合。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这在当时的满洲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有人说有一“下嫁诏”,顺治帝曾颁诏天下:爰择于本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礼,谨请合宫同居,着礼部恪恭行事,毋负朕以孝治天下之意。孝庄死后,并没有到沈阳的北陵和皇太极葬在一起,而是被葬到清东陵,于是后人猜测孝庄觉得对不住皇太极,有失皇家颜面,故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一处。另外,有一名叫张苍水的学者写了一首七绝《建夷宫词》,其中里面有四句话:“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其实上面提到的这些理由都不怎么能站得住脚。顺治帝的皇位是经过非常复杂而激烈的斗争才确定的,而并不是只要孝庄嫁给多尔衮就能解决的。且皇父摄政王的称呼也并不是指多尔衮就是顺治帝的继父。到目前还没有人看到过顺治帝下的那道谕旨和诏书,清史档案和文献里也没看到。孝庄死前有言在先,她说皇太极已经故去很多年了,如果重新把他坟启开的话就惊动了亡灵。雍正帝在给太祖母解决葬地问题时考虑是很周全的,把昭西陵建在陵区外而又靠近风水园墙,既解决了辈份不适宜的问题,也划清了两个不同体系的界限,同时也遵循了孝庄“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的遗嘱,也是相当周全了。

找不到有关太后下嫁的资料,有人说太后下嫁的诏书被毁掉了,这么大的事情清史怎么可能没有记载呢?按清朝制度,太后下嫁是国之大庆,当然要颁诏天下。而后世的清朝君臣如要否定这件事,也必须用公开的方式否定。张苍水的那首诗倒是明确提到孝庄下嫁了,这也是惟一直接说到太后下嫁的。但可能性更大的是“太后下嫁”说是当时汉人的政治谣言和出于民族仇恨心理对清皇室的歪曲诽谤,民间流言纷纷,多是出于猎奇心理。而野史也借机推波助澜。

至于多尔衮与孝庄的情愫不一般想来应是事实,若多尔衮不爱孝庄,何以忠心耿耿辅政十多年,亲自率军南征北战,为大清入主中原一统江山立下赫赫功劳。多尔衮绝非一介武夫,他的文韬武略并不比皇太极逊色,在其权倾天下之际,若举兵造反,恐怕深宫中的孝庄母子根本不是对手,后人的困惑大致便来源于此。

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她和多尔衮是否有过一段暖昧的感情历程,都已成谜。但也可以从中看出顺治帝和孝庄皇后这对孤儿寡母当时的处境确实是既尴尬又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