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9796000000004

第4章 太祖朝(1616-1626) (2)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等城后,由苏子河流域迁至广阔富饶的辽沈地区,新的矛盾便不断涌现。满族以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进入到一个经济文化发展高于自己的汉族地区,自然会产生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满族奴隶制内部,已经有了一些封建制的因素,而到了辽沈地区后,这种新的封建制因素,有了更适合它生长的士壤,从而使旧的奴隶制和新的封建制的矛盾加剧。

日益尖锐化的还有满族社会的阶级矛盾,很多奴隶要求过封建农民的生活,于是出现了奴隶大批逃亡的现象。

针对这些矛盾,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即1621年7月,参照原来明朝的辽东屯田,结合后金已有的牛录屯田,颁布实行了“计丁授田”。

“计丁授田”规定:把海州、辽阳一带30万日(日是当时的土地单位,1日合6亩土地)分配给满人和汉人耕种,每男丁给田6日,其中5日种粮,1日种棉。

然后纳赋的办法是,每3个男丁,耕官田1日,每20个男丁,抽一人当兵,一人服役。

这种“计丁授田”制度,就其土地所有制而言,是把土地分为官田和份地,直接生产者除了以无偿劳役耕种官田外,还能在自己的份地上经营自己的田产。就其生产关系而言,农民成了养活自己的劳动者。就其分配形式而言,官田实行的是劳役地租。

“计丁授田”在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和分配形式上,都有着封建生产方式的特点。

但是,“计丁授田”的土地所有权仍属后金,分得份地的男丁并没有真正所有权,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份地不许自由买卖。

什么是“拖克索”

拖克索,满语的意思是“庄屯”、“庄田”。

拖克索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女真人统治的十五、六世纪。

努尔哈赤兴起之后,特别是在其驱骑占领辽沈地区之后,发展非常快,后金在当地的农业生产组织中,居于统治地位。于是,拖克索就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每一拖克索,由若干壮丁、耕牛和土地组成。

什么是“庄田渝”

努尔哈赤施行“计丁授田”之后,它的缺点很快便暴露了出来。

首先,“计丁授田”并没有触及到满族社会原有的奴隶制庄园,即“拖克索”土地所有制,这便阻碍了“计丁授田”的推行。同时,“计丁授田”又强烈影响了“拖克索”奴隶制庄园,使其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其次,对于原先处于奴隶制的满族社会来说,“计丁授田”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对于早已是封建地主经济的汉族人民来说,这无疑又是一大退步,它使得广大农民沦为半自由的农奴,引起了辽东汉民的反抗。

鉴于以上原因,努尔哈赤对“计丁授田”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造了以“拖克索”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天命十年,即1625年10月,努尔哈赤颁布了“庄田渝”。

“庄田渝”规定:每一拖克索,由男丁十三人、牛七头、田百日组成,其中二十日的田产交纳官粮,八十日的田产留作拖克索自己食用。

“庄田渝”是“计丁授田”制度的发展,它以男丁为基础分配土地、征收赋役,剥削方式仍是劳役地租。

“庄田渝”还表明,庄田上的男丁不再是“拖克索”中毫无经济自由的奴隶,而是拥有自己的经济自主权的农奴;不再受奴隶主驱使,而是半自由的劳动生产者;他们不再需要把剩余价值全部上交领主,只需要把剩余价值当中的一部分,作为封建劳役地租交给领主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拖克索”就失去了原有奴隶制庄园的内容,成为封建领主经济的庄田。

这意味着旧的奴隶制崩溃,新的封建制诞生,满族社会逐步由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农奴制。

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成长历程

清太祖,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女真人。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汉语,喜读《三国演义》,25岁在祖居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东北部,并屡次打败明朝军队。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萨尔浒战役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次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之战中,被明将袁崇焕用炮石击伤,最终忧愤而死。

清朝建立后,努尔哈赤被尊为清太祖。

努尔哈赤终年68岁,被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30里处的东陵。

努尔哈赤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即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即今天的中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努尔哈赤出生于一个满族奴隶主家庭中。努尔哈赤的先人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开始受到明朝的册封,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都曾为建州左卫指挥。

努尔哈赤用祖父和父亲所遗留下来的13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都被明朝政府所杀害,在努尔哈赤起兵后,明朝政府派人把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的遗体送回,并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

然而,努尔哈赤却自立为王。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建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

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

什么是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

那么,什么是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呢?

“七大恨”是努尔哈赤的伐明誓词,概括起来如下:

一、明朝的边将轻信尼堪外兰的主意,无缘无故地挑起事端.害死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

二、明朝不遵守条约,派兵过界,帮助叶赫部;

三、明朝的边民每年都偷越边境来偷东西,根据条约.对这些人应该杀头,可是明朝却责备后金擅自杀人,逼迫后金交出十个人偿命;

四、明朝派兵越境帮助时赫部,致使接受努尔哈赤的聘礼的姑娘东哥改嫁蒙古;

五、后金百姓在柴河、三岔河、抚安等地(今天的铁岭市东南一带)按照规定耕种田地,却被明朝禁止收割庄稼,明朝政府还派兵驱赶后金的百姓;

六、叶赫部违背盟约,挑起事端,明朝政府却偏听偏信,派使臣责骂后金政府,欺辱后金;

七、哈达部帮助叶赫部两次侵犯后金,均被后金打败,可明朝却逼着后金允许哈达重新独立。

这“七大恨”,令努尔哈赤出师有名,宣布完“七大恨”,努尔哈赤便向明朝的领土大举进兵了。

努尔哈赤杀子之谜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即公元l615年8月,努尔哈赤作出决定,处死长子褚英,这一年,努尔哈赤57岁,长子褚英36岁。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长子处死?褚英最后到底是病死还是幽禁而死,是自缢身亡还是被处死?

说起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其实也是一个屡建战功的猛将。据《无圈点老档》的开篇记载,万历三十五年,即公元l607年,褚英28岁,在乌碣岩之战中,立下大功,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智勇”的意思。次年,褚英偕贝勒等率军进攻乌拉,攻克宜罕山城,因其居长,屡有军功,被努尔哈赤授命执掌国政,这一年,他29岁。

可褚英最大的缺点是心胸太窄、欲求太多.总嫌分给他的部属、国人、畜群、财产太少,总想从所得比他还少的诸弟那里索取更多的东西,总想要杀掉那些不肯顺从他的弟弟,还利用他执政的权威强迫诸弟发誓,不把他的所作所为和隐秘恶念报告努尔哈赤。

天长日久,众人积怨,四个弟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努尔哈赤所倚任的五大臣,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控告褚英,控告中一句最要紧的话就是:“担心汗死后,我等的性命难保。”努尔哈赤气愤异常,他无法再信任这个激起众怒、没有执政才能的长子,最终夺去褚英的兵权,连褚英的储君资格也一并剥夺。

褚英并未就此服软,他书写咒语诅咒父亲、诸弟和五大臣,以此宣泄心中仇恨,他盼望远征的父亲打败仗,并策动亲信,预谋在父亲兵败而归时守住城门,不让父亲和诸弟人城。努尔哈赤因此勃然大怒,即刻将褚英囚禁。

褚英被禁,列位大臣纷纷上书,一副“褚英不除,人人自危”的自虑。三年之后,努尔哈赤终于下定决心,处死褚英。

《清史列传?褚英》、《清史稿?褚英传》、《满文老档》等,都对褚英的死因未做交代,仅仅是“乙卯闰八月,死于禁所”。所以,褚英的死因就成了千古之谜。

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死因之谜

努尔哈赤60岁时,正式向明朝宣战。所率领的八旗铁骑所向披靡,一路南下,马鞭几乎指到了山海关。

短短八九年间,明朝在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都落入后金军队之手。

但就在1626年,68岁的马上皇帝在宁远城遭到了明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兵退盛京,即现在的沈阳,不久,努尔哈赤便在沈阳撒手人寰。突然驾崩的努尔哈赤,为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了未竟的大业,同时,他的死,也成了千古之谜。

努尔哈赤的死因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到袁崇焕的炮击,身负重伤,久病不愈,最终撒手人寰。事实上,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之后,8个月后才驾鹤西游的,这8个月间,努尔哈赤还远征了蒙古,可见炮击并不是天命汗努尔哈赤的真实死因。

另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死于传说中的“搭背疮”。据《通纪辑要》记载,努尔哈赤“疽发背死”,所谓的“疽”,就是当时一种叫做“肉毒病”的绝症,即民间所说的“搭背疮”,这种病按当时的医疗水平是很难治愈的,而努尔哈赤此时已近古稀之年,加之宁远战败后心绪不宁,最终疽发而死,葬于福陵。

到底是“疽发而死”,还是被大炮所伤,已无可考证,努尔哈赤死因,至今仍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