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要结果,不要理由
10210300000003

第3章 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1)

先做再说

信息永远都是很有限的,商人有七分把握就行动,学者要有十分把握才行动,这就是做商业和做学问的区别。

有行动能力的人,永远都先做再说。

正确的战略有什么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对因果关系的回答,或者说战略就是道理。理是规律,是因;道是选择,是果。道路可以选择,规律只能发现,这一因果关系构成了战略的本质内涵。

战略有什么用?战略(因果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像魔术一样,你看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但你却搞不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当魔术师告诉你因果关系以后,你同样可以创造这一奇迹。否则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战略思维的本质,是帮助我们对一个复杂现象做出简单而正确的判断,使我们可以很容易懂得,这个结果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人类社会到今天为止最伟大的胜利是什么?就是理性的胜利。一位伟人曾讲,一个建筑师跟一只蜜蜂最大的差别,不在于谁做出的建筑更精致,而在于建筑之前建筑师的脑子里面有一个清楚的设计图。蜜蜂是靠本能去把它做好,而建筑师是靠设计去做好,这就是最本质的差别。

比如说,我们在帮助客户做一个战略咨询项目的时候,本质上就是在告诉客户,我们要追求的结果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知道了这种因果关系,就可以大大地减少摸索成本,就可以根据这种因果关系下结论,就可以执著地追求目标。这就是战略的本质。

从这种意义上讲,战略必须有思想。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逻辑体系永远都是不完备的,任何一种逻辑关系得出的结论,都包含着危险或风险。因此战略规划中就一定要有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哲学,哲学是回答这个世界根本的问题,人为什么生?人为什么死?

也就是说,如果原因与结果之间找不到终极对应关系,就需要从哲学上超越一对一的关系。哲学是从最终结果,也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来回答问题的。这就是战略永远都要包括远景、核心价值观、企业宗旨等内容的原因。

但是商业毕竟不是做学问,信息永远都是很有限的,任何战略分析与判断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但我们别无选择。商人有七分把握就行动,学者要有十分把握才行动,这就是做商业和做学问的区别。

也就是说,我只要比你更清楚,我就赢了。做生意,是要拿到现实利益,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我们不需要做百分之百,我只要比你清楚,就能减少我的判断成本,提高我的投资回报率,这就够了。

这就是战略。

目标第一,方向锁定行动

○ 整体决定部分。

○ 方向锁定行动,有方向才有归宿感。

战略是地图,地图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最有效的因果关系。地图告诉你,你应当往哪个方向走,如何走才能到达你的目标。任何战略,要的就是像一张地图那样的因果关系。

战略第一定律:战略是地图,整体决定部分。战略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什么?”

战略第二定律:战略是罗盘,方向锁定行动。有方向才有归宿感。人为什么需要罗盘?是因为人需要方向,有了方向,心里才会安定。战略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到达那儿?”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群人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了,大家都不知道往哪儿走,突然有人拿出一个罗盘说,北在这儿,于是大家就跟着他走,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林。但是,等大家全都走出来之后,有人发现,这个罗盘是坏的。

为什么一个坏的罗盘也能够帮助人们走出迷惘?因为人们不能真正走出迷惘的原因,不是路远,也不是路难,而是没有方向,不知道往哪走!

现实的奋斗中是不是有太多这种例子?罗盘是坏的,但有一个错误的方向,也比没有方向好。这时候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归宿感在起作用、战略可以创造这种归宿感,归宿感起的作用,就是通过方向来锁定行动。

为什么在森林中迷路了,如果没有罗盘,大多数情况下是死亡?因为人越多,死亡的可能性越大。在没有方向的情况下,常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是意见不统一,遇到困难就要讨论,是不是方向错了,然后再讨论新路,最后在寻找方向中自己把自己打败——信心丧失了。

有了一个罗盘是什么概念呢?不要再想了,就这样走吧!哪怕是一条最远的路,最后你也走出来了。这就是方向锁定行动。

所以战略最强调两个基本的原则:整体至上,目标第一。整体大于部分,方向锁定行动。

整体的价值在于回答“这是什么?”,只有回答“这是什么”,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目标的价值在于回答“我们要往哪儿去?”“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有了方向,就有归宿感;有了归宿感,就有信心。

为什么完成任务只会收获借口?

任务是一个执行假象,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当你自以为是在执行的时候,其实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执行。而事实上,任务并不是结果。

用战略的因果逻辑来代替执行的果因逻辑,是执行失败的根本原因。战略是因果关系,执行是果因关系。战略的因果逻辑是有因就有果,好人就有好报。执行的果因逻辑是有果才有因,有好报才有好人。

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事情执行不下去?就是因为我们相信“好人有好报”这种因果逻辑。按因果逻辑看来:既然我们把这个事情给你,你就应该完成;既然你懂得了这件事的重要性,你就应当能够把它做好。

但执行的果因逻辑说:错了!只有好的回报才会有好人。所以,只要是执行就只讲结果,不讲结果就没有好人,不讲结果就没有执行。因为只有做出结果才能分出高低,没有结果我们所有人岂不都一样?

我们不要去讲过去如何如何,也不要去谈学历多高、水平多高、职位多高,要想证明对企业有价值,就把结果做出来。

结果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执行的基本逻辑,如果做不出结果,那你就与其他人一样。因为一家公司强大靠什么?靠结果!

结果从哪里来?结果只能从行动中来,不能通过思考获得。无论你如何思考,也无论你思考的水平多高,结果都不可能通过思考获得。

按这种思维,如何造就执行型人才呢?要给那些执行得好的人以报酬,给那些执行得不好的人以惩罚,才有可能获得执行型人才。执行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执行是果因逻辑,执行讲的是结果,执行是从结果反过来理解原因!所以,执行能力只能通过行动本身获得,不可能通过思考获得。

我们懂得了这么一个简单而基本的道理之后,就可以揭示一个执行假象,这就是“任务”。

我之所以说任务是一个执行假象,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实际工作中,当自以为是在执行的时候,其实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执行。

也许有人会感到迷惑:完成任务不就是执行了吗?这就是任务这一假象迷惑人的地方:完成任务不是执行,不仅不是执行,而且是执行的大敌。

其实我们从执行的基本逻辑出发,就不难发现“完成任务”的欺骗之处:当你安排一个任务的时候,你实际上是想要一个结果;但你忽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小陷阱:接受任务的人事实上并不会这么认为,既然接受的是任务,那么他就对任务负责,而不是对结果负责。

遗憾的是:任务并不是结果。许多人完成了我们要求他做的任务,但却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安排下属打电话通知销售部长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实际上你要的是销售部长实际参加会议,这是你想要的结果。但在接受任务的人看来,却不是这样,在他看来,只要打了电话,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来不来那是对方的事。

从因果逻辑看,你的下属有问题吗?没有,的确,来不来确实是对方的事,他不能对销售部长的行为负责。很完美的解释吧?但是,按执行的果因关系来看,你的下属有问题吗?当然有,不但有,而且问题很大!

我们设想一下真实的执行过程。如果下属把通知销售部长开会当成结果而不是任务,又会是什么情况?打电话通知了销售部长,并不能确保他参加会议。要确保销售部长参加会议,至少在开会前要确认一下他的时间有没有变动,最好还要在开会前10分钟或更早一点,提醒一下他应该出发了。

对结果负责,而不是对任务负责,才会有真正的执行!

可为什么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总是得不到结果?原因就在于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被“完成任务”这类完美的执行假象所迷惑。现在我们明白了,完成任务往往只是实现了部分结果,有时候甚至只是结果刚刚开始,但在因果逻辑上,他的确已经完成“任务”了(比如打电话),可又没有达到你的要求。这种矛盾会导致下属甚至整个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责任:下属找理由对付你,你找理由对付你的老板或其他人,因为只要完成了任务,我们就有一万个理由来说明,没有完成结果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另一方面,完成任务与结果的这种反差,也使结果在真正出来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争功,表明是自己的功劳。比如上面说的打电话通知销售部长这件事,如果电话打完了就完事,我们已经说过,这是典型的执行不力。但打了电话之后,销售部长真的参加了会议,你说这是谁的功劳?打电话的下属完全可以说是他的,结果在他的个人总结中,就会有一条:“总是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你还没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