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执行只有两条。一条是,服从是军人的天职,百分之百实现结果。另一条是,如果服从不能够实现结果,那么就通过不服从来实现结果,这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根本含义。
IBM在1990~1993年累计亏损168亿美元,但到今天IBM依然是消费者心中的蓝色巨人,为什么我们没有人怀疑过他会倒下?
摩托罗拉从2000年开始出现71年来历史上的首次亏损,累计亏损40亿美元,为什么即便如此我们仍相信它不会倒下?
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基本制度已经构筑完毕,并且表现出强大的不依赖任何人的制度执行力!即便是某一个能人或某一块业务出问题了,公司的组织能力与文化并没有由此衰落,这就是世界那么多优秀公司即便业绩有问题,也很难倒下的原因。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讲的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最后马谡把街亭丢了。在总结自己这一失误时,诸葛亮痛心疾首,后悔没听先帝之言而重用了马谡,因为先帝刘备早就对他说过,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诸葛亮用马谡的过程,事实是否真的如诸葛亮所说,马谡是一个言过其实、没有执行力的人呢?
诸葛亮是这样指令马谡的,要围营扎寨守街亭,也就是说,只要在山下面安营扎寨,那么街亭就可以守住。可马谡到了街亭以后,便觉得诸葛亮的命令不合理。因为兵书说了,居高临下,山上扎寨才是防守的要点,于是便把军队扎在山上。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这一段的。当司马懿的军队开过来之后,探子来报,前面诸葛亮已在街亭驻兵,司马懿一听,感叹道,诸葛亮还是高我一筹啊。接着问谁在守?回答说是马谡。司马懿一听哈哈大笑,说攻打街亭有希望。于是,司马懿把街亭水源断了,围而不攻,果然街亭不攻自破。
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但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听诸葛亮的话,街亭就可以守住吗?
兵法中有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说在外面打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诸葛亮有资格斩马谡吗?从这一角度看,马谡兵败街亭的真正原因是在“结果”上犯了错误,没守住应当承担责任,并不是因为不服从诸葛亮的命令,否则如何解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当我们解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时候,实际上强调的是结果。将服从命令是对结果负责,不服从命令的时候也是对结果负责。你命令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来完成目标,得到结果,而君命有所不受,也是为了最终结果,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军队是这样的,企业就更是如此。一方面企业的战略、方针都是一定要执行的;但是每一个人在执行的时候,特别是在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把这个客户弄清楚之后,再决定相应的策略。假设马谡到了街亭一看,下雨已经把山下冲得一塌糊涂,水流成河,客观条件改变了,那么遵守诸葛亮的命令,驻守在山下根本就不现实。
就像当年非常著名的敦刻尔克战役一样。希特勒把整个英军困在一座孤港上,只要一发起攻击,英军肯定全军覆没。但希特勒就是迟迟不下命令,使得英军最后有了很大的机会,白白放跑了英军。如果那时的德军能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当如何?
也就是说,当时第一线的指挥官,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对形势做一个分析判断,然后与希特勒沟通,尽量征得希特勒的支持。但是在当时德军的强权性的军事体制下,没有人敢站出来说出事实,最后白白地放跑了英军的主力。
所以,在下属的位置上,什么是真正的执行?两条:一条是,服从是军人的天职,百分之百实现结果。另一条是,如果服从不能够实现结果,那么就通过不服从来实现结果,这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根本含义。
所以,结果永远都是第一位的,那么通过服从来实现结果,如果服从实现不了结果,就通过不服从来实现结果。
总之,结果才是硬道理。
事实上,一个真正有执行力的马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他应该这样去假定,如果诸葛亮的策略错了的话,我怎么守街亭?如果对了的话,我怎么守街亭?因为司马懿完全可能不按诸葛亮预料的方法来攻,那我怎么样去守?
所以在这件事上,我觉得马谡是有一点冤枉的。大家想一想,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是这样一个人,那为什么还要派他去呢?派他去不说,可偏偏又派的是一个软耳朵的王平来做监督,王平哪里能够制得住马谡?所以有人说,是不是诸葛亮想借机把马谡干掉?
建立制度
你想与谁结仇,你就借钱给他。为什么借钱会成为朋友间反目成仇的导火索?关键在于我们的因果思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问题是借钱的人可不这么想。
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虽然是演义,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发是:如何建立一个不依赖于能人的执行系统?或者说,如何建立一个不依赖于马谡的守街亭系统?
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不依赖于马谡的守街亭系统,那么我们需要问几个基本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马谡不按诸葛亮的战略去守街亭怎么办?
回答:制定措施让王平保证执行。
第二个问题是:王平在执行措施时,落实不下去怎么办?
回答:派执法人员持尚方宝剑检查措施落实情况。
第三个问题是:落实了措施,但大家没有积极性怎么办?
回答:立即宣布奖罚办法:守住街亭,五虎将扩编,马谡加入成为第六虎将,所率领的部队奖励“共和国卫队”称号,按级封奖金红包,评出10个优秀士兵由诸葛亮亲自接见,并加入皇家保安队。反之,如果守不住,则连长以上官员连降三级,马谡斩首。
这样说,虽然有点儿玩笑的成分,但道理却是成立的:要建立一个不依赖某一个人的执行系统,做到即使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人,也要把街亭守住。前提就是我们要通过强大的制度,而不是通过强人来实现目标。
而建立制度的前提是“法制精神”:假定人皆会犯错。生活中,流传着一句话:你想与谁结仇,你就借钱给他。
为什么借钱反而会成为朋友之间反目的导火索?关键在于我们的因果思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问题是钱什么时候还?不还怎么办?谁的责任?如果你借钱出去,什么凭证都没有,最后不还给你,这责任在谁?在你自己。
这似乎不合情,但却合理。管理学中,永远是风险的承受者去控制风险。我借你的钱,我一点儿风险都没有;你借给我钱,风险在你。既然有可能借钱的人不还钱,你就一定要找个手段来控制风险。
欠债还钱,就是战略,天经地义的因果关系。但要想钱回来,我们一定要假定这个战略是不可能自动生效的。所以,你需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对方不还钱怎么办?回答是制定措施——打借条,并在借条中明确两条:第一,承诺还钱期限;第二,有担保。那么钱多半还会回来。
从这一角度出发,要建立一个不依赖于能人的执行系统,我们需要做三个逆向思维的假定:
第一,假定战略不可实施怎么办?人们不能实施别人的战略,人们只能实施自己的战略。
我们要假定战略是不能自动实施的,为了保证实施我们该怎么办?回答是,制定措施,把公司战略转化成为个人战略,“人们不能实施别人的战略,人们只能实施自己的战略”。所以,制定一系列将公司战略转化为个人战略的措施,建立制度执行力的第一步。
第二,假定措施实施不了怎么办?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事,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
我们还要假定,即使有措施,但这个措施完全可能是形式而已,实施不下去。为了保证这个措施有效,怎么办?回答是检查。记住“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事,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当高考改革不考地理、不考历史,你看还会有多少人学历史和地理?尽管我们说地理历史多么重要,但只要高考取消了对这两门课的考试,就会改变人的学习行为。如果你想全中国人民都学英语,很简单,你就考英语,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你检查什么,人们就做什么。
第三,假定检查实施不了怎么办?人们并不拒绝改变,人们拒绝被改变。
我们还要假定,即使有检查,大家也做,但大家却不努力和用心去做,为了保证检查的有效,怎么办?回答是要引入奖惩。人们并不拒绝改变,人们拒绝被改变。
如果你做了很多检查,他也按要求这么做了,但结果就是出不来,为什么?这时你会发现,你没有把这件事情与他的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他就没有真正的动力去做。人们是愿意改变的,只要你提供的报酬和回报让他感觉到物有所值,人们就会按你要求的办,但人们不能被强迫、被改变。如果一件事做了之后对我没有什么好处,我为什么要做?
执行“三化”:流程化,明晰化,操作化
人们之所以说假话,是因为可以不负责任。如果必须对后果承担责任,很少有人会说假话。
人都是会犯错误的,人都会有疏忽的时候,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漏洞堵住。我提出的方法是,要通过“法制精神”建立一种“逆向思维”:
假设战略不起作用怎么办?制定措施。
假设这个措施不起作用怎么办?检查。
假设检查不起作用怎么办?奖罚。
“逆向思维”的出发点,就是建立一套不相信能人的怀疑系统。
能人系统和法制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能人系统讲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法制系统或制度系统恰好相反,讲的是我即便相信你,也要假定你有问题,万一做不到怎么办?结果我就要制定一个防止你不行的制度,形成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的意思是说能人不行了,制度还行。只要制度还行,我们就不断地创造出机会让若干平凡的人把事情做下来。所谓制度系统所要求的就是,70%~80%的可能性要通过制度来解决。
剩下的20%~30%怎么办?通过人来弥补。这就实现了人和制度完整的统一。
一旦我们建立起制度之后,又如何实施呢?在这里我们提出制度执行力实施的三化原则:
1.流程化:交代的事情从头到尾要流程化。
2.明晰化:流程中的每个工作内容都要明晰化。
3.操作化:明晰后的工作内容需要进一步操作化。
所谓流程化,就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决策做成一个流程,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流程,都可以分成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成阶段之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
流程的最大好处在于从一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强调执行,而不是通过职责。流程管理思想跟功能管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功能管理往往强调事情本身,做这个事情往往就是为了目的,但是流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结果,为了公司获得效益,否则就宁愿不惩罚你,宁愿不考核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