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鱼钩与长矛
10211200000004

第4章 中国崛起最大的风险是企业战略迷失 (3)

C4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四个出发点: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个词,有无数人在讲,但很少有人讲到重点。为什么?因为这些讨论都不是基于原点讨论的。没有原点,就没有了科学的逻辑。比如有人说管理、技术、品牌都是核心竞争力……反正人们认为什么重要,什么就是核心竞争能力,这是不科学的。

比如有位著名经济学家,到处在讲核心竞争力。在他那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他一直在讲什么不是核心竞争力,但从来就不告诉你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

这位经济学家跟企业家讲:目前中国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第一点,就是核心技术。这就是典型的外行话。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

第一,核心。“核心”(core)就是起“决定”作用的。企业需要很多力支撑,其中只有一个力起决定作用,那个力就叫“核心竞争力”。

中国很多企业家,自己认为重要的,就当成核心竞争力,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第二,团体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必须与员工有关,否则,很有可能企业家一走,企业就完蛋了!所以,这个竞争力必须是组织性的、团体性的能力,一切与员工无关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技术和规模,无法与核心能力沾上边。

第三,竞争力。既然是竞争的能力,那就一定是一种商业能力,即一定能够为企业赚钱。如果这个“核心竞争力”不赚钱,那就肯定不是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经营中,既能起决定作用,又能够赚钱的唯一来源是实现客户价值。

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给客户创造独特价值的团队执行力。核心竞争力由两部分构成,对外与对内。对外是独特的客户价值,对内是组织执行力。

你能够给客户创造独特的价值,你就有独特的利润。独特的利润只能来源于独特的价值。就像空气,很有价值,但是它不特殊,所以不值钱。如果能把阿尔卑斯山的空气用软包装装来的话,它就值钱了。同样,这也是纯净水能卖钱的原因:水是不值钱的,但是水被污染了,所以纯净的水就值钱了。如果拿纯净水到农村卖给农民,他们买不买?不买,因为农村的水大部分都是洁净的,这并不完全是农民购买力的问题。

而对内,提供独特客户价值是由组织执行力来保证的,这来自企业全部的员工,而不是某一个人。

战略体系中,之所以要提“核心竞争力”这样一个词,意思是说,在企业里有一种能力是不能放弃的,这个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必须和客户有关,必须跟员工有关。企业的原点是客户和员工,这也是核心竞争力的原点。

为什么要永远站在战略的原点上?

战略的原点是什么?第一个是员工,第二个是客户。员工这条线解决的是“人心”的问题。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强调的是愿景规划、价值观、战略目标,以此来凝聚人心。客户这条线是竞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哪个企业获胜由客户决定,赢得客户,也就赢得了胜利。这叫不战而胜,是竞争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事都要听客户的,有时候为了对客户负责,就需要引导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是两层意思:一是企业尊重客户的需求;二是在尊重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对客户有所要求。

除了员工与客户以外,还要安排好时间周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比如可口可乐,它的战略业务链就事先作了假定——在美国市场的现金流没有了怎么办?回答是投资亚洲市场。所以,在十几二十年前,它就投资亚洲市场。如今,在美国以外的市场,可口可乐销售量大约占了销售总量的1/2。

战略的原点还关系到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核心竞争力解决的是组织执行力的问题。很多公司都感觉自己没有执行力,要么队伍涣散、人心不齐,要么没方向,大家不朝着一个方向跑。什么是执行力?以跑步为例,有两种:一种是跑得非常快;一种是跑得虽然慢,但是,跑的方向永远不变。

第二种执行力更为重要,就是说,宁可慢一点,但是方向一定要对。在执行力打造上,为什么全世界的优秀企业,都不使用成功学的逻辑?成功学对打造执行力是很有帮助的,它强调每一个人都是最棒的,但是,成功学是无法持续的。首先,谁也不能天天这么喊;其次,如果个人太厉害,制度就容易出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很厉害,就不需要考核制度了,当然企业的制度设计能力也就没有了。

那么,最好的执行力是什么样的呢?是盯准一个目标,往前跑。跑得快当然最好,但跑得慢一点儿也没关系,关键是能一直锁定方向往前跑。万科就是这样的公司,万科跑得速度不快,但是锁定目标。请相信:一旦锁定了目标,总有一天会厚积薄发。

第四节 战略的四大标准

企业如何能够实现长盛不衰,为何有的企业只能昙花一现?衡量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基本问题来回答:第一,凭什么来凝聚人心?第二,凭什么来指导我们的业务发展?第三,凭什么获得比较竞争优势?第四,凭什么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这四个问题被我称为“持续发展的战略底线问题”。

这四个问题构成了4C战略框架(参见表1-1),这是我与所服务的公司在咨询实践中创建的一个战略框架。在我们的战略框架中,西方MBA教材中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如波特的五力分析、SWOT分析——在我们的模型中都没有被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用,作为分析工具它们有着很大的价值,但这些工具在战略分析中,回答的并不是本质性的问题,比如波特的五力分析是一种工业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回答的是我们“可以”(might)做什么;而SWOT分析则是一种联系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工具,回答的是我们“能够”(can)做什么。无论“可以”还是“能够”,回答的都不是“不得不”(have to)或“必须”(must)做什么这样的本质问题。

表1-1 4C战略框架

我们认为,战略分析必须要回答企业兴衰这样的本质问题,我们所构建的4C战略框架,非常简单,就是那么四个基本问题。有时候最简单的往往最深刻,但也往往容易被忽视,就像鱼儿往往是离开水之后,才知道对于它最重要的不是饵料,而是水。

C1用人标准:选什么人,用什么人,相信什么人?

C1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凭什么来凝聚人心?这是思想底线。既然企业持续战略的设计从根本上讲,不过是对商业法则和价值公理的遵守过程。那么,企业凝聚人心战略的第一个要点是建立企业的愿景规划——企业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公司?第二个要点就是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以明确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不仅要回答商业的目标,还要回答员工的目标。员工并非是为企业工作的机器,必须在企业获得一个价值观认知,这就涉及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第三个要点是战略目标,也就是所谓的商业目标,比如,在某年某月某日企业的市场份额、营业额等指标达到什么标准。

从愿景规划、核心价值观到战略目标是从远到近、从虚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认清目前的位置。就像开车一样,只有注视远方才能不偏离方向,这一过程表明任何未来愿景规划的实现,都是通过一步步的商业化过程达到目标的。

愿景规划与核心价值观是“虚的”,但它回答了长远的目标与动力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成为不变的“愿景与核心”,而战略目标是商业目标,是愿景规划与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愿景规划与核心价值观解决的是“灵魂需求”,战略目标解决的是“物质需求”。

虚实结合是凝聚人心的关键,为什么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好运?因为所有持之以恒的人都有“愿景和核心”,存有“愿景与核心”的商业目标可以给予人更多的好运。

C2业务标准:如何不迷失在短暂的繁荣中?

C2回答的问题是凭什么来指导我们的业务发展?企业是要赚取利润的,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没办法生存。但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今天企业赚取利润的意义并不大,这些利润只有在未来的目标背景下才有意义,因此整合业务链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今天、明天、后天的钱从哪里来。不能只顾今天猛挣了几个亿,却放弃明后天不管了。就持续发展而言,今天破产和明天破产有什么两样?

那么,如何整合业务能够使今天、明天、后天能持续地赚取利润?精心整合今天(核心业务)、明天(增长业务)和后天(种子业务)的三层业务链:第一层面的核心业务,是指那些直接影响近期业绩、提供现金流维持企业存在的业务。核心业务之所以作为优先考虑的第一层业务,目的是要明确今天的钱从哪里来,保证今天的繁荣。

第二层面的增长业务,目的是要明确明天的钱如何获得。增长业务是正在崛起的新业务,具有高增长性,并且有取代第一层面的潜力,并将最终取代第一层面。

第三层面的种子业务,目的是准备好未来的种子,既然是种子,就不容易长大,所以需要精心培育、重点选择,这样种子才能长大、开花、结果。

从战略上来讲,企业对三层业务链的安排,不仅仅是在安排今天赚取利润的业务,还要把明天、后天的业务综合考虑,并且将它们同期纳入不同的操作状态,否则等第一层业务衰竭再考虑第二层业务,那可能就来不及了。很多时候并非企业不想持续下去,而是当它转型的时候,它已经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了。

如果企业精心构造了三层业务链,可以说从业务整合方面就获得了持续增长的业务框架。但拥有三层业务链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发展不会出现问题,一些优秀企业的三层业务链是完整的,但仍然没有足够信心回答10年后经济仍然繁荣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三层业务链的平衡管理,本质上来说不仅是对业务的整合,同时也是对企业文化的挑战。因为第一层面的目的是赚今天的钱,也就是做现金流,对这类人的要求就是把钱赚到,第二层面的目的是为明天赚钱作准备,是开展一些不能马上盈利的业务,第三层面的目的有点儿类似于风险投资,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业务。

要使这三个层面的业务在企业和谐生存,应该如何管理这个企业?可以预见难度是很大的。当所有的工作标准和要求都是针对第一层面业务时,第二层面的业务进展有可能不太顺利,甚至可能受阻,更不用说第三层面了。

这就是目前联想总裁杨元庆、TCL总裁李东生等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企业家面临的处境。国际化无疑是这些公司增长业务的目标,但国际化要求的人才,与国内市场要求的人才是不同的,所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也在于此:国际化是人才的国际化,是文化的国际化,而这正要这些以中国市场起家的优秀企业去完成新的企业文化革新。

C3竞争标准:什么是竞争的成败?

做企业,一定要超过别人。凭什么超越?衡量企业如何获得比较竞争优势有两个标准:宏观标准和微观标准。宏观来说,是对业务的梳理,即业务方向是不是集中在核心业务、是不是竞争地位高的安全区;微观来说,是对竞争的判断,即从产品、区域和客户三个维度去判断是否拥有优势。

核心业务是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因而也是战略规划中最基本的入口。没有对核心业务清醒的认识,就没有真正的战略规划。非常奇怪的是,人们对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往往感到非常兴奋,“人们偏离其核心领域越远,就越容易对他们一无所知的领域满怀热情”。然而机会的增加同时也使决策和机会的优先排序变得非常复杂,风险也就增加了。就像著名的贝恩咨询公司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很少有公司能够从他们的非核心业务中赚到钱。

我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许多看似完全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最后都不幸消失了。因为这些企业总是遏制其核心业务蕴涵的潜力,而醉心于多元化经营。如果企业不理解并且不好好保护自身的核心业务,就难以正确地选取增长点。如果选错了增长点,企业就面临着双重危险:一方面浪费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偏离核心业务并将它置于不受保护的境地。

确定了核心业务的另一个标准是安全区。安全区通常可以用科尔尼增长矩阵来衡量。这一增长矩阵的横坐标是竞争地位,纵坐标是市场地位。把所有业务放到框架里面来,唯一的安全区在市场地位高和竞争地位高的地方。

企业必须把自身的竞争地位提高,否则业务就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典型的例子,如中国的银行、电视台存在的问题都是市场吸引力大,但企业竞争力低,这使它们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安全区!多元化经营为什么最后失败的多?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企业不太可能把所有业务都纳入安全区。

那么,企业如何进入安全区,或者说怎样获得竞争优势?凭什么比别人强?在衡量企业如何获得比较竞争优势的时候,衡量底线是个三维指标——产品、地域、客户。企业在这三个方面做得好,就会比对手强大。

在产品维度上,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企业要侧重生产哪些产品?第二,目前的产品结构是不是合理?第三,企业是不是应该开发新产品?

在地域维度中,我们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地域分布是不是合理?第二,今后发展的重点区域在什么地方?

在客户维度上,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企业如何细分客户群?第二,企业为客户群提供的服务吸引力有多大?第三,企业的重点客户在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三维指标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只做一部分,不做全部。做竞争优势不是一锅端,要有选择地做,这样才能获得战略主动性。因为有选择,企业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某些方面,就会比对手强。

C4持续标准:如何以人为本,不战而胜?

C4是我们所说的持续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扩张的基础,只有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扩张,才有持续的可能。没有核心竞争力,那就是只为获取利润,跟持续发展无关。比如联想集团宣布进入房地产市场。如果联想并没有经营房地产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战略上判断它进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一笔钱,否则以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军房地产市场就叫转型,而不仅仅是赚钱了。

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是转型还是赚钱?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点所在。如果不是基于未来,那么企业今天赚多少钱都毫无意义,10次赚的钱一次失败就足以倾家荡产。一切扩张如果不是基于核心竞争力,那么我可以很负责地下结论:这一举动很危险。生产万宝路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收购了和路雪,3年之后惨败而归,因为企业扩张后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也没能培育出核心竞争力,结果就只有惨败而归。而诺基亚在20年前是木材制造商,当它转向通信之后,如果不是在通信领域培养起核心竞争力,是不可能成为通信行业领头企业的。

为什么?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根深蒂固的一系列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凭这种能力,企业才能有一流的表现。但这种能力在企业里要成为一种集体性的“根”是很难的。

在4C战略体系中谈到竞争优势时,一定要作两个区分:一个是外在资源的优势,通过特定资源获得外在竞争优势,就是在C3里提到的比较竞争优势。另一个是人的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人的能力,形成的优势是C4所强调的持续竞争优势。

比如,在上学时你考试分数高,是比较竞争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你学习能力强。学习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是内在的能力。因此,当谈到核心竞争力时,必须明确三点:

第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能力,不是外在资源的强大。

第二,核心竞争力是人的能力,不是物或可以继承的资产。

第三,核心竞争力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是相较于对手的优势。

核心竞争力的两个标志是:第一是价值性,即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第二是价值的释放,即能够大大地降低对手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总结以上分析,在衡量一家企业是可以长盛不衰,还是只能昙花一现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如果愿景规划、核心价值观与战略目标、业务链、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不匹配,那么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如果三层业务链不纳入平衡管理的轨道,那么持续的繁荣也不可能实现。因为,三层业务链的挑战是对人的挑战。问题不在于钱,而在于人。首钢集团有钱就可以做软件,但如果用钢铁文化进行管理,这种文化就可能无法包容软件人员的创新能力。三层业务链纳入平衡管理,实际上是文化创新性的包容问题。

第三,如果不集中力量在核心业务上形成比较竞争优势,而是到处出击,那么企业将面临因资金链压力而有可能导致崩盘的危机。

第四,如果核心业务不能从三维(产品、地域、客户)获得比较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将面临因对手攻击而有可能导致衰亡的危机。

第五,如果业务扩张不是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那么持续的增长将不可能实现。

第六,如果目前的企业繁荣不是建立在内在能力上,那么外在支撑失去之时,就是企业的衰亡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