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0512300000010

第10章 心胸宽阔,人生宽广(2)

可见,忍让并不会让你真的失去什么,相反却可以带来很多利益,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善忍的人。一个学会了忍让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将变得越来越乐观、豁达,对待别人的不足,他就会用爱心劝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者因感动而遵从;一个学会了忍让的人,他必然有一种智者的情怀,更有一种仁者的境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大肚必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一个学会了忍让的人,他必然善于沟通和理解,善于体谅和包涵,善于妥协和让步,生活和工作都能做到洒脱自如。

懂得谦虚退让的人才可保全自身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李叔同禅语

“谦虚退让是保全自身的最好方法”,这是弘一法师一生遵守的准则之一,他不但自己这样做,也以此来劝诫芸芸众生。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所强调的就是凡事要克制,要忍耐。当然,并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利益面前多退让,胸怀宽广,心胸大度,为人低调,处事冷静,不要见利忘义、得理不饶人。

谦虚退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学习的榜样,西晋时期的羊祜就是其中之一。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左中郎将的蔡邕的外孙。虽然出身高贵,但羊祜为人处世谦虚退让,毫无官宦人家骄横跋扈的恶习。

羊祜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一一谢绝了。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虚恭顺的颜回。曹爽专权时,曾任用羊祜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被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只是谦虚地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任命他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羊祜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属其上。

后来,因为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做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戒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虽然羊祜一再谦让,但晋武帝还是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三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但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凡是他所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这样做未免太傻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枢。他的外甥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羊祜时,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羊祜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以自身谦虚退让的德行和操守赢得了上至国君,下至黎民百姓的一致肯定,更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假如他对晋武帝的赏赐恩宠都是来者不拒,势必会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和憎恨,恐怕他早就置身于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而无法自拔,最后也会危及自身的安全。

弘一法师说:“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大师是想告诫我们,对于身外的利益,不要去争,适度的谦虚退让可以使我们处于安全的生活环境,而不用担心别人会对自己不利,生活也就多了一份轻松和快乐。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处处尊重别人,坦承自己的错处,则人际间就会很平和、很幸福、很快乐。

宽容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交流

宽著以心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李叔同禅语

弘一法师把宽容看成一种暖流。在他眼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最重要的是宽容。所以他说:“以宽厚的心胸来对待同仁、朋友,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使每个接触的人都感到温暖、祥和。”

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最难得的是那种不求回报的给予,因为它以爱和宽容为基础;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味挑剔、苛责,只能令人更加反感,可能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

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毕业回国后,在天津工业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到上海任《太平洋报?画报》副刊编辑。1912年秋,《太平洋报》停办,他应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他教的是图画、音乐两科。这两科,本来是学生所忽视的。但自从他任教以后,却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过去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学生成群结队外出写生。这原因,一半是他对于这两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干他的感化力大。他的感化力,全由其对待学生和蔼的态度中产生出来。

单说音乐。学生上他的音乐课,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轻松和新鲜。摇过预备铃,学生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每次都看到李叔同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了。那些以为先生还没有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是笑着骂着推门进来的同学,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都低着头,红着脸,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去。他们偷偷地仰起头来端详这位先生——高高而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宽阔的前额,细长的眼睛,隆正的鼻梁,扁平宽阔的嘴唇两端有深涡,流露出威严而又和蔼的表情。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教课笔记簿、粉笔盒。曲谱整齐地摆在上面,琴案上还放着本节课的讲授内容。上课铃响了他才站起来深深地一鞠躬,然后开始上课。钢琴的护罩早已卸下,琴盖上只放着怀表。黑板上清楚地写着授课的题目。

有时,有的学生上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下课后,李叔同就用很轻却很有力度的声调郑重地说:“某某同学,你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就会很和蔼地对这个学生说:“下次上课不要看别的书。”说过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吧”。而出去的人,则感到脸孔发烧发红。

有一次下课时,最后出去的学生,无心把门一带,碰得非常重,发出很大的音响。等这个学生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叔同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回来。进了教室,李叔同用很温和的语气对他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也是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

又有一次,上弹琴课,几个学生分为一组,围绕在琴旁,看李先生示范演奏。这时,有一个同学放了一个屁,虽然没有声音,却很臭,其他同学大都用手捂住了鼻子。李叔同只是眉头皱了一下,然后继续弹琴。下课以后,同学们还未出门,他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还有一句话。”同学们站住了,都看着他,他同样用很温和的语气说:“以后放屁,请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是一鞠躬,表示可以出去了。同学们都忍俊不禁,一出门去,赶快跑到远处大笑一场。

在李叔同的课堂上,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对学生总是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他对学生总是慈眉善目,和颜悦色,也没有训斥过谁。因此,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

“宽著以心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李叔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箴言,因而,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推崇。

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尚的美德,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能融化心头的冰霜。人与人相处时,只有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才会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关键时刻的忍让,会让你受益无穷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裂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人率以想,我半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格言联璧》中禅语

《格言联璧》上说:“世事纷扰,常不随人愿,因而容易让人变得顽固;遇到别人与自己对抗,事情多而繁杂,这个时候最容易动肝火。如果做事刚烈愤激,不但于事无益,还会与人结怨,自己也做不成事情,这是最愚蠢的做事方法。如果在关键时刻懂得忍让,便会带来说不尽的好处。”

弘一法师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或陷入绝境时,请记住一个“忍”字;要冷静,要学会控制自己;在忍耐中求生存,寻转机,在忍耐中求发展,得胜利。俗话说得好:“忍字心上一把刀”,因此,在一些关键时刻、特殊时刻,人更需要有忍耐的度量和毅力,让自己能够渡过眼前的难关,为日后的发展谋求时机。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个懂得在关键时刻忍耐的人,如果没有他的忍耐,也许今天我们就看不到《史记》这部巨著了。

司马迁,字子长,生活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担任着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的太史令。父亲在临死之前要司马迁修一部通史,同时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遗愿,司马迁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著述《史记》的皓繁工作。为了尽早完成这部史书,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忘我写作,几乎断绝了一切往来应酬。然而,公元前99年,一场大祸从天而降,这就是“李陵事件”。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力大过人,善骑射。在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讨伐匈奴时,李陵自请独当一面,迎击匈奴。他长驱直入,不料遇上了匈奴大军。他与部下奋勇战斗,但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被匈奴打败,只好投降了匈奴。

消息传到朝廷以后,那些平日交口称赞李陵的朝臣一反常态,纷纷落井下石。司马迁深感不平,他与李陵虽无深交,但对李陵的为人一向非常敬佩,因而仗义执言,陈述李陵的为人和这次孤军奋战的功劳,认为不应该过分责备李陵。结果汉武帝勃然大怒,他觉得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外一个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正是汉武帝极其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他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而且判了死刑。

按照汉朝法令,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种是用钱赎罪。司马迁官小禄薄,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来。另一种是“减刑一等”,受宫刑,即阉割男性的生殖器。宫刑在当时的刑罚中是最残忍、最耻辱的一种。它不仅对人体残酷摧残,对人格也是极大的侮辱。面对这种屈辱的现实,司马迁悲痛欲绝,很想一死了之。

此时此刻,司马迁想到了《史记》的创作。如果自己死了,谁来完成《史记》呢?他又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如果《史记》不能完成,自己也对不起死去的父亲啊!在万般无奈之下,司马迁决定忍辱负重,用自己的著述辨善恶是非,以有益于天下。于是,他同意接受宫刑。司马迁受到宫刑以后,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在极度痛苦中,他曾想到自杀。但痛定思痛,为完成《史记》,他决心顽强地活下去。

出狱后,司马迁做了中书令,就是为皇帝掌管文书、起草诏令的文官。他之所以接受这个官职,也是为了不离开他所需要的皇家图书馆里面的图书资料,继续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就这样,他又忍辱发愤地度过了8年。当他完成《史记》这部历史巨著时,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到正式完成,司马迁一共花费了10年时间。如果从他年轻时的游历算起,《史记》一书几乎用尽了他毕生精力。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因为忍耐造就了《史记》,也成就了自己的名垂青史。

人的一生是一段漫长的旅途,不论顺境还是逆境,忍耐是一个人克服万难的法宝。因此,学会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

“忍”是一门人生学问,是一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成功智慧。孔子认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就是说在小事上不忍耐,就成不了大事。孟子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来告诉我们,忍耐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