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0512300000011

第11章 心胸宽阔,人生宽广(3)

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一定会遇到各种逆境。面对不顺,有的人不是沉着应对,而是整天忧心忡忡,觉得自己前途渺茫;更有甚者,年纪轻轻就选择自杀。与之相反,坚强的人绝不会让困难成为自己前进的绊脚石,他们会默默地做准备,等待时机的转变。

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会忍耐,只有懂得忍耐,才能克服人生中的各种困难,成就伟大事业。

与褊急之人相处要宽宏大量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李叔同禅语

“遇到气量狭小、性情暴躁的人,我用宽宏大量的心胸来包容他;遇到阴险狡诈的人,我用坦荡无私的心胸来对待他。”阴险狡诈的人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害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尚且要用坦荡的心胸去感化他,那么对于气量狭小的人我们更应该包容。

弘一法师不喜欢那些气量狭小、性情暴躁的人,认为他们很容易生气,动不动就急,实在不好相处。但是,大师不会因为他们的这一性格缺陷就对其避而远之,而是胸怀宽广地原谅他们的不足之处。大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避免冲突升级;另一方面,他会在你的宽宏大量下自惭形秽,改正错误。这样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古时候,有一个气量狭小而性情暴躁的年轻人,他常常听不了几句话就发起脾气来,还喜欢跟别人打架。因此,周围的人都不愿意接近他,他觉得很孤独。

有一天,这位年轻人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在说法。听完以后,年轻人发誓一定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他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别人吵架、打架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往我脸上吐口水,我也会轻轻擦去,而不会像从前那样抓住他的脖领子教训他一顿了。你说这样可以吗?”

一休禅师听了年轻人的话,笑着说:“何必去擦掉呢,就让唾沫自己干了吧?”年轻人听了,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怎么能这样做?”一休禅师说:“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唾沫,只要你心里觉得这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年轻人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怎么办呢?”一休禅师回答道:“这不是一样嘛!不要太在意,只不过是一拳而已,疼痛最终会消失。”

年轻人听了,认为一休禅师说得实在太荒谬了,终于忍耐不住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狠狠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一休禅师丝毫没有在意自己的头已经肿起一个包,而是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年轻人一下子愣在了那里,这个一向气量狭小、性情暴躁的人终于被一休禅师的宽宏大量所折服。

看来,宽宏大量确实是与气量狭小、性情暴躁的人融洽关系的妙招。在平日的生活当中,遇到这类人,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笑了之。遇上气量狭小、性情暴躁的人冒犯你,可以暂时置之不理,有时可以一笑置之。这种笑,可以是泰然处之的微笑,也可以是表示藐视的冷笑,还可以是略带讽刺的嘲笑,让他的满腔怒火在你的一笑之间慢慢熄灭。

压住火气。如果你自己也是个气量狭小、性情暴躁的人,你和他针尖对麦芒,那就很容易让战争升级。这时,你特别要压住自己的火气,平心静气地说服对方;也以可摆事实讲道理,消除对方的误会,让他的脾气发不起来。

察言观色。注意揣摩气量狭小、性情暴躁之人的心理状态。有些人可能心情不好,总想找茬发泄一下。这时你就迁就他一下,否则你会成为他的“出气筒”,他会借机把自己在别处的不满发泄到你身上。遇到这种情况最好避开,等他情绪缓和下来的时候,再跟他谈你所要谈的一切。

只要你有宽阔的胸怀,你就不会再那么计较别人的言行,而他也会因为你的宽容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进而以后能有所收敛,直至逐渐改正过来。

有知错就改的胸怀

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了凡四训》中禅语

这是弘一法师在讲座时常说的一段话。意思是说:“罪恶深重的人会遭报应的。表现为经常心神混乱、糊里糊涂易忘事;或者无缘无故地烦恼;有时遇见有德之人感到羞愧难当,无比沮丧;有时听到了正确的道理引起自己不高兴;有时去帮助人反而招致别人的怨恨;有时晚上做梦颠三倒四,甚至说起话来胡言乱语、狂妄自大,这些都是作孽的表现。假如一个人具有以上各种情况中的一种,就应该马上警觉起来,振作起来,去恶从善,舍旧从新,不能再自己耽误自己了。”

俗话说:“知错就改不算错,知错不改错加错。”弘一法师说这段话的目的,就是告诫那些曾经犯错的人,知错就改才会获得人们的原谅和敬重,对于自己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到海州游览。孔子听到隆隆的声响,对子路说:“山的那边在打雷和下雨,为何还要赶着去?”子路说:“这不是雷雨声,而是海浪拍岸之声。”孔子从未见过大海,想到海边去看看大海,于是孔子一行乘车到了海边的朐阳山下。

孔子和他的弟子爬上了山顶,只见水天相连,海阔无际,他们都兴奋极了。这时,孔子感到又热又渴,他让颜渊下山去舀海水来喝。

颜渊拿了盛器正要下山,忽听得身后有人在笑。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回头一看,是个渔家孩子,于是就问他笑什么。那个孩子说:“海水又咸,又涩,不能喝。”说完,他把盛了淡水的竹筒递给了孔子。

孔子喝了水,解了渴,十分感激那个孩子。正想道谢,忽然海风吹来了一阵急雨,子路一看着急了,大声嚷道:“糟糕,现在到哪里去躲雨呢?”

那个渔家孩子对大家说:“你们都不用着急,请跟我来!”说完,那孩子就把一行人领进一个山洞,这是他平时藏鱼的地方。孔子站在洞口边躲雨,边欣赏雨中的海景,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两句诗:“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孔子的三个弟子都齐声赞扬孔子的诗做得好,那孩子却持反对态度,他对孔子说:“千层浪、万点坑,你有没有数过?”孔子心服口服地对孩子的反诘表示赞同。

雨停后,那孩子又到海上打鱼去了。孔子回想起刚才发生的几件事,歉疚而又自责地对三个弟子说:“我以前讲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看来这并不妥当,还是应该提倡‘学而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在当时已是名扬天下的贤人,但是,在一个孩子面前,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勇于承认。我们每一个人在犯错误之后都能这样勇于承认错误吗?。

俗话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改正。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是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当我们犯错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大脑,不要因为好面子而不肯承认,这样可能会误导那些正确的人。犯了错后,不要一错再错,要懂得弥补,否则,你就不会完善自己。

虚怀若谷,自谦有得

一条青竹杖,操节无比样。心空里外通,身直圆成相。渡水作良朋,登山堪依仗。终须拨太虚,卓在高峰上。——宋·汾阳善昭禅语

弘一法师说,这首诗暗藏了“和光接物”的禅意!他进一步解释说,“和光接物”就是指以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与人友好相处,唯有这样才能去除心中的烦恼与顾虑。

虚怀若谷是一种自谦,然而很多人却缺乏这种自谦,尤其是一些稍有点成就的“人物”。他们中很少有人会说:全凭机遇好,才得以享此地位荣誉。或者,即使口头谦虚,那心中的尾巴,却早已翘到天上去了。这些人往往是粗俗浅显、无大智慧之人,成绩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

江河之所以能纳百涧之水,就是因为身处低处。做人也应如此,只有将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汉高祖刘邦驾崩以后,吕后总览朝政,这期间南越王赵佗在岭南自治,不服朝廷管制。

朝廷大臣普遍认为赵佗根本不堪一击,纷纷劝说吕后出兵攻打赵佗,收复南越。他们说,“南越为蛮族之邦,其军队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昔日高祖皇帝无心攻打他们,便实行了安抚政策。现在我国兵强马壮,物资丰厚,正是讨伐南越的好时机!”吕后担心兵祸再起,没有同意立即发兵,然而她还是对南越王赵佗充满了鄙视。

长沙国和南越为邻,长沙王为了扩大势力,极力主张对南越用兵。长沙王见吕后不肯动武,于是建议禁止在南越边境上进行铁器交易,以遏制南越的发展。赵佗见朝廷政策有变,十分气恼,他便派军队攻陷了长沙国南部数县。吕后派兵反击,攻入南越国境内,平息了战争。

吕后死后,汉文帝即位,在南越的问题上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办法。一位反战的大臣对文帝说:“我乃天朝大国,要打败小小的南越不在话下。可问题是,现在我军受不了南方的酷热潮湿,若打起仗来一定伤亡惨重。何况蛮族人生性野蛮,不好治理,我们胜了也会在南越的事情上大费精力,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文帝问觉得很有道理,便问这位大臣的看法。这位大臣回答说:“做事不能为了虚名而受实害,如果皇上不在意取胜的虚名,那么就可以不去战胜南越,改攻伐为安抚。南越一旦受了皇上的恩惠,一定会感恩自省,消除对我国的敌意,这样国家就安宁了。”

文帝于是撤出南越国的汉军,对赵佗好言安慰。赵佗的亲人墓地在真定,文帝就将真定赐给赵佗,并派人按时祭祀。文帝又寻访赵佗的亲属,对他们礼遇优待,还亲封他们做了朝廷的高官。

赵佗知道这些事情后果然被感动了,从心里敬重文帝。他上表文帝请和,说:“从前我不明事理,冒犯天朝的神威,现在看来我是罪孽深重啊!”赵佗请求以藩属国的身份,入京进贡。从此南部边境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