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0512300000025

第25章 心无妄求,知足常乐(3)

贪欲虽说是人之本能,但能不能驱除贪欲这块乌云,关键在于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说贪欲是人的本能,说贪欲的诱惑太大抵御不住,等等,各种说法只不过是骗人骗己的借口,都是为自己的贪欲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总之,贪欲对于人来说不是个好东西,如果你想驱除贪欲这块乌云,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远离它。

人要学会知足,知足才能常乐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净空法师禅语

弘一法师常用这句禅语告诫人们:如果一个人不能从生死中解脱,就是因为他贪欲太深,因为贪欲产生怨恨不能使你超脱,他的人生产生很多辛苦。

其实,人想快乐很容易,学会知足就行了。无论名利地位,还是饮食起居,皆是如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弘一法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可以从他抄录的经文中看出来。

弘一法师出家后是过午不食的。有一天,在中午以前,夏丐尊居士送饭菜给他,并且在桌旁陪着他。其实,碗里只有些萝卜、白菜,可是在弘一法师看来,这对他来说几乎是盛宴了。大师很高兴,用筷子郑重地夹起一块萝卜来放入口中,细细咀嚼,那种神情,让人见了不禁感动。

弘一法师的行为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惜福,要知足常乐。

这个道理虽然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在名利面前,真正能够做到知足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在名利面前,恰恰是不知足,拼命地去追求,结果失去了本该有的快乐,甚至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南宋有一位大臣叫韩侘胄,他在南海县任县尉时,曾聘用了一个贤明的书生,韩侘胄对他十分信任。韩侘胄升迁后,两人就断了联系。宁宗时,韩侘胄以外戚的身份,任平章,秉国政。当他遇到棘手的事情时,常常想起那位书生。

一天,那位书生忽然来到韩府,求见韩侘胄。原来,他早已中进士,为官一任后,便赋闲在家。见到他,韩侘胄十分喜欢,要他留下做幕僚,给他丰厚的待遇。这位书生本不想再入宦海,无奈韩侘胄执意不放他走,他只好答应留下一段时日。

韩侘胃视这位书生为心腹,与他几乎无话不谈。不久,书生就提出要走,韩侘胄见他去意甚坚,便答应了,并设宴为他饯行。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回忆在南海共事的情景,相谈甚欢。到了半夜,韩侘胄问他:“我现在掌握国政,谋求国家中兴,外面的舆论怎么说?”

这位书生立即皱起了眉头,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叹息着说:“平章的家族,面临着覆亡的危险,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韩侘胄知道他从不说假话,因而不由得心情沉重起来。他苦着脸问:“真有这么严重吗?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位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了韩侘胄一下,摇了摇头,似乎为韩侘胄至今毫无察觉感到奇怪,说:“危险昭然若揭,平章为何视而不见?册立皇后,您没有出力,皇后肯定在怨恨您;确立皇太子,也不是出于您的努力,皇太子怎能不仇恨您;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一批理学家被时人称作‘贤人君子’,而您欲把他们撤职流放,士大夫们肯定对您不满;您积极主张北伐,并没有不妥之处,但战争中,我军伤亡颇重,三军将士的白骨遗弃在各个战场上,全国到处都能听到阵亡将士亲人的哀哭声,军中将士难免要记恨您;北伐的准备使内地老百姓承受了沉重的军费负担,贫苦人几乎无法生存,所以普天下的老百姓也会归罪于您。平章,您以一己之身怎能担当起这么多的怨气仇恨呢?”

韩侘胄听了大惊失色,汗如雨下,一阵沉默后,又猛灌了几杯酒,才问:“你我名为上下级,实际上我待你亲如手足,你能见死不救吗?你一定要教我一个自救的办法!”

这位书生再三推辞,韩侘胄仗着几分酒意,固执地追问不已。这位书生最后才说:“有一个办法,但我恐怕说了也是白说。”

书生诚恳地说:“我亦衷心希望平章您这次能采纳我的建议!当今的皇上倒还洒脱,并不十分贪恋君位,如果您迅速为皇太子设立东宫建制,然后,以昔日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劝说皇上及早把大位传给皇太子,那么,皇太子就会由仇视您转变为感激您了。太子一旦即位,皇后就被尊为皇太后,那时,即使她还怨恨您,也无力再报复您了。然后,您趁着辅佐新君的机会,刷新国政。您要追封在流放中死去的贤人君子,抚恤他们的家属,并把活着的人召回朝中,加以重用,这样,您和士大夫们就重归于好了。你还要安靖边疆,不要轻举妄动,并重重犒赏全军将士,厚恤死者。这样,您就能消除与军队间的隔阂。您还要削减政府开支,减轻赋税,使老百姓尝到起死回生的快乐。这样,老百姓就会称颂您。最后,您再选择一位当代的大儒,把平章的职位交给他,自己告老还乡。您若做到这些,或许可以转危为安,变祸为福了。”

韩侘胄一来贪恋权位,不肯让贤退位;二来他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雄心尚未消失,所以,他明知自己处境危险,仍不肯急流勇退。他只是把这个书生强行留在自己身边,以便及时应变。这位书生见韩侘胄不可救药,岂肯受池鱼之殃,没过多久就离去了。

后来,韩侘胄发动“开禧北伐”,遭到惨败。南宋被迫向北方的金国求和,金国则把追究首谋北伐的“罪责”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在朝野中极为孤立的韩侘胄被南宋政府杀害,他的首级被装在匣子里,送给了金国。

这位书生已经把利害关系摆在韩侘胄的面前,而他却视而不见,一意孤行,最终惨死收场,这都是贪欲太深的原因。

其实,生活中的韩侘胄有很多,他们都保持一种贪欲不足的心态,尽管他们都知道贪欲太强不是好事,同样也知道知足才能常乐,但就是不能摆脱欲望的牵绊,不能真正做到知足,这是他们人性中的一大弱点。

无论如何,为了我们能够持久地快乐生活,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欲望,真正地做到知足常乐,品尝人生的幸福。

欲望太多会让人迷失本性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手气,气偏则戾。——民间楹联中禅语

关于人的欲望,弘一法师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在他眼里,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比如满足自己必须的衣食住行等,这都是很正常的。然而,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一个人的欲望如果过于强烈,就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做出一些在别人眼里是莫名其妙的一些事情。

所以,弘一法师常用这句禅语劝诫弟子: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太多会让人迷失本性。

佛陀时代,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一天,听说佛陀在舍卫国大开法宴,演说妙法,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烈日下,二人挥汗如雨地低头疾行,走着走着,觉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半点水源,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走。正当二人走得精疲力竭时,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远处!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这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不是也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你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没喝水的比丘听完,不为所动地说:“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便得到了法眼净。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

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地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询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发生的事享告佛陀,佛陀即呵斥说:“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佛陀更进一步说:“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这个故事说明:修炼品德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时时刻刻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获。

其实,人就是一种充满欲望的动物,只有当欲望的洪水将他们淹没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人的生存过程,就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当然,要看追求的是什么。切不可欲望太盛,所求过多,不懂得克制自己,这样就有滑入万丈深渊的危险。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其实,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不会成为束缚自己前进的绳索,而是披荆斩棘的利剑。它能让你选择正确的道路,避免误入歧途,从而得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凡事要有度,无度必生害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清·金兰生禅语

“财富地位,往往成为聚集怨恨的根缘;才华能力,常常就是招致灾祸的根由;名誉声望,往往成为引来毁谤的媒介;欢欣快乐,常常就是走向悲凉的开始。”弘一法师说,这句话就是告诫世人:凡事要有度,自省自律知进退,才可避免灾祸。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做任何事情,追求任何东西,都要把握一个度,切不可过分。在适度的范围内,就不会有大的过失;超出了适度的范围,危险随时就会出现。

杨修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才子,恃才放旷,不知收敛自己的才气,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才能,总是在曹操面前过度炫耀自己,结果招来杀身之祸,令世人惋惜。

东汉末年,杨修以才思敏捷、颖悟过人而闻名于世。杨修在曹操的丞相府担任主簿,为曹操掌管文书事务。曹操为人诡谲,自视甚高,因而常常爱卖弄些小聪明,以刁难部下为乐。不过,杨修的机灵、颖悟又高过曹操,致使曹操常常生出许多自愧不如的感慨和酸溜溜的妒意。

有一天,曹操招了一些工匠在丞相府后面修建花园。当花园落成之际,曹操亲自去察看了一下。花园修建得错落有致,景物相宜,曲径通幽,极富情趣,曹操十分满意。走出花园后门时,曹操忽然停下脚步,上下打量一番,皱了一下眉头,随即从侍从手中要过笔来,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没说一句话,转身就走了。

究竟是什么意思?工匠们琢磨来琢磨去,就是琢磨不透。这时,杨修走了过来,工匠们像见到救星一样,一把拉住他,把刚才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杨修一听就明白了,“丞相嫌后门宽,要缩小一点哩。”他笑笑说。

“是丞相说的吗?”一个工匠不放心,问了一句。杨修摇摇头,用手指指门说:“‘活’字在门中,这不是‘阔’字吗?”匠头埋怨说:“丞相跟我们说一声不就行了,何必要跟我们打哑谜呢?”于是按杨修给的新尺寸,工匠们将花园的后门改窄了。

第二天,曹操又来了,看了看改装后的园门,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便不露声色地问匠头:“是谁叫你们这样做的?”匠头战战兢兢地说,是杨主簿吩咐的。曹操笑着说:“我就想到是杨修教你们这么做的。这小子,也算是机灵到家了。”曹操嘴上虽在夸奖杨修,心里却不痛快。

一次,北方来人向曹操进献一盒精心制作的油酥,曹操开盒尝了尝,觉得味道很好,因此连说了两声“好”,随即盖上盒盖,在盒上题写了一个醒目的“合”字,便走开了。曹操的侍从们凑到了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谁也不知曹操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决定请杨修来琢磨琢磨。

杨修来后,默默地思索了一会儿,便动手打开这盒油酥。一个老文书连忙说:“不要动,这可是丞相喜欢吃的呀。”杨修对大家说:“正是因为它味道好,丞相才让我们一人一口分了吃,大家尝尝吧!”老文书不放心地说:“你这鬼精灵,别捉弄我们了!”杨修大笑道:“这盒盖上写着‘合’字,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一人一口’吗?你胆小,你就不要吃,反正我是要吃的。”说完,拿起一块油酥就塞进嘴里去了。大家一想,有道理。顷刻之间,这盒油酥便被众人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曹操得知又是杨修猜中了他的心思,口中喃喃地说道:“杨修果然是一个机灵之人。”不过,自负的曹操心里却酸溜溜的。

有才能是杨修的特长,但也是他的短处,因为他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在合适的地方。曹操自知比不上杨修,心中充满了嫉妒,甚至想着要怎样教训他,但表面上却始终不动声色。

建安十九年春,曹操亲率大军进驻陕西阳平,与刘备争夺汉中之地。刘军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又逢连绵春雨,曹军出战不利。曹操见军事上毫无进展,颇有退兵的意思。

这天,曹操一个人吃着饭,同时也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动。一个军令官前来请示曹操,当晚军中用什么口令。军中规定每晚都要变换口令,以备哨兵盘查来人。此时,曹操正用筷子夹着一块鸡肋骨,于是脱口而出:鸡肋。”军令官听了也觉没有什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