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0512300000027

第27章 言语谨慎,多积口德(1)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李叔同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要想在生活中应对自如,就应该言语谨慎。

“闲谈莫论人非”才是君子之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清·金缨禅语

“一个人独自静坐的时候,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和别人聊天闲谈的时候,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很熟悉,弘一法师对此理解得比常人更深刻。

一年春天,弘一法师准备去无锡慧山。弟子们送他下山,其中一个弟子随口对他说:“现在的僧人,大多数污浊庸俗,并且很少修行,使人看了都憎恨厌恶,外人看了怎会信佛。我知道不应该妄加评论别人的长短,但是他们这些人已经到了积习难除的地步,真不知道将来如何治理这些事情?”

弘一法师听后,严肃地说:“说人过失,已经是很不应该了。出家的僧人,修为有高有低,向来就是不一样的。我们既然不知道他们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又怎么能够随便去议论呢?况且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如果这样看待问题,恭敬尚且不够,又怎么能够怠慢呢?”一番话说得那个弟子面红耳赤,惭愧地低下了头。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弘一法师教导我们“闲谈莫论人非”,那么,我们有意见和想法时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一定要当面说出来。

在这方面,西汉时期的汲黯就是背后从不议论他人是非,因而被世人传为佳话。

汉武帝脾气不好,同时又是好大喜功之人,所以大多数的臣子碍于天子的权威,对他都是当面极力讨好,而背地里却常常说三道四。但有一位叫汲黯的大臣偏不这样,他有什么意见就当面给汉武帝提出来,而私下从不和别人谈论汉武帝的是非。

汲黯在汉武帝时官至右内史,列于九卿,属于权臣。当时,汉武帝常常招集一大帮文学儒者,大家在一起说的都是一些仁义道德的话。对于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大多数大臣都是当面夸赞汉武帝是多么仁爱、多么英明,私下里却免不了议论。汲黯对汉武帝的做法也不赞成,但他不是在背地里小声嘟囔,而是敢于当面给汉武帝提意见。

有一次朝会时,汲黯对汉武帝说:“你内心里有那么多满足不了的欲望,口头上却说要行仁义,像你这个样子难道也想像舜、禹那样使天下大治吗?”这一番话弄得汉武帝不仅无话可说,而且连脸色都变了。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暗暗地替汲黯捏了一把汗,幸而汉武帝没说什么话。等他下朝后,汉武帝对身边人说:“真厉害呀!汲黯这股子憨劲儿。”

有人责备汲黯不该当面指责皇上,他说:“天子设置公卿大臣辅佐他治理天下,难道是希望大家都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只会阿谀奉承,把他往错路上引吗?我们这些人既已就其位,就应尽职尽责,有什么话就当面说出来。如果只是在私下里议论,皇上又怎么会知道呢?如果人人都只顾明哲保身,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后来,汉武帝自己也说:“古代有所谓社稷之臣,像汲黯这样子的大约也没有多少。”

通常,在别人背后议论是非的人,就算他不是小人,但也绝不是君子。因为真正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真正的君子如果对人有意见会当面提出来,让人改正。那种当面说一套背后说一套的人,长期下去离小人也会不远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为人,应该做到光明正大,有想法和意见就当面提出来,努力做到“闲谈莫论人非”。

指出别人的过错也有尊重

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明·吕新吾禅语

吕新吾的这句禅语意思是说:“指出别人的过错要能够使他从心底里感到惭愧,这样小人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指出别人的过错采用过激的方法,那君子也会变成小人。”

面对犯了错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常人的做法是:上来把对方大声训斥一顿、骂一顿,批得体无完肤,直至对方无话可说。岂不知,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本来你的初衷是好的,指出别人的错误,帮助别人来改正错误,可是,由于你的这种过激的方式,别人不但不会感激你,而且会对你产生怨恨,因为这种过激的方式严重损害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你的过激行为,致使他根本无法认识错误,别谈改正错误了,因而他还会继续犯这种错误。

弘一法师由此劝诫我们,不要做“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的事,要掌握方法,做“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的事。

苏东坡,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优越的客观条件,为他后来成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苏东坡长大以后,无论文诗词画,样样精通,且各有超人之处。

苏东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以后,进京述职,先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东坡就在书房里等候他。他突然发现砚台下放着一张未写完的书稿,题目是《咏菊》。就看见上面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大为惊异:西风,一般是指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在深秋盛开,秋风又怎么能吹落呢?老相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难道真的应验了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遗憾之余,又不禁诗兴大发,便提笔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依旧放在砚下。又等了一会儿,仍然不见王安石醒来,苏东坡便告辞回府了。

王安石一觉醒来想起《咏菊》诗还没写完,便信步来到书房。取出书稿一看,两句已成四句。仔细一看笔迹,知道是苏东坡写的。一读,不禁思绪万千:苏轼自视才高,过于放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凭臆断妄下结论,今后如何担当重任?我一定要通过这件事,让他悟出一些道理来!主意一定,王安石便令人查明湖广缺官册,奏明皇上,就将苏东坡调到黄州作团练副使。

苏东坡到黄州后,因为团练副使是个闲缺,无事可做,便常与友人登山玩水,饮酒赋诗,不觉将近一年。重九过后,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有友人来访,苏东坡忽然想起后院的菊花开得正好,于是两个人就去后院观赏。一到花棚,苏东坡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只见菊花尽落,满地金黄!

不久,苏东坡因为公事再次进京,又特意去了一次相府。苏东坡一边跪拜王安石一边说:“学生在黄州目睹了秋落黄花,才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从今以后,我将不再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谦虚谨慎,举一反三,以求真知灼见!”王安石喜笑颜开,急忙搀起苏东坡,并说了许多劝勉和激励的话。

教育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怒斥、训斥别人是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别人很可能不会接受,甚至产生怨恨;滔滔不绝地说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可能使人听起来厌烦,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像王安石这样不动声色地用事实去教育人是另外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很巧妙,在事实面前错误会显露无遗,而且还能够避免因为训斥等过激方式给人造成的心理伤害。

其实教育是一门学问,正如弘一法师所说:“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这就是一种巧妙地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之所以妙,就妙在无言胜过有声,能够让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不正是我们原意看到的吗?

使用过激的言辞要慎重

激之而不怒者一定有大量,必有深机。——李叔同禅语

弘一法师的这句禅语说的是:“用过于激烈的言语对待别人,而那个人却不动怒,那么这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特别宽广的话,就是极有心机。”

通过这句禅语,弘一法师提醒我们:使用过激的言辞时一定要小心,因为你所面对的可能是心胸宽广的人,也可能是极有心机的人。当然,如果是胸怀宽广的人,就不要紧,因为他不但不会生气,而且还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遇到极有心机的人,你就很危险了,他们即便表面上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其实心里却对你恨之入骨,总是在寻找机会来报复你。

赢政刚即位时,无论是对臣还是对民都很谦恭,在用人方面,他从不计较某个人的出身和经历,并能充分听取臣下的意见,这自然使手下人对他十分忠诚。

公元前236年,各国诸侯力图合纵抗秦,尤其是韩、魏、赵三国居于诸侯七国中央之地,是秦东进的主要障碍。且燕国与赵国相临,若此四国合纵抗秦,必会对秦构成重大威胁。为了离间四国合纵,秦王赢政忧心忡忡。这时,有一位叫顿弱的人出现了。

顿弱是秦国的一介平民,但他富有智谋,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惯用离间术。赢政听说此人之后,很想单独与顿弱谈话,想看看他对国政有什么见解。但顿弱知道赢政性格狂傲,不易服人,于是他便故意端起架子,让人传话给赢政说:“我生来就不会向别人下跪参拜,如果大王能允许我参见时免去跪拜之礼,我就可以去面见。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去见他的。”但赢政不因顿弱提出的条件而生气,反而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见到赢政,顿弱张口就说了一句让赢政摸不着头脑的话,借以吸引赢政的注意力。他说:“天下有一些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也有一些无其实却有其名的人;还有一些无其名且无其实的人,大王您知道吗?”

赢政果然对此大感兴趣,他很干脆地回答:“不知道。”

顿弱解释说:“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是商人,商人不种田不种粟,但家中却囤积谷米,所以说商人是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是农民,农民虽有生产粮食的名声,但家中却没有积粟,所以说农夫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人;无其名又无其实者是大王您啊!您虽登上了王位,拥有万乘车马、天下财富,却不能供养父亲,得不到孝子之称,自然也无孝子之实,所以,大王便是既无其名也无其实的人。”

听到这里,嬴政勃然大怒,顿弱明明是在挖苦他!但怒言未发,只听顿弱又说:“山东有六个诸侯国,以大王的威力不能征服他们,可是却把威风撒在母后头上,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啊!”顿弱这里所说的母后之事,是指赢政亲政后因母亲有私宠行为而被他赶出宫的事情。对于顿弱的考问,赢政听了虽然生气,但还是忍住了,并转移话题问顿弱说:“山东的六个诸侯国该怎样兼并呢?”顿弱竟以赢政母后这样耻辱的事情和敏感的话题来刺激赢政,无异于揭他的伤疤。依赢政对母后淫乱后宫之事的敏感程度,他早就要暴跳如雷了。然而,为了听到统一六国的良策,赢政宁愿受辱,胸怀不可谓不宽广。

顿弱见赢政未恼,便将话切入了正题,他献策说:“六国之中韩国所处的位置,好比天下的咽喉;而魏国所处的位置,好比天下的胸腹。大王可以给我万金,让我去韩、魏游说活动,收买韩、魏两国所信任的王戚贵臣,让他们为秦做事。秦若在他们国家有了内应,那么取两国就易如反掌。而韩、魏到手,天下也就会成为大王的天下了。”

顿弱的话正合赢政的心意,他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便采纳顿弱的计谋,赐给他万金做资本,先后迫使韩、魏、赵、燕四国服从于秦。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都是因为赢政能够做到激之而不怒,以国事为重。

人有七情六欲,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听到不顺耳的话时,难免要发火、动怒,这是很正常的事。赢政是个胸怀宽广的人,他能够做出别人不能够做到的事,虽然很恼怒,但是为了秦国的大业,他能够忍住怒火,采纳别人的意见。假如顿弱遇到的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君主,后果恐怕就不好说了。

由此看来,我们在使用激烈的言辞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另外,还要看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给自己引来祸端。

评论别人要带着几分厚道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明·吕新吾禅语

吕新吾的这段禅语说的是:“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要带三分的厚道。不要太直接就能远离祸端,应该给人留有掩盖之路,触动人的心理让他产生悔悟之意,要给人留有足够的体面,胸怀要像天地含蓄各种之气那样宽广。”

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常常犯这样的毛病:在评论别人的时候,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从来不愿意换位思考,总想找出别人的毛病。找出别人的毛病之后,又极力夸大这个毛病,把小毛病说成大毛病,把大毛病说成一无是处,这就是不厚道的表现。

弘一法师一直强调:在评论别人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厚道,别总是把别人的坏处夸大,没有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的毛病其实比别人的还要大。

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别人身上的错误和缺点,也要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这样做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乾隆皇帝在用人方面很有才能,这和他能够对下属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关。

乾隆二年,宗室德沛到任湖广总督后,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暗中调查总督史贻直,结果发现他在任内有接受盐商贿赂的嫌疑,于是便向皇帝请示可否公开查处。史贻直当时已经内调回京任工部尚书,此人熟悉政事,有办事能力,因此乾隆指示德沛“史贻直身为大臣,朕不忍扬其劣,当别有以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