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5世界证券市场的第一场泡沫——英国南海事件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牛顿
1720年的秋天,对于英国来说,是个非常混乱的时期。一场由于投资狂潮而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让英国的股市陷入极度的异常。经济的脱轨,颠覆了人们对股市繁荣的幻想,并在急速下跌的行情之下,残留一片狼藉。
这场投机事件是金融工具创新的结果,归根结底也是受到了法国约翰?劳理论的影响。与同时期的法国一样,英国也面临严峻的财政困难。在处理危机时,他们发现,约翰?劳曾宣传的金融工具创新理论在发过应用得非常成功,并让法国的公债减少,政府的压力减缓。
出于一样的目的,英国也决定借鉴金融创新的方式,只是,得到的结果却不尽人意。
投机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英国的南海公司。该公司由英国政府立于1711年创立,目的主要是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并重建公共信用。时值英国的辉格党解散,为政府增加了巨大的信用危机。为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该公司认购了总价值近千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为了回报南海公司,政府依照年利率6%的高数值付给南海公司利息,并将南海公司经营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税收永久性地免除,还赋予它南海贸易经营的垄断权。
起初,南海公司以南大西洋贸易为主,而这在普通人眼里就是在做攫取埋藏在南美东部海岸财富的生意。因为,传言中认为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挖不完的金矿,只要南海公司拿英国的商品去交换,就能带回来当地土著人付给英国人的金锭银锭,就会获得成千上万的金银财宝。除了南海公司自己,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南海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但现实是:当时的西班牙政府管理这些殖民地非常严格。殖民地的居民被禁止同外国人进行交易。所以,南海公司只能做每年一次的贩奴交易,且所获利润还需要向西班牙政府“上供”。
经过近10年的经营,南海公司没有任何起色,西班牙政府的“吝啬”,让南海公司没有捞到一滴油水。1719年,在极大的经营压力下,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求助。公司的主管们建议可以将南海公司的股票同英国国债相兑换。一来可以减少英国的国债,为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压,二来,可以促进南海公司的股票发行。英国政府认为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立即表示接受。
于是,南海公司几乎收购了全国大部分的债券,成为了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同时它也达到了当初的目的,公司的股票价值因拥有者增加而大幅上升。为进一步加强人们对南海公司的投入,公司还散布了关于西班牙政府会开放贸易的烟雾弹。民间的投资者一听说这一消息,认为黄金白银从此将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而来,纷纷涌向证券市场,购买南海公司的股票。
此时,一则消息恰如时机地迅速传来,西班牙政府做出妥协,将让南海公司在智利和秘鲁沿岸威力交通的目的使用其四个港口。恐怕没有什么消息能比这更让投资的公众兴奋的,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坚定了。
交易所火爆起来,南海公司的股票成了抢手货。海市蜃楼般的美好前景,激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半年之间,股价猛涨。到1720年9月,南海公司的股票达到每股1000英镑!比之前发行的价格多了将近7倍多。
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迅速上涨的效应下,有很多人争相效仿要建立公司,并发行各式各样的股票。英国在忽如一夜的时间里,增加了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对于这些公司,人们的了解非常少,但他们认为,公司的经营范围等没必要熟悉,只要公司能为自己获取巨大利润就行。于是,只要是证券市场上发行的股票,都成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投机对象。
问题是,这些新成立的公司根本没有多少能持续经营一个月至上,然后就消失了。每天都有新公司上市,有旧的公司退出。而透过这一切,剩下的其实只是个纯粹的骗局。
那些有心计的人会在公司上市之前,大肆描绘公司的美妙前景,但一旦获得融资,就会卷款而逃。其中有一个最荒唐的计划就是,有一位伦敦的印刷工人,突发奇想,提出要建立一个公司,需要50万资本金,每股100英镑,只要有人敢于首先存入2英镑,就能在一年后得到100英镑的回报。他几乎没有在自己的招股认购书上说明自己将用这些钱做什么,但人们却一样照单全收。一天之后,这个公司的股票居然卖出去了将近1000股。这个印刷工人见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就带着得到的钱偷偷溜出了英国。可见,当时投资者的盲目已经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南海公司见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争夺了自己的市场资源,便开始采取行动。他们利用同政府的密切关系,成功地说动议会出台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此法案又被成为“泡沫法”,因为,当时那些新出现的公司就如泡沫般,很容易破产。这实际上是政府打击民间股票发行的一部法律,但它在打击“民间泡沫”的时候,却大大助长了南海泡沫的形成。
南海公司的股票再次上扬了,股价的上涨形势惊人。最高潮时,南海公司的股票总值竟然可以达到全欧洲(包括英国)现金流通量的五倍!其股票的涨幅已经达到了700%。
物极必反,南海公司在鼎盛的时候,被爆出同政府机关官员的贿赂丑闻。在南海公司运行中存在的大量腐败行为被一一呈现出来。许多政府官员,被指出是可耻的内幕交易者。甚至包括财政部长在内,他在南海事件中,掠获近90万英镑的巨额利润。为了摆脱关系,很多官员卖掉了所持有的股票。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大举抛售。1720年8月,南海公司的股价从775英磅起下跌,直到290英磅,即将跌到发行价!
由于《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出台后,人们在再次投资时冷静了许多,他们学会了质疑,质疑南海公司是否也是个大骗局,是否值得投资。因此,南海丑闻一出,原来的投资者很快就将南海公司的股票脱手了。可以说,丑闻的败露,击溃了人们对南海公司的信任,骗局背后的低效率经营,将南海公司彻底摧毁。
南海公司曾经尝试挽救股票下跌的局势,但南海泡沫已经吹得太大,超过了他们所能控制的范围。当人们看到南海公司不过也是个巨大的骗子时,愤怒地将股票抛得一份不剩。公司的信用一天天丧失,南海公司的董事却再也无力回天了。
1720年12月,公司的资产从1.64亿英镑缩水成6100万英镑。年底,政府不得不宣布对南海公司进行资产的全面清理。南海公司元气大伤,不过在政府的支持下,免于破产。但,参与投资的民众却无处诉苦,破产者不计其数,甚至有的人还丧失了养老金。而贷款给投资人炒股的银行接连倒闭,只有英格兰银行等几家大银行幸免。
南海事件让民众从此对股份公司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对股票交易也心存怀疑。它让人们第一次亲身的体验并使用了“泡沫”一词,并在证券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股票是投机商人卖给人们的“毒药”。直到一个世纪以后,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才得以重新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