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识人、了解自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10873800000022

第22章 防范不利于你的人和事(2)

关于嫉妒。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至圣先贤留下了许多痛心疾首的篇章。李肖远在《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是说,森林中长得特别挺拔的树木,常常会被暴风摧折;土堆突出了岸边,急流必然会冲击它;道德品质极高的人,每每会受到那些嫉贤妒能者的非议或诽谤。

正确对待嫉妒的基本办法是,不要对嫉妒者反目而视,仇恨相加,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比如,某人和你是大学同学,你晋升为处长,可他却在你手下当一名科长。其实,他的学识、能力、经验等等与你相比,并没有很大的距离,假如没有你,肯定是他被提升。他现在所处的地位,有很大偶然性。如果你能这么想,就会同情他,理解他,即使他有些嫉妒,也不会怪罪他。在这一感情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办法,便可望减弱他的嫉妒。相反,一旦发现别人嫉妒自己,便怒火中烧,形之于色,或洋洋得意,或置若罔闻,便会使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对方的妒火会越烧越旺,后果不堪设想。

在对嫉妒者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应该采取具体的对待办法。

首先,故意示弱,以减弱嫉妒。帕金森先生在《管理艺术精粹》中说:“大多数组织在结构上像一座金字塔。当一个人向金字塔顶端爬去的时候,最重要的岗位越来越少。因此,一个新近被提升的管理者,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首先,他从前的大多数同事深信自己应该得到这个职位,并且为自己没有得到它而不快。但特别重要的是:一个被提升的管理者必须想尽办法表现出谦逊和不气势凌人。他一定不要忘记他从前的共事者。”一位大学副校长任职以后,因嫉妒而生出了一场闹剧。原来他是一位普通教师,在二十几年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结识了许多“难兄难弟”,往来甚密,不分彼此。学校班子调整时,有关部门任命他作了副校长。上台以后,他对可能因此而招来的嫉妒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曾经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们,颐指气使,呼来唤去,动辄训斥。没有多久,就召来一片责难。一天,他正在召集学校中层干部会议,忽然,门被猛然推开,进来一位“难弟”大声喊道:“××,你真够意思!刚扔下要饭棍,就打‘花子’(指要饭的人)!”全场为之骚动,这位副校长的处境十分尴尬。

该校长的失策在于,不懂得示弱之法。尽管大家对他很嫉妒,如果他能够十分注意谦虚和气,尊重下属,特别是尊重那些“老搭档”。让他们觉得,我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偶然的机遇高升副校长,工作全仗各位支持,否则将一事无成,寸步难行。这样,谁会自讨没趣和你撕破脸皮?

在同一所大学里的系主任,就懂得示弱之法。他刚刚被提拔为系主任时,有一位同事有点嫉妒他,总找茬出他的“洋相”,使他难堪。后来,这位系主任走到他家,诚心诚意地和他谈心,并把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全部亮了出来,说:“我本人无论教学还是教学管理,经验都很贫乏,管理一个系的教学工作,实在勉为其难,以后,请你一定尽力帮助我”。示弱之法很有效,从此以后,那位教师再也没有找他的麻烦,反而经常为他出主意。

最后,对小名小利退避三舍。竞争胜利者切忌:利无论大小务必不抢先。事业上获得成功,已经成为嫉妒的目标,在有关引人注意的小事上还要争先、“把尖”,可谓火上浇油,实在是下策。如果能够将更多的名利给予不太如意的人们,便可以慰藉其焦急之情,减弱一点嫉妒。有些不明智的领导者,一遇评先进、选劳模的事儿,务必挺身而出,唯恐落人之后。殊不知,这会越来越加剧下属对自己的嫉妒,导致自己“后院起火”的恶果。早在先秦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就主张:“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不要同下属争名逐利,凡事抢先。他认为同下属争名利,必然失去下属的支持,失去自己的地位,“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现代的人们,确实应该仔细玩味一下“不敢为天下先”的真谛,以减弱嫉妒。

武则天时代有个丞相叫娄师德,可谓一位肚子里撑得了船的宰相。史书上说他“宽厚清慎,犯而不较”,意思是说他处世谨慎,待人宽厚,对触犯自己的人,从不计较。他弟弟出任代州刺史,临行前,他弟弟为了使他放心,表示:“以后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擦干就是了,决不让你担心!”而娄师德却忧虑地说:“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人们唾你脸,是生你的气;你把唾沫擦掉,岂不是顶撞他!这只能使他更火。怎么办?人家唾你,你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脸上的唾沫,不要擦掉,让它自己干。”

显而易见,“唾面自干”,这种不谙是非、不讲原则、一味退让、盲目屈从的做法,在今天看来,十分迂腐可笑,不足为训。然而,娄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较”的精神,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可取的一面。这一面就是豁达大度,气量如海。

气量如海,大度待人,对社会交际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在矛盾面前,若能够有较大的气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就会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逐渐改变对方的态度,使得矛盾得到缓和。刘少奇同志主张,一旦与他人发生矛盾,受到他人错误对待,应该有“单恋”的精神。不因对方在对待自己态度上有错而改变自己初时的热情和真诚,始终不渝地以友好的感情对待对方。有了这种“单恋”的态度,便能唤起对方的良知。这是有道理的。三国时期,东吴老将程普原先与周瑜不和,关系很不好。周瑜不因程普对自己不友好,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不抱成见,宽容待之。日子长了,程普了解了周瑜的为人,终于受到感动,体会到和周瑜交往,“若饮醇醪自醉”,即就像喝了又浓又醇的美酒。会“自醉”一般。

战国时“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蔺相如原来出身低贱,只是赵王的宦官头目缪贤门下的一个管事,因为他出使秦国,“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又不辱使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王论功封他为上卿,位居老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扬言“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之计较,使廉颇又感动又惭愧,“将相和”的故事也就传为千古佳话。气量如海,大度待人,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威信。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每个人都需要威信和影响力。没有威信和影响力,领导者不足以统御下属,教师不能教育好学生;商人卖不出货物;农民种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男人么,怎样建立自己的威信和影响力呢?其办法和途径有多条,然而气量如海,大度待人就是其中之一。大度待人,对那些错误地对待自己,有愧于己的人不计前嫌,热情对待,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彼此问的隔阂,而且反过来会激发对方的感激心理。

唐伯虎佯狂避祸

唐寅,即唐伯虎,明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是“江南四才子”之一。他为人豪放,放荡不羁。唐伯虎年轻时就显示了他超人的绘画才能和写作才能,每年家乡的“比贤大赛”他都能得到冠军,与他同时代的祝枝山等人都曾败在他的手下。一时间,唐伯虎的大名传遍了整个苏州,人们都称他为“苏州第一才子”。

不久,唐伯虎的大名就传到了京城宁王朱宸的耳朵里。宁王很有权势,他不仅得到了皇帝的宠爱,而且他还广施恩惠,笼络了大批的人才。不仅朝中官员大部分都是他的党羽,而且许多有才能的学子也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宁王听说唐伯虎是个人才,就打算着将他请到府里来,可是唐伯虎这个人虽然喜欢享受,但是不喜欢过有拘束的生活,不想依附权贵。所以,当宁王派人来请他时,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唐伯虎越是推辞,宁王就越觉得他有性格,心里就越是喜欢他,想得到他。于是,宁王又派人来请他,而且这次带了更多的礼物,这里面包括历代的名书、字画,是宁王多年积累的所得,唐伯虎看到这些珍品,着实喜欢的不得了,拿在手里总是舍不得放下。看到宁王这么求贤若渴,唐伯虎不好再推辞,答应接受宁王的邀请。

来到宁王府,唐伯虎受到了宁王非常的待遇,他被安排到宾馆里住下,享受着最优厚的待遇。唐伯虎悠闲自得地住了半年,平日里和朋友们喝酒聊天,写诗作画,好不快活。宁王也不急于召见他,让他自由自在地过日子。可是,唐伯虎表面上什么也不关心,实则暗地里处处留意观察宁王的一举一动。他看到宁王倚仗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干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宁王看谁不顺眼,或者有人和他作对,他就会联合同党将他治罪。而宁王府的人也仗势欺人,欺压百姓,百姓们都叫苦连天。更有甚者,宁王还秘密培养自己的党羽和军队。

唐伯虎由此判断宁王日后一定会造反,为了避祸,他就装疯卖傻。当宁王派人给唐伯虎送东西的时候,他便脱光了衣服,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的坐在地上,头发蓬乱,浑身涂满了脏兮兮的泥土,见到来人还傻笑,并且还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官。来人见他这副模样恶心得要吐,唐伯虎就大骂来人,搞得那个人很没面子。匆匆忙忙地抱着礼物回去禀报宁王,宁王听说了这事,十分生气地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才?我看不过是个疯子,白白吃了我半年的粮食,把他赶出去!”唐伯虎逃离宁王府不久,宁王果然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受牵连的竟有千人之多。

热爱虚荣不是美德

重信守诺是一个人起码的立足品质,然而不懂变通,把它抬高到一个绝对不可越过半步的“雷池”,则是僵死呆板的表现。许多人执迷不悟,不懂反悔之道,因一时的轻率许诺和错误决定而处处受限制,这是一种愚忠,一种短见,一种只有傻瓜才会做的事情。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情况变得很明了,老是听从别人,寻求他人的赞同,并不是能够出人头地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两条道路的交叉路口有一棵树,一位圣人在树下苦思冥想,他的思绪被一位朝他飞奔而来的小伙子打断。

“救救我,”那位小伙子哀求道,“有个人误称我行窃,他正带领一大帮人追捕我。他们要是抓住我,就会剁掉我的双手。”他爬上那棵树,藏在枝叶中。“请你别告诉他们我躲藏在哪里。”他乞求道。

圣人犀利的目光洞悉那位年轻人对他讲的是实话。稍过片刻,那群村民赶到了,为首者问:“你看没看见有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跑过去?”

许多年以前,这位圣人曾发誓永远讲真话。所以,他说他看见过。

“他往哪儿跑啦?”为首者问道。

圣人并不想背叛那位清白无辜的年轻人,可是,他的誓言对他是神圣不可违犯的。他朝树上指了指。村民们把小伙子从树上拖下来,剁掉了他的双手。

圣人临死的时候面对老天的最后审判,他由于对那位不幸的年轻人的行为而遭到了谴责。可是,他抗议道,“我已经发过神圣的誓言,只讲真话,我有义务恪守誓言。”

“就在那一天,”老天回答道,“你热爱虚荣胜过热爱美德。”

聪明的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像。各位可知道,当米开朗基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跑去看,竟然不满意。“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基罗问。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

“是吗?”米开朗基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

随着米开朗基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员不得不躲开。

隔一会儿,米开朗基罗修好了,爬下架子,请那位官员再去检查:

“您看,现在可以了吧!”

官员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啊!”

送走了官员,米开朗基罗先去洗手,为什么?

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

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

先认错的好处

一对夫妇都会开车,先生长得粗粗壮壮,太太则娇小玲珑。

有一天,太太开车,先生坐在旁边。车子一路开进了上海。

碰上一个路口,红灯,车不是太多,太太的方向盘一扭,硬是冲了过去。

正有个警察躲在路边,于是被抓个正着。

“罚她!罚她!告诉她不能往前走,她还要走,连红灯都不看。”那丈夫居然大声对警察喊着。

警察先一愣,接着笑了起来,走到那太太旁边,看了看驾照,手一挥,放他们走了。

为什么?因为那太太已经够可怜了嘛!

两边争执,只要有一边知道先让步,无论让的是真是假,是五块钱,不是五分钟,事情就会变得顺利许多。

留三分地给别人,常能使彼此都获得更大的天空。

曾国藩家书的秘诀

清代的名臣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不外乎告诉家人一些琐碎小事,老农老圃也懂,算得什么大本领,值得留传给后人?分析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当时所建的功业,所处的环境,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的轨迹,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絮絮于这些琐碎细事,实际上正深厚地运用了老庄之道。

曾国藩兄弟,经过了九年的残酷战争,终于将曾经占领了半壁江山、摇撼京师、几乎取得政权的太平天国打垮了,他们所建立的“功绩”是满清入关以来,前所未有的,到达了“功高震主”的程度。在政治上,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危险与荣誉是成正比的,获得的荣耀勋奖愈多,危险也愈大。不但随时有失去权势财富的可能,甚至生命也往往旦夕不保。

清朝以特务手段驾驭大臣和各级官吏,雍正皇帝是用得最著名而收效的,雍正以后的清朝帝王,均未放弃这一手法。慈禧太后以一女人而专政,就用得更多更厉害,所以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写这些个鸡栏、菜圃小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看,期望在无形中消除老板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乡巴佬,以保全首级而已。

吴王夫差的保全之术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志向越大、责任越重,其成功与失败所具有的反差也就越大。当失败时能否吞下这口气,避让一时,而为将来之东山再起再铸辉煌保留火种,就成为失败者最艰难的选择最严峻的考验。不能屈只能伸未必就是真强者,也未必就有多难,因而他的失败也就是彻底的失败真正的失败,失败的价值也就是白白地付出了。而如果避让一时留得青山,那必定有更加耀目的辉煌。一起一落人之常情都经历过,而如果有几起几落那才是人中英雄世间奇迹呢!说到这里,我们都能想到越王勾践的故事。的确,越王权谋之艰难和落差之巨大,是中国帝王中大概是最早最难的。

吴越争锋,起初吴弱越强,吴王阖闾战败伤病未愈,不久死去,其子夫差即位。吴王夫差怀国仇家恨,刻不能忘。他常置一人立于内宫庭院,每当夫差出来,下人必耳提面命,质问吴王:“你忘掉越王杀父之仇了吗?”夫差随口应道:“深仇大恨,岂敢忘怀!”在如此氛围中,即使稍有疏忽或懈怠,也能骤然警觉,重新振作。就这样经年累月激励志气,又晨起夕归,演练战射。这就为越国的安全带来极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