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人们对顾客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商品短缺,什么都凭票供应。布票、粮票、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变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力里。那时候的百货商店里,售货员对顾客很少有笑脸。而是顾客拿出笑脸一遍又一遍讨好店员,想买点紧俏商品。问个三声五声,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态度,生硬的回答。那时候的顾客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上帝”。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以前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现在,市场的主导权已由厂商转向了顾客手中。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就等于了解了市场。比如海尔公司,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顾客用洗衣机洗红薯,这个信息反馈到公司。研究人员灵机一动,何不生产一种既能洗衣服又能洗红薯的特殊的洗衣机,投放市场,从而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为企业赢得了利润。企业时时刻刻想着顾客,站在顾客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赢得顾客。
而谁赢得了顾客,谁就赢得了市场,谁的企业就能够有所发展。所以“顾客是上帝”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而怎样才能赢得顾客呢?
一个人不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求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去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很多人都在努力往自己嘴里送,但太长了,自己永远都送不进嘴里。上帝又带他去了天堂,结果天堂里的人红光满面,欢声笑语,原来是一样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食,其乐无穷。其实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是: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爱心,有替别人考虑的责任心,生活是必然美好的!
心里只想着自己,而不为顾客考虑,是不可能赢得顾客的。只有一心想着顾客,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要求,赢得顾客,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胡雪岩认为,“顾客是养命之源”,商号的兴衰盈亏,全要靠顾客,只有得到顾客的信任与扶持,才有店铺的兴盛。
所以,胡雪岩把“顾客乃养命之源”作为“胡庆余堂”的店规,他要求店员把顾客当作活命源泉、衣食父母来尊敬,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胡庆余堂除了严把质量关之外,还通过优质服务来赢得顾客。胡雪岩说:“冷语伤客六月寒,微笑迎宾数九暖,如果对顾客不理不睬,甚至恶声恶气,商品再好,门面再漂亮,也会使人望而却步。”所以在胡庆余堂,“学徒刚进店,就要学习如何接待顾客”,“顾客到店后虽未到柜,店员就要先站立主动招呼顾客,绝对不能背朝顾客;顾客上门,不能回绝,务使买卖成交;顾客配药,不能缺味,务使顾客满意而回。”有这种一流的服务,胡庆余堂能成为与“同仁堂”比肩而立的大药店,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胡雪岩本是朝野闻名的“红顶商人”,身为二品大员,赐穿黄马褂,准予骑马进京。这样的殊荣也许有人一辈子都享受不到,这样的身份也许会让人想起胡雪岩肯定会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经商者,但事实却正好相反。胡庆余堂开张之初,胡雪岩本人还头戴花翎、胸挂朝珠、身穿官服,郑重其事地亲自接待顾客。
胡庆余堂开张之后,有一次,一位远道而来的顾客在胡庆余堂买了一盒诸葛行军散,打开来一看,露出不满意的神情。胡雪岩见到之后,急忙走过去,把药要过来看了看,看到此药确实有欠缺的地方,他于是向顾客再三表示歉意,让伙计去换一盒新的诸葛行军散。但不巧的是,那一天的诸葛行军散恰好已经卖完了。胡雪岩想到顾客远道而来也不容易,于是他就把顾客留下来住下,一切伙食归胡雪岩料理,并且向他保证,三天之内一定制出新药。三天后,胡庆余堂果然把诸葛行军散又赶制了出来,胡雪岩亲自把药送到顾客的手上。这位顾客被胡雪岩的这种服务感动了,于是逢人便说胡庆余堂的服务真周到。
同时,在胡庆余堂,胡雪岩还专门为顾客设置了休息室,以便顾客买药治病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以休息。每年杭州城流行病爆发的季节,胡庆余堂就免费供应清凉解热的中草药汤和各种痧药;在每年的杭州城庙会时期,胡庆余堂就降价销售药品;遇到危急病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接待就诊,哪怕是在隆冬腊月的夜晚也不例外。如在哮喘高发期的冬天,半夜三更常有病人敲门求药,值夜药工必定遵守胡庆余堂为急症病人现熬鲜竹沥的定规,劈开新鲜的淡竹,在炭炉上文火烘烤,待竹沥慢慢渗出,再用草纸滤过,当场让病人喝下。熬一剂竹沥一般要花两个钟点,病人一多,所需时间就更长了,但药工们总是急人所难,耐心细致的做好服务工作。
正是胡庆余堂这种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质量,把顾客作为自己的“养命之源”,真正地实现了“顾客是上帝”的宗旨,所以,使得胡庆余堂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至今仍然是国字号大药店,同时,也使得胡雪岩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日一心得:
做生意依赖的就是顾客,若是没有顾客,哪一门生意都做不成。而顾客的多寡又决定了生意的好坏,所以,赢得顾客是生意长久不衰的诀窍。
招牌所在,人心所向
胡雪岩语录:入行开店铺,都希望能够生意兴隆,不断发达昌盛,而生意应以店铺起名开始。店铺起名要与同行相区别,要适合所经营的生意,还要讲究吉利。
在《水浒传》中,武松回家探亲,路过景阳冈时,在山下远远就看见一面旗帜,上面写着“酒”字,这面旗帜就是这酒家的招牌,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酒店,知道这里有酒卖,有酒喝。
所谓招牌就是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别人一看这招牌,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卖酒的写有“酒”字招牌,开客栈的写有“某某客栈”的招牌,而开钱庄的就会写有“某某钱庄”的招牌。如果某一家店或某一种产品质量好、信誉好,那么,他们的招牌就会被别人称为金字招牌。就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
100多年前就出名的“狗不理包子”,其主人高贵友先是摆包子小摊,他乳名叫狗子。他手艺超群,做的包子特好吃,买的人很多,一忙起来没有时间与顾客打招呼,顾客揶揄他是“狗子不理人”,后来不知谁将其简化成“狗不理”。“狗不理包子”的名牌就是这样被顾客吃出来叫起来的,并享誉至今。现在,“狗不理包子”已经称为了一块名符其实的金字招牌。
所以,对于一家企业或家店铺来说,招牌就是它们的灵魂,只要招牌出来了,就不愁别人不知道有这样的一家店或企业。因此,要办好企业,往往得先打出旗号,亮出招牌,让人家认识你或美丽或独特的脸孔,借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从而达到扩大、发展事业的理想目标。这是古今所有实业家必须遵循的一条规矩。
从前,有个商人在镇上新开了一个店铺卖酒;为了标榜酒美,招徕顾客,特奉厚礼请来几个秀才,准备写一个招牌,挂在酒店前。甲秀才挥笔写出:“此处有好酒出售”七个大字。店家见了,点头赞许。乙秀才指出:“这七个字过于罗嗦,应该把‘此处’两字删去。”店家细想,也觉得有理,丙秀才又说:“‘有好酒出售’中的‘有’字多余,删去更为简约。”店家也觉干脆。可是丁秀才又振振有词道:“酒好与坏,顾客尝后自有评价,‘好’字宜删。”店家没有反对。这时,甲秀才生气地说:“删来删去,干脆留一‘酒’字,更为夺目。”店家欣然接受。所以,招牌就要简洁明了,让人一看就懂。卖酒的书一“酒”字、卖粮的书一“粮”字就境界全出了。
胡雪岩在创办自己的钱庄时就十分注重钱庄的招牌,他知道招牌出来了,那么生意自然而然就会来。
由于自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于是胡雪岩就把给钱庄写招牌的事让给了王有龄。王有龄尽管是个读书人,但是对于题招牌之事,也是第一次,题诗题画倒也简单,但是对于经商的招牌吗,那就不知道是怎么个起法了。胡雪岩虽然不知道题定招牌的遣词用字,但他知道题定招牌很有讲究。他认为,不管什么生意,招牌一定要响亮,容易上口,而且还要与众不同,省得跟别人搅不清楚。此外,既然是开钱庄,那肯定要和钱庄有关,要吉利。
胡雪岩尽管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说的这几点,确实是起好招牌的关键所在,可见胡雪岩尽管没有读书,但是见识倒也见得不少。招牌要容易上口,就是说招牌要响亮,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一看就能记住。如果招牌用字生僻,读起来拗口,自然不会给人们很深的印象。招牌要与众不同,就是使自己的招牌显得特别,能在同行同业中引人注目。用现代商务运作的观点看,一个与众不同的招牌,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独立的品味和风格。招牌要合适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店铺取名时,能结合本行业的特点,符合营运商品的要求,让人一看招牌就知道这家店铺是干什么的,自然也更容易让人注意。而招牌要吉利那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中国人特别讲究彩头,因而定招牌时特别讲究用字的吉利,这也符合商场上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商场上,无论买卖双方,都希望能够大吉大利,谁也不会喜欢自找晦气。
根据胡雪岩的这几点要求,王有龄想起了《华阳国志》上有这么一句话:“世平道治,民物阜康。”“阜”为大,并且此字还有丰富、盛多之意。“康”为安,屈原在《离骚》有词曰:“日康娱而自忘兮”,李善注:“康,安也。”另外,该字也有广大之意,如人人皆知的“康庄”一词。可否用‘阜康’二字?可以说完全符合了胡雪岩的要求,因此胡雪岩将这两个字念了两遍之后,立即欣然同意,“好极!……就是它。”
一日一心得:
招牌至关重要,招牌就是旗帜,招牌就是形象。一种产品有了一个好招牌,也就成了一种品牌,一家企业具有了一个好招牌,也就成为了一家成功的企业。
“戒欺”是发展的保障
胡雪岩语录:惟愿诸君心余之,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生意场上的“戒欺”指的就是产品质量要货真价实,不能欺骗顾客。
众多商家在推销其产品的时候,采用了种种匪夷所思的手段,上门推销、召开订货会、借助明星代言等,耗资不菲的资金在媒体广告上大肆宣传,如此等等,其实很多年过去,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便是用户的口碑,那就是产品的质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把产品质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市场就会把企业淘汰出局,若将不合格产品蒙混过关进入市场,必然被消费者所唾弃,犹如饮鸩止渴,所以广告、推销都只是一时之策,要想使企业真正的长远发展下去,那么,质量才是重中之重。
绝大多数企业也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若没有质量就等于没有生命,企业若不注重和讲究质量同样是自取灭亡。
胡雪岩就非常注重产品的质量,光绪四年(1878年),胡雪岩亲自写了一块“戒欺”匾,悬挂在胡庆余堂的大厅内。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讲的就是产品的质量,这是胡雪岩经商中“诫欺”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胡雪岩创品牌的重要手段。
“采办务真”是胡雪岩保证药店产品质量的首要前提。由于作为中成药主要原料的品种多、分布广,属性复杂,仅典籍所载就有3000多种,而中药特点是多味配方,每味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一味掺假,疗效就大不一样。有鉴于此,胡雪岩每年都派熟悉药材产地、生长季节、质量优劣的专人到全国各地的药材产区自设坐庄,收购道地药材,如:到河北新集、山东濮县等处收购驴皮;去淮河流域采办怀山药、生地、牛膝、金银花;去陕西、甘肃等省采办当归、党参、黄芪;去江西樟树采购贝母、银耳;去四川、贵州等省采办麝香、贝母、川莲;去湖北汉阳采办龟板;去东北三省采办人参、虎骨、鹿茸;向进口行家直接订购外国的豆蔻、西洋参、犀角、木香等。“胡氏秘制辟瘟丹”由胡雪岩邀集江南名医,收集古方验方,以74味药材研制而成,其中有一味叫“石龙子”,就是我们俗称的四脚蛇,可是能够入药的,却惟有在灵隐、天竺一带金背白肚的“铜石龙子”。为了这“道地”两字,每年入夏,胡庆余堂药工携师带徒,一起到灵隐、天竺捕捉。久而久之,连灵隐寺的僧人也熟悉了胡庆余堂这一惯例,只要听说是胡庆余堂来抓石龙子,总会提供方便,让他们采药济世。直接从产地进货可以克服从药材房进货中间环节多的弊病,从而降低了成本,使胡庆余堂能以低于别家药店的价格销售产品,让利于消费者,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确保药材质量。
“修制务精”就是在原料加工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中要精工细作,绝不允许偷工减料。如治疗癫狂症的“龙虎丸”,内含剧毒药品砒霜,按古方炮制规定,用白布把砒霜包起来再嵌入豆腐中,文火慢煮,待豆腐变黑(即砒霜中的部分毒汁被豆腐吸附)才能入药。为了防止服药者中毒,严格要求把已排除部分毒汁的砒霜与其他磨成细粉的药味搅拌得非常均匀。“局方紫雪丹”是一种镇惊通窍的急救药,在制作过程中因其中一味“朱砂”易与铜或铁发生化学反应,为确保药效,胡庆余堂不惜工本,耗黄金4两多、白银4斤,打造成金铲银锅,专门用于紫雪丹的生产。
同时,胡雪岩在胡庆余堂的经营过程中,还引用“真不二价”的准则。关于“真不二价”,还有一段传说,在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精通医药,以采药卖药为生,市场上别的卖药者常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买主讨价喋喋不休,而韩康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药材,他不许讨价还价,他说我的药就值这个价,叫“真不二价”。于是胡雪岩把“真不二价”引用了过来,就是想向顾客证明,胡庆余堂的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为了得到正宗的鹿茸,自己就亲自饲养鹿。并且胡庆余堂在制作全鹿丸时,要叫伙计穿着号衣抬着活鹿,扛着写有“本堂谨择X月X日黄道良辰虔诚修合大补全鹿丸,胡庆余堂雪记主人启”的广告牌,敲锣打鼓游街一圈,然后回来当众宰杀,以示货真无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