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11443800000015

第15章 武后始摄政(1)

武后在稳定了自己的后位之后,本是打算辅佐高宗再治出个“贞观之治”的,可是,高宗不是治世能君,再加上身体一天比一天弱了下去,武后面对这样一个丈夫和这样一种局面,加上心中对权力的向往,于是,开始走向了她的晋级之路。

帝后失和

高宗与武后尽管总给人感情融洽印象,但并不是没有矛盾的,我们说武后处死王、萧两人的手段在李治的内心打下了不好的烙印。只是李治依赖武后的果决和鼓励,而且那时两人的感情还十分要好,所以对武后也没有过多责问,但心里终存了芥蒂。高宗与武后矛盾的最终激化在于处理李义府的问题。

李义府的品质一向不好,这是武后知道的。武后之所以不动他,是因为他一直对武后忠心耿耿,是武后的左膀右臂。我们之前曾提过李义府先前犯过的案子,因为正处于清除旧有派系的关键时刻,所以,武后和高宗力保了李义府,不降反升。

李义府知道自己受宠,又有武后在后面撑腰,所以越发恃宠而骄。高宗龙朔三年,就是公元663年,李义府做右相典选(专门负责选拔官吏的官员),他看到有利可图,便干起了卖官鬻爵的勾当。官员的任用和升迁,不看政绩,而是看你给了李义府多少好处,李义府在这个过程中大大地捞了一把。这下可苦了那些寒门子弟,有才能也得不到提升,结果弄得怨声载道。高宗听说后很是恼火,就警告他说:“爱卿你的儿子和女婿都不是很检点的人,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我一再为你掩饰,你要好好地劝劝他们。”李义府听了竟然变了脸色:“您这是听谁说的呀,皇上?”高宗说:“我都这么说了,你又何必追问呢?”李义府后却大摇大摆地走了,高宗看他这样目中无人,心里更加气愤。

李义府是个迷信的人,他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便想找人给他看看风水。这时,有个叫杜元方的方士出现了。杜元方告诉他:“你的府第有狱气,应该积聚20万缗来消灾免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有牢狱之灾,要破财免灾才行。李义府一听可急了,这哪行啊,自己好不容易爬到这样的位置,怎么能有牢狱之灾呢!于是四处敛财。他盯上了谁呢?他盯上了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长孙延原来被流放到岭南,好不容易九死一生的回到长安,却没有官职。谁不想当官呢?李义府想到这一点,心里便打起了如意算盘,接着就去找长孙延。见了面,开门见山地说:“长孙延,你是名门之后,因为父亲犯了罪才被株连,我现在给你个机会,让你有所作为怎么样?”长孙延一听这个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急急忙忙地筹好了一大笔钱送给李义府。李义府说话还真算话,真给长孙延弄了个六品的官当。这个官给了不要紧,却一下子激起了众人的愤怒。你不给寒门子弟当官的机会也就罢了,还给罪臣的孙子官做,这是什么居心?马上就有看不上李义府的人向上边反映这个情况了。反映什么呢?反映李义府与反臣子弟勾结。高宗正不知道给知法犯法、不顾皇帝颜面的李义府点什么教训。现在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高宗自然不会放过,立马立案侦查。这一查不要紧,查出了更多的罪过,数罪并罚,什么卖官鬻爵啦,什么贪赃枉法啦,什么造反啦……总之,罪恶滔天。

高宗越发地生气,于是在龙朔三年四月的一天,把李义府给逮捕了,交给有关部门审理,又派大臣李勣监审。

高宗下令把李义府除名,流放到巂州,就是现在的四川西昌。他的儿子李津也被流放到了振州。其他的与他沾亲带故的、买了官的,流放的流放,罢免的罢免。李义府也一直没有被召回朝廷,死在了流放地。

高宗算是给朝廷除了大害,但是这时候有个人不愿意了,谁呀?就是武后。李义府是武后的人,向来是她的左膀右臂,这么一搞就相当于砍掉了她一只胳膊。武后老大不高兴,不高兴也没有办法,李义府罪证确凿,又民怨纷纷,特别是得罪了高宗。武后只好忍痛割爱了。但是,这一件事让武后意识到李治也并不是事事都听自己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武后有了思虑,保不准哪天他对自己产生厌倦,也会像废除王皇后那样废除自己。武后琢磨着怎样才能让自己享有不被别人主宰的权力,一想到这个,就想到了皇位。一想到皇位,武后又开始踌躇起来。女子夺位可是千百年来没有的事情,这想法是不是太荒唐了?武后寻思着。

李义府被贬对于武后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高宗的气焰显然看涨。毕竟是男人,谁还不能有点个人见解呢?天下毕竟是李家的,怎么就不能由自己多做些主呢?高宗也感到自己对武后的依赖过重了。他钦佩武后处理政事的能力和具有前瞻性的目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甘心做一个傀儡。高宗与武后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了,然而使他们关系恶化的事情还在后面。

武后的母亲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之后,又被封为鲁国忠烈夫人。她守寡的姐姐也成为韩国夫人,可以入宫居住,谁知就是这个举动使得武后差点丢了后位。真是祸起萧墙啊!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高宗本来身体就不大好,国事忧烦,加上贪恋美色,身体状况就更糟了,朝政倒是武后处理的更多些。随着武后处理朝政的增多,便少了时间和李治温存。李治耐不住寂寞,便与韩国夫人有了床弟之欢。

韩国夫人比高宗大六岁,风流、妩媚、婀娜多姿,又不乏骄纵。李治感到很新鲜,就总是找韩国夫人厮混。韩国夫人还有个女儿正值青春年少,活泼开朗、楚楚动人,高宗也很是喜爱。久而久之,高宗与韩国夫人及其女儿便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着。这件事后宫的宫女和太监都知道,只是怕惹出事端来,不敢捅破。武后也觉得高宗行为有异,但因为忙于国事,对方又是自己的亲姐姐就没有急着动手。谁知两三年以后韩国夫人却死了,有传言说是武后害死的。李治听了这个传言深信不疑,因为有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前车之鉴,李治认为武后能够下这样的毒手,于是对武后非常恼怒。刚好在这个时候,太监王伏胜告发武后私招道士郭行真、行厌胜。高宗一听更为光火,当初王皇后就是因为这个被废的,如今武后又干这样的事儿,这不是自掘坟墓么?更何况私召男人进宫是犯禁规的,这样的事怎么能轻饶?于是密召西台侍郎上官仪商量这件事儿。上官仪是谁呢?上官仪就是武则天时期很出名的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陕西人,文采非同一般,太宗时就是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郎,又任光禄大夫、西台侍郎等职务。上官仪对武后幕后执政很不满,一听说高宗召见他是为了这事儿,便说:“皇后肆意专权,这是天下所不能容忍的,请皇上废了她吧!”高宗对武后幕后掌权本就心有忧虑,再加上武后又破坏了他的好事,在气愤之下便同意废掉皇后。于是他命令上官仪起草诏书,上官仪文思敏捷,很快就写好了诏书,诏书上列举了武后很多条罪过。

武后在宫中的耳目众多,在上官仪还没有离开皇宫的时候,她就赶到了。当时诏书就在桌子上放着,武后看到诏书后就哭了起来,武后知道高宗是个软弱、多情的人,她先将她们的夫妻情分哭了一遍,接着又诉说起她为大唐所做的贡献。来完软的,又来硬的。武后质问李治:“我到底犯了什么罪,你要把我给废了?”高宗本来就没有冷静地想过废后会怎样,怎么样废后这些问题,经武后这么一闹腾,高宗有些招架不住了,他是对武后有不满和厌倦,但是还没到废后的地步。武后这一哭诉,他倒想起自己对武后在政治上的依赖来。废了后谁来帮助我处理政务啊?我现在的身体这个样子,恐怕难担重任呀!李治只是软弱,但不糊涂。想起武后这么些年尽心极力地辅助他的情形以及往日的欢乐时光,李治心软了。上官仪走后,高宗解释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废后是多么大的事情啊!上官仪连草书都拟好了,这件事背后一定有阴谋。武后想起,上官仪曾是被废的太子李忠做陈王时的谘议参军,王伏胜也曾是废太子李忠的原东宫太监,这是他们串通起来欺蒙皇帝,企图废掉我。于是,她安排许敬宗向皇帝上奏,声称上官仪与王伏胜唆使太子李忠图谋大逆。高宗觉得对不起武后,总要给武后一个交代。于是,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将上官仪逮捕了,接着又将他和他的儿子上官庭芝以及王伏胜处斩。两天后,高宗赐废太子李忠自尽。与上官仪有关系的右相刘道祥也被降为礼部尚书。左丞郑钦泰等朝臣都被流贬。

武后经过废后一事对李治和朝权有了新的认识。她知道李治对她的感情已经大不如前了,如果有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有罪过,李治真有可能废掉她,她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武后越想越觉得心寒。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恐怕还是要先从朝政入手,武后内心起了波澜。

垂帘后的女人

武后垂帘

武后经过李治废后一事,开始思索她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事情。这就是要想坐稳自己的位子,就要拥有与皇帝基本对等的权力。这个权力怎么来争取呢?武后认为朝中大臣是自己控制的对象。她知道现在的李治因为身体不好,更多的时候只能当一个摆设在朝堂上杵着。于是,她想到要让自己露露脸。当然,女人露脸在那个时代实属不易,虽然现在高宗身体不好,但还能上朝,自己怎么能露脸呢?武后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只有垂帘听政这一条路可以走走看。进一步说,如果自己垂帘听政,那么大臣们的言行也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了,废后的事情会很难再出现,自己的位子才有把握坐稳当。主意打定,武后就开始对太宗游说。

武后对高宗说:“皇上您是个圣明的好皇帝,国家在你的治理下呈现出良好的景象。但是,皇上您耳根子有点儿软,有些事情经不住大臣们的劝,你看,废后就是一个例子,上官仪在你耳边不时地吹风,你就听信了他的谣言。像这样的事情以后肯定还会发生,不如我在你身边当个参谋怎么样?”高宗说:“你不是在给我当参谋么?”武后笑笑说:“我是指在你上朝的时候当参谋啊!”高宗听了有些为难,这可是前人没有的先例啊!武后见高宗迟疑就进一步说:“我不是要替皇上您做决断,只是想帮皇上您分析分析大臣们说的话,以免以后您做出什么让自己后悔的决定。”高宗一想也是,自己身体不好,上朝总感到力不从心,有武后在后面听着也安心些,有什么疏漏或迟疑的地方,两个人可以互补,于是就答应了。

高宗就没有其他顾虑么?大臣们的反对,自己权力的分散,制度传统等等?当然考虑到了。大臣们一定会不满的,但是未必会强烈反对,一方面因为朝中武后有一定的人脉,另一方面也因为武后在做昭仪时,曾经在后殿听过政,当时虽然争执得有些激烈,终究还是没有什么乱子;而对于自己的权力来说,他身体不好,本来很多事情就由武后处理,但自己至少有表决权。况且,武后处理政务的能力是很强的,她是自己的妻子,不会夺了自己的位子,自己还是皇帝。更何况自己在废后的问题上确实是思虑不周的,他觉得有些过分了。就制度传统而言,于理可能不通。但是,自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社会大融合的局面。北方人对妇女的束缚较少,可以与丈夫一起管理家里、外面的事务。就拿隋朝来说,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就曾与隋文帝一起上朝。不过,独孤氏是坐在一边的侧室里,隋文帝有了问题要与独孤氏商量就派人与皇后沟通,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高宗也知道这样的事情,综合几方面的因素,他便答应了武后的请求。

武后与高宗坐在一起主持朝政,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面用帘子遮住自己。唐朝有人习惯把皇帝称为“圣”,武后基本上也相当于皇帝了。于是人们把他们称作“二圣临朝”

“二圣”临朝以后,为了显现自己的功绩,提升自己的地位,武后又提议李治进行封禅大典。

泰山封禅是中国帝王最为隆重的盛典,秦皇汉武都进行过这样的大典。一般进行这样的大典,一方面是帝王想表现自己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也是昭告天下我是受命于天来当这个皇帝的,你们不能起反叛之心。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手法。

认为自己有功的古代帝王,都想到泰山彰显一下功绩。李治也不例外,做皇帝的,哪个不想自己留名千古啊?李治虽然对自己的功绩没有什么信心,但是,武后有啊!武后一点火,李治又有这个心思,能不着火么?武后想到泰山封禅是有她的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功绩,让自己在天下人当中扬威。虽然李治是前面的人,但是朝臣们也都知道,没有后面的武后,李治难以应付朝政。光朝臣知道是没用的,要天下人知道才行。

武后认为自己是有资格参与其中的。是她帮助高宗稳定了江山,国家的文治武功才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就疆域来讲,大唐的管辖范畴已经超过了贞观年间,这个国家也是有泰山封禅的资格的。参加泰山封禅对一个女人来说更为重要,历史上女人堂而皇之地参加封禅大典的不多。她这一参加封禅,天下就没有人不知道武后是享有大半实权的唐皇后了,这之后,她再有什么大的举动,也不会引起天下太大的波动。

李治将封禅的事交给大臣讨论。早前,在李治刚做皇帝不久,就有人主张封禅,当时李治认为自己没有实力,就给放下了。如今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国家确实比以前好了,再加上武后力挺,大臣们没有不点头赞同的。于是“二圣”下诏准备封禅大典。典礼由李勣、许敬宗、陆敦信、窦德玄为检校封禅使,准备封禅事宜,同时商议礼仪之事。

按照旧制,封禅典礼没有皇后的位置。祭天时,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德高望重的重臣为终献。祭地时,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且皇太后的亚献也是名义上的,实际仍由公卿代行。武后向来不是按章法办事的人,她从不缺乏创新意识。旧制没有的我们可以改一改嘛!她上书说:“旧有的封禅典礼只让皇太后做名义的祭献、贵族大臣们操持是礼数上的不周全,如今我要率领宫内所有的妃嫔和皇姑、皇姐妹、皇女、皇太子之女、王之女和所有官员妻女,一同参加实际的封禅祭祀礼仪。”看来武后还是颇具女权主义思想的人物呢!这一决定虽然有人反对,但是不涉及到根本性问题,大臣们也就没有太过坚持。

高宗和武后的祭祀是按照汉武帝的形式和标准来办理的。在泰山南坡筑起圆坛,直径12丈,高一丈二尺。在泰山顶上另建一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名“登封坛”。在社首山上也建一坛,坛分八隅,八面都有台阶,上以黄色土覆盖,周围以赤、青、白、黑四色土覆盖,称为“降禅坛”。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封禅典礼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