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1656600000008

第8章 合肥龙虾PK合川肉片

由地名命名的美食不多,尽管有重庆火锅、成都小吃、川北凉粉等等,外延与内涵都广泛得很,但只是指向那个地区的一类菜,基本说的是食材,如合肥龙虾,没有具体的操作方式与独特口味。合川肉片则不同了,专门指具体的一盘菜。

尽管两地都姓“合”,但前者以食材取胜,后者以风味扬名,历史也悠久得多。

出龙虾的地方不少,长江流域更多,这些小东西生长在田头地脚水沟里、小河塘里,即使钓鱼的人钓上来,也都不当回事,嫌它身大肉少,头部污秽很多,喜欢吃的人有限。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物质十分贫乏,有学生放学后捉了不少,没地方放,揪了大葱,提了送给我。我没吃过,也没见人吃过,不会吃也不敢吃,于是扔了。只是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写了篇小小说《马虾计划》——因为孩子们叫它们马虾。

什么时候它们摇身一变,有了气派的名字“龙虾”,进了厨房,上了饭堂,风靡了大江南北?读了一个西安网友的文章,说下班以后到露天排挡里,叫了一斤龙虾,买了一瓶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还以为这是个豪放的小伙子,居然敢在街头大吃龙虾。后来才知是美女兼才女,我惊异于她的勇敢,同时更惊异于龙虾,居然打过黄河去了。后来在四川也看见了龙虾,方知龙虾已经遍地有了。

现在市场上的龙虾,多是专门养殖的,合肥就有大基地,2010年的龙虾经济就达到20个亿了,难怪江南的许多饭店也打出“合肥大龙虾”的招牌。有的菜市场专门有卖龙虾的摊子,烧熟的,每个有中指长,除去鳌等,也有大拇指粗的腹部,红艳艳的,整整齐齐地码在大大的白磁盘里。十多元钱一斤,比肉的价格还贵,我始终没买过。

合肥龙虾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起来,人们居然把龙虾发展成为一大特色餐饮,经营龙虾餐饮的大小餐馆据说达到几千家,合肥市中心几条街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龙虾街”,诞生了“十大虾王”,出现了“四大名旦”等优质龙虾菜肴品牌,合肥市也荣获“中国淡水龙虾之都”的称号,成为全国唯一在淡水龙虾领域获此殊荣的城市。看来,龙虾到处有,只有合肥吃出了规模,吃出了水平,吃得声势浩大。

但是,我总记得孩子们从阴沟里掏龙虾的情景,因此一直没有品尝的勇气,也不知道龙虾的吃法,担心出洋相。直到家在台湾的舅舅来了,在饭店吃饭,大堂竭力推荐红烧龙虾,想到是安徽特产,便点了一大盘。浓香飘过来,龙虾上了桌,见大家左手抓着龙虾,右手掐去头,从腹部剥去壳,吸了黄,取出小指头那么一截虾肉蘸醋,吃得津津有味。舅妈吃后连连称赞,问这是什么虾,比台湾的基围虾都好吃,我赶紧再点了一盘。

龙虾的香味刺激着我,从鼻子直抵大脑,挡不住的诱惑让我学着他们动手了:嗅嗅有没有异味,舔舔壳子外面流淌的汁水,揭开半边脑袋壳,吸吸里面的虾黄,拧开包裹虾身的腹部皮壳,剥出虾粉红的肉身,撕开拽去当中那根黑黑的肠子。等我美美地品尝完,第二盘已经空了。意犹未尽时,我觉得味道最美的不是虾肉,而是头部下面的黄,半流质状态,五脏六腑似乎也都被香味充溢,可惜只有一点点。其余的,想来应该在头部居多。可惜红烧前就被剪掉了,大部分在冲洗中流失。总体来说,鲜美掩盖了壳太多的缺点,但是每盘五十八元,也就十来只,不便宜啊。

一次到合肥转车,想起合肥的大龙虾有名,在名产地吃上一回不是更有特色?偏街僻巷应该好吃不贵,于是走到火车站对面的小街去。那里果然有不少店家,一路看去,都把锅灶设在店堂外,通红的龙虾在滚油锅里起伏。店堂里,每张桌子旁都有人在吃龙虾,满桌子满地都是壳,香味扑鼻而来,但苍蝇哄哄的。

终于看见一家店门是玻璃门的,顾客在里面吃,但油炸龙虾也在门外操作,两个大方盘子上是炸好的虾,艳娇的橘红很具诱惑力。我对老板说要一盘,他问我怎么吃。问得我很惶惑,反问老板怎么吃。他见怪不怪地说:“想怎么吃就可以怎么吃,烩熟了就能吃了。”说着就抓了十来个放进盘子里,问我是红烧油闷还是水煮。

走近一看,虽然才十元一盘,但见那蟹背上还有黑色痕迹,想必是污垢。那虾只是去了头盖,却把那头下白色“毛刷”保留着。我知道,腮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于是不敢吃,长途跋涉才开始,生病了如何是好?

很为没在合肥吃龙虾欣慰,因为后来就听说吃虾生病的负面新闻。不论是洗虾用的洗虾粉,还是虾本身出淤泥有染,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生病。听说这种龙虾,有人买了养着去清洁池塘,可见有吃污秽的功能。而店家烧制前只剪去头部(让最好吃的虾黄也流失了),头下也是肮脏的部位,还有黑色的虾肠无法清除,所以很不卫生。

想吃还是自己动手,那么怎样做到干净卫生又美味呢?

我买来一斤龙虾,其中有的大有的小,大的铁红色,“盔甲”上有芝麻一样的点,张扬着一双大钳子耀武扬威;小的腹部是淡淡的暗红,内卷着屁股,悄悄缩在一边。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统统倒在桶里,倒上水,左右反复搅动,利用水的冲力,将泥沙污秽洗干净。然后倒进半锅水里,烧开。所有龙虾泛红后,倒出来用凉水冲一下,马上剥壳。从头部剥开,倒出所有的虾黄,再剥除龙虾全身的壳,取出腹部粉嫩嫩的肉棍,抽去当中黑色的肠子。至此,要想做成一盘菜,最好切二两青辣椒丝,在油锅里爆炒后,倒进剥好的虾仁虾黄虾钳,大火炒两分钟即可。

这盘菜可谓艳丽:红的虾钳饱满别致,绿的青椒已经失去生猛,黄的虾黄有细细的颗粒,淡红的虾肉蜷着圆滚滚的身子。闻起来有一股蟹黄的香味。吃起来微微的辣味中有浓浓的鱼鲜,可口之极,方便之极,不需再有辱斯文地劳动双手,吃得满嘴油腻。只有吃依然张牙舞爪的钳鳌时会发出声音来,鲜红的壳里,钳肉有韧劲,有筋道,但又有点松软,吃的就是这个鲜味。

后来查资料,知道合肥龙虾只是顶着龙虾的名,不过像龙虾而已,叫做淡水小龙虾似乎更合适。据说,是日本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来中国养牛蛙的技术。它生命力强、适应力强,蛋白质含量高。虾青素还能化痰止咳,去腐养肌,所以现在都用来养人了。

但是,依据我的经验,尽管饭店的氛围热闹,做出来的龙虾色泽诱人,但煮后剥去壳、倒出黄、剔出肉、掰下钳,混同辣椒炒着吃,那才是最美味、最安全、最卫生的。好吃不贵,只是费点事。

合川是重庆的一个区,合川肉片就是那里的特产。顾名思义,你如果认为就是合川猪儿被宰杀后,猪肉切成片,拿来炒着吃、煮着吃,那就大错特错了。

说起这合川肉片,可是源远流长。

清朝末年,有个能干的厨师开了家小饭店,自己当老板,客人吃剩下的菜他留着自己下饭。一天客人菜点得多,吃不了,光地瓜炒肉片就剩了一大盘。厨师自己吃了地瓜,留了肉片想第二天吃,担心坏了,将肉片用鸡蛋、淀粉包裹后,再用油煎到两面金黄放起来。

第二天,客人来得多,肉片没有了。厨师急中生智,就将头天煎好的肉片拿出来,重新烩了一下,忐忑不安地端上桌子。客人吃了,为首的客官一拍桌子站起来,大声呼唤厨师。厨师吓了一跳,准备赔礼道歉。没想到客人是拍案叫绝,问他是什么菜这样好吃。不能说是剩菜呀,厨师心虚地回答:“客官,这是小人新创的菜。”“此菜有特点,叫什么菜?”厨师灵机一动,说:“小店地处合川,它就叫合川肉片!”客人齐赞合川肉片滋味独特,美味可口,传扬开去,别的食客也来品尝这合川肉片。厨师兼老板喜出望外,自此打出招牌,合川肉片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另一种版本的传说,将发明合川肉片的时间推至宋末元初。

当时蒙古铁骑对南宋发动了全面的军事进攻。蒙古汗国第四代大汗蒙哥亲率主力军攻打四川,一直打到合州钓鱼城下。知州王坚与部将张珏拼死坚守,皆疲惫不堪。传闻蒙哥不日将率领十万人马亲自督战攻城,城内军民人心惶惶。

王坚视察战备,来到城门外,往日繁华的渡口十室九空,都因战争萧条了。想起自己一天没吃饭,他便走进一家小饭店,见老板与厨师居然也逃难去了,深愧自己没有尽到守土职责。留守看门的徒弟想给王元帅做点好吃的,但技术没学到家,手忙脚乱的,想炒盘肉片也是心有余力不足:豆粉、鸡蛋放多了,油也放得不少,等切好葱姜后,锅里的肉片已被炸得又老又黄,更加慌乱之时又把醋当成酱油放进锅内,最后只好战战兢兢地将肉片端上餐桌。

知州大人一看一尝,肉片色泽金黄,外酥内嫩,鲜香可口。于是召小徒弟入军,让他传授“合州肉片”制作方法,犒劳全军,还启发将士们:肉不在多,在于合理烹调,就能做出好吃的菜;兵力不在多少,在于齐心协力合理部署,就能打出胜仗。于是守军士气大振,在蒙哥强攻钓鱼城时,新东门万炮齐轰,蒙哥被炮石击伤。蒙哥在缙云山修养时,王坚又派人从城上抛掷面饼与鲜鱼。蒙哥知钓鱼城粮草充沛,又有精兵强将,气得吐血而死。蒙古军被迫撤退,合州之围始解。1912年,合州改为合川县,于是合州肉片也改名为合川肉片。

两种关于合川肉片创制的传说,都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但是,“偶然进入蚌中一粒沙,若无蚌之日日磨砺,也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一树种,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亦不能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只有巴蜀优越的地理环境,才有瘦多肥少、肉质细嫩的合川猪肉;只有充满智慧的川人,才有突破常规、大胆尝试的勇气。

巴蜀肥沃,插根筷子都能长成竹子。人有得吃,猪儿也有得吃。米糠、苞谷、红薯等杂粮,加上地里的菜疯长,人吃菜它们也吃菜,猪肉自然丰腴。

合川山乡生产橘子,多得吃不完,运不出去,只有从中取药材。橘子全身都是宝:橘皮,橘籽,橘瓣上的经络。只有外地人视为营养丰富的橘瓣,在合川弃为草芥。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把橘皮经络剥下后,橘瓣想吃多少有多少,吃不了卖,堆得满满的一大碗只卖一分钱。就这还卖不出去,农家就用箩筐来装,装去喂猪。猪儿都吃水果,大约也如合川肉片一般酸甜起来。

近年来食品加工技术提高了,合川肉片也行销全国了。打开包装,都是小盒子,与驰名中外的合川桃片类似。再打开,里面是小小的塑料袋,袋里是薄薄的小方片,干干的,脆脆的,开袋就能吃。取出一片嚼嚼,有点辣,有点酸,有点硬,有点甜,既保留合川肉片酥脆鲜香、美味可口的传统风格,又有利于保存和携带。

但是,饭店里正宗的合川肉片更加鲜美,比起一般的炒肉片可复杂多了:将肉片切得薄薄的,理平放进锅里,大火煎去水分,再小火慢慢烘烤,待到两面都呈金黄色后,把肉片拨到一边。锅里放入切成菱形的泡辣椒、姜片、蒜片、木耳、菜心,迅速炒几下,与肉片炒匀,烹入酱油、糖醋、味精、水豆粉、鲜汤兑成的芡汁,撒上葱花,迅速翻炒起锅,装盘端上桌子。

这可不是外地饭店红油里飘着汤的模样,也不是机械加工烘烤出的合川肉片,盘中居然是一座微型百花山:橘红色的肉片如映山红,米黄色的姜片如雏菊花瓣,雪白的蒜片像百合,碧绿的葱花如点点翠叶。尝一口,酸甜带辣,外脆里嫩,非常美味,一扫浓郁的麻辣川风。

在我们听惯了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后,那诙谐优美的民歌更入耳;在我们看惯了崇山峻岭后,再看玲珑假山更轻松;吃多了生猛大菜后,吃一碟酸辣泡菜更清爽……合川肉片就这样给你以清新雅致的感觉,使人不禁将它作为素菜食品,作为开胃健脾的食品,自然也就是好吃而且减肥的食品啊,难怪它成为川渝菜系中的风味菜肴,并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