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曹操的势力崛起于北方,他和他的儿子曹丕(后来成为魏文帝)、曹植,以及手下的文士,写了许多诗文,形成了“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这以后的诗人,如魏晋之际的阮籍、嵇康,西晋时的陆机、潘岳、左思,尤其是东晋时的陶渊明,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非但能抒发个人的情绪,而且能明显地表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独立的精神追求。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②。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
【注释】
①碣石:地名,今河北乐亭县内。
②沧海:大海。
③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④竦:同“耸”,高起的样子。峙:突起的样子。
⑤星汉:即银河。
⑥这两句是配合节奏的,跟正文没什么关系。
题解:
《观沧海》是乐府诗,语言质朴,风格独特,是诗歌中的写景名作。
作者信息: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人。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延伸阅读: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回师时所作。描写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即景生情,借景抒怀,把眼前的壮阔大海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编后小语:
秋风萧瑟,水色苍茫,给人寒意森然之感,但草木茂盛,水波荡漾,寒意中却包蕴着无限生机。最令人赞叹的是“日月之行”以下四句,壮阔之中有绚烂的色彩,名为写景,实为想象,体现出诗人壮阔而远大的胸襟。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①。
时俗薄朱颜②,谁为发皓齿③?
俯仰④岁将暮,荣耀难久恃⑤。
【注释】
①潇湘:两水名。均在今湖南省境内。沚:小洲。这两句比喻迁徙不定。
②朱颜:美好的容貌。
③发皓齿:指开口唱歌。
④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⑤恃:依靠。
题解:
东晋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高于父兄许多,是与他特别的生活遭遇有关的。
作者信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同母弟弟。被封为陈王,世称陈思王。
编后小语:曹植从受父亲宠爱时的志得意满,到父亲死后备受迫害,特殊的处境、敏感的内心,恃才傲物的本性驱使他往往以叙事、写景或比喻等委婉的方法倾诉内心的悲愤。感情浓烈深厚,表达却从容沉着。
本诗正是借“佳人”为喻,表达时光流逝、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①凝寒②,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罹(lí):遭遇。
②凝寒:严寒。
题解:
《赠从弟》共三首,所选第二首。有人说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咏松的第一篇。
作者信息:
刘桢(?—217),字公幹,“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掾属(相当于助理),以五言诗著名,曹丕曾称之为“妙绝时人”。
编后小语:
作者以风声瑟瑟、冰霜凄惨,渲染出一个凄凉严酷的环境,来反衬松树的傲然无惧和贤贞本性。全诗运用对比但主次分明,以物喻人而又寓意鲜明。以诗观人、以人观诗,尽显遒劲之风。
咏史
左思
郁郁①涧底②松,离离③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⑤蹑⑥高位,英俊沉下僚⑦。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⑧。
【注释】
①郁郁:茂密的样子。
②涧底:谷底。
③离离:下垂的样子。
④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柔弱的山上苗遮蔽了高大的涧底松。彼,指山上苗。径寸茎,一寸粗的茎干。荫,遮蔽。此,指涧底松。
⑤世胄(zhòu):世家子弟。胄,后裔。
⑥蹑:登。
⑦下僚:低级官吏。
⑧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世胄和英俊所处情况,正与松、苗相似,是地势使它们如此,并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然,这样,如此。
题解:
经历过汉末以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动乱时世,西晋人对个体、生命和外部世界都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信息: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西晋人。以《三都赋》名显当时。他出身寒门,不喜交游,仕途不得意,因此对当时门阀世族霸持政权的现实深为不满。
编后小语:
左思继承建安风骨,志高才雄、胸怀旷达,又秉反抗特质,所以他的咏史诗错杂史实,连类引喻,名为咏史,实为述怀。寸茎山上苗盖住了百尺涧底松,贴切形象地揭示了门阀制度的弊端。尤其“由来非一朝”一句,“连古人的牢骚都给发了”,顿时扩大了诗的境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①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②,心远地自偏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
山气日夕⑤佳,飞鸟相与⑥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
【注释】
①结庐:建造房屋。
②尔:如此。
③只要存心离开尘世,便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尘世了。
④南山:指庐山。
⑤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⑥相与:一起。
⑦这两句话是说,从大自然得到启示,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须用语言表达的。
题解: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教的影响,胸怀“大济苍生”的大志。后因家庭没落,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此后十多年,屡次做官都只是微职。四十多岁的时候便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作者信息: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延伸阅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当然,也有篇幅表现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
编后小语:
曾有人讨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如改成“望”,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
“见”意为“无意地看”。采菊篱下,抬头无意中看到南山,人在菊中间,山与篱不远,既能表现田园景象,又能体现作者内心的自然、淡然、恬然与安然。而若用“望”字,就有一种“有意地看望”之意,不如“见”字那么自然从容了。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②中,一去三十年。羁鸟③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④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⑤堂前。暧暧⑥远人村,依依⑦墟里⑧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⑨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韵:适合世俗的性情。
②尘网:尘世的网。指做官的途径。
③羁鸟:指被束缚于笼中的鸟。
④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曰“守拙”。
⑤罗:排列。
⑥暧暧:朦胧不清晰。
⑦依依:轻柔的样子。
⑧墟里:村落。
⑨虚室:静室。
题解:
《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次年。
编后小语:
“归园田居”一个“归”字,将诗人解除羁绊、重返自然的轻松畅快展示得淋漓尽致。陶渊明曾经“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一“惭”一“愧”,写的是一个“羡”字。此时的陶渊明,陶醉于质朴幽美的自然风光、沉浸于活泼纯洁的田园生活,真心感到了身心的酣畅。
梅花落
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①。问君何独然②?念其③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④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⑤!
【注释】
①咨嗟:叹息赞美。
②何独然:何以独独如此。
③其:指梅花。
④尔:指杂树。
⑤徒有:空有。霜华:霜一般的光和色,指杂树的外表。霜质:耐寒的本质。
题解:
鲍照和左思一样,生活在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处处受人压抑。他也曾发出“地势使之然”之类的感慨,但在《梅花落》中却将目光由对环境的批判转向对自身人格的期许。
作者信息:
鲍照(414—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因子顼谋反而死于乱军之中。
编后小语:梅花不媚流俗、荣辱不惊,能在恶劣环境中开花结实,哪里是那些“摇荡春风”却在寒霜中零落的杂树所能比拟的?
王孙游
谢朓
绿草蔓①如丝,杂树红英②发。
无论③君不归,君归芳④已歇⑤。
【注释】
①蔓:蔓延。
②红英:红花。
③无论:不用说。
④芳:花。
⑤歇:败落。
题解: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青青。”《王孙游》借古老的“母题”谈现实生活的感受。
作者信息: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今河南)人。他是谢灵运的同族,所以被称为“小谢”。曾做过宣城太守,人们称“谢宣城”。他生活于政局混乱的齐代,被陷害下狱致死。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编后小语:绿草如丝、红花灿烂。绿的氛围、红的点染。窈窕少女目睹此景不由怦然心动。这里,诗人不主要写少女如何急切地等待情人,而是着重写她对于红花的珍惜,对于春色的留恋,由此传导出她思君、恋君的情愫。且如此写来,把主人公的心态从一般的少女怀春升华到了一种对春的珍惜、对时的留恋,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
重别周尚书
庾信
阳关①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注释】
①阳关:地名。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以南,是出塞必经之地。作者比喻自己羁留长安,犹如在阳关之外。
题解:
庾信在北朝官位很高,但颇有身世漂泊的感慨,因此作诗意调凄楚。周尚书即周弘正。陈武帝天嘉三年自周南还。庾信已先有《别周尚书一首》相赠,所以本诗题为《重别周尚书》。
作者信息:
庾信(513—581),字子山,河南新野人。他从小跟着父亲出入宫廷,写了一些浮艳的诗歌,与徐陵齐名,诗体称为“徐庾体”。晚年风格有变,趋于沉稳。
编后小语:
在如此空廓绝远的背景之下,有几只来自黄河边的大雁,披着一身秋日的阳光,悠悠地向南方飞去。诗人被羁束于西北长安一隅,有乡难回,故雁儿南飞反衬出诗人对失去南归自由的痛苦!大雁既是对周弘正特殊身份的贴切比喻,又寄托着诗人的羡慕之情。而它在万里阳关大道的衬托下,又升华为自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