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一)
11710800000003

第3章 《诗经》中的民歌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这里所选的几首,皆是当时的民歌。

《诗经》以四字句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尤其是各国的地方民歌“国风”,语言十分清新质朴,许多诗现在读起来还琅琅上口,许多名句已化为我们常用的成语。

关雎

《周南》

关关①雎鸠②,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⑤荇菜⑥,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⑨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⑩。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鸟的鸣叫声。

②雎鸠:一种水鸟。

③窈窕淑女:容貌好看而又善良的女子。

④好逑:好的配偶。

⑤参差:长短不齐。

⑥荇(xìng)菜:一种水草,可以吃。

⑦寤寐求之:寤,睡醒。寐,睡着了。连睡梦中也在追求她。

⑧思服:思念。服,想。

⑨悠哉:长长地思念。

⑩琴瑟友之:琴和瑟是两种乐器,用它们和谐地弹奏来比喻男女的爱情。

芼(mào)之:选择,用手拔取。

题解:

西周初期,周公旦住在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周南是在周公统治下的南方的诗歌。“关雎”取自于诗歌第一句话“关关雎鸠”,这种命名的方法,是诗经的首创。雎鸠,是一种水鸟,相传情意专一,生死相伴。《关雎》以此起兴,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女子,并设法去追求她。

延伸阅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乎妇孺皆知。许多人都不求甚解,凭着直觉把“窈窕”说成“苗条”,说成好的身材;把“好逑”说成努力的追求。事实上,“窈窕”是善心与善美,也就是外表美心灵美两者兼有。而“好逑”是理想的对象之意。

编后小语:

追求是一个心灵煎熬的过程,对这位女子的思念,使诗中的男子睡也睡不好,在梦中都想着她。如此痴情的男子,我们在古典小说、戏剧里并不陌生,但是却又有所不同,即他的追求完全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并未发生“跳墙幽会”之事。他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使女子欢喜。而诗中女子对那男子的追求也不直白地回应,她是那么矜持、那么贞静、含蓄。

桃夭

《周南》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其实⑤。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茂盛艳丽的样子。

②灼灼:鲜明貌。华:同“花”。

③之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

④室家:男有室,女有家,室家即夫妇。

⑤有蕡其实:果实长得很大。(fén),大的样子。

⑥蓁蓁:叶子繁盛的样子。

题解:

“桃夭”出自于诗歌第一句“桃之夭夭”。这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歌曲。诗中表达了对那女孩子的衷心的赞美和祝福。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以“桃之夭夭”比兴。按照时间顺序,描述桃花从火一般的盛开到硕果累累枝繁叶茂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比喻,出嫁少女的光艳照人,出嫁后使夫家人丁兴旺和美幸福。

编后小语:

你一定读过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那幅“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绚丽图画一定深深感染过你吧。以桃花喻少女自古有之,其首创者可能就是这首《桃夭》了。用娇艳欲滴的桃花来比喻娇羞美丽的新娘,可谓形象贴切。

读了此诗,还让人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一个新婚女子的祝福,千百年来很少变化。原始部族的婚姻观念是实际而直接的,即为延续后代,使种族能强大下去。因此,这首诗重章叠句,反复祝福女子能使家庭兴旺繁盛。从古代后妃的椒房,到近代新婚时人们依然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习惯,无不是这种风俗和思想观念的遗响。

静女

《邶风》

荑(白茅)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⑤,贻我彤管⑥。

彤管有炜⑦,说怿⑧女美。

自牧归荑⑨,洵美⑩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女其姝(shū):娴雅美丽的女子。

②俟我于城隅:在城边等我。

③爱:隐蔽。

④踟蹰(chíchú):走来走去。

⑤娈(luán):娇美。

⑥彤管:红管。可能是红管的笔或者红色的箫、笛等管乐器。

⑦有炜:有光彩。

⑧说怿:即“悦怿”,欢悦喜爱。

⑨自牧归荑(tí):从野外放牧归来,送我嫩草。归,通“馈”。

⑩洵美:确实美丽。

匪:通“非”。

题解:

这首诗选自于《国风·邶风》。邶(bèi),国名,周武王封纣子武庚在这里,后来并入卫国。在今天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县一带。邶风便是这一地区的民歌。这首诗写一个男子赴他情人的约会,非常真切细腻。

编后小语:

这首情歌写得既深情款款又不失活泼风趣。从那女子的角度看,送一枝红管的笔或乐器给情人,已经颇为风雅,又大老远地跑到郊外为情郎采摘初生的茅草,就更难能可贵。何处没有茅草?墙角路边所在皆是;何种茅草不能采摘,何必非初生的茅草不可?只因她用心良苦:田野的茅草最清新,初生的茅草最有生机。这小小的茅草啊,正代表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期望。这样的女人、这样的感情能不让人珍惜、怜爱吗?难怪男子“搔首踟蹰”,难怪自然界中一株再普通不过的茅草在他的眼里会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真是“爱屋及乌”啊!

木瓜

《卫风》

投①我以木瓜②,报之以琼琚③。

匪④报⑤也,永以为好⑥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投:投赠。

②木瓜:一种落叶灌木。其果实形状呈椭圆形。味美,可食用。木桃:就是桃子。木李:就是李子。

③琼琚、琼瑶、琼玖:都是指可以佩戴的美玉。

④匪:非。

⑤报:报答。

⑥好:友好,相亲相爱。

题解:

这首诗选自于《国风·卫风》。卫,国名。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康叔封在这里。在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卫风是卫国的民歌。这首诗写情人相互赠送东西以表示爱情。

编后小语:

你有没有思考过究竟是谁投谁报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贾琏向尤二姐讨槟榔,讨到后,又把自己的汉玉九龙佩给尤二姐,便是用《木瓜》中投报的意思。由此可见,是女子投赠果子,男子报以佩玉。

后来,有不少人对这首诗作了更为宽泛的理解,言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每一章的最后两句,重复“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很有深意。回赠的东西在价值上远远高于赠予物,如此做不是为了报答对方,而是表示自己对对方情谊的理解和珍视,表示两人永远相亲相爱的愿望。

黍离

《王风》

彼黍离离①,彼稷②之苗。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shǔ):小米。离离:繁茂的样子。

②稷(jì):高粱。

③行(hánɡ):道。迈:行走。靡靡:缓慢的样子。

④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⑤噎:气逆不能呼吸为噎。

题解:

这首诗选自于《国风·王风》。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领土在今洛阳一带。东周境内的诗歌就叫做《王风》。《毛诗序》中说:“《黍离》,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即周大夫经过旧都时见宫室尽毁,到处荒凉,禾黍处处,伤感之下的悲悼之歌。诗用复沓手法描写自己的悯宗周之情,充满了感时伤乱之情和故国之思。

编后小语:

有一种愁苦叫“黍离之悲”。凡爱读古诗词的人,想必都读过这般苦涩的诗句。

宋代姜夔经过兵荒马乱中的扬州,写下《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诗里就有“黍离之悲”。

从今非昔比的沧桑巨变中,从颠沛流离的个人遭遇中,《黍离》中的诗人,心中忧愤交集无法告知他人,只有诉于苍天,向悠悠苍天发出呼告!在诗三百中,《黍离》可以说是最为深沉悲怆的了。

蒹葭

《秦风》

蒹葭①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溯洄④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⑤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⑥,白露未晞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蒹葭(jiān jiā):即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

④溯洄:逆流而上。

⑤溯游:顺流而下。

⑥萋萋:茂盛的样子。

⑦晞:干。

⑧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⑨跻(jī):升高。

⑩坻(chí):水中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停止。这里指干了。

涘(sì):水边。

右: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陆地。

题解:

这首诗属于秦风。“秦”位于今陕西大部和甘肃东部。靠近戎狄活动地区,民风尚武。但这首秦风却显得凄迷朦胧,令人宛如身在烟雨江南。

古代情歌、情诗抒咏爱情,多有“水”的意象。《蒹葭》中的“水”为爱情增添了曲折、迷离、委婉的气氛。

延伸阅读:

古人出于各自不同立场,对《诗经》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亨和毛苌的注解。古代整个《诗经》的解释体系大部分是由毛亨和毛苌建立的,两千多年来人们的理解也几乎是在他们所圈定的框架里展开的。

《毛诗注疏》(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编后小语:

“蒹葭”在诗歌中既起到了起兴的作用,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