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一)
11710800000005

第5章 孔子与《论语》

孔子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诲人不倦的好教师。他从来不严厉地训诫学生,而是平等地与他们交流自己的心得,帮他们从中发现真理。学生们把他平日上课时说的重要见解记下来,又经过后人的润饰加工,就成了这本语录体的《论语》。这部书经过两千五百年的考验,今天读来仍让人心生感悟和感动,感悟的是他深刻的道理,感动是他一颗仁爱的心。

学而(四章)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④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

曾子⑥曰:“吾日三省吾身⑦,为人谋而不忠⑧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⑨乎?传⑩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子:《论语》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古代尊称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为“子”。

②学而时习之:时,经常。习,复习,温习。

③说(yuè):通“悦”,高兴、快乐。不亦……乎:不也……吗?

④朋:朋友。

⑤愠(yùn):恼怒。

⑥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

⑦三省(xǐnɡ)吾身:多次自我反省、检讨。三,不是实指,表示多次。省,检讨,反思。

⑧为人谋:为别人办事。忠:尽心竭力。

⑨信:诚实。

⑩传(chuán):传授,此处指传授到知识。

弟子:年纪幼小的男子,这里指学生。

谨而信:做事谨慎,说话有信用。

泛爱众:对大众要有仁爱之心。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余力:剩余的精力。

学文:学习《诗》、《书》等著作。

安:安逸。

就有道而正焉:接近有道德的人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接近。正,改正。

题解:

《学而》是《论语》的开篇,共十六章。《论语》一般以每篇开头两三个字作为篇名,如果“子曰”两字出现在篇首,就以“子曰”后面的两三个字作为篇名,像本篇。本篇的中心词是“学习与做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编后小语:

什么人说什么话。孔子是一个仁厚的人,所以他的话常常充满仁爱。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是从孔子的话语中,读出孔子仁厚的形象,感受到了孔子博大的爱心。你看,他一上来就与你谈读书、谈交友、谈做人,虽然用了反问的方式,却是以与你交心的口气说出,不容否认又不失亲切。他还讲“泛爱众”。这个“泛爱众”与今天说的“爱心”、“博爱”相似。

但曾参给人的印象却好像有点笨,《论语》第十一篇第十八章就直接说“参也鲁”,但他是“大智若愚”,后来成了孔子的嫡传,写了《大学》,还教授孔子的孙子子思。他讲的这一番强调“内省”的话,是儒家讲“修身”的头号名言。曾参在这里不仅讲了“内省”的内容,更强调了“内省”的方式:每天都多次反省和检讨自己。这看似笨拙,但正体现了儒家的智慧。

述而(四章)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③,于我如浮云。”

叶公④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⑤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⑦。”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①饭疏食:吃粗食。

②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当枕头。肱(ɡōnɡ),由肩到肘的部位。

③不义而富且贵:用不正当的方法获得财富和地位。

④叶(shè)公:叶地的长官。

⑤女奚:你为什么。奚,何,为什么。

⑥云尔:而已,罢了。

⑦可谓云尔已矣:可以说差不多了。云、尔、已、矣,都表示句末语气。

题解:

《述而》是《论语》的第七篇,共三十章,主要记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生活情趣

编后小语:

人们常常认为孔子是鄙视“富”与“贵”的。这其实是误解。孔子讲得很清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反过来,“义而富且贵”呢?孔子没说。其实,孔子是一个很讲究生活质量的人。若能用正当的手段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孔子大概不会反对。

孔子实干、乐观、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教育家。五十三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政治方案,历时十四载,途经七个诸侯国,尽管各诸侯国国君都对他“敬而远之”,政治主张没有机会实现,但他没有丝毫懈怠。六十八岁那年,他回到了鲁国,开始全力整理古代典籍,最后完成了《诗》、《书》、《礼》、《易》的整理,并编纂了《春秋》。孔子的一生正是生命不息努力不止的典范。

先进(一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不吾知③也!’如或知尔,则何以④哉?”子路率尔⑤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⑦也。”夫子哂⑧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⑨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⑩。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如何?”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子路:名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曾皙:名点,曾参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公西是复姓。侍坐:陪着(孔子)坐着。侍,本指侍立在尊者的旁边。

②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就不说话了),不要这样。一日:一两天的意思,比喻年岁相差很短,是谦逊的说法。长乎尔:比你们年长。尔:第二人称代词,这里表复数指你们。

③居:平居,即平常。这句的主语是“你们”。不吾知:不知吾。

④或:有人。何以:怎么办。

⑤率尔:不加思索的样子。

⑥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乘:一车四马。摄:夹。加:加在上面。之:代词,指千乘之国。师旅: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五百人为一旅,两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大国来侵犯的军队。因:继,连续。饥馑:指饥荒。《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⑦比(旧读bì)及:等到。方:方向,即义方,儒家所谓的“义方”就是“亲其上,死其长”之类的道义、法理。

⑧哂(shěn):亦作“吲”,微笑。这里略带讥笑的意思。

⑨方:见方,即每边的长度。如:或者。

⑩足民:使民丰足。

如其:至于那个。如,若,至于。其,代词,那个。礼乐:这里指对百姓进行礼乐教化。俟:等待。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指代下文所说的“小相”这种工作。

宗庙:祖庙,这里指祭祀祖先。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如不是按规定的时间去朝见叫做“会”,与众诸侯一起去朝见叫做“同”,后来两君相见也叫做“会”。

端章甫:穿上礼服,带上礼帽。端,玄端,一种礼服。章甫,当时贵族通常戴的一种黑色礼帽。

小相:赞礼的人。卿大夫担任赞礼工作叫做“大相”,士担任赞礼工作叫“小相”。

瑟:弦乐器。瑟身是长方形木质音箱,一般有二十五弦。希:稀疏。这里指鼓瑟的节奏慢下来。铿尔:象声词,形容乐声有节奏而响亮。作:立起来。

撰:才具,才干。

何伤乎:有什么关系呢?

莫春:指三月。莫:“暮”的本字。春服:指夹衣。

冠(ɡuàn)者:古代贵族男性青年,有二十行冠礼的制度。所谓“冠者”,即指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童子:尚未成年的孩子,十九岁以下的小青年。

沂(yí):水名。源出山东乡县东北,西流经曲阜与洙水合,入泗水。风:乘凉。舞雩(yú):地名,在曲阜县东南。雩,本是求雨的祭名,雩祭时还有舞蹈,故称舞雩。雩祭的地方筑有土坛,周围种有树,所以能乘风凉。咏:歌咏。

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与:赞同。

后:后出。

夫:指示代词,那。

让:礼让,谦逊。

宗庙会同:意思是有宗庙之事,有会同之事。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国是什么?诸侯,这里指国家,即曾皙所谓的“邦”。

赤只能给诸侯担任小相,谁能给诸侯担任大相呢?之:指诸侯国。小、大:指小相、大相。

题解:

《先进》是《论语》的第十一篇,共二十六章,主要记述孔子的教育活动、对弟子的个性评价。

延伸阅读: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追求文学性的意识,但其所记录的简短对话,仍显现出人物的性格,可以看出高超的修辞技巧。本篇写孔丘与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令他们各言其志,从比较、对照中显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急躁;冉有、公西华谦虚;曾皙的回答特别具有美感。

编后小语:曾皙还没有明白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他以为孔子笑子路不能“为国”,而不懂孔子笑子路是由于子路说话态度不谦虚,如“率尔而对”,又夸说自己能使民“知方”等。所以,曾皙一连两次发问“唯求……”、“唯赤……”。在曾皙看来,求与赤也表示了要“为邦”?为何孔子不笑话他俩呢?难道他俩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为什么“哂”子路而“与”曾皙?子路为人轻率,不懂谦让,你看孔子的话刚完,他就“率尔而对”。曾皙为人稳重,有涵养,同学都“言志”已毕,老师点了他的名,他才先将弹瑟的节奏慢下来,然后作答。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孔子问的是各人的志向,志向与性格毕竟不是一回事,所以孔子“哂”子路的只是他的性格,并没有对他的志向提出异议。孔子“与”曾皙应当还另有原因,那是什么呢?细读原文,我们就能发现,子路、冉有、公西华谈的都是能做什么,是“事功”;曾皙谈的是想做什么,是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态度。显然,曾皙的志向要比子路他们高远。

季氏(一章)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②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③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④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⑤也。”

【注释】

①陈亢:陈国人,字子禽,孔子弟子。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②异闻:特别说法,这里指孔子对自己儿子特别的教诲。

③趋:小步快走。

④斯:这。

⑤远其子:朱熹《集注》:“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远,不偏爱。

题解:

《季氏》是《论语》的第十六篇,共十四章。主要是紧承前面的篇章,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编后小语:

“问一得三”,陈亢很高兴,可见陈亢是多么好学。据说,陈亢跟随孔子较晚,求学心切。这里他忍不住问孔子的儿子,想从伯鱼那里学到一些东西。

从这一章中还可以感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偏心,像陈亢猜测的那样“开小灶”做加倍的培养。“君子之远其子”,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又一面——不偏私。这不也是一种“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