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看到他的情况,决定帮他渡过这一关。佛祖先对他说:“人这一生所拥有的东西,不管是健朗的体魄,还是数不清的财富,都和自己上辈子的布施有关。”然后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放到他的手中,对他说:“这块石头象征着财富,现在想象你的左手是你自己的,你的右手是别人的。然后把这块石头,用你的左手,布施给你的右手。”
此人一听要把财富交给他人,心似刀割,脸色立刻变得惨白,左手紧紧握着那块石头,怎么也不肯交给右手。
经过了长时间的挣扎,此人忽然意识到,右手实际上是自己的手,只是自己想象成了他人的手。这样一想,他终于把石头交到了右手上,但心中仍旧有一丝不舍。佛祖很高兴他终于踏出了这一步,接着又让他把石头从右手布施给自己的左手。这一次,他很快就做到了。如此反复了几次,他终于能够顺利地将石头从一只手布施给另一只手。
当他再看到街上有需要帮助的人时,能够很轻易地从口袋中拿出钱财,施舍给那些人,看着那些人对自己露出感激的微笑,他感到自己得到了比钱财更重要的东西。后来,他不再是有名的吝啬鬼,而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人,死后还把自己的躯体捐献给了有需要的人。
在佛教中,布施就是将金钱、实物等施舍给别人。布施就像是播种,播出一个种子,收获十个果实。看似给了别人,实际上收获最大的是自己。舍与得是互动的,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就能够得到别人一个微笑;你对别人说好听的话,就能换来别人对你的赞美。
一个人有所追求,说明他具备向上的精神,但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舍弃,那他的人生就到了一种境界。
一个老人在乘坐火车时,一只新买的皮鞋不小心掉到了窗外,车上的人无不为之惋惜。没想到这位老人连忙脱下另外一只鞋子,从窗口扔了出去,这让车上的人都迷惑了。难道这个老人因为丢失了鞋子而气傻了吗?
老人面对众多张疑惑的面孔,笑着说:“一只鞋子对我而言没有什么用途了,但是捡到第一只鞋子的人,再捡到另外一只,对他而言就是得到了一双新鞋子。”一车人立刻对老人敬佩万分。
这就是舍弃的境界,不会为自己丢失东西而懊恼。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懂得“舍得”之道的人。他们的舍得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地舍弃,有选择地得到。
不比较,不计较,自然无烦恼
不比较,不计较,必然多助多缘。
——星云大师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皆因人们爱比较,太计较,得失的计较,有无的计较,好坏的计较……真的是自己缺少了什么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总想着某些地方要比别人好,正是这种相互比较的心理,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
春秋时期,鲁国有这样一条法律:凡是鲁国国民在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同胞被贩卖为奴,只要花钱将他们赎回来,回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赔偿和奖励。此法实施以后,很多被贩卖为奴的鲁国人因此而得以重返家园。
孔子有一个名叫子贡的徒弟,十分有钱,从外地赎回了许多鲁国人,但是他却不愿意接受国家的赔偿和奖励。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有钱,理应做这些事,为国家分忧。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孔子不但没有赞赏子贡的做法,反而十分生气地批评子贡道:“国家立法如此,不过是要求人们心中有个‘义’字,国家给予赔偿和奖励,是不想人们在做善举的时候有所损失,这样愿意做善事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你的所作所为虽然为自己赢得了更好的荣誉,但却在无形中提高了人们对‘义’的要求。以后再有人出钱赎那些同胞回来,不但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称赞,还会因为拿了国家的赔偿和奖励而遭到人们的耻笑。”
结果真如孔子所说,从子贡以后,很少有人肯出钱赎同胞回国,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样有钱,也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嘲笑。
本来是善举,却因为人们相互比较的心理,由“义”变“利”。这会让人们心理失衡,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让人感受不到快乐,对人和事常常感到不满和愤怒;让人变得心胸狭窄,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因为太想得到而无法轻松地生活,有时甚至会为自己引来麻烦。如果能够安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不与别人相互比较,那么自然也会减少许多烦恼。
寺庙里的苹果园需要雇用工人,早晨天还没亮,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就敲开了寺院的门,表示他愿意到此当工人。负责此事的尘缘大师与其商议好,工作一天给他三十元钱,小伙子高兴地答应了。
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师见小伙子一个人有些忙不过来,于是又下山雇了一个中年人到果园帮忙,并对他说:“做一天工给三十元钱。”中年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快到中午时,大师发现果园有些脏乱,于是再次下山,雇了两名妇女上来,要她们打扫果园,一天结束后,给她们一人三十元钱。两个妇女答应了,活干得利落又认真。
天快黑时,大师再次下山,在路边看见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伯,大师问:“你怎么站在这里呢?”老伯回答:“我都站了一天了,但是因为岁数大,没有人愿意雇用我。”大师听后,说:“你到寺庙的果园中干活吧,干到天黑后,我给你三十元钱。”老伯听后,立即起身向寺庙走去。
天黑了,果园的工人都收工了,大师把他们叫到大殿中,从老人开始,每人发了三十元钱。最先到果园做工的年轻人见此,心中有些不服气,自己来得最早,而老人天快黑才来,显然自己做的活最多,但领的钱却一样。于是,年轻人向大师抱怨道:“我从早干到晚,做的工作最多,他们才做了几个时辰,你就给了三十元。”
大师听后,说:“一天三十元的工钱是我们事先说好了的,而给每一个工人多少钱是我的事情,难道你还要管我怎么支配自己的钱吗,还是你不允许我对别人比对你好?”
小伙子听了,不知道怎样回答,的确他没有权力去管大师怎样做,于是灰溜溜地离开了。
古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至上的大道不难,只怕有人挑这挑那。佛陀信手拈来一朵花是道,品茶也是道,一言一行皆是道,是因为佛陀从不挑拣。星云大师曾为人题字“不比较,不计较”,因为星云大师认为,人生种种烦恼的主要来源就是比较与计较。
所以,我们只有秉持着“不比较,不计较”的人生态度,才能在为人处世中体谅他人,宽容自己。
加加减减,把握人生
生活里的喜怒哀乐都有加加减减,承认加减人生,就是懂得真正人生的意味。
——星云大师
有时候,人生就像是一道算术题,既需要加法也需要减法。一生中,我们会通过追求知识、财富等不断丰富自己,这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
但是我们却不能一辈子都只做加法,那会让我们生活失调。就好像一个人在登山的途中,只知道往背后的背篓中放石头,却一直不取出来,结果可想而知,一定是还未到山顶,就已经被压死了。因此,当“加”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该学会做“减法”。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拿掉积压在身上的“负累”,放空自己,才能去体会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朦胧的月色下,一个老和尚在山中打坐,忽然听见不远处的海边传来隐隐约约的哭泣声。根据声音,可以断定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夜晚在海边哭,想必是有事情想不开了。佛教认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于是老和尚起身向海边走去。
果然,在海边站着一个年轻女子,只看背影,就觉得无限悲凉。老和尚正欲上前劝解,那女子已经纵身跳入海中。老和尚见状,立刻奋不顾身地跳入海中,将那女子救上了岸,然后问道:“女施主还这般年轻,为何想不开自杀呢?”女子含着泪回答:“现在我一无所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三年前,世界上最爱我的爸爸妈妈因为车祸离开了我,给我留下了巨额的财产,却不想我遇人不淑,我以为会爱我一辈子的那个男人,骗光了我所有的钱,然后和另外一个女人远走高飞。原本我以为可以为了女儿坚强地生活下去,却没想到女儿在海边玩耍的时候,被海浪卷走了,至今尸体都没有找到。没有了父母,没有了爱人,没有了女儿,就连房子也要被收回了,活着还不如死了痛快。”
老和尚听完女子声泪俱下的叙述,不但没有宽慰她,反而放声大笑,笑得女子都忘记了哭泣,转而用不解的眼光看着他,似乎自己讲的不是悲惨的身世,而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不一会儿,老和尚笑够了,问女子道:“三年前的你有丈夫吗?”女子摇摇头。“那三年前的你有女儿吗?”女子再次摇了摇头。“那三年前父母双亡时,你有想过自杀吗?”女子低下头,回答:“没有。”“那现在的你,不过和三年前的你一样。那时候你都没有想过要自杀,现在有必要这样想不开吗?”
女子听后愣住了,是啊,现在的自己只不过是还原了三年前的自己,在这三年里,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至少增长了人生阅历,体会过为人母的快乐,这些在今后的岁月中还会遇到,甚至还可以遇到更美好的,既然如此,又有什么理由不选择重新开始呢?
自己还是那个自己,要为自己而活。想到这里,女子跪在地上,感谢老和尚的点化和救命之恩,并保证自己今后不会再寻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