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11864800000003

第3章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老子系尊称。东周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初为东周史官,后为隐民。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凡五千言。历代多有注释,世传本有西汉河上公与魏王弼二家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有帛书《老子》甲本争乙本。现有多种注本行世。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鉴赏】

这篇短文选自《老子》八十章,题目为编者所加。《老子》一书是一部哲学著作,但这一章写得非常生动,对他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做了具体的描绘。全文只有七十六字,形象地表达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这其实就是回到原始部落状态。让人民所拥有的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不要使用(如车船弓矢之类)。为什么不使用呢?《庄子·天地篇》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汉水南岸有一位老农种菜,自己凿一地道下井,用瓦罐取水浇园,而不肯用桔槔汲水。因为那是机械(也就是什伯之器)。这位老农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里的机事是指技巧手段,机心是指智慧、计谋。老子也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人有了技巧智慧,就会制造事端,出现纷争。这实际是说,文明进步带来了动乱,要想天下太平,只好“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样一来,其结果自然是生产力的降低,没有多余的财物可供私人占有和交换。老子认为,这样才正合适,“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不会“有大伪”了。让人民重视死亡,不要冒险轻生,就定居在一处,不要迁到远方去,这样也就能避免侵扰和与别的国家发生冲突,即使有车有船,也没有地方可用,因为“不远徙”;即使有武器,也没有敌人可以对阵,因为“重死”。既然哪儿也不去,什么也不争,也就用不着文字书籍,用不着去动脑筋,出智慧了。只要恢复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也就够用了。到了这一步,人们就会觉得吃的食物是香甜可口的,穿的衣服是美好合身的,住的地方是舒适安宁的,风俗习惯又使人民感到欢乐喜悦,也就是要人民满足于这种原始简朴的生活,而不去胡思乱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最后这几句,把前面所写的社会特点化为形象。望、闻二字,极为传神。小国寡民,地域不大,人口又少,离得很近,互相望得见,听得见鸡犬之声,而且只限于望、闻,没有别的表示,人民的神情显得无知无欲,永不来往。因为“什伯之器”,“无所用之”,“无所陈之”,而人民又“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还来往做什么?老子认为这样的社会就没有不安和不幸了。

老子的时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动荡年代,战争频仍,兼并不断,国家之间、阶级之间、集团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老子把这种社会动乱和苦难,归因于人类文明进步,因而主张回到古代去。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政治思想,就是复古和愚民。他所描绘的社会情景,实际上是理想化了的原始部落生活。按照他的想法,只能采取愚民政策。这是倒退的,也是行不通的。不过,他的复古倒退,也包含着否定压迫剥削,否定侵略战争的成分,这一点往往引起后代作家的共鸣。“鸡犬之声相闻”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重现,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响。刘勰说:“五千精妙非美而何?”五千,即指《老子》五千字,这一篇更显得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