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19点38分左右,美国宇航局月球陨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撞进月球南极附近的一个陨石坑,开启了寻找月球上是否有水的科学探索。据悉,此次进行任务的2.2吨重的运载火箭连同卫星LCROSS,早于今年6月升空。在进行撞月任务前10小时,火箭和LCROSS将会分离,该枚火箭会以时速5600英里,即超过音速7倍的极速,撞向预先被选定的月球南极一个陨石坑。陨石坑被撞时,会产生相当于1.5吨黄色炸药的威力,扬起的77.2万磅灰尘会升至6.2英里高。紧随其后的LCROSS卫星会把握数分钟时间拍摄影像和分析尘土,然后把数据传回地球的控制中心,以供科学家研究月球表面是否有水。同年11月14日,美国宇航局宣称此次撞月探测出月球上是有水的。
美国之所以探测月球上有没有水,想必是为了人类到月球上去生活而做的科学研究。人类生存需要许多必需品,为什么却先探测水呢?因为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就不会有任何生命。由此可见,水的使用价值很高,没有水,人类就难以生存和繁衍生息,更不用说发展了。所以,水的巨大作用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但是水的交易价格却非常低,在北京民用自来水仅为3.7元/吨。人类离开水就无法存活,但是水的价格却如此之低,为什么会这样呢?
而相反的是,在非洲大陆长期以来流传着一句俗语:“IfYouwantlonglife,nevertouchthediamond!”——想要长命,别碰钻石。因为很多人因为钻石而丧生。可见,钻石比人的性命还要值钱!2006年12月,美国好莱坞上映了一部电影《血钻》。这部电影是以1999年内战中的塞拉利昂为舞台,意欲揭示走私钻石行当的肮脏内幕。塞拉利昂叛军“革命同盟阵线”就是通过向西方发达国家出售钻石而购买军用武器装备的。电影中的许多人都是为了一颗钻石而拼命,结果都因钻石而丧命。每一颗钻石上都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所以电影中的钻石被称为“血钻”。人们之所以为了钻石而不惜冒生命危险,是因为它的价格非常高。目前,珠宝柜台的1克拉(1克拉=0.2克)钻石的价格是10万元左右。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也被改成“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了。可是,从使用价值来看,钻石根本没有任何用处。即使没有钻石,人类照样可以生存,人类社会依旧可以发展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钻石对人类社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可为什么钻石的价值却如此之高呢?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钻石和水”的问题。从经济学上来说,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不一定在于其本身具有多大的价值,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给。没有需求的东西是没有价格的,因为根本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它。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决定的。但是有的时候,需求量一定的时候,供给量对商品的价格产生的影响会更大。供给过多,则价格低廉,供给过少,则价格高昂。经济学中用“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来解释这个问题。绝对过剩是指生产出来的东西,在让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之后,还有所剩余。相对过剩是指该商品的过剩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的,是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过剩。也就是说,社会的供给超过了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的需求,还存在许多买不起这种商品的需求者。
虽然水的需求是巨大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它的供给量已经是“绝对过剩”;而钻石虽然毫无用处,但是供给量却只是“相对过剩”,所以就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
前些年中国也出现了“倒牛奶”现象。先是遭奶站拒收的南京奶农纷纷把鲜奶倒掉,而后是成都市的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因为收购过多鲜奶,只好把来不及加工的两吨多鲜奶倒入下水道。照此看,我们生产的牛奶似乎已经到了“喝不完”的地步。但是资料显示,我国奶制品的年人均消费量不足7公斤,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平。中国仍然是一个“贫奶国家”。对于倒牛奶现象,许多人会问:为什么他们不把牛奶分给那些还喝不上牛奶的人呢?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把牛奶无偿分发,有些人因此获得了牛奶。那么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即使在以后牛奶供给相对平衡时,也就会有许多人不去买牛奶了,因为他们会等着再喝“免费牛奶”,而一些原来购买牛奶的人,也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也会选择等牛奶喝,而不是买牛奶喝。这样一来,卖者如果觉得无利可图,就会退出市场,市场就会遭到破坏。从长远来看,对于买家与卖家都不利。所以,倒掉牛奶,看似浪费无情,实际上是有着十分无奈的经济原因的。
与此相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叶圣陶在《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谷贱伤农”现象。本来稻米丰收了,农民以为自己的收入会比往年高一点。可是,由于全体农业的丰收,粮食产量增加,供给急剧上升,而需求量又不可能在一年的时间内突然大增,所以就超过了需求量。再加上洋米洋面的引入,粮食的价格下降了,农民的收入反而比以前减少了。实际上,这并不是主要由买家所决定的,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造成的。这样一来,在市场交易时,就给农民带来了讨价还价的劣势。消费者会想“反正你一定会急着卖出去,否则就会坏掉。那么你对交易的要求比我迫切”,他们就会利用这种心理,拼命地压低价格。而在供给量过剩的情况下,农民达成交易的要求就会更迫切,价格就会被压得更低。所以,就没有多赚三五个大洋。
由此可见,商品的价格在需求没有弹性的情况下,如果供给量突然大增,不仅不能给卖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还有可能会降低其收益。
7.为什么有些公司花在营销宣传上的费用比产品研发上还要高很多?
通常来说,生产研发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但是有时我们却发现,有些企业投放到生产与研发上的资金却不如营销宣传上的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从上文中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般情况下,制药公司不会轻易研发新的药物。但是因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制药公司一直停止对新的药物的研制的话,马上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制药公司也都在不断地研发新的药物。1999年,美国一家生产治疗青光眼药水和其他药品的医药公司将其全年收入的20%投入到新的药物研发上,希望能够研发出新的药物,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有利的地位。但是同时,这家公司投入在营销宣传上的费用则达到了30%左右。而在2000年的时候,世界上最大的艾滋病药物制造商将全年收入的37%花费在了营销和管理上,而研发费用则只占14%。资金的这种投入方式好像是反常的,但是却又不是只有一家医药公司这样做,到底这是什么原因呢?
制药公司之所以这样做当然要考虑到其成本与收益的问题。如果制药公司投入了一定的研发成本,研制出了一种能够带来利润的新药物,可是制药公司并没有对这种药物进行宣传,生产出药物之后就悄悄上市了。很明显,如果一家制药公司敢于这样做,那么它的新药必然不会取得预期的收益。这种药物在市场上可能会销售一定的量,但是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它的特性还未被消费者知晓,因此也就不会有太多人会购买。况且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果消费者对其没有一定的了解是不敢贸然购买的。所以,制药公司就得进行宣传,并且要进行大力宣传。一种新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存在并销售,并为生产者带来利润,主要是因为其相对于市场上原有的产品有新的功能或者改进,对于药品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制药公司肯定会对此进行宣传,借以引起买者的注意。而产品的宣传与营销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从机会成本上来说,一家公司的资本是固定的,如果在研发上投入的多,那么在宣传与营销上必然就要减少投入。制药公司肯定会对此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谋划,然后作出在宣传营销上投入比研制新药物更多的资金的最佳选择。他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是因为宣传营销带来的经济收益比研发新药物带来的还要多。通过考虑成本与收益,制药公司作出这种决策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外,生产者在市场上进行大规模地宣传,还涉及到一个信息问题。信息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吉尔茨说:“寻找信息是市场生活的核心。它才是市场上的高级艺术,这里的每一件事都因它而改变。”在很多情况下,交易之所以没有进行,不是因为市场上没有卖者出售买者想要的商品,而是双方都没有足够的信息,也就是说持有买者想购买的商品的卖者没有找到想要购买这种商品的买者,反之亦然。在一些市场上,尤其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的商人还故意隐瞒商品的信息,主动增加买者收集信息的成本,通过这样来抬高商品的价格,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信息隐藏的行为是不存在的,并且是对商家不利的。因为市场已经进入到了完全竞争的状态,所有的生产商都在争取更多的消费者,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然就需要对自己的商品进行大量的宣传。为了使消费者知道自己商品的存在,知道自己的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新的特性,自然就会花费更多的宣传费用。资金充足的生产商必然会通过各种媒体对消费者展开广告攻势。他们会在电视台、电台、互联网、平面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户外墙体、路牌等等进行广告宣传,还会散发各种传单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商品的生产者并不是一家,也并不是只有一家进行宣传,所以为了与对手进行竞争,各生产者必然要不断地进行宣传投入,这样必然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生产商的宣传使信息充分传达到市场中去。这样做不仅能够赢得需要这种产品的广大消费者,还能获得大量的潜在消费者。比如一家生产感冒药的生产者,如果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必然就会赢得正患感冒的消费者,而一些没有得感冒的人在看到它的宣传广告时,会在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那么当他得感冒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首先选择自己知道的这种感冒药。
此外,一家公司的广告宣传对其市场地位的巩固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一家制药公司不可能只生产一种药,所以它在宣传一种新药的时候,也同时在间接地宣传公司的其他药品。因为这家公司将自己的新药进行大力宣传的时候,也是对公司形象的宣传。而当公司的形象在市场上形成时,它所生产的其他类型的药品也会被消费者接受。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发现该公司的产品,自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良好的印象,也就有很大的可能会选择购买。
公司进行大力宣传基于的总体考虑是其品牌效应的考虑。所谓“品牌效应”是指品牌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效应。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企业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够使自己的产品在品牌的影响下销得更多,市场占有率更大,取得的效益也就更大。
由此可见,一些公司之所以大力进行宣传,花费的宣传资金大大高于研发资金,并非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本末倒置”,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将自己的产品进行最大化的推广与销售,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8.你知道为什么越不热门的东西越赚钱吗?
如果一种商品销量很好,投资者就会都去投资这种商品,但是因为投资过多,供大于求,反而会不赚钱。而有的商品需求量很少,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经营这种商品的人却很赚钱。为什么看似很赚钱的却不赚钱了,以前根本不赚钱的,现在却变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了呢?
在人类社会中有一个普遍的规则:二八定律。二八定律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生意交往中,20%的顾客可以带来80%的利润;在社会生活里,20%的人群拥有80%的财富;在人的生命中,20%的时间带来80%的快乐。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为企业赚得约80%的销售额;20%的罪犯的罪行占所有犯罪行为的80%;20%的汽车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20%的人口所消耗;世界财富的80%,为20%的人所拥有,等等。这一定律在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中都存在,并且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种“二八定律”影响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尤其是投资方向。然而,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安德森却发现了一种有悖于二八定律的新定律,这种定律被称为“长尾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在一次和Ecast的CEO范·阿迪布交谈时,发现了一个有关数字时代新娱乐经济学的怪现象。阿迪布让安德森大胆地估量一下收录在该公司点唱机上的一万张专辑中有多少能达到每一季度至少被点播一次的频率。克里斯·安德森冒险说出了一个明显违背二八定律的比例:50%。他以为自己给出的数字已经够大的了,但事实上阿迪布告诉他,真正的答案是——98%。同时,阿迪布还告诉他,公司新添的曲目越多、销量就越大。人们似乎对非热门音乐有无限的需求。
克里斯·安德森根据流行程度对数据进行排序,开始的形状与其他需求曲线很相似。最前端表明,几首大热门被下载了无数次,接下来,曲线随着曲目流行度的降低陡然下坠。但有趣的是,它一直没有坠至零点。他找到排名第100000的那个曲目,结果发现它的月下载量仍然是千位数。在它后面,曲线一直在不断延伸:第200000首,第300000首,第400000首——只要他顺着往下看,他总能看到需求。在曲线的末端,曲目的月下载量只有3到5次,但仍然没有降到零点。
克里斯·安德森进一步对这些数字进行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阿迪布给出的有悖直觉的统计数据里隐含着一个强大的真理。因为他发现,在如今市场极度发达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已经达到了无限。而商品市场中的二八定律则是供给匮乏的产物——如果只有几个货架、几个波段,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这些空间留给最热门的东西。但是如果有无限多的货架,商家就可以将自己的货品各类增加到无限。因为根据二八定律也可以得出,以种类来划分商品的话,有80%的商品没有被投放到需求市场上去。所以说,如果将所有这些非热门聚合在一起的话,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就是说将会带来巨大的商机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