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
12123700000002

第2章 辑一 百年修得做人之道(2)

不过等到酒宴开始没多久,举人却等不及一个时辰再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仁兄以前也过惯了苦日子,这次见有免费酒席,便特意连着饿了两顿,打算去那里吃个痛快。正是由于如此,到酒席开始时,肚子连连提“抗议”,举人捱得难受之际,便将原本拿架子晚去一个时辰的想法扔到天外去了,拖着空空如也的身子就往王员外的家中跑去。

到了王员外家,酒席才刚开始没多久。王员外见是新中的举人,倒也十分客套,将其好生招待了一番。举人虽然吃上了饭菜,不过心中还是有一些懊悔,认为自己不该这么挺不住,导致自己的“拿架子大计”破产,然而很快,这种懊悔就变成了庆幸。

原来,在举人到来后不久,王员外的酒席居然迎来了一波尊贵的客人,其中有本县县令、主簿、县丞,甚至还有官职更大的知府大人。见到这样的豪华阵容,举人忽然觉得自己原来的想法实在有些可笑,举人怎么算得上有身份、有地位?和这些知府县令比起来,又有什么好拿架子、摆姿态的?自此以后,举人不敢再有任何骄傲虚荣,而是重新回复到考取举人之前的心态,一心准备再接再厉考取个进士出来。

然而举人毕竟和以前一穷二白时的情况有所不同,那时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能够头悬梁锥刺股埋头苦读,如今却是怎么也找不回那种拼命努力的状态了。不过,这种状况在经历一件事情后有了改变。

一次举人上酒肆喝酒,在那里看到一个头发已经有些斑白的老者,身穿浆洗得发白的长衫,小心翼翼地从身上摸出几文钱,往柜子上一字排开,大声道:“给我来壶上好的酒,再来盘茴香。”

伙计见状嗤笑道:“就这么几文钱还能买到什么?行,好酒是吧,来咯!”说着便拿出一小坛劣酒,端出一小碗茴香豆来。

老者却也得意地收下,说:“只要是酒,便是好酒,你懂什么?在我等读书人眼里,非是求酒醉人,而是心中自醉,什么酒不是一样?咳……说了你也不明白。”

原来,这位老者也同样是个举人,只不过之后几十年一直没有考取进士,从此便一直在这一带蹉跎岁月。

见到老者的样子,年轻举人心中一寒,心道:“莫非几十年后我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年轻举人被这个想法吓住了,从此收起了各种心思,以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投入到了读书当中,其努力发奋的程度更甚于考取举人之前。

点|睛|智|慧

一个人若是不能清醒地看清自己,便很容易做出不符合自己当前身份的事情,比如盲目地妄自尊大,或者一味地自卑自怜。这些做法其实都是不正确的,不利于一个人今后的健康发展,到最后便会倒在这种不清醒下。所谓“身处什么样的高度便做什么样的事情”,这句话也是在教我们认清自己的地位与能力,再根据具体情况来行事,如此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若能更清醒地看清前路会导致的各种结果,必然会帮助自己清楚地了解现状,从而可以振奋精神努力奋斗,最终引导自己走向成功!

§§§第六节 知不足才能有所长进

老祖宗说话

能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之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

能够知道自己过去哪些地方做得不对,那么学问就能日渐进步,看到他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么自身的素质也能日益提高。

过来人的故事

明朝时,边境军中有个百夫长,长得五大三粗,作风也和他的外表一样,粗犷而不羁,人送外号“铁塔”。

铁塔兄打起仗来向来是奋勇当先,从来都认为战争中比的就是一个“狠”字,只要自己能够做到比敌人凶,比敌人猛,那么是不可能不赢的。统领这个千人队的都统——铁塔兄的上司,常常又爱又气地告诫铁塔兄:“战场变化无常,岂是光靠一把子力气就能所向无敌的?虽然你力气比普通人要强些,但是凭你一个人又能够对付几个人呢?十个?几十个?力气衰竭了怎么办呢?”

“我一个人都已经对付几十个人了,我的兄弟们又不是摆设,他们难道不会趁机打出一个遍地开花来?”铁塔兄满不在乎地回答道。

“我并不是说你的勇猛不好,而是历来勇猛的人很容易在战场上阵亡。我的意思是,你还可以多学点兵法上的东西,如此一来,将来的前途也能更远一些。”都统仍然苦口婆心地劝道。

“多谢都统关心了,我晓得了。”铁塔兄大咧咧地说道,然后抱拳告退了。

看着铁塔兄的背影,都统知道这个汉子其实并没有听进去自己的话,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

又是一次大战役过后,都统在傍晚时分去找自己的一众属下喝酒,数来数去却没发现铁塔兄的影子。都统便亲自去找他,结果在一个小营帐的角落里发现这位老兄正抱着一本发黄的书就着火把的灯光在看。都统十分惊奇,遂轻“咳”了一声。

铁塔听到声音,转头发现是都统,连忙将手中的书往屁股底下一塞,“嘿嘿”一笑:“都统,你怎么来了?”

都统又好气又好笑地骂道:“找你喝酒却找不到人,你说我怎么来了?怎么,知道用功了?你怎么突然开窍了?别藏了,不就是本《孙子兵法》吗,我还能抢你的不成?”

铁塔挠了挠头说:“其实是这几仗里发生的一些事让我有了些想法。”然后铁塔放下了挠头的手,表情变得有些萧索:“就说前天吧,打第二阵的时候,右军中的那个外号‘大锤’的家伙,据说勇猛不下于我,带着一众兄弟硬抗对方的骑军,结果……”

都统表情也沉寂了下来:“那个叫‘大锤’的啊,我也知道,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吧。”

铁塔点点头,继续说道:“被骑军一冲,任是再勇猛,却连个泡也没冒出来。我就突然想到了自己,我以前不也是这样莽莽撞撞地就往前冲吗?若是换作我,恐怕也会是这般下场了。”

都统欣慰道:“能够认识到自己以前的不足,这很好,我总算没有看错你。”

铁塔摇摇头说:“其实给我更大冲击的是另一个人,便是那个外号‘鹞子’的家伙。”

都统好奇道:“哦?他怎么了?我记得他也是右军的一个百夫长吧。”

铁塔陷入回忆道:“‘大锤’死后,他带着弟兄顶了上去,然后,就见他几个手势下,兄弟们突然变换了几个脚步,改硬抗为斜插,居然硬生生干掉了几个锐不可当的骑兵。”

铁塔顿了顿,又继续道:“我仿佛突然间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也知道了这世上比我强的人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更多,所以……”

“所以你就借来了这本兵书来看?”都统笑着拍了拍铁塔的肩膀,“好了,用功也不在这一时,还是跟我喝酒去吧。”

铁塔摇摇头说:“这是跟‘鹞子’借的,回头还要还他,我得抓紧。”

都统点头道:“好吧,你便在此用功吧,我等着你将来立下赫赫战功的一天。”

……

很多年以后,铁塔果然因为军功兼懂得兵法,成了一员大将。

点|睛|智|慧

能够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地想办法去改进,那么这个人定然会不断处于进步当中。最怕的就是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一味地自高自大,或者即使知道自己的不足却不屑于去改正,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固步自封中不断沉沦,最终在人生道路上迷失。

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还不够,若是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并能积极的学习,那么自身便会在这种学习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第七节 立志须高,心不可太大

老祖宗说话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一个人不能够没有远大的志向,若是志向不高的话,很容易落入流俗,最终无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不能太大,心太大的话,则容易好高骛远,不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最终也很难有所成就。

过来人的故事

明末崇祯年间的徐霞客,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探险家,他仅凭双腿就走遍大半个中国,并写下大名鼎鼎的《徐霞客游记》,与其小时候便立下的宏大志向是分不开的。

徐霞客本名弘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一个富庶之家,祖上是书香门第,因此藏书很多,徐霞客幼时便常常畅游于书山学海中。

一次,十岁的徐霞客读到了一本书,书中作者自夸已经走完了八州,攀登了四岳,于是幼年徐霞客情不自禁地乐了。母亲见儿子笑得很诡异,便问道:“我儿,何事畅怀如此?”

徐霞客放下书本,摇摇头说:“孩儿只是笑这本书之作者太过浅薄,天下有九州五岳,这人却号称已经踏遍八州四岳,姑且不论此事真假,单论其志向便小而可笑。若是真男儿,便应当历九州、登五岳,如此才不枉堂堂七尺身。”

母亲见自己的儿子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心下赞许,说:“我儿志向高远,自不是凡世俗人可比,他日定可有一番成就。”

徐霞客听了母亲的夸奖,却并没有露出开心的笑容,反而苦着脸说:“可是爹想让我考取功名,孩儿对那些死板的经书八股实在是不喜欢,孩儿真正想做的是踏遍天下,记录下这大好河山,岂不比困于一地死读经书要有意思的多?况且前人不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可知出外行路乃是求学问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可偏颇。”

母亲笑着点点头说:“我儿能志在四方,不愿流于世俗,此为大丈夫之志,当可坚持。至于你父亲那边……”

母亲不禁又轻声笑道:“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你父亲其实和你是一样的性子,不然这万卷楼中何来如此多的地理探险志?”

徐霞客一想,觉得有理,随后再次苦着脸说:“那父亲为何还要迫我受罪?”

母亲慈爱地将徐霞客拉到身边,说:“你父亲并非是要迫你,只是担心你心太过远大,而不肯脚踏实地,因此用考取功名之事来磨磨你的性子。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你若是老老实实地先去用心科考,不论中与不中,都可向你父亲证明你的毅力,到时你再提游遍天下的志向,我们也便不用担心你会好高骛远了。”

徐霞客点头道:“孩儿明白了,为人志当高远,却又不可盲目的一味图远,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着目标前进,如此才能不负青云之志。”

就这样,怀着一颗坚定的心,虽然在十五岁的童子试上科考失败,也没能动摇徐霞客本来的志向。他二十二岁时毅然离家远行,一直到其五十五岁逝世,游遍了十九个省、市。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天津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并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点|睛|智|慧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志向就是人生路上的灯塔,有了志向的人便会拥有强烈向前进的动力,志向越是远大便越是能够激发人为之努力的潜力,最终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一个人若是没有志向,那么其本人定然会因为找不到方向而变得惫懒,无法激发自身的潜力,如果志向不够远大,则必然成就也有限,最终泯然于众人,落于流俗之中,这是非常可悲的。

然而光有远大的理想还不行,还需要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态度,不然所谓的远大理想只能是好高骛远,最终什么也成就不了。

§§§第八节 苏秦因会说而死,石崇因财多而亡

老祖宗说话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人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口才,然而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而惹来杀身之祸;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多财富,然而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招来嫉妒最后丧命。

过来人的故事

战国时候,苏秦是个有名的纵横家,凭借着自己高超的嘴皮子技巧,结合国家政治经济学、帝王心理学、哲学、国际关系学等多种跨学科知识,将当时的各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间,真是风光无比!

不过,所谓善泳者溺于水,这位靠着嘴皮子上位的老兄,最后也毁在自己的这张嘴上。

起先,苏秦是在燕国打工,有可能之前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巨大成功的事实带给了他极大的自信,结果这厮一不小心和燕易王的老娘私通了。要不怎么说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呢,这最高领导的母亲也是能够随意染指的?苏秦在事后也是后悔不已,生怕燕王知道后将自己给“咔嚓”了。

不过,奇怪的是燕易王知道后,非但没有将苏秦怎么样,反而给他的待遇还提高了一个级别。苏秦见燕王没把自己怎么样,心中的恐惧却没有减退多少,帝王家都是见面笑眯眯、背后耍花样的人,指不定哪天就赏赐自己见三皇五帝去了。于是苏秦再次动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对燕易王说:“您看我这个人就会耍点嘴皮子,留在燕国也不能让燕国强盛起来,不如把我放到齐国去搅风搅雨,齐国弱了,那燕国就强了,如何?”

燕王想了想,最后同意了,苏秦得到答复后,就如获大赦般地逃去了齐国。

到了齐国后,苏秦凭着以前的履历得到了齐王的重用。大概是心中怀着对燕国的一点儿内疚,这个苏秦再次动用自己最得力的武器——能让活人闭眼、死人喘气的一张嘴,开始了他搅风搅雨的计划。

先是不断煽风点火,恶化齐赵邦交,让齐国广树仇敌,然后又劝齐王攻打宋国。一通战争打下来,宋国是灭了,不过齐国也受了不小损失,国力衰落。同时,赵国乘机要挟,齐赵关系进一步恶化。

由于苏秦频繁地使用“限制级武器”——口水,将好好的一个齐国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加上他一个外来人居然一下子骑到了许多本地土著贵族们的头上,这样一来,本就因此对苏秦怀恨在心的齐国大夫们更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索性收买了刺客,趁着苏秦外出之时刺杀他。

怎么也没想到,就因为自己一张嘴,引来了这么大的杀身之祸。苏秦受了重伤,虽然当时没死,不过也差不多快死了。为了找出凶手,苏秦施出最后一计:请求齐王将自己五马分尸,以引出刺客现身。可怜好好一个人,就因为太能说了,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西晋时期还有个石崇,也是因为一样事物而显赫,最后同样因为这样事物而遭祸。不过,和苏秦不同的是,给石崇带来这种种荣耀与灾难的乃是他那富可敌国的财富。

先且不管石崇那么多财富是怎么来的,总之他很有钱,十分有钱,非常有钱。一般来说,越是有钱的人就越容易招来别人的红眼,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石崇当时其实就是这么一种情况,身怀无尽家财,风光无限,但风光后面也暗藏着无尽的危险。如果石崇能够意识到这点,学着先辈陶朱公那样散尽家财接济贫民,那么不仅能够获得好名声,还能将危险无形中消去。可惜,放弃财富这种潇洒的事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出来的,反正石崇不是那么爽利的人。而且,石崇不仅没有散尽家财或者稍微收敛一些,他甚至还嚣张到和别人斗富。

石崇和当时西晋皇帝面前的红人王恺斗富的事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他石崇就拿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他石崇就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从皇帝那顺来一棵珊瑚树来炫耀,他石崇就将珊瑚树砸了,然后从自家搬出一堆更大的珊瑚树出来得瑟。

正可谓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石崇这一系列炫富的行动终于引来了那些大鳄们的注意,最终被他惹不起的人借着一些小事给杀了。

点|睛|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