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
12123700000003

第3章 辑一 百年修得做人之道(3)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好口才,羡慕那些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的确,在人前唾沫纷飞、挥斥方遒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好的口才在带给自己风光无限的同时,还可能会无形中得罪不少人。所谓祸从口出,谁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哪句话就犯了谁的忌讳,从而招来仇恨。说的话越多,惹祸上身的几率越大,也就是说口才越好的人也就越危险,所以人应当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

同样,人们总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很多的财富,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然而,财富这东西一旦超过一个界限,便可能成为催命符,财富越多,催命符越灵。皆只因为财帛动人心,财富在给自己带来荣耀的同时也会引来他人的嫉妒,所以人应当懂得破财免灾。

§§§第九节 谨言慎行

老祖宗说话

一言足以招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一句话就足以招来大祸,因此古人言谈都十分谨慎,以免招来倾覆之祸;一件错事会导致一生的清誉遭到玷污,因此古人小心翼翼,守身如玉,以防止瑕疵的出现。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个县令性格大大咧咧,说话也常常不太注意,就因此而招来了祸事。

那次是一位巡抚到来,县令设宴招待,众人分好主次就座后,县令想说点应景的话讨好上官,于是笑眯眯地作揖道:“忽闻上官来访,故备好上等酒地以待,望众位一饱口福。”

因为县令所在县乃是小地方,也没什么特产,而所谓的“上等酒席”在这些京城官员看来不过是粗鄙不堪的粗茶淡饭,因此对于县令的“热情”颇有些不喜,巡抚遂淡淡答曰:“甚好。”

县令却没看出巡抚的敷衍,反而以为对方很满意,于是又上前一步说:“大人可先品尝这道鲜焖红鱼,此道菜乃是精心准备,大人以前定然没有口福吃到如此佳肴,此次算是有幸了。”

巡抚怎么听县令这话怎么觉得不对味,心说:“啊,敢情我就是个乡巴佬,连个焖红鱼都没吃过?还什么此次能够吃到乃是我之幸,我堂堂一个巡抚吃你小小县令一条鱼,竟然还成‘有幸’了?真是岂有此理。”

县令竟然还接着对其他陪同官员说:“各位还等什么,此次能够吃到如此美味,乃是沾了巡抚大人之光,请吧!”

这一下,一众官员的脸全都黑了下来,这话怎么说的,敢情我等皆是沾光的添头?

巡抚见县令一句话惹了众人不高兴,顺带着给自己和其他官员之间上了点眼药,心下恼怒:这泼才,实在是不可理喻!面上皱着眉头对县令道:“莫非你这鱼还有什么了不得的名堂,叫我等京城来人都不曾听说过?”

这话实际是暗中告诫县令,我们乃是从京师这样繁华的地方来,什么好东西没见过?你还是把这鱼收起来吧,省得招人怨恨。

县令没听出其中的意思,反而笑嘻嘻地回答说:“此鱼乃是我地特产,肥美异常,若是运气好的话,还能捕到状若大人般的大只。”

县令这话本来是想说,运气好能够抓到像成年人一样大的鱼,结果用了“大人”一词却坏事了,在别人听来就是在骂巡抚大人。

果然巡抚一听,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宴席不欢而散。

事后,县令在别人的告知下才知道自己闯了祸,私下里打听到巡抚喜好茶叶的习惯,便赶紧备下上好茶叶去求情。巡抚却拒而不收,还谈及一个故事:“《史记·循吏列传》曾说鲁国宰相公仪休好吃鱼,于是便有人拣肥美多肉之鱼献之,而公仪休不受,并道:‘收了鱼,便承了情,承了情便很可能会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说不定还会丢了官,以后便再吃不到鱼了,而我不收鱼却能够一直吃到鱼。’”

听到这样的故事,县令总算还不糊涂,知道对方以谨慎行事标榜,不会收自己的东西,只能坐在家中等候发落。

没多久,县令便因为考核落了个下等的评价而被免官。

点|睛|智|慧

古来便有“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说法。这是教导人们,虽然人与人交流时难以避免要开口说话,但是适当的表达自己便足够了,绝对不能逢人便大放厥词,不加思考不分场合地随意谈论是非。古往今来,因为说错话而得罪人甚至丢掉性命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谨言是为人处事必备的一项生存本领。

而慎行则是与谨言并列的一项处事之方,从古就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的说法,一张白纸很可能就因为上面一个微不足道的墨点而丧失了价值,我们应当以此为戒。

§§§第十节 进退之道

老祖宗说话

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惕则无咎也。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小心谨慎的人,必然能够有好的结果,因为警惕而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一直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而不知后退的人,难以有什么好的结局,因为盛极而衰,太高了则不免转向失败。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个姓陆的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历经几百次大小战役,虽有胜有败,但每次的损失都非常小,很多人都愿意在他的手下当兵。

有一次,陆将军再次带领大军出征,一路上旌旗招展、枪尖似海、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等到达预期的营地时,陆将军仍照以前的习惯,吩咐将侦察员全数派出,并且要求侦查范围再扩大二十里。随后,要求各营迅速驻扎,并于天黑前在营外挖好壕沟,设好陷阱以防止突然袭击。要求清理营地周围有可能被引燃的物体,并严格规定各营地之间的间隙……

陆将军一系列的命令下来,将小心谨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行的监军是第一次与陆将军合作,看到整个大军都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遂对陆将军说:“此行我虽不谙军事,不过却也知道,大军出行,势大方能慑人,因此当可不必如将军此番这样小心吧。”

陆将军收回自己观望远方的视线,说:“你所言倒也不错,不过你当也听过我用兵的习惯吧。”

监军点点头说:“倒是有些耳闻,据说是以稳健而著称。”

陆将军把马鞭放在手里拍了两拍说:“人都说‘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前亡’,那么你认为我又是凭什么经历那么多次战斗能够全身而退呢?”将军顿了一顿,不待监军接口继续说,“不过是‘小心谨慎’四个字罢了,所谓小心无大错,多少次,就是因为我事先做出的一些谨慎之举,救了全军的命。此次出征,军队人数众多,在我看来却更需小心翼翼,任何一点意外,若是没有准备的话,都有可能毁掉整支军队。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千万大军毁于不慎。我带出来的军队,我便要负责将他们完好地带回去。”

监军听了陆将军的话,心中服气了,便也和他一起投入到指挥布防中了。事后证明,这种小心谨慎果然是必要的。就是因为陆将军的各种防备措施,让敌军的几次偷袭都无功而返,这次出征再次以极小的损失取得了胜利。

班师回朝后,皇帝论功行赏。陆将军因为早已因功身兼数个要职,且已经封过爵了,皇帝便考虑要不要准许他带剑上殿。

而在陆将军这边,他的一位方外好友却劝道:“打了这么多年仗,出力也出够了,风光也风光过了,此时却也是最好的引退时机啊!位高者,其衰也忽,所谓亢龙有悔,过犹不及,是时候未雨绸缪了。”

陆将军低头思考,沉默不语。

好友又劝:“君不见,汉朝大将韩信是怎样的下场吗?”

陆将军闻言一惊,最终接受了好友的意见。随后便上书朝廷请辞,回家养老,得以善终。

点|睛|智|慧

小心谨慎的人因为警惕心强,对于未曾到来的危险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会小心翼翼地做好各种周到的准备,这样即使真的遇到了突然的危险,也能够从容不迫地化解掉。所以说,能够时刻保持小心谨慎之心的人,通常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

而身处高位却不知急流勇退的人,因为时时被很多人关注,一旦出现一点疏忽,便很容易被人攻击,因此往往是不得善终的。若是懂得进退之道的人,此时便该考虑退一步海阔天空了。

§§§第十一节 小利与私心

老祖宗说话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眼里只有小利小益的人,是不能做出大的成绩的;心中存了为己的私心,就无法做好公事。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个提刑官去寺庙拜见禅师,希望能够聆听禅师念诵经文,禅师依言而行。

一遍经文念完后,却见提刑官仍是眉头紧锁,浑然不觉诵经的结束。禅师遂耐心等待,直到他回神后方才双手合十问道:“施主心中烦恼甚重,可是想通过聆听经文来求得内心的平静?”

提刑官讶然道:“禅师是如何得知我有心事的?”

禅师答曰:“相由心生,我观施主眉目紧锁,时有深思的表情,便可知施主有愁事缠身。”

提刑官遂叹一口气说:“的确如禅师所言,最近我为一桩公案所扰,心中围炉夜话犹豫不定,正不知该如何是好。也罢,禅师并非世俗中人,我便将此事道出,或可得禅师指点一二。”

禅师点头说:“施主请讲。”

提刑官开始诉说:“近日我接到一桩案子,乃是有人状告此县的县丞纵奴行凶,致一人死亡一人伤残,请求将其严办。”

禅师听到此处问道:“此案可是有疑难之处?”

提刑官回答说:“案情倒是清楚分明,并未见何疑难点。”

禅师继续道:“既然如此,照常办理即可,又有何好烦恼的呢?”

提刑官苦笑道:“我所烦恼的地方并非是案情本身,而是案子外的人情。”

禅师奉上一杯茗茶道:“愿闻详情。”

提刑官小泯了一口茶,说:“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复杂的关系,不过是因为被状告的县丞曾经于我妻家有恩,这次便找到了我这里,希望能够关照关照。”

禅师呼一声佛号道:“施主便是不知该秉公办事,还是该徇了私情?”

提刑官说出心事后,仿佛也变得轻松了一些,答道:“正是如此。”

禅师拿出木鱼缓慢的敲了起来,说道:“此事你须弄清楚,何者为小利,何者为大功,何者为私情,何者为公事。小利与大功不可并举,私情与公事不可共存,切不可混淆在一起,如此方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提刑官深深思索了一阵后,有些恍然,道:“禅师是告诉我,私情是私情,公案是公案,我若欲报私情,必以私情报之,断不可因私废公。县丞与我妻家的恩情乃是小利,秉公办案乃是大功,切不可以小利而害大功。原来如此,多谢禅师指点!”

心中做出决定的提刑官回去后,立刻将伤人杀人案按照律法办理,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称赞,后来皇帝知道了,立为秉公办事的典型予以嘉奖。

点|睛|智|慧

利有小利大利之分,小利乃是个人的,私人之利;大利乃是众人的,公共之利。人的行为往往依其严重性而行,只看得到个人以及私人之利这种小利的,自然看不到大众的公共之利或者是视而不见。这样的话,行事便会处处以小利为主,永远无法立下于公众有利的大功劳。

而公与私是对立的,若是有私心的人,其办事出发点便也是以私心为主,哪里又谈得上公事呢?只有心中无私的人才能放下私心,一心为公众做事,为公事尽心尽力。

§§§第十二节 看不破的利,丢不开的懒

老祖宗说话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人品不高的人,一般都是陷于名利的泥潭中而看不破;学业无法长进,一般都是因为自身的懒惰。

过来人的故事

“利”之一字,威力无比,不知将多少英雄好汉拉下了马。

唐代宗时期就有这么一个人,此人乃是名臣裴佶的姑父。他当时在政府部门当官,一直以来名声都很好,没有传出什么贪污腐败的传言,而且也没有人上访投诉过他。大家伙儿都觉得这个人不错,觉悟很高,一定是将《论语》中的精神贯彻到了自己一言一行当中,身心端正得没话说。

一般来讲,若是真正的君子,的确会自始至终保持清廉高洁。不过有些人却只是貌似君子而已,一旦牵涉到切身利益,或者受人一点好处,所谓清廉就化为泡影。

很可惜,裴佶的这位姑父便是这样的人。

这位伪清官有一次下班回家,作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对裴佶说:“崔昭这厮实在不是个东西,他何德何能,朝廷上下竟然有那么一大帮子人帮他说话。哼!要我说,肯定是他给这帮人都送了礼,如此下去,国将不国啊!”

就在这位伪清官大发牢骚的时候,下人进来通报说崔昭前来拜访。伪清官虽然心中窝火,不过也想看看自己最为不忿的崔昭来此是什么用意,于是磨磨蹭蹭了好一会儿,作出一副不情不愿的姿态就出去迎接了。

没过多久,裴佶的姑父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又是叫人上好茶,又是请人坐好座,脸上的笑容像阳光下的花儿似的,耀得人眼花。

如此神奇的川剧大变脸,让裴佶十分奇怪,抽了个空子悄悄问姑父:“姑父啊,您老为啥突然对崔昭改变了态度呢?这崔昭不还是那个崔昭吗,没什么特别的啊?”

姑父神神秘秘地将裴佶拉到一旁无人处,然后从怀里摸出一张纸片,裴佶接过一看,上面写着“赠官绸一千匹”。

原来如此,说来说去,还是逃不过一个“利”字!

正如“利”会毁人人品,“懒”则耽误学业。

三国时期,东吴阵营中有个吕蒙,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那位,在让人刮目相看之前,这位主儿乃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莽汉。有人劝他稍微看点书,他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说:“我很忙,军队行伍中有那么多事要处理,哪来的时间!”其实,他在忙的那些事只要小半天就能办完,剩下的时间都在和人喝酒休闲,说到底,只是懒得去翻那些叫人头疼的书籍罢了。

日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了,吕蒙仍是那个不学无术的吴下阿蒙,丝毫没有长进。若是就这样放任下去,估计他一辈子也就这么交待了。不过,好在孙权慧眼识珠,也劝他别偷懒,多读书。起先吕蒙仍然以军务繁忙来敷衍,孙权见他这么不求上进,恼怒道:“我又不是让你去做文官,粗略地读一读有那么难吗?你再忙能有我忙?我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都还坚持读书呢。”

吕蒙一听,领导都这么说了,自然不好再偷懒,从此便开始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吕蒙见到东吴名臣鲁肃,一谈话之下,鲁肃大吃一惊,说出了一句名言:“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由此观之,“懒”字的确是学习道路上的最大敌人啊!

点|睛|智|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大多数人品不高的人都是存有利益上的纠缠,所谓利字旁边一把刀。纵然如此,仍然有无数的人对之趋之若鹜,而若是能够看开“利”之一字,那么足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贤者君子了。

学业的进步从来离不开一个勤字,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如在这样逆流的状况下,即使只是稍稍偷懒一点,也是无法前进一步的,所以应当时时警惕不要被“懒”字所拖累。

§§§第十三节 是非之心与廉耻之德

老祖宗说话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心中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念,处理事情的时候才能毅然决然地做出判断;人有着深切的廉耻之心,那么在世上立足时就不会与人同流合污。

过来人的故事

在一个小县城有个县令,因为天高皇帝远,加上升迁无望,因此日子过得十分糊涂。能贪的时候就贪一笔,有的时候又想装得清高些,如此一来,便常常陷入混乱之中,于是就想找个师爷来辅助自己。

经人介绍,得知一位曾经当过师爷的黄姓人氏正在本县居住,为表诚意,县令便亲自上门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