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
12123700000004

第4章 辑一 百年修得做人之道(4)

待到了黄师爷的家门前,见其门旁挂着幅对联,右联:人不请者不来。左联:我不欲者不往。横批:强求不得。县令暗自咋了咋舌:“这黄师爷好大的脾气,不过也正是这样的人才有本事,正好来给我当师爷。”

县令于是便上前敲起了门,过了好一会儿,里面才远远传来应声:“来了,请稍等。”不久,门开了一道缝,一双眼睛从里面上上下下将县令打量了一遍:“你是何人,来此何事?”

县令挺了挺胸说:“我乃本县县令,有事要找你家主人,速速领我进去!”

门内的家丁闻言慌忙将大门打开,然后将县令领着朝里面走,嘴里告罪道:“不知县令老爷大驾光临,多有怠慢,请多见谅!”

县令随意道:“无妨,不过我看你这屋院也并不大,为何许久才见有人来开门哪?”

家丁赔笑道:“老爷有所不知,其实今日本不是我当班,只是当班之人昨日喝多了些酒,今日便说要多睡会儿,死活要与我换班,一番拉扯之下,这才耽误了来应门的功夫。”

县令闻言笑道:“这有何好拉扯的,你便与他换,不就行了?”

家丁委屈道:“可他是因为喝多了酒才要与我换的,又不是什么正经的理由。”

县令一想,改口道:“那你便不与他换,不就成了。”

家丁又道:“可是已经有客上门,不换又能如何?”

县令又一想,说:“嗯,如此还是换得好。唔,不对!反正此事是你们自己的事,与我何干,快带我去见你家主人才是真。”

家丁忙不迭地答应,继续领路。

到了一处转弯处,忽然自家丁的身上掉落一个钱袋子,正被县令看在眼里。县令见家丁没有发觉,眼珠子一转,便默不作声地将其从地上捡起来,纳入了自己的怀中,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跟着家丁往前走。

七拐八拐,终于来到了正厅,黄师爷已经在那里备好茶虚位以待了。县令十分满意这样的见面,便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不过让县令失望的是,任凭自己好说歹说,这位黄师爷就是不愿意出来帮自己,说什么年岁已高,不欲操劳。最终,县令也没有说服黄师爷,只好十分沮丧地走了。

等到送走县令,正厅中的“黄师爷”忽然恭敬地对着领路的“家丁”说:“老爷,为何不答应这位县令呢?”原来,真正的黄师爷竟然是所谓的家丁。

只见“家丁”打扮的黄师爷抚了抚自己的胡须说:“见小可知大,这位县令老爷对于我口中说的故事判断不清,左右摇摆不定,此为心中不能明辨是非的表现。而后,我故意掉落钱袋在地,这位县令老爷竟不顾身份,暗自贪掉了一个下人的一点小钱,此为不知廉耻之表现。凡心中不能明辨是非者,定然处事无法决断,赏罚无法分明;而为人不知廉耻,很容易落入卑污,从而被人抓住把柄。我若跟着这样的上司做事,多半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点|睛|智|慧

人处于世,心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或者说要有一杆为人做事的秤,这样的话,做起事情来便不会首尾两端,动如飘萍。而一个做事干脆利落、不卑不亢、有原则有底线的人,是很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成功的,即使遭遇了一时的不顺,也很快会因为自身优秀的品质脱颖而出。

廉耻心是一个人最后的道德底线,若是连这个最后的良知也放弃的话,那么恐怕便会很快堕落,成为人人唾弃并避之不及的那一类人。成为这样的人于他人无益,于社会无益,更是于己无益,何苦而为之呢?

§§§第十四节 他人与自己

老祖宗说话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

敬重他人,就是敬重自己;依靠自己,胜过依靠别人。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在拜佛的时候突然烟瘾犯了,于是对正在旁边用鸡毛掸子打扫的和尚说:“我在这抽支烟可以吧?”

和尚双手合十说:“可以。”

此人大喜,抽出一支烟便开始吞云吐雾起来。然而,还没等品出滋味来,便见和尚的鸡毛掸子在他的周围上下翻飞,顿时一片灰尘环绕。

于是,年轻人十分不爽地对和尚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和尚双手合十说:“你抽你的烟,我做我的打扫,互不相干。”

年轻人怒道:“怎会不相干!你这一片灰尘下来,我还怎么抽烟!”

和尚平静道:“你在佛前抽烟,又叫别人如何拜佛?”

年轻人忿忿道:“可是我问你能不能抽烟,你告诉我说可以。”

和尚回道:“你要不要在佛前抽烟,这是你的自由,佛不会管你。管了,便是强行干涉,所以我告诉你说可以。对于你在佛前抽烟的行为,我身为佛门弟子要做出一些举动来表示抗议,这是我的自由,所以我便给予你一些警告。”

年轻人纳闷道:“你这分明是打着佛祖的幌子行诡谲之事,实在是不讲究。”

和尚瞪眼道:“若是不以佛祖的名义,那就不是鸡毛掸子掸灰尘的事了,我非得揍你不可。人世间的道理也不过如此,你敬人,人便敬你,所以有‘敬他人等于敬自己’的说法,你若不敬他人,想让他人敬你?那是做梦!”

年轻人无言以对,只好败退。

随后,年轻人在抽签卜卦时,询问解签的和尚:“我这次遇到了一件比较麻烦的事,若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应该不难解决,请问那个人会不会帮我呢?”

解签的和尚十分干脆地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年轻人怒道:“你不是解签的吗?怎么会不知道?”

解签的和尚说:“我解签很多时候不过是给人一份心安,至于你这件事成与不成,却只能问你自己。连你都不知道的事,又怎么能期望我能够知道呢?”

年轻人失望地说:“我真不该来问你,还不如我自己给自己解呢。”

解签的和尚笑道:“正是如此!与其向我这个不相干的人求解,不如向你自己问心去求解。你的那件麻烦事其实也是这么个道理,你看看你抽的签的解语。”说完,将之前一直压在手下的解语签递给年轻人。

年轻人接过一看,上面写的正是:求人不如求己,靠他人莫如靠自己。

点|睛|智|慧

所谓敬人者,人亦敬之。你对别人保持尊重的态度,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地恭敬对待你,很少会有人不知好歹地“反咬你一口”,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当然,若是你对他人不屑一顾,那么也别想他人对你有什么好脸色,这亦是所谓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而靠他人帮忙还不如一切靠自己来得爽快!只因为,既然靠了他人的帮忙,就不免要仰人鼻息,况且,别人对于自己的事很难说会有多么上心。弄到最后,若是事情办成了,肯定要欠人一个人情,若是事情办差了,搞不好还会伤害两人之间的感情。所以,说到底,一切靠自己才是正理。

§§§第十五节 正己为率人之本

老祖宗说话

正己,为率人之本。守成,念创业之艰。

端正自己,才能有资格去率领别人;守好已有的基业,要念及当初创业的艰难。

过来人的故事

汉朝有个李广利,其出名的原因与众不同,别的将军乃是以能打胜仗而天下闻名,这位却不,他是以常打败仗而名声远扬!而且十分不可思议的是,别人顶多就是打几场败仗就算了,这位却是打了一辈子的败仗,实在是叫人不佩服都不行。

李广利本是汉武帝的大舅子,汉武帝晚年时,犯了信任外戚的毛病,让李广利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当时的国际环境因为汉武帝早期的大规模用武,可以说还是十分不错的:强大的匈奴被打得萎靡了下去,西域的小国不值一提。卫青、霍去病等前辈们留下的大好基业,可以说只要不是太笨的人,坐享其成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惜李广利实在草包了得,差点将大好局面给生生断送掉。

假如说这位仁兄人品不错的话,那么倒还不至于如此被人诟病,但是其人品也是糟糕得很。此人在任大将军期间,勾结丞相刘屈髦,结党营私,陷害太子,直接打造了汉武帝末期的巫蛊之祸。作为将军,他小肚鸡肠,排斥异己,仇视人才,军队被他搞得是乌烟瘴气,战斗力低下。第二次远征大宛时,屡战屡败,损失将士高达六分之五,简直是骇人听闻!三征匈奴时,亦是让汉军血本无归,当时李陵孤军被围,李广利硬是眼睁睁看着见死不救,打到最后,带出来的七万精锐家当竟然全军覆没,真叫人叹为观止!

无怪乎有人要说了:“这样一个自身都还没有管好的人,哪里有资格统率这么大的军队呢?先辈们辛苦创下的基业就这么被其挥霍掉了,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误人误己啊!”

点|睛|智|慧

自身的水平都不够,哪里有资格去指挥别人呢?作为统率者,就好比是前面的领路人,其素养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队伍的命运。试想,若是一个瞎子在前面领路,那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就不用多说了吧。所以,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着想,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的素质提升上去了,再去考虑领导别人的事情才好。

从来都是一栋房子建设起来艰难,拆毁容易,所以守成之人要记住创业时的艰辛,如此才能时时警醒,而不至于将大好基业白白断送掉。

§§§第十六节 好不好与苦不苦

老祖宗说话

处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来。学艺怕刻苦,还有受苦时在后。

对外在处境太过吹毛求疵,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坏事发生;学习技艺害怕吃苦受累,那么以后有的是苦楚在等着。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个手艺一流的铁匠师傅收徒,其亲朋好友便将子孙后辈送到他的铺子中,希望能学一门手艺,将来有个出路。

这些走关系进来的后辈们,对于其父辈的安排却不能够理解并接受,反而认为就要过艰苦日子,为此而抱怨十足,这其中尤以一个小胖子为甚。

铁匠师傅碍于朋友们的面子,也不好太过责罚他们的孩子,加上自己本身性子便不善多言,因此这些后辈们便越发地肆无忌惮起来。

有一次,铁匠师傅布置了一些打铁的活计作为每日功课,然后便出去了。几个后辈起初还能老老实实地于炉边锤锤打打,一阵子过后,炉边的高温使得几人皆是汗流浃背。于是,小胖子首先跳出来不干了,大声嚷嚷着说:“不行了,不行了,这不是人过的日子!师傅他老人家面黑皮厚,不怕这炉火高温,可咱们才刚学不久,这热得能叫人脱皮的活计,哪消受得起啊?”

同伴有附和的说:“不错不错,师傅他老人家自从有了我们几个打下手后,便常常将活计交给我们代劳,自己却去外面逍遥自在。咱们得想个法子,不然以后都是这种炼狱般的日子,谁也受不了。”

小胖子见得到了响应,随后眼珠子一转,说道:“这活计毕竟是师傅吩咐下来的,若是丢下恐怕不妥。我们所不能忍耐的无非是这高温酷热,我知道水能降温清凉,不如将这周围地上全部浇上一遍,再取几盆置于四周,定可得到一个舒服的环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