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12276900000041

第41章 培养孩子善于学习的好习惯(2)

预习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预习扫清了知识的障碍,提高了课堂吸收率,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对知识当堂的消化和吸收,可以避免上课似懂非懂,下课再重新看书复习而浪费时间;对新知识的当堂消化和吸收,也可以节省课后的复习和作业的时间;对新知识的当堂消化和吸收,还可以降低作业的错误率从而节省了改错题的时间。可见,课前拿出少量的时间进行预习,不仅使我们课堂听课轻松舒畅效率高,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课后的无效劳动,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因此,课前预习并不是白费精力和时间,相反,它赢得了时间。所以,花一点时间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合算的。

王海坚持预习后,提高了学习效率,取得了好成绩。他感慨地说:“预习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新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障碍,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有了预习这一环节作保障,课堂上我很轻松,思维活跃,不局限于老师讲的或书上的思路。我力求找出问题,想出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我感谢王老师教会了我这样一个好办法、好习惯。”

王海总结了预习带来的六大好处:第一,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有所准备。对于老师要讲的新知识有无准备,准备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中有数。知道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可以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第二,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水平。对自己弄懂的东西,我们对它会产生兴趣,虽经努力仍未弄懂的东西,我们对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听课,精力自然就会集中到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听课时,目的就会明确,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主动。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和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有时听懂了,有时似懂非懂,遇到知识障碍就像听天书,这就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不小的隐患。第三,可以提高课堂记笔记水平。由于预习,上课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和所写的板书,只需重点记教材上没有的或自己不清楚的,以及老师反复提示的关键问题。这样,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听讲和思考问题上。如果没有预习的好习惯,记笔记时,总想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记下来,结果,经常是还没记完,老师就又讲起来了。刚要听,老师又去板书了。这样,既没记好笔记,也没听好老师所讲的内容。手忙脚乱的听课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上课之前有了课前预习,把老师提到的重点记下来,而其他次要的、书上有的,听听或者画在书上就可以了。

这样记笔记,既抓住了重点,又赢得了听课的时间,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第四,预习对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等都大有益处。预习还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预习中,为了理解新知识就要积极地追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预习中接触到的新知识常常需要复习许多旧知识,涉及的面也很广。有些旧知识是很长时间以前学过的,通过预习就把这些旧知识重新回忆起来,不清楚的要搞清楚。预习中这种对旧知识追忆、理解的目的性、广泛性、针对性,都有利于对已有知识的巩固。第五,培养自学能力。预习对培养自学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法。自学能力就是独立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习质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阅读的速度快,对所阅读的内容分析概括得既准确又全面,学习质量高。经过长期预习实践的人,其独立阅读和思维的能力都比较高,表现为阅读速度快,能抓住重点,思维敏捷,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能比较迅速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实质。第六,用预习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学习很努力,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作业,改不尽的错题。时间总是不够用,学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

4.帮助孩子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孩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巩固知识的手段。作为学生,每天学习已经够辛苦的了,上课听讲,做完作业是不是就可以了?还有必要复习吗?就学习而言,复习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的书本知识,不是自己实践得来的,往往印象不深刻。加之我们每天学的知识很多,也不容易记住。如果不重复学习,很容易就会忘掉,这就没有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必须通过复习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其次,复习有助于加深理解。课堂上时间紧,进度快,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因此对知识的掌握不一定特别深刻。课后复习,能让孩子针对自己的问题多思考,发现在上课时没有听懂和理解的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总之,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学习能力的高低帮助孩子复习,时间可长可短,但一定要养成复习的习惯。

有的孩子根本不会复习,有时父母让他看看课本,他自己拿着书,随便翻了几页,就说复习完了。父母也想,反正有老师辅导孩子,父母是不是可管可不管?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都不会复习,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多数老师重视新知识的传授,忽视复习方法的指导。二是考试前的复习都是由老师具体安排,学生只要听老师的就可以了,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三是学生自身没有养成复习的习惯。作为父母一定要管孩子的复习,不要以为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彻底省心了。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所以父母参与孩子复习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

当我们学过新课以后,如果在还没有忘记以前就开始复习,那么就可以将学过的知识记得很牢。这就好比一个房子,如果我们在它垮掉以前及时修补,它就可能不会倒塌。但是如果等到它垮掉以后再来修理,我们就要花费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不得不重新再造一座房子了。

及时复习能够节约时间。当天学习,当天复习,我们每天只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就可以很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此外,及时复习能够使孩子及时了解自己的弱点,便于和老师讲课的进度同步。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认真地复习,可以及时补救,免得因为某个公式或定理没有弄明白,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父母平时的工作都很忙,不可能每天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复习功课,该怎么办?父母指导孩子复习时要注意点、线、面的结合。点是指每天的复习,如果学习的内容不是很多,父母只要和孩子说一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做大量的习题。线是指阶段复习,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把零零碎碎的知识串起来。比如每当一个单元或章节学完以后,都应该将这一单元或章节的内容从头到尾复习一遍。面是指期末总复习,这时老师一般都会领学生进行。在家里,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试用图表来表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采取编写提纲的方式总结学过的内容。这两种方式对刚开始使用的人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坚持下去成为习惯,自然会给学习带来许多好处。此外,提示父母在孩子假期即将结束、快开学时要让孩子把前一学期的功课复习一遍,这对进一步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孩子在不同的年级,父母对孩子的复习指导要有不同的侧重是必要的,有的父母只是帮孩子听写,看看题目的对错,这种管是表面的。父母最好是能够参与孩子复习的全过程,比如和孩子一起思考数学题,交流彼此的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是否有知识漏洞。对于不同的年级,父母指导孩子复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二年级时,父母要参与复习,并且着重教孩子复习的方法,比如复习方式的多样化,眼、耳、手并用,背课文时,读背结合记得快,做数学题时审题的正确步骤等。三、四年级时,父母要领着孩子复习,随时检验孩子的复习方法是否恰当。五年级时就可以适当放手,更多地让孩子自己复习。六年级时,孩子就能够独立复习了。

孩子刚上一年级每天学的内容不是特别多,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记忆那些生字词呢?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读书写字是最重要的基本训练,父母一定要认真指导。谈到写字,不要只是盲目地让孩子多写,而是要孩子在写字时注意动脑筋记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具体分析所学的每个字的字形,比如它有几个笔画,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偏旁部首代表着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分析,孩子能够对生字有深刻的认识,记忆起来也就容易许多。还有一个问题,父母也要重视,就是孩子过多使用橡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孩子写字前没有先动脑筋认真观察字形,匆忙下笔便容易出错。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在写每一个字之前都要看好字的笔画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落笔。这样训练孩子写字,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是对培养孩子的能力很有帮助,它比盲目地写十遍八遍都有用。

5.归纳总结的习惯使你在学习中更有优势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说效率最高的办法,还是作归纳总结。也就是说,每学一段,都应该对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掌握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尤其要清楚自己还有什么弱点和不足。如果是大家的问题,谁能解决它,在和大家的竞争中,谁就会更有优势。

那么,怎么样归纳总结才能有最好的效果?知识量那么大,旧的还没消化吸收,新的就已经来了,跟老师的进度似乎总也跟不上,总有差距,学得越多,漏洞就越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学校的集体教学要顾及大家,带着大家一起走,自然不能完全符合个人的需要。所以,善于总结的学生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学习主要靠自己,老师和学校、作业和考试,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这样,你就可以把目光始终盯在自己身上,看自己有什么差距,有什么问题,该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一定要记住,只知道听课,不知道自学和总结的学生,永远不会成为好学生。

《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哪里掌握得比较充分,哪里还有不足。如果连自己的缺点和问题都不知道,你怎么复习?你又怎么面对考试?你的不足不是试卷上老师打的叉,而是头脑里知识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