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76

第76章 应用经验(一) (1)

第二章 应用经验(一) (1)

吴立文经验: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二经,具有敛阴补血、养肝柔肝、缓急止痛等作用。从临床实践来看,其不仅可用以敛汗、止血,止咳,而且还表现出与收敛相反的通利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芍药“利小便”之载。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白芍“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张老用白芍利水,有两个特点:一是用量大,二是生用。书中载验案两则:一妇人因阴虚小便不利,积成水肿甚剧,大便旬日不通,投八正散不效,而用生白芍180克,配阿胶,1剂即二便通利,肿亦顿消。另载:治一六旬老人,水肿,二便皆不通利,用生白芍90克,配橘红、柴胡,亦起到二便通利之效。2例皆未用利水药物,可以说明白芍确有利水作用,但用量宜大。

白芍炒用,可加强收敛及补养作用,故欲其利水,当以生用为宜。

吴老曾治谢某,因腹痛,服用阿托品2片后,出现小便点滴不通。西医诊为前列腺肥大,当即给予导尿,并保留导尿管,过2日,仍不能自行排尿,乃邀中医治疗。患者自感少腹不适,口干。察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弦稍细。辨为阴虚内热,气化无力而致癃闭。拟用滋阴、清热利水之法,以导赤散加牛膝治之。处方:生地黄20克,木通10克,竹叶10克,生甘草梢6克,川牛膝30克。服2剂,未见效果,因思张锡纯重用生白芍善利小便之说,遂于上方加生白芍60克,服2剂,小便通利而愈。后又治李某,因小便点滴难出,仍处以前方,用量亦同,嘱速取药煎服。患者药后不到3小时,二便俱出,其病缓解。益知重用生白芍确有通利之用,不仅善利小便,且可通润大便,亦证张氏之说,确属经验之谈。

白芍所以能表现出利水作用,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古人认为阴虚则火旺,水随火浮而为肿,谓之“相火溢水”。白芍复阴敛液,其性微寒,可复阴以降虚火,故适用于阴虚性水肿。白芍养肝柔肝,“除血痹,破坚积”,即可起到调肝疏肝之用,有利于水道畅通,故能通利小便。(《黄河医话》)

1.止痛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提出用芍药甘草汤缓和脚挛急,本方可以缓急止痛,作者尝以之治疗小腿转筋,用白芍30~60克,甘草10克,木瓜15~20克,水煎服,可取得迅速缓解之效。芍药甘草汤还可用于多种痛症的治疗,如胃脘痛、腹痛、头痛,以及痹证所致疼痛等。重用白芍对缓解疼痛常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治坐骨神经痛患者,经辨证属血瘀者,以活血效灵丹合芍药甘草汤施治;偏寒者,可用《普济本事方》麝香圆加减合芍药甘草汤施治。患者边某,男,右侧腰髋部疼痛,连及右下肢,且畏寒怕凉,舌质偏紫,脉弦。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中医辨证属寒痹范畴。处方:黑大豆30克,制附子15克,全蝎3克,川牛膝15克,地龙12克,香附10克,木瓜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用上方7剂后疼痛缓解,继以上方加鸡血藤、红花、蜈蚣等药调理善后。

2.止血 白芍酸收敛肝,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如《傅青主女科》所制开郁止血汤,治妇人郁结血崩,即重用醋炒白芍30克。清·罗止园《止园医话》中特别指出了白芍对肺病咯血的治疗作用,认为白芍为“止血神品”,效验确实,甚为推崇,临床上一遇吐血或咯血,即以白芍为主药投之。但他强调白芍的用量须在一两(即今之30克)以上。《岳美中医话集》中载有以旋覆代赭汤加芍药一两半、肉桂三分,治疗胃出血,吐血量多以“升斗”计之的患者,仅服1剂,血即渐止。还认为对妇女血崩,辨证属脾不统血者,可在归脾汤中用芍药一二两,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止血效果。这些经验之谈,于临床颇有裨益。

吴氏治一女性患者,28岁,工人。3个月来,每月行经20天左右,量多,以致面色萎黄,头晕眼花,疲乏无力,察其舌淡,苔薄白,脉微细,即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施治: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身12克,陈皮6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6克,炒白芍30克,煅海螵蛸15克,茜草根10克,于经前服用7剂。服药当月,经来7日即止,下月待月经始来即继续服药,至经止停药,连服3个周期,行经也基本恢复正常。白芍以其酸收敛肝之用而有止血之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本药为妥,但用量须重,这一点是应该加以重视的。[吴立文.重用白芍的几点体会.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9]

于伟臣经验:白芍常用量5~15克。强调大量要算清代名医陈士铎,自制“平怒汤”白芍三两,“世人不知其功效,不敢多用,孰知白芍必多用,而后能取胜,用至二两则其力倍于寻常”。胆识兼到,一时独步。李某,男,30岁。1982年春患胁痛,西医诊为慢性胆囊炎。胁痛悠悠,不时剧作,赖止痛针缓解。偶劳役疲惫,胁痛大发,剧烈倍昔,便干舌红,处大柴胡汤1剂,其中白芍100克,越日信告“昨天药服第1次痛就轻了,晚服第2次,夜睡很好,早起上班一直没痛”。[于伟臣.大剂量用药举隅.四川中医,1990(6):10]

张珍玉经验:《幼幼集成》谓:“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张老以前人的理论为指南,结合小儿素有内热,稚阴相对不足,感邪易从热化,发热、咳嗽相伴出现这一病理变化,在组方时,每配以生白芍一味,其意在于取其味酸敛阴,与桑叶、薄荷伍用,宣散祛邪而不扰动稚阴;小儿发热,稚阴必伤,致使盗汗津津,如在解表药中加滋阴之品,必然恋邪外出,用生白芍一则可固护未伤之阴,二则能补血滋生已失之阴液,敛阴益阴而不恋邪。再者对小儿咳嗽伴发的热象,若用大苦大寒直折其热,虽可能快其一时,但必伤小儿娇嫩之脏气,后患迭生。生白芍苦凉,则寓敛阴益阴中兼以清热,并促进阴阳的相对平衡,从根本上缓解热象,因此张老对小儿咳嗽病中出现的阴虚和发热现象,一般不用滋阴和苦寒药,认为一味生白芍,敛阴、益阴兼能清热。[孟令军.张珍玉治小儿咳嗽的用药特点.辽宁中医杂志,1989(8):2]

胡建华经验:胡教授认为白芍具有柔肝解痉功用,常以此为要药治疗癫,尤其对腹痛型癫,用量常达40克。若用于血虚萎黄、眩晕、经少经闭、月经不调、崩漏等症,因白芍药入营血,补血力弱,须与熟地黄、当归同用;用于自汗、盗汗,白芍药苦寒而酸,能敛阴止汗,而与桂枝同用,能协调营卫,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而恶风;与煅龙牡、浮小麦同用,可敛阴潜阳,治疗阴虚阳浮所致的自汗盗汗;用于胁痛、经行腹痛,常与柴胡、枳壳同用;用于脘腹手足拘急疼痛,常与甘草配伍,如痢疾腹痛,与黄连、木香同用。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常与桑叶、菊花、钩藤、白蒺藜等同用。胡教授还常用白芍与全蝎、蜈蚣、白僵蚕四虫相配,治疗各种痛症、痫症、痉症、颤症。(《胡建华学术经验撷英》)

张暋等经验: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白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