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 (1)
第一节 银屑病(白疕)
一、风热证
验案1
曲某,男,37岁。1995年6月初诊。
全身起鲜红色丘疹1周,时痒,于初诊前数日“伤风”,咽痛、流涕,几日后发热,全身起小红点,有逐渐增多趋势。伴口干、咽痛、溺痛。诊见以下肢为主,躯干、头部、上肢散在绿豆粒大小鲜红色丘疹,表面覆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点状出血,舌尖红苔薄黄,脉浮略数。
诊断为牛皮癣(风热型)。治以辛凉祛风润燥。投以消银汤Ⅱ号。
桑叶20g,菊花20g,生地黄40g,赤芍30g,当归30g,生何首乌30g,牡丹皮30g,白鲜皮30g,地肤子60g,苦参40g,苍耳子30g,乌梢蛇10g。水煎,早晚服,早饭前2小时服用,服药后卧床休息;晚饭后3小时服,服药后就寝。7剂。
症状缓解,无新疹出现。继续上方,连续服药30余剂,全身疹退,未留痕迹。嘱其注意饮食起居,勿伤风着凉,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患者外感风邪与体内郁热相搏,兼见风热犯肺及血分蕴热之征;病发期短,治以清宣肺热,凉血解毒并施,故方中桑叶、菊花祛风宣肺,生地黄、赤芍、当归、生何首乌、牡丹皮滋阴凉血;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苍耳子清热解毒止痒;乌梢蛇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得以疹退,症消而告愈。
医案出处:《傅魁选临证秘要》
验案2
洪某,女,36岁。1972年12月21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发现左臂内侧有红斑,上盖鳞屑。此后,发展到颈项胸背、四肢,头皮,瘙痒较重,搔后鳞屑脱落,基底部有少数出血点。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如精神刺激、内分泌障碍、感染因子、环境变迁、外伤等。近三四日月经来潮,引起皮疹增多。以前无类似病史。
检查:头皮、四肢有散在分布之点滴状斑疹,斑疹特点:基底部为潮红斑片,其上覆盖鳞屑,搔后鳞屑脱落,基底部有细小的出血点。皮疹以头皮、上半身分布较多,下肢较少。诊断:点滴状牛皮癣。
牛皮癣新发1个月,皮损分布身半以上为主,皮损基底较红,薄型鳞屑,不断新发扩大,作痒较重。苔薄,脉数(96/min)。
辨证属邪热蕴阻肌腠,又值经期皮疹加甚。治以清热解毒祛风为主,佐以调摄冲任之品。
蒲公英30g,土茯苓30g,苦参12g,白鲜皮12g,当归9g,益母草18g,淫羊藿12g,白蒺藜12g,荆芥、防风各9g,生甘草3g。7剂。
二诊:服上药7剂,前4日皮损新发较甚,且指甲亦出现“顶针箍”样皮损;后3日新发皮损减少,原有皮疹红色亦转淡些。月经已净。苔、脉如前。拟加重清热解毒之品。
蒲公英30g,荸荠30g,重楼15g,大青叶15g,紫草12g,鹿衔草18g,苦参12g,白鲜皮12g,淫羊藿12g,生甘草9g。7剂。农吉利注射液,4ml,肌内注射,每天2次。
三诊:未见新发皮疹,原有皮疹红色进一步转淡,作痒减轻,鳞屑更薄些。苔薄,脉数(86/min)。再拟前法出入。前方去白鲜皮,加生地黄18g,赤芍12g。农吉利注射液肌内注射。给予7日量。
四诊:原有红斑鳞屑色泽转淡,鳞屑微薄。没有新发皮疹出现,症趋痊愈。原方,7剂。农吉利注射液肌内注射,给予7日量。服上药连续观察1个月,皮疹仅存少量色素。
按:本案发病1月,皮疹色红,瘙痒明显,脱屑多,搔抓后鳞屑脱落,基底有出血点,当属寻常型进行期,故方中重用蒲公英、土茯苓清热解毒;苦参、白鲜皮、白蒺藜、荆芥、防风祛风止痒;当归、益母草养血活血,调摄冲任。冲任调则气血畅,故收效快捷。
医案出处:《外科经验集》——顾伯华
二、湿热证
验案1
徐某,男,26岁。1956年10月25日初诊。
两上肢起皮疹,上盖银白色皮屑,微痒,反复发作已3年,近半年加重。今年5月,在剧烈运动出汗受凉后,头顶与两下肢伸侧起红色皮疹,上盖银白色皮屑,稍痒,后累及背部,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8月开始右踝关节肿痛,服中药10余剂后消肿,9月中旬,右踝关节及左小趾又有轻度肿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夜间痛甚,影响入眠,左膝及肩部也疼痛,同时皮疹加重,咽干而痛。
检查:头皮有散在性红色斑丘疹,被灰黄色厚痂覆盖,基底红晕,下有脓性分泌物;头发成束状。面部、四肢伸面及背部有铜元大的灰褐色痂皮,基底红晕,除去痂皮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有的痂呈蛎壳状。左踝关节肿胀,触之灼热,有压痛。舌苔黄厚,脉沉稍数。
辨证属湿热内蕴,汗出当风而发。治法以清热除湿,活血散风。
①汤药方:金银花24g,防风12g,地龙15g,当归15g,生黄芪30g,苍术9g,玄参15g,防己12g,天花粉15g,大青叶12g,桔梗9g,甘草9g。水煎2遍,分2次温服。
②外搽药方:青黛45g,松香36g,枯矾30g,雄黄15g,黄精42g,蜂房30g。冰片3.6g。上药共为极细粉,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每天搽一两次。用药前先将皮肤洗净。
③熏洗药方:荆芥穗45g,艾叶45g,防风45g,豨莶草45g,泽兰54g,雄黄(后下)9g。
加水1盆,煮开,熏洗患处。三四日洗1次。晚睡前洗为宜。
12月1日二诊:服汤药30剂,外搽药20天,熏洗药隔4天熏1次,病情明显好转,两下肢伸侧丘疹表面仍有鳞屑,面部皮肤损害消失大半,肘部损害明显变薄,痒瘥,关节疼痛减轻,活动自如,咽干痛已除。舌苔薄黄,脉象弦细。上方去桔梗、玄参、天花粉继服,以资巩固。
1966年1月6日随访:又服汤药数剂,病情继有好转,关节胀痛及皮肤损害基本痊愈。
按:本案患者湿热内蕴日久,复因汗出受风,营卫失调,气血不和,肌肤失养致使病情反复加重,且逐步发展到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夜间剧痛以致影响睡眠,同时皮损基底红晕,有脓性分泌物,证属湿热内蕴,血虚受风。故拟清热除湿,活血祛风法,采用内服、外搽以及熏洗等方法综合治疗,内服药调整全身状态,外治方药调理患处局部。内服方中金银花、大青叶、玄参、甘草清热解毒;防风、地龙、防己、苍术搜风利湿;黄芪、当归益气活血,与桔梗配合开宣肺气,以促邪外达。熏洗方中荆芥、防风、艾叶、豨莶草等祛风;泽兰活血;雄黄解毒。由于辨证准确,内外合治,药力迅猛,措施得力,故二诊病情明显好转。因咽干疼痛已除,故去桔梗、玄参、天花粉,继服汤药而收功。
医案出处:《刘惠民医案》
验案2
谭玉珍,女,56岁。1982年2月4日初诊。
患者于1970年发现双上肢出现红斑、脓疱,有鳞屑,时轻时重,经某医院治疗后曾一度好转。2年后皮损又发作,并泛发躯干和四肢。经某医院诊为“脓疱型牛皮癣”。用西药连续治疗半年多,开始病情有所缓解,但停药10多天后又复发,以后继续治疗,时好时坏,12年来反复发作。近日病情加重,影响睡眠及饮食而转中药治疗。
检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四肢和躯干密布红斑鳞屑,有部分皮疹上有脓疱,双下肢外侧、上肢、胁部皮疹融合成片,银白色鳞屑较厚,基底潮红,浸润明显。
辨证属血热内伏,湿毒内结,气血失和。治法以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水牛角(先煎)30g,土茯苓30g,威灵仙18g,玄参18g,苦参12g,白鲜皮15g,地肤子12g,全蝎6g,僵蚕12g。水煎服。
外治:先用201消炎水外洗患处,然后用开水调水牛角散(水牛角粉30g,青黛、牛胆汁浸泡水牛角粉1天,烘干,与青黛和匀备用)涂搽患处,每天2次。
2月11日二诊:服药7剂,结合外治后,病情稳定,未见新疹出现,原有皮疹鳞屑减少,基底部暗红色,部分较大片皮损中心已有消退趋势。近日来睡眠仍很差,睡觉时患处最畏盖被,患部皮肤灼热疼痛,并觉口苦口干,喜冷饮,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守原意加减。
羚羊骨(先煎)18g,水牛角(先煎)30g,生石膏30g,白头翁30g,土茯苓30g,全蝎6g,玄参18g,苦参12g。水煎服。
外治法同前。
3月2日三诊:共服上药20多剂,配合外治法,皮疹明显消退,部分皮疹消退后,呈现色素脱失斑,灼热疼痛减轻,入睡转佳,但少数皮疹仍有脓疱,且瘙痒。
水牛角(先煎)30g,白鲜皮18g,威灵仙18g,地肤子15g,苦参12g,白头翁30g,全蝎6g,白花蛇(先煎)10g,玄参18g。水煎服。
外治法同前。
3月18日四诊:服上方10余剂及外治后,大部分皮损消退,臂部、下肢、胁部皮损变薄,色淡红,未出现脓疱,痒感减轻。按上方加蜂房18g。10剂。外用药同上。
3月29日五诊:近日原发皮损处潮红而痒,个别皮疹有脓疱,有复发之势,用2月11日处方及外用药。
4月20日六诊:前方连服20余剂及外治,原皮损处潮红退,色素脱失,继服上方,停外用药。
同年9月10日门诊复查,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本案反复发作12年,病程较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征。辨证为血热内伏,湿毒内结。选用水牛角、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土茯苓、苦参、地肤子清热祛湿解毒,白鲜皮、僵蚕祛风止痒,全蝎、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威灵仙、土茯苓又是专治白疕之要药。服药7剂后症状大减,因睡眠差又加羚羊骨以清热息风安神。根据此方调整,始终紧抓湿与热之病机,药证相投,症状逐渐好转,先后用药60余剂,结合外用201消炎水及水牛角散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润肤止痒。使10余年顽疾得以痊愈。且控制了复发,是典型的成功病例。由于本病具有极易复发的特点,故在治愈后应再用一个时期的药,以巩固疗效。
医案出处:《奇难杂症》——黄振鸣
验案3
远某,男,33岁。1964年9月1日入院。
患者全身起皮疹20多年,时轻时重,反复不断。由14岁开始,先由两肘部出现小的皮损,逐渐发展,无自觉症状,曾经治疗未愈。1956年曾住院治疗,仅给外用药,1个多月好转出院。于1964年因工作紧张,精神疲惫,皮疹骤然发展至全身,瘙痒甚为明显,表面脱屑。饮食、二便如常。
诊见发育营养中等,一般检查属正常。头发、躯干、四肢、会阴、****均有散在扁豆至榆钱大的皮损,基底呈淡红或鲜红色浸润,表面有银白色多层性鳞屑,剥离鳞屑后底面有出血点,并有散在抓痕血痂。皮疹分布以两上肢与腹围较多,手指甲有轻度顶针样凹陷。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生化检查亦属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脉弦缓,舌苔薄黄而腻、舌质红。
辨证为湿热内蕴,郁久化火。治以清热凉血被动湿。
藏红花3g,黄柏15g,生栀子9g,牡丹皮9g,生地黄15g,生槐花15g,黄芩9g,茵陈9g,酸枣仁3g。
外用5%黑红软膏,每天2次。
9天以后皮损变淡,浸润变薄而软,痒感已减,舌苔薄黄而少,脉弦缓而细。又服原方3剂,治疗12天后,皮损明显变淡变薄,表面鳞屑已消失。改用健脾去湿润肤之剂:厚朴9g,陈皮6g,茯苓9g,茵陈9g,白鲜皮30g,法半夏6g,五味子4.5g,生炒酸枣仁各15g。
连服12剂,外用10%黑红软膏,共住院25天,临床痊愈出院。
按:本例患者病程较长,因脾湿蕴热,外受风热之邪而发病,缠绵不愈,时轻时重,为其发病之本。又因工作紧张,过劳后骤然发展至全身为其标。所以开始治以清热凉血,佐以祛湿,数日后标象已解,表损亦淡,痒感已减,遂改用健脾去湿润肤之剂,收到良效。
医案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三、热毒证
验案1
翟某,女,19岁。1981年9月25日初诊。
手指头发脓疱疹10年,近年扩展到身上起脓疱。从几岁开始发现右手2~3指头小脓疱经常性溃破结痂,间有好转。时有反复尚未进行过系统治疗。缘于近年胸腹、腰背部发现脓疱,并日趋增多,稍有痒感,经擦用皮康霜之类药膏皮损可以缓解,停药,脓疱又显现,且向周边扩展,自觉有发热感,精神疲惫困乏,口干欲饮,溲赤,便秘。
检查:体温38.5℃,脉搏90/min,血压13.3/8.65kPa(99.75/64.88mmHg),躯干胸腹腰背部密布粟粒样脓疱疹,周围呈炎性潮红湿润,少许脓痂被覆其上,右手2~3指头脓痂裹饰。
西医诊断为脓疱性银屑病。